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科学技术史手册

書城自編碼: 387025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吴国盛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625094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357.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算力芯片——高性能 CPU/GPU/NPU 微架构分析
《 算力芯片——高性能 CPU/GPU/NPU 微架构分析 》

售價:HK$ 148.4
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
《 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 》

售價:HK$ 89.7
历史的温度1-7(典藏版套装全7册)
《 历史的温度1-7(典藏版套装全7册) 》

售價:HK$ 687.7
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一本金融初学者建立交易系统的实用工具书)
《 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一本金融初学者建立交易系统的实用工具书) 》

售價:HK$ 66.7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华学术·有道  精装)
《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华学术·有道 精装) 》

售價:HK$ 170.2
美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九讲
《 美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九讲 》

售價:HK$ 193.2
谜托邦:故事新编
《 谜托邦:故事新编 》

售價:HK$ 90.9
百年“巨富长”——建筑中的人文与历史
《 百年“巨富长”——建筑中的人文与历史 》

售價:HK$ 82.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86.3
《技术哲学经典文本》
+

HK$ 146.9
《用户界面设计——有效的人机交互策略(第六版)》
+

HK$ 52.5
《西方教育名著述要(第2版):西方教育、名著述要、近现代西方教》
+

HK$ 130.8
《植物学(第二版)新》
+

HK$ 141.6
《水产动物免疫学》
+

HK$ 69.6
《遗传学(第二版)》
編輯推薦:
本书是科学史和科技史研究者入门的书籍。
一部反映国际科技史学科发展全貌的大部头,涵盖古今中外科学技术史的海量内容。 ? 全书共54章,涵盖了科学史、技术史、医学史、中国科技史4个方面,分学科概述、文献指南、学科建制3大部分,16个类别。
包括吴国盛教授在内的30位编者编写的鸿篇巨制,综合性极强。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內容簡介:
本书从学科概述、文献指南、学科建制三个方面,反映国际科技史学科发展的全貌。“学科概述”收入国际著名科学史家、技术史家、医学史家、中国科技史家对于本学科发展的历史概述。“文献指南”按照通史、专科史、断代史和国别史、专题研究、中国科技史五大研究主题,分类介绍本研究主题的入门文献、经典文献以及文献。“学科建制”按照杂志、学会、国际会议、学位设置、奖励、科学史家小传介绍国际上重要的杂志、会议、研究机构、学术奖励以及重要的科学史家。本书的读者对象是科技史界的所有学者以及对科技史感兴趣的读者。
關於作者:
吴国盛,男,1964年9月生于湖北广济。现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科学思想史、现象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科学传播与科学博物馆学。
目錄
部分 学科概述
科学史
章 科学史(库恩) 3
第二章 科学史(萨克雷) 19
第三章 科学编史学的发展(克里斯蒂) 82
第四章 科学史的编史学(奈哈特) 98
技术史
第五章 技术史(小珀塞尔) 116
第六章 技术史(布坎南) 161
医学史
第七章 医学史(布里格) 232
第八章 医学史(豪斯曼 沃纳) 299
中国科技史
第九章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40年(席泽宗) 319
第十章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年(席泽宗) 327
第十一章 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70年(张柏春 李明洋) 337
第十二章 中国的科技史研究(孙小淳) 353
第二部分 文献指南
通史通论
第十三章 工具书(吴国盛) 365
第十四章 通史通论(吴国盛) 376
前现代史
第十五章 美索不达米亚(杨啸) 384
第十六章 埃及(杨啸) 393
第十七章 希腊(晋世翔) 402
第十八章 中世纪(晋世翔) 427
第十九章 伊斯兰科学(蒋澈) 452
第二十章 现代早期(高洋) 461
分科史
第二十一章 数学史(李霖源) 494
第二十二章 物理学史(胡翌霖) 524
第二十三章 化学史(骆昊天) 544
第二十四章 天文学史(王泽宇) 555
第二十五章 地学史(马玺) 571
第二十六章 生命科学史(黄宗贝) 592
第二十七章 医学史(焦崇伟) 633
第二十八章 技术史(吕天择) 660
国别史
第二十九章 英国科技史(马玺) 711
第三十章 法国科技史(骆昊天) 722
第三十一章 德国科技史(高洋) 730
第三十二章 俄国科技史(蒋澈) 756
第三十三章 美国科技史(刘年凯) 766
第三十四章 日本科技史(邢鑫) 787
专题研究
第三十五章 科学革命(黄河云) 832
第三十六章 启蒙科学(曹秋婷) 855
第三十七章 工业革命(陈多雨) 874
第三十八章 性别与科学(陆伊骊) 891
第三十九章 科学与宗教(徐军) 910
第四十章 科学仪器史(王哲然) 929
中国科技史
第四十一章 中国科技通史(肖尧) 950
第四十二章 中国农学史(蒋澈) 969
第四十三章 中国医学史(焦崇伟) 984
第四十四章 中国天学史(张楠) 1007
第四十五章 中国算学史(肖尧) 1025
第四十六章 中国博物学史(蒋澈) 1037
第四十七章 中国古代技术史(张楠) 1047
第四十八章 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徐军) 1063
第三部分 学科建制
第四十九章 杂志(程志翔) 1091
第五十章 学会(和涛) 1109
第五十一章 会议(于丹妮) 1120
第五十二章 学位设置(于丹妮) 1128
第五十三章 奖项(于丹妮) 1161
第五十四章 科技史家小传(刘任翔 等) 1182
內容試閱
1994年,我在四川教育出版社主编出版了一本《科学思想史指南》,翻译引介
了科学编史学和科学思想史学派的几篇重要文献,在当时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席泽
宗先生认为该书的出版“对国内科学史的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因为此前
国内对西方科学编史学非常不了解,有些标榜‘科学思想史’的书,实际上并不是
科学思想史”。但是从今天的眼光看,这个指南存在结构上的缺陷:虽名曰“科学思
想史指南”,但一半的内容是“科学编史学”;此外,科学思想史文献部分既不全面,
也不纯粹。它实际上同时扮演了引介“科学编史学”和“科学思想史纲领”两个角色,
但关于科学思想史编史纲领的文献并不充分。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西方科
技史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大量的西方科技史著作特别是科学思想史著作陆续被译
成中文,中国学者也越来越熟悉西方同行的研究进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
重新编写一部“科学技术史手册”和一部“科技编史学经典文献”(包括但不限于科
学思想史研究纲领)。
本手册涵盖科学史、技术史、医学史以及中国科技史四个方面,分学科概述、
文献指南和学科建制三个部分。学科概述部分是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学科概述
文章,展示学科发展和编史学的变迁。文献指南是本书的主体,由我的(清华大学
科学史系)同事们和(北大与清华的)学生们根据国际同行的既有工作编写,补充
了西方著作的中译本和中国学者的工作。我们希望这一部分可以为科技史的初学者
提供一个入门的向导。学科建制部分对科技史家共同体的各个方面进行介绍,包括
杂志、学会、会议、学位、奖项,后是约160位著名科技史家的小传。
参与编译工作的人员情况如下:
1.曹秋婷,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生,编写第36章。
2.陈多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生,编写第37章。


II
3.程志翔,多伦多大学科技史科技哲学研究所博士生,北京大学科技哲学硕士,
编写第49章。
4.高洋,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讲师,北京大学科技史博士,编写第20章、
第31章。
5.和涛,北京大学科技哲学硕士,编写第50章。
6.胡翌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科技哲学博士,编写第22章、
第54章第3部分。
7.黄河云,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生,编写第35章。
8.黄宗贝,清华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编写第26章。
9.蒋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科技史博士,编写第19章、第
32章、第42章、第46章。
10.焦崇伟,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生,北京大学科技哲学硕士,编写第27章、
第43章。
11.晋世翔,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大学科技哲学
博士,编写第17章、第18章。
12.李霖源,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硕士生,编写第21章。
13.刘年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编写第33章。
14.刘任翔,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麦吉尔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科技哲学
硕士,编写第54章第1部分、第2部分(从1955年萨顿到1965年帕廷顿)。
15.刘元慧,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生,编写第54章第2部分(从1966年迈尔
到2020年贝内特)。
16.陆伊骊,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编写第38章。
17.骆昊天,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生,编写第23章、第30章。
18.吕天择,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科技史博士,编写
第28章。
19.马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编写第25章、
第29章。
20.王泽宇,清华大学科技史硕士,编写第24章。
21.王哲然,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科技史博士,编写第40章。
22.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翻译第1章、第2章,编写第13章、第14章。
23.肖尧,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编写第41章、第45章、第54章第4部分。


编者前言
III
24.邢鑫,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大学科技哲学博士,编写第
34章。
25.徐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生,编写第39章、第48章。
26.杨啸,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硕士生,编写第15章、第16章。
27.于丹妮,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硕士生,编写第51章、第52章、第53章。
28.张卜天,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翻译第3章~第8章。
29.张楠,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副研究员,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博士后,编写第44章、第47章。
我制定了全书的架构和格式,修改审定了每一章的内容,但由于时间仓促,这
个手册的编写工作远未达到成熟状态,在学科的涵盖周延性和研究的精准深度方面
都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我希望学界同行不吝批评指正,帮助我们不断改进和优化,
每五年推出更好的新版。
中国现代化的本质是社会转型,由封闭的农耕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在
这个转型过程中,科学技术在器物和精神两个层面均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史有
助于澄清科技在社会转型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是社会变革的积极力量。中国的科
技史事业不仅要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而且更要研究世界科技史、研究西学东渐史。
希望这本《科学技术史手册》有助于更多的青年学者投身于西方科技史的研究之中,
为中华民族的转型复兴做出贡献。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研究”(项目批准号
14ZDB017)的阶段性成果,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吴国盛
2021年12月31日于清华荷清苑

章 科学史a
库恩
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学科,科学史依然是一个正从漫长而多变的史前期浮现出
来的新领域。只是从1950年起,而且起初也只是在美国,该领域里大多数年轻的
专业人员才被培养成或被指定为从事该专门学术职业。他们的前辈大部分是因业余
爱好进入该领域的历史学家,他们因此主要从其他领域引入他们的目标和价值,年
轻的这一代从他们那里继承了一堆常常互不相容的东西。所导致的紧张状态虽然随
着学科的日渐成熟而放松,但依然可以感到,特别是在各式各样的初级受众那里,
因为科学史著作是持续写给他们看的。在这种条件下,对该学科的发展和现状的任何
简短报告,与一个早已建立的专业相比,都不可避免地更带有个人的和预测的色彩。
1. 该领域的发展
直到近,大多数撰写科学史的都是专门的科学家,而且常常是杰出的科学家,
历史对于他们通常只是教学的副产品。除了固有的吸引力之外,他们从中看到的,
是用来阐明本专业的概念、建立它的传统以及吸引学生的一种手段。仍出现在许许
多多专业文献和专著的开头部分的历史章节,是多少世纪以来科学史的原始形式和
特有根源的当代例证。在古代的古典科学时期,科学史的传统类型包括专业文献的
历史章节,以及古代科学中少数发达学科如天文学和数学的单独的历史。这类著
作以及日益增多的伟人传记,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有一个连续的发展。在18世纪,
他们的工作被启蒙运动科学观极大推动,这种科学观认为科学既是进步的源泉,也
是进步的标志。这个时期的后50年出现了早的历史研究,这些研究至今还常常被
a 原载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14 (New York: Crowell collier and
Malmillan, 1968), pp.74-83, 后收入库恩的文集《必要的张力》(Thomas Kuhn, The Essential
Tension, Selected Studies in Scientif ic Tradition and Chang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9).), 吴国盛译。


章 科学史
4
引用,其中有拉格朗日(Lagrange)的专业著作(数学)中包含的历史叙述,还有蒙
塔克拉(Montucla,数学和物理科学)、普利斯特列(Priestley,电学和光学)和德朗
布雷(Delambre,天文学)给人深刻印象的独立论文。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虽然
别的研究方法已开始发展,但科学家继续不时写作传记,写作他们本专业的权威性
历史,例如柯普(Kopp,化学)、波根道夫(Poggendorff,物理学)、萨克斯(Sachs,
植物学)、齐特尔和盖基(Zittel & Geikie,地质学)以及克莱因(Klein,数学)。
第二个主要的编史传统——偶尔与个难以区分——就其目的而言更具明确
的哲学性质。早在17世纪,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就指出,对那些想发
现人类理性的本质和恰当用途的人来说,学术史是有用的。孔多塞(Condorcet)和
孔德(Comte)是有哲学倾向的科学史作者中著名的,他们遵循培根的教导,尝试
把纯粹理性的标准描述建立在对西方科学思想的历史概述之上。19世纪之前,这个
传统主要只是一个纲领,没有产生什么有意义的历史研究。但在此之后,特别是在
休厄尔(Whewell)、马赫(Mach)和迪昂(Duhem)的著作中,哲学的考虑成了科
学史中创造性活动的基本动机,并且从此一直保持其重要性。
这两种编史传统,特别在受到19世纪德国政治史的校勘方法支配的时期,也偶
然产生了一些被当代史家冒险忽视的不朽之作。但它们同时强化了该领域中的一种
观念,这个观念今日已很大程度上被后来的专业人员所舍弃。这些老一代科学史的
目标是:通过展现当代科学方法或概念的演化来澄清和深入地理解它们。受命于这样
的目标,历史学家的特征做法是选择某个发达学科或学科的分支——其作为正确完
备知识的地位少有疑问——并描述在他的时代构成主题材料和推理方法的那些因素
是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出现的。被当代科学当作错误或不相干的东西而撇置一边的
观测、定律或理论极少被考虑,除非它们指明了一个方法论教训或者解释了一个明
显无成就的漫长时期。类似的选择原则也支配了对科学外部因素的讨论。宗教作为
障碍,技术作为仪器进步中偶然的先在要求,几乎是仅有的受到注意的因素。哲学
家约瑟夫·阿加西(Joseph Agassi)近极为精彩地模拟了这种方法的后果,使之显
得十分可笑。
当然,直到19世纪早期,大多数历史著作都具有这些典型特征。遥远时代和地
区的浪漫情感必须与符合《圣经》的经院批评标准相结合,甚至在一般的历史学家
能够得以识别其他价值体系的志趣和完整性之前就是如此(例如19世纪是人们
次发现中世纪也有历史的时期)。感受力的这种转化被当代大多数历史学家作为他们
领域中基本的东西,然而并未立刻在科学史中反映出来。虽然浪漫派历史学家和科


部分 学科概述
5
学家—历史学家毫无共识,但他们都把科学的发展看作智识的一个类似机械的进军,
看作自然的奥秘向巧妙部署的正确方法接二连三地投降。只是在本世纪,科学史家
才逐渐学会把他们的主题材料看成有别于在事后限定专业中累积正面成就的编年表。
这种变化归因于几个因素。
重要的也许是开始于19世纪后期的哲学史的影响。在哲学史领域中,只有党
派偏见厉害的人才会自信有能力把实证知识从谬误和迷信中分离出来。与已经丧
失吸引力的思想打交道,历史学家几乎不能逃避一个律令的力量,这就是伯特兰·罗
素(Bertrand Russell)后来以格言的方式所表述的:“研究某一哲学家的正确态度既
不是崇敬也不是轻蔑,而首先是某种假想的同意,直到有可能了解他的理论想让人
们相信什么为止。”对待过去思想家的这种态度是从哲学史来到科学史中的。这部分
是从朗格和卡西尔这些人那里学来的,他们在历史研究中涉及了对科学发展同样重
要的人物或观念(在这方面,伯特(Burtt)的《现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和
拉夫乔伊(Lovejoy)的《存在巨链》特别有影响);部分是从新康德主义认识论者的
一个小团体,特别是布伦希维奇和梅耶松那里学来的,他们关于过去科学观念中类
似思想范畴的概念的研究,对被科学史主流传统一直误解或忽视了的概念做了
极为出色的发生学分析。
在当代科学史专业的产生过程中,另一个决定性的事件强化了这些训诫。差
不多一个世纪之后,中世纪对一般历史学家变得重要起来,皮埃尔·迪昂,关于现
代科学起源的研究,揭示了中世纪物理思想中的一个传统,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相反,这个传统在向17世纪产生的物理理论的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否认。伽利
略的物理学和方法中的许多因素也可在此找到。但是,把它同化到伽利略或牛顿的
物理学中,使所谓科学革命的结构依旧不变只是在时间上大大扩展,这是不可能
的。只有首先用中世纪自己的语言探索中世纪的科学并使之作为“新科学”由以产
生的基础,才可能理解17世纪科学根本的新奇之处。正是这个挑战无与伦比地形
成了科学史的现代编史学。自1920年以来,它所唤起的著作特别是戴克斯特豪斯
(E. J. Dijksterhuis)、安纳利泽·迈尔(Anneliese Maier),尤其是亚里山大·柯瓦雷
(Alexandre Koyre)的作品,是许多同时代科学史家刻意仿效的典范。此外,中世纪
科学以及在文艺复兴中的作用的发现,揭开了这样一个领域:在那里,科学史能够而
且必须与更传统类型的历史相结合。这个工作才刚刚开始,但是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 ield)的开拓性的综合以及潘诺夫斯基和弗朗西斯·耶茨的专门研究,标志了
一条确实将被扩展和遵循的道路。


科学史的现代编史学形成中的第三个因素是一个被多次重复的信念:科学发展
史的研究者使自己关注作为一个整体的实证知识,并且用科学通史代替专科史。作
为一个纲领,它可以追溯到培根,特别是孔德,但一直对学术活动影响较少,直到
本世纪才开始被普遍受人尊敬的保罗·丹纳里(Paul Tannery)极力强调,随后在乔
治·萨顿(George Sarton)的不朽研究中付诸实践。后来的经验已经表明,科学事实
上不是一块整钢,而且即使拥有科学通史所要求的过人学识,也很少能把科学史中
交叉的演化编成一个连贯的叙述。但是这个尝试具有决定意义,因为它强烈地显示
出把体现在今日各门科学知识中的分化归诸过去是不可能的。今天,当历史学家日
益转向单个学科的具体研究时,他们研究的是在他们所关心的时期的确存在的领域,
并且同时意识到当时其他科学的状况。
直到更近些时,另外一系列影响开始形成科学史的当代研究工作。其结果是与
非思想的因素特别是体制和社会经济的因素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紧密关联,这
部分来自通史,部分来自德国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编史学。但是,与以上讨论的诸
因素不同,这些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作品,迄今还很少为正在出现的科学史学科所
吸收。新编史学的全部新颖之处依然主要指向科学思想和工具(数学、观测和实验)
的演化,通过这些工具,科学中的诸要素相互作用并作用于自然。它好的实践者
如柯瓦雷,常常把他们所考虑的历史发展中非精神性的文化方面的重要性减至少,
有些人的行为就像是表明,强行把经济和体制的考虑引入科学中就会否定科学本身
的整体性。所以,看来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科学史。虽然偶尔出现在同一本书中,
但极少有稳固和富有成效的接触。依然处支配地位的形式经常被称为“内部进路”,
它关注作为知识的科学实体。其的对立面常被称为“外部进路”,它关注科学家
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一个更大文化中的活动。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也许是该学科而
今面临的挑战,而且也有起而响应的迹象。不过不幸的是,任何对该领域现状
的综述都必定依然将此两者作为完全分离的事业对待。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