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罗怀臻演讲集续编·2023

書城自編碼: 387310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艺术理论
作者: 罗怀臻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82547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53.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HK$ 47.0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HK$ 55.8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HK$ 55.8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09.8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89.6
《艺术与社区:在地性实验艺术研究》
+

HK$ 241.6
《图像:从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
+

HK$ 105.6
《视觉思维(35周年纪念版!艺术设计、美学相关学科必读书)》
+

HK$ 153.6
《从亚瑟王到霍比特人:约翰·豪的奇幻中洲概念设定集》
+

HK$ 139.2
《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刊(第九辑)》
+

HK$ 196.0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10版)》
內容簡介:
本书是著名剧作家罗怀臻的演讲集,收录了他自2017年至2022年间在戏剧理论思考、创作实践总结和教学讲课材料等方面积累起来的有关文章,分三部分,凡54篇。部分为“理论篇”,收集作者在各地的讲座演讲稿实录;第二部分为“实践篇”,收集作者的剧本创作谈等内容;第三部分为“教学篇”,收集作者以剧本为创作个例,为学生的讲课实录。这些文字内容,较好反映了作者在戏曲创作、戏曲评论和教学指导三方面的成就与经历。内容涉及文艺理论、创作感悟、艺术教育、舞台艺术史和舞台艺术理论等领域。
關於作者:
罗怀臻,当代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田汉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一级编剧,上海戏剧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重要作品有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武训先生》《寒梅》,昆剧《班昭》《一片桃花红》《影梅庵忆语》《国风》,京剧《西施归越》《宝莲灯》《建安轶事》《换人间》,越剧《真假驸马》《梅龙镇》《李清照》,甬剧《典妻》,川剧《李亚仙》,琼剧《下南洋》,扬剧《阿莲渡江》,话剧《兰陵王》,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舞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大河之源》等。
出版著作《罗怀臻剧作集》《罗怀臻演讲集》《罗怀臻研究集》《罗怀臻教学集》《2021?罗怀臻新剧作》等。作品曾获得各种文艺奖项逾百种。部分剧作被译为英、法、日、韩等国文字出版演出。
目錄
序/1
理论篇
戏曲“现代性”,从实践到理论/3
以回归为驱动力的创新/17
融合与出圈
——海派文化的前世今生/36
我看全媒体时代的文学艺术/49
“演播时代”的戏剧/53
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61
历史剧创作与研究需要新的历史剧观/64
戏曲创作的“当下感”/82
田汉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丰碑/87
从厅堂到剧场
——昆剧表演的不变之变/93
俞振飞对当代昆剧的贡献/98
淮剧的元神
——纪念筱文艳百年诞辰/103
让越剧更越剧
——纪念越剧改革80周年/111
女子越剧沉思录/117
理论的微光
——上海越剧“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回眸/124
评弹剧:一次新时代评弹美学的有益探索/128
从舞剧诞生时就有文学家的介入/131
我看工业题材戏剧创作/145
戏剧文学创作研究的地域成果
——李红艳著《历史进程中的河南剧作家群研究》序/162
肖英《戏曲程式表演美学特征》序/170
善梦者杰出慎思者行远——贺宝林著《李其祥传》序/174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
——写在“中国戏剧·梅花表演奖”创办40周年之际/180
十年辛苦非寻常
——我和国家艺术基金/191
实践篇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使命”/197
2017 年,我的戏剧创作回顾/208
我的昆曲创作/222
我的舞剧创作/229
把革命故事讲给年轻人听
——《永不消逝的电波》:从电影到舞剧/235
比传统更传统 比现代更现代
——谈京剧《换人间》/240
淮剧《寒梅》的创作/245
湘剧《夫人如见》的创作/249
这一副“大面”/252
一次寻找初心的创作
——昆剧《国风》创作谈/257
“复古”与“创新”
——元杂剧《汉宫秋》的昆剧改编/259
川剧《李亚仙》给锡比乌国际戏剧节带去了什么?/264
孟华和他的剧作/270
王晓鹰——中国演剧学派的探求者/275
翁国生的坚守/282
虽处一隅,蔚然大家
——《王信厚剧作选》序/287
一位可贵的“意外闯入者”——李新华著《新华剧作沉吟集》序/290
乐山之缘——《陈德忠戏剧文集》序/296
魏睿和她的昆剧《浣纱记传奇》创作/300
“一壶水”与“一餐饭”——怀念我的两位陈姓老师/304
老郝真好——怀念学兄郝昭庆/307
熊源伟与他的时代/311
教学篇
单元 把革命故事讲给年轻人听

红色题材的艺术创作——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创作个例/318
第二讲
“都市新淮剧”的先声之作——淮剧《寒梅》创作个例/328
第三讲
传统士大夫精神与现代演艺观——京剧《换人间》创作个例/340
第二单元 把古代故事讲给现代人听
第四讲
“回归源头,寻找初心”——昆剧《国风》创作个例/354
第五讲
“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舞剧《朱鹮》《大河之源》创作个例/364
第六讲
民族的、地域的、世界的——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个例/372
第三单元.把中国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第七讲
青春的、人性的、现代的——芭蕾舞剧剧本《杜丽娘》创作个例/382
第八讲
“中国版的《茶花女》”——川剧《李亚仙》创作个例/393
第九讲
献给自己的百岁之礼——舞剧《AI妈妈》创作个例/404
內容試閱

罗馨儿
承蒙罗怀臻教授信赖,担任他的《罗怀臻演讲集》续编的编辑整理工作。本书是继2017 年出版的《罗怀臻演讲集》后,再收集至今他发表的舞台艺术系统性理论而出版成册。全书分为理论篇、实践篇和教学篇三个部分,内容涉及文艺理论、创作理论、艺术教育、舞台艺术史和舞台艺术理论等领域。2017 年至2022 年这五年,是从国家到行业到个体都倍感鼓舞也备受挑战的五年。这部理论合集,因而成为中国文艺创作的一处横截面,成为文化行业的一部精选集和沉思录,成为一个剧作家的思想和心灵的断代史。
过去十数年,我或深或浅地触及了罗教授的艺术世界,创作层面和理论层面兼而有之。我有时是台下的观众,有时是剧组的成员,有时是校园里的学生,有时是案头的研究者。每种身份都提供了一个立面,一个观察和感悟的维度,它们共同构成我对罗教授的认知多面体。我与罗教授还有一重艺术世界之外的血缘联结:他是我自幼敬爱和崇拜的伯父,家父是罗教授的三弟罗舢。整理汇编书稿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辨与回忆交织的过程。我的脑海中掠过一个又一个关于伯父的“信息团”。这些“信息团”关乎一些宏大命题,诸如时代、城市、文艺、人性;也关乎一些私人心迹,诸如原乡、家族、命运、自我。因而,初步阅读和梳理完了这部30 多万字的大作,我品味着一位行业先驱和家族长辈的心灵史,当真百感交集、千头万绪。诚如罗教授形容自己的戏曲创作过程好比酿酒,“花费的生存时间和生命能量构成它的精神含量”,我也在对本书的反复阅读和体悟中,逐渐探索出一个用来解读罗教授文艺思想的重要概念:距离意识。
距离意识也许源于一位剧作家观察生活、审视现象并挖掘本质的职业本能,以及罗教授多年来耕耘在创作、理论和教学的前线,形成的全景视点和超前观念,更有赖于罗教授在地缘属性和文化属性上秉持“资深的新上海人”的旁观式自我定位。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20 世纪80 年代启蒙思想对他的思维和意识的根源性影响。或许还和他本人追求卓越、热爱美的喜好有关。总之,他守着一份清醒的自觉:“身在上海,回望苏北;身在都市,眷顾乡土;身在当代,心向古远。”
距离意识让罗教授的理论阐述具有启发性和独到性,呈现出大开大阖的气象。首先,他对于评述的对象,总是有一种清晰的“坐标系”概念,将其定位在一个时间、空间、群体等立体的参考维度来阐述,避免割裂、单一化的“就事论事”,直指原初和终极问题。距离意识也体现在他对于舞台艺术发展中的种种新现象、新方向的敏锐发觉。他对于“两创思想”“三江汇流”“演艺时代”“演播时代”等关键理论的论述,不满足于揣测和生发现有的概念,比实践有着相对超前性。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和理论来说,亦是能够触类旁通的真知灼见。罗教授与上海这座城市,以及海派文化的关系也渗透着距离意识。他将海派精神概述为“不断追求卓越和突破自我”,并以此标准自我要求。他热爱、关注并建设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巨轮,同时,也对之保持着审慎的态度和独立的精神,“有意识地在某些方面保持着与周遭环境或人际的若即若离感,希望借此维护着个性的完整”。距离意识更体现在他对于“传统”和“现代”的辩证性理解。罗教授提出的“把革命故事讲给年轻人听,把古代故事讲给现代人听,把中国故事讲给全世界听”,即是化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我用,不断突破题材和技法的界限。传统戏曲如何具有当下感?当代舞台艺术如何具有现代感乃至未来感?怎样在全球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怎样在全球景观下塑造中国形象?在罗教授的认识中,作品的品质可以超越时代和族群的隔阂。属于过去和未来的作品,因其思想内涵中有能够与当下观
众的接通之处,而让古人与今人的心灵距离无限拉近。
在作品创作方面,罗教授的距离意识首先体现在他对素材的处理手法和介入角度上。他在本书中回答了文艺理论中永恒的关于“真、善、美”的关系问题,总结出“真的挖掘、善的过滤、美的境界”的创作“公式”。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感悟出源于人类生活和普遍人性中的“真”,但这些形象和事件,要经过“艺术化的再现”,能够在良心、正义、公理等道德层面令观众接纳和认同。再经过诸多艺术部位的设计和锤炼,才能成就形式和内容的美感。“真、善、美”三者,是缺一不可且辩证统一的和谐形态。可以看到,罗教授对笔下角色的人格都会进行遴选和提纯,主要人物经过唯美化、加魅化,总有一层高贵的底色。即便是反派角色,也坏得坦然利落,鲜有猥琐和贱相。作品对于生活现实,是彼此互映、若即若离的渐近线,体现出罗教授对琐碎、中庸、低俗始终保持距离的创作偏好。距离意识还体现在他对作品的“现代性”的自觉探索上,他用今人的情感和逻辑审视剧中角色,李侠与兰芬(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寒梅(淮剧《寒梅》)、许穆夫人(昆剧《国风》)、李闰(湘剧《夫人如见》)等剧中人,他们在面临困境时,焕发出现代观念和自觉意识,其傲人的锋芒足以照亮当下人内心的迷雾。
罗教授认为:“古今中外,文学艺术都具有双重使命,一个是揭示时代,一个是表现个体,探索人性。”他在论著中,亦在践行这两大重要使命,带有距离意识地探索了关于时代的发展观念,以及关于人性的人本观念。
一、探索时代的发展观念
感悟时代、寻找定位、超越创新,贯穿着罗教授从20 世纪80 年代至今的职业生涯,他也以这样重本质、可持续的思维去观照行业、剧种及艺术家个体的发展路径,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回望我国舞台艺术的历程,前瞻未来动向。正如他自言:“从80 年代中期到90 年代末期,我主要是文化反思、历史反思;而到21 世纪,主要是为行业找出路。”如果说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罗教授的内外部逻辑体系形成的基础阶段,那么80 年代是他的价值观念和艺术人格落成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巨浪,以及个体命运的转机,对他造成了剧烈而持久的震荡,以至于今时今日,依然能从他身上看到80 年代知识青年的作风和印记:观念解放、价值重估、反思传统、锐意进取、责任意识、怀疑精神、激情澎湃、思维活跃等。80 年代的思想启蒙也许是罗教授在艺术世界长途跋涉的原点,是他多年来观察人性、理解命运的文化站位,是他在时代的潮流中恒定的自我要求。尽管时代的主题变化了,时间的距离拉开了,但是思想的烙印打下了,创作的基因留住了。越是行至远处,越要重温初心,这是罗教授解决创作问题的一条重要思路。他在本书中细致地回顾了自己初心的种植,也用把初心作为阐释《国风》《武训先生》等作品创作的关键词。
罗教授认为在自己的创作历程中,“80 年代是民族大反思的年代,是自我否定的年代;90 年代我们开始找回自我,开始从宏大叙事转回到私密情感的关注了”。由新世纪进入新时代,则追求对当代生活的个性化、主观化表达,给观众带来情感真实和人性真实的体验。作为一位“一直在现场”的剧作家,罗教授保持着对时代的参与和介入,并创作出具有代际标识的形象和故事。
针对当前的政策导向、社会思潮、艺术美学、媒介技术等层面的具体实际,并整合20 世纪文化艺术的正面资产和负面资产,罗教授近年来的舞台艺术理论也产生了新转向。一是全媒体时代对线上表演形式和内容的升维。在当今媒介矩阵化的时代,单一的镜框式舞台剧场演出亟待打破,舞台艺术应具有相应的多媒体手段、多终端思维、多样态传播。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观众的观看方式和消费习惯受到影响,创作时更应该化被动为主动,“倒逼人类表演艺术开拓生存与发展空间”,从演艺时代走入演播时代。二是探索表演艺术新样态的“文旅剧”。罗教授在《永不消逝的电波》《大港之舞》等作品的阐述中,探讨了“文旅剧”的形态问题,体现了从文化消费到文化赋能的转型意识,对我国当前深入布局文旅产业具有启发性。这种创作趋向为国家文化发展的主流表达提供了新的路径,合乎新时代的文化命题,能够整合舞台艺术、地域文化、文旅经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游戏电竞等资源,激发产业融合的新业态。三是走出“原戏剧”,走进“元戏剧”。充分利用当下的科技水平和高概念,创作具有未来感和文明反思价值的舞台艺术作品。在罗教授的舞剧作品《AI 妈妈》中,探讨自然人与人工智能的情感关系的可能性,预设未来社会的伦理、情感、道德问题。科幻风格也为肢体表演、视觉美学和舞台装置带来新的图景,给观众一个走进剧场观看表演的新理由。以上这些理论转向,不仅是新时代舞台艺术发展的必然,对于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综艺等其他大众化叙事艺术形态来说,同样也是未来发展的题中之义。
罗教授的发展观念要求作品有长久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从历史本质中来,从人性普遍中来,从情感共鸣中来,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作品的现代性。罗教授指出:“‘现代性’是一种品质,是由人文价值观、表演形式和演艺空间共同构成的。”他还从多个层面论述了现代性这一他为看重的精神属性。首先是现代性的界定,现代不意味着与传统的割裂。“传统实际上是流,不是源。源是生活,生活是人性。艺术、文化都是生活提炼出来的。”每一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都由对时代感悟强的创作者,在一定的文化风气和表达方式下缔造。当代语境下,那些“出圈”的文艺作品莫不如是。艺术家都经历着在承认经典的前提下,追随经典、打破经典、再造经典、成为经典的循环过程。罗教授还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强调,艺术家虽然无法超越时代,但可以克服时代的局限,完成表达时代、回应时代的使命,这就具备了现代性。其次是对现代性的品质要求,作品中的强烈情感共鸣,需要更具普遍价值的理性意义。罗教授批判了舞台艺术作品中盲目煽情、空洞说教、否定人性、有违当代人价值观和共识的情节。因为“现代性是符合人类永恒价值、基本价值,超越现实、超越时代的审美观照”。古典文化中的杜丽娘、窦娥等形象,并不因其封建时代的诞生背景而显得腐朽落后,杜丽娘对理想爱情的极致纯粹、窦娥对公平正义的终极叩问,使她们经受住了当代人和当代观念的审视,对人心具有恒久的冲击力。后,现代性还肩负着更新时代表达的使命。具有现代性的作品,体现出时代的处境和学问。罗教授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特定情感呈现,体现在创作上,也就要求剧作家能在不同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契机。”也就是说,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从理念认知到传播方式,都需要与时代同步更新,形成具有当下感的美学表达,体现出艺术创作的历史周期和内在规律。
二、探索人性的人本观念
关注人,表达人,反思人,不但是罗教授多年来奉行的创作原则,也是他理解和评析艺术作品的核心准则。他认为,题材不分古今,“共同着力的都是表现人在特殊历史环境中的生存境遇和人性的表达”。近年来,罗教授多有涉足红色题材的剧本创作,不仅写革命英雄人物的家国大义,更突出了他们强烈的情感动机,用尖锐的情感冲突和富有张力的人性际遇触发观众的心灵波动,再进一步用政治信仰升华、提纯,达到更深刻的认同。“把信仰人性化,把英雄世俗化,把伟人平凡化。唯有如此,才会感动每一代人。”而能够用自己的生命感动去影响不同时间和空间里的观众,正是罗教授理解的剧作家的生命意义。同时,他在评述舞蹈艺术、戏曲艺术、表演艺术,以及其他艺术家的创作时,也将研究人的生命气质和发现人性作为金科玉律。尤其是在谈
及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时,罗教授强调了舞蹈的文学性,他认为这部作品能够打动更多的观众,源于把信念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艺术的人民性”,合乎人类的普遍价值观,能够克服语言和语境的障碍,让当代中国文化走得更远。
在罗教授的笔下,人本观念不是台词里的口号,不是论述中的
标语,而是贯穿在形象的诞生、特性的显现、主题的深化等具体层面的,这其中同样渗透着一定的距离意识,也因距离意识而有了独特性。
罗教授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中,尤其以《说岳全传》《雷雨》《九三年》三本书型构了他受益终生的文学理念,那些在危机四伏中百炼成金、追求真理真义的伟大人性,为他种下了人本意识的种子。
民间生活和原乡情怀,滋养着罗教授的人文根基。对理想的追寻,对命运的感慨,对痛感的咀嚼,逐渐造就了他独一无二的生命经验和艺术表达,确立了他具有民间感、崇高感、抗争感的作品主体性:“一个作家的生命一定是不能干燥的、不能单调的,一定是贴着人物的心去写作的。”因此,比起生活苦难,罗教授笔下的人物更多的是在经历心灵苦难。
罗教授将他的主人公作为一个大写的人来塑造,肯定他们的价值和尊严,表现他们的复杂性和本质性,寻找他们在命运的洪流中顽强抵抗的内在动力。罗教授在创造人物时的出发点依然与距离意识有关。以他对《白蛇传》的改编为例,白蛇修成人形,却在融入人类社会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对人类社会的种种“潜规则”提出质疑。白蛇用自然之道的眼光,迷惑不解地打量着人类社会的“约定俗成”“向来如此”,这就形成了对人的群体性反思。舞剧《朱鹮》《大河之源》《AI 妈妈》的矛盾冲突,亦是以不同物种之间的隔阂与理解来展开设置的。“由异类的眼睛来看人生,这样比由人类看人类可能看得更清楚,更深刻。”另外,罗教授从角色性别的角度总结道:“女性通常是我塑造的理想人物,男性则通常是我塑造的现实人物。”这种潜在的创作心理,有着传统士大夫式的审美趣味,却不含士大夫的性别观念。本书中罗教授论及的女性形象图谱,如李闰、寒梅、许穆夫人、程小云(京剧《换人间》)、阿莲(扬剧《阿莲渡江》)等,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且能用丰富的情感和绵实的意志去描绘自己人生的蓝图,绝非男性或男权社会的附属。这种看似男女不相容的设置,并没有走向性别对立的议题,也不仅是为了情节的戏剧性,而是希望引发更深的关于人性和真善美的思考。因此,与其说这些女性形象代表着男性作者的凝视客体或欲望寄寓,不如说她们是他的主体自况和理想寄托。而男性形象大都存在局限感,有着对现实的批判性和无奈心理。或许在罗教授的心中,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竟不比性别间的差异更少。
正因为罗教授遵循了人性本身的复杂和纠结,遵循表达的率真、向善及审美,往往能赢得绝大部分观众对人物的认同。尤其是将人物置于多种情感关系的矛盾中,去试炼人存在的价值。人物的情感取向基本等于他的人生取向,这是罗教授的作品与观众共振的一个基本点。在坚持人本观念之上,罗教授也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完成着自我更新。在他的前期作品中,总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苍茫感,金龙(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施(越剧《西施归越》)、班昭(昆剧《班昭》)、“妻”
(甬剧《典妻》)等代表性人物,内心都在比较、在纠结,忍不住要质询事物的意义,质询秩序的合理性。而本书中的相关作品及论述,则体现出某种笃定感,在确定了一个崇高的价值理念后,便一往无前,倾尽所有,“虽千万人吾往矣”。对此,罗教授的心得是:“只要执着地做好自己,相信环境会理解你、接受你、甚至迁就你。”例如李侠、兰芬、寒梅、程小云的政治信仰,许穆夫人、方孟敖(京剧《换人间》)、王昭君(昆剧《汉宫秋》)的爱国情怀,李闰、阿莲的追求进步,他们身上都体现着为超越处境而不断努力的执着坚韧。罗教授带有距离意识的人本观念,还体现在近年他从文明意识和生物性的层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的反思。在疫情期间,他“思考苦难,思考生命共同体、人和动物甚至人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在舞剧《大河之源》中,罗教授确立了“人类与山水,人类与生灵是一个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这一思想主题。舞剧《AI 妈妈》“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哲学源头,对人的定性进行追问”。这些艺术探索和理论总结,都体现出罗教授从破解人类心灵密码到破解人类文明密码的不断尝试。
进行本书的编辑工作,是我提升认知、感悟艺术的过程。这些文字,传递了伯父这些年风雨兼程、朝乾夕惕的奋斗生涯,也令我想起从小到大他对我陆续的叮嘱。这些叮嘱经得起反复的琢磨,经得起阅历的试炼。我也曾有过叛逆,有过惫懒,但终还是会回归到行动的努力,因为他已用他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道理。
晚辈评价长辈,总觉诚惶诚恐。文辞粗浅,更难以穷尽罗怀臻教授思想中精深雄厚之处。谨以此小文,忝为代序,并对罗教授再表敬意。
罗馨儿:上海戏剧学院讲师,博士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