名家导读
《无须立案》(No Case for the Police)系英国作家V·C·克林顿-巴德利(V. C. Clinton-Baddeley)出版的第四部迷案小说。小说中,任职剑桥大学的戴维博士回到故乡参加了发小罗伯特的葬礼,而后承担了处理罗伯特遗稿的工作。无意之中,他发现了罗伯特的一个笔记本,上面记载了故乡发生的一桩意外事故,警方也是如此认定。但罗伯特显然看出了其中的蹊跷之处,可惜未及详加细述,便已撒手西去。于是,戴维博士出于好奇,依据老友仅留的一些叙述,悉心探究,几经曲折,终发现这竟然是一起谋杀案!
小说作者V·C·克林顿-巴德利(V. C. Clinton-Baddeley)(1900-1970)出生于英国德文郡的巴德利索尔特顿(Budleigh Salterton, Devon)。他在剑桥大学耶稣学院获得了历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后当过伦敦知名的剧作家,也当过演员,又是作家。
V·C·克林顿-巴德利于1968年出版了一部名为《我的敌人横卧于树下》(My Foe Outstrech’d Beneath the Tree)的迷案小说。小说出版后大受读者欢迎,在大西洋两岸反响热烈,好评如潮。例如,在美国,《图书世界》认为克林顿-巴德利的小说是“彬彬有礼的惊险小说,别具无与伦比的魅力、写作风格和机智幽默”,并将其列入当年出版的100部小说。多萝西·B·休斯(Dorothy B. Hughes)在《洛杉矶时报》上盛赞“克林顿-巴德利具有杰出英国人所展示的才智,以及文化和学术的成就,而这一切使其成为作家中的佼佼者之一”。而在英国,《书刊与读者》则赞誉克林顿-巴德利的小说“……时时闪现出风趣睿智和散文风格,带来了阅读的愉悦感”。安东尼·勒琼(Anthony LeJeune)在《简牍周刊》上更是认为“就文明的娱乐性作品而言……克林顿-巴德利确实是无与伦比的……他现在却写出了比英纳斯先生更棒的迈克尔·英纳斯式的侦探小说”。所有这些纷至沓来的赞誉奠定了V·C·克林顿-巴德利在迷案侦探小说领域里的地位。
第二部迷案小说《利箭追凶》(Death’s Bright Dart)同样引人入胜,吸引无数读者的关注。紧接着他又出版了《时间问题而已》(Only a Matter of Time),由此开启了克林顿-巴德利的一个迷案系列小说,并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业余探案专家戴维博士的形象。
第四部迷案小说《无须立案》的出版则进一步丰满了戴维博士作为业余探案专家的形象,使之更加具备令人信服的魅力。难怪该小说被称之为“富有吸引力的迷案故事”。弗朗西斯·埃尔斯(Francis Iles)在《卫报》上评论说“读者从巴德利先生那里所获得的益处远超这个美妙故事本身,而尤其让我感到高兴的是,作者对充斥当时社会的种种愚蠢言行所做的强烈反应”。埃德蒙·克里斯宾(Edmund Crispin)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称赞小说“有着出人意料的巧妙结尾……描写得令人着迷……”
一如V·C·克林顿-巴德利的叙事风格,整个故事的叙述口吻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毫无急促之感,但迷案的线索遍布全书。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与先前几部迷案小说的特点有所不同。在《无须立案》中,戴维博士探究案情的过程更显得轻松悠闲,似乎是旅游观光,却能同时以其敏锐的观察力,从常人忽视的种种细微之处一点一点地获得对其原先判断的证实。比如,注意到某家的门柱上的顶石头松动这类事便是一例。但他如何仿佛是在不经意之间,不露痕迹地做到这一点的呢?
此外,他凭借对家乡地形地貌的熟悉,数次实地勘查案发地点和与案情相关的地点。这既是故地重游,缅怀少年岁月,又是搜集物证,可谓一举两得。功夫不负有心人,居然让他找到了在常人眼中平淡无奇的一件关键物证。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平凡物件会入他的法眼呢?原因何在?
当然,戴维博士毕竟擅长逻辑推理,所以,在故事中,他自然就体现出其一贯的推理分析能力,让读者随着他探究案情的步步深入而体验其条分缕析的思维方式,从而领略到逻辑推理的独特功用和无穷魅力。
后有个问题,既然终证实为一桩谋杀案,推翻了警方的认定,却又为何无须立案呢?
各位读者,让我们一起开启阅读之旅,在阅读之中,明白个中缘由,体验一番阅读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