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03.2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44.2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1. 麻黄、茯苓、益母草、灵芝、白术、何首乌……中医院主任教你鉴别330种常见中草药。
2. 详细讲解中草药的药物形态、采集方法、成品选鉴、方剂举例、药用宜忌,掌握中药材入药全流程。
3. 海量高清大图精美呈现,辨识、欣赏更清晰,认识常见中草药,从入门到精通。
4. 五大类入药部位,1 000 多幅高清彩图。中医学院教授教你鉴别280种药用植物。
5. 形态特征、药用功效、文化典故、生长习性、分布区域……全方位鉴别与分析。
6. 海量高清大图精美呈现,辨识、欣赏更清晰,认识常见药用植物,从入门到精通。
|
內容簡介: |
本书参考多部权威药典,对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详细资料及实图加以汇集。书中收录各类中草药 300 余种,按照其性质及临床效果分门别类,将其分为解表清热类、利水祛湿类、安神补虚类、温中理气类、止咳化痰类、平肝收涩类、活血化瘀类、凉血止血类和其他类,详细介绍了中草药的采收、选购、保存、炮制、煎煮等内容,辅以介绍中草药的性味、药材来源、功能主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配以高清彩图和细节图解,更加方便读者辨认、识别。
本书将药用植物按主要药用部分分为茎及叶类、根茎及根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四类,另在第五章列出了部分真菌及藻类,以供参考。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每种药用植物(真菌、藻)的性味、别名、分布、药用功效等,为读者了解和掌握药用植物的相关知识提供一些帮助。
|
關於作者: |
吴剑坤
主任药师、执业药师、高级健康管理师,北京中医医院中医治未病科主任、体检中心主任。主编《中草药图鉴》等多部中医药科普论著。
尚云青
云南中医学院教授,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专家分会常务理事、世界健康促进联合会常务理事、云南省预防医学第二届食品安全分会委员
|
目錄:
|
目录
认识中草药 … 1
小中药,大功效 … 6
中草药配伍禁忌 … 9
章 解表清热类
麻黄 … 12
木贼 … 13
防风 … 14
紫苏 … 14
羌活 … 15
白芷 … 15
生姜 … 16
桂枝 … 17
香薷 … 17
辛夷 … 18
鹅不食草 … 19
细辛 … 19
苍耳子 … 20
蝉蜕 … 20
薄荷 … 21
葛根 … 22
牛蒡子 … 22
菊花 … 23
淡豆豉 … 24
桑叶 … 25
升麻 … 25
柴胡 … 26
鼠尾草 … 27
石膏 … 27
芦根 … 28
知母 … 28
淡竹叶 … 29
葱白 … 29
鸭跖草 … 30
栀子 … 30
夏枯草 … 31
决明子 … 31
金银花 … 32
山芝麻 … 33
板蓝根 … 33
无花果 … 34
连翘 … 35
贯众 … 36
青黛 … 36
蒲公英 … 37
紫花地丁 … 37
蚤休 … 38
野菊花 … 38
穿心莲 … 39
鱼腥草 … 39
绿豆 … 40
半边莲 … 41
半枝莲 … 41
大血藤 … 42
土茯苓 … 42
白蔹 … 43
马勃 … 43
马齿苋 … 44
木蝴蝶 … 45
胖大海 … 45
土牛膝 … 46
马鞭草 … 46
七叶一枝花 … 47
黄芩 … 47
仙人掌 … 48
黄连 … 49
黄柏 … 49
龙胆 … 50
苦参 … 50
白鲜皮 … 51
玄参 … 51
生地黄 … 52
牡丹皮 … 53
赤芍 … 53
紫草 … 54
岗梅根 … 55
水牛角 … 55
白薇 … 56
地骨皮 … 56
银柴胡 … 57
胡黄连 … 58
第二章 利水祛湿类
独活 … 60
松节 … 61
丁公藤 … 61
两面针 … 62
威灵仙 … 62
路路通 … 63
海桐皮 … 64
九里香 … 65
秦艽 … 65
防己 … 66
络石藤 … 66
丝瓜络 … 67
泽泻 … 68
桑枝 … 69
老鹳草 … 69
五加皮 … 70
桑寄生 … 71
茯苓 … 71
千年健 … 72
苍术 … 73
狗脊 … 74
五爪金龙 … 75
川牛膝 … 75
扶芳藤 … 76
藿香 … 76
佩兰 … 77
鹿衔草 … 77
厚朴 … 78
砂仁 … 79
豆蔻 … 79
薏苡仁 … 80
草豆蔻 … 80
草果 … 81
桃花 … 81
石菖蒲 … 82
冬瓜皮 … 82
赤小豆 … 83
玉米须 … 83
葫芦 … 84
车前草 … 84
滑石 … 85
猪苓 … 85
通草 … 86
瞿麦 … 86
地肤子 … 87
海金沙 … 87
石韦 … 88
灯心草 … 88
冬葵子 … 89
金针菜 … 89
茵陈 … 90
金钱草 … 90
虎杖 … 91
垂盆草 … 91
磨盘草 … 92
溪黄草 … 92
第三章 安神补虚类
灵芝 … 94
朱砂 … 94
磁石 … 95
大枣 … 96
琥珀 … 97
龙骨 … 97
黄芪 … 98
酸枣仁 … 98
柏子仁 … 99
远志 … 99
龙眼肉 … 100
合欢皮 … 101
人参 … 101
西洋参 … 102
党参 … 103
太子参 … 103
肉苁蓉 … 104
白术 … 105
白扁豆 … 105
山药 … 106
蜂蜜 … 107
冬虫夏草 … 108
鹿茸 … 109
巴戟天 … 109
甘草 … 110
淫羊藿 … 111
仙茅 … 111
蛤蚧 … 112
补骨脂 … 113
益智仁 … 113
核桃仁 … 114
锁阳 … 115
海狗肾 … 115
海马 … 116
紫河车 … 117
菟丝子 … 117
石斛 … 118
黄精 … 119
沙苑子 … 119
杜仲 … 120
韭菜子 … 121
阿胶 … 121
当归 … 122
白芍 … 123
熟地黄 … 123
何首乌 … 124
北沙参 … 125
麦门冬 … 125
南沙参 … 126
百合 … 127
玉竹 … 128
银耳 … 128
桑椹 … 129
枸杞子 … 130
女贞子 … 131
黑芝麻 … 131
黑木耳 … 132
续断 … 132
第四章 温中理气类
小茴香 … 134
附子 … 135
肉桂 … 135
玫瑰花 … 136
干姜 … 137
吴茱萸 … 137
丁香 … 138
高良姜 … 138
花椒 … 139
荜茇 … 140
山柰 … 140
陈皮 … 141
青皮 … 142
枳实 … 142
木香 … 143
香附 … 143
胡椒 … 144
乌药 … 145
檀香 … 145
荔枝核 … 146
佛手 … 146
薤白 … 147
柿蒂 … 148
九香虫 … 148
沉香 … 149
八角茴香 … 150
香橼 … 151
龙眼核 … 152
柚核 … 152
第五章 止咳化痰类
昆布 … 154
半夏 … 154
天南星 … 155
旋覆花 … 155
白芥子 … 156
银杏叶 … 156
桔梗 … 157
前胡 … 157
白果 … 158
川贝母 … 159
浙贝母 … 159
款冬花 … 160
瓜蒌子 … 161
竹茹 … 161
杏仁 … 162
紫苏子 … 163
百部 … 163
枇杷叶 … 164
桑白皮 … 165
葶苈子 … 165
罗汉果 … 166
海藻 … 167
千日红 … 167
满山红 … 168
紫菀 … 168
第六章 平肝收涩类
石决明 … 170
浮小麦 … 171
蒺藜 … 171
珍珠母 … 172
诃子 … 173
牡蛎 … 174
五味子 … 175
钩藤 … 176
天麻 … 177
乌梅 … 178
罂粟壳 … 179
麻黄根 … 180
山茱萸 … 180
肉豆蔻 … 181
芡实 … 182
金樱子 … 182
石榴皮 … 183
桑螵蛸 … 184
莲子 … 185
覆盆子 … 186
第七章 活血化瘀类
川芎 … 188
延胡索 … 188
郁金 … 189
姜黄 … 189
乳香 … 190
没药 … 190
丹参 … 191
红花 … 191
桃仁 … 192
牛膝 … 193
鸡血藤 … 194
王不留行 … 194
月季花 … 195
凌霄花 … 195
益母草 … 196
血竭 … 197
刘寄奴 … 197
苏木 … 198
骨碎补 … 199
莪术 … 199
五灵脂 … 200
土鳖虫 … 200
第八章 凉血止血类
地榆 … 202
大蓟 … 203
小蓟 … 204
三七 … 205
苎麻根 … 206
茜草 … 207
藕节 … 207
莲花 … 208
降香 … 209
花蕊石 … 209
仙鹤草 … 210
白及 … 211
鸡冠花 … 211
艾叶 … 212
白茅根 … 213
炮姜 … 213
槐角 … 214
侧柏叶 … 214
第九章 其他类
麦芽 … 216
谷芽 … 217
鸡内金 … 217
山楂 … 218
使君子 … 219
槟榔 … 219
南瓜子 … 220
榧子 … 220
鹤虱 … 221
芦荟 … 221
冰片 … 222
番泻叶 … 222
甘遂 … 223
火麻仁 … 223
郁李仁 … 224
松子仁 … 224
牵牛子 … 225
巴豆 … 225
食盐 … 226
皂荚 … 226
雄黄 … 227
密陀僧 … 227
白矾 … 228
蛇床子 … 228
蜂房 … 229
樟脑 … 229
目录
认识药用植物
植物的结构·1·
药用植物的叶·3·
药用植物的花·7·
药用植物的果实·11·
药用植物的种子·13·
药用植物的其他用途·15·
章 茎及叶类
蒲公英·18·
肉苁蓉·19·
淫羊藿·20·
蛇莓·20·
龙葵·21·
香薷·22·
荆芥·23·
苎麻·23·
薄荷·24·
夏枯草·25·
益母草·26·
活血丹·27·
凤眼莲·27·
车前·28·
地笋·29·
茵陈蒿·29·
葎草·30·
青蒿·30·
蓟·31·
萝藦·31·
艾·32·
草麻黄·33·
天名精·34·
石斛·34·
灯芯草·35·
鼠曲草·35·
鸭跖草·36·
马齿苋·36·
铃兰·37·
瞿麦·37·
鳢肠·38·
迷迭香·38·
蕺菜·39·
水蓼·40·
泽漆·41·
金鱼草·41·
常山·42·
香椿·42·
酢浆草·43·
过路黄·44·
千屈菜·44·
菖蒲·45·
木芙蓉·46·
马鞭草·46·
多枝婆婆纳·47·
仙人掌·47·
甘蔗·48·
芦荟·49·
落葵·50·
苜蓿·51·
南苜蓿·51·
宝盖草·52·
龙牙草·52·
翻白草·53·
紫花地丁·54·
第二章 根茎及根类
甘草·56·
蒙古黄芪·57·
荠苨·57·
知母·58·
白术·58·
玉竹·59·
薯蓣·60·
黑三棱·60·
远志·61·
狗脊·62·
玄参·62·
巴戟天·63·
龙胆·64·
党参·65·
秦艽·65·
黄精·66·
地榆·67·
丹参·68·
黄芩·69·
桔梗·70·
黄连·71·
细辛·72·
泽泻·72·
川芎·73·
川续断·73·
姜黄·74·
败酱·75·
山丹·75·
虎掌·76·
卷丹·76·
人参·77·
当归·78·
魔芋·78·
甘露子·79·
白鲜·79·
北柴胡·80·
防风·81·
前胡·81·
虎杖·82·
独活·83·
延胡索·83·
升麻·84·
浙贝母·85·
独蒜兰·86·
白前·86·
何首乌·87·
香附子·87·
芍药·88·
牡丹·89·
菘蓝·90·
块茎山萮菜·90·
地黄·91·
牛蒡·92·
菊芋·92·
姜·93·
三七·94·
荸荠·94·
沙参·95·
鸦葱·95·
葛·96·
麦冬·97·
白及·98·
甘遂·99·
乌头·100·
紫菀·101·
马蹄莲·102·
水仙·102·
紫草·103·
荆三棱·103·
七叶一枝花·104·
大戟·104·
半夏·105·
木槿·106·
骨碎补·107·
芫花·108·
银莲花·108·
第三章 花类
菊花·110·
香石竹·111·
金莲花·111·
红花·112·
木棉·112·
蜀葵·113·
紫罗兰·113·
圆齿狗娃花·114·
野菊·114·
香蒲·115·
鸡蛋花·115·
款冬·116·
玉簪·116·
萱草·117·
朱槿·118·
紫萼·118·
紫藤·119·
月季花·119·
玫瑰·120·
杜鹃·121·
迎春花·121·
雨久花·122·
合欢·122·
忍冬·123·
木樨·124·
月桂·124·
梅·125·
春兰·125·
茉莉花·126·
虞美人·127·
玉兰·127·
白兰·128·
槐·128·
丁香蒲桃·129·
鸡冠花·130·
山茶·130·
薰衣草·131·
天竺葵·131·
香雪兰·132·
雏菊·132·
金盏花·133·
番红花·133·
秋英·134·
红花羊蹄甲·134·
旋覆花·135·
郁金香·136·
四章 果实及种子类
玉蜀黍·138·
榆树·138·
咖啡黄葵·139·
肉豆蔻·139·
欧菱·140·
龙眼·140·
枣·141·
芡·142·
酸豆·142·
酸浆·143·
五味子·144·
毛叶榄·145·
东北茶藨子·145·
山楂·146·
决明·146·
赤豆·147·
桑·147·
枸杞·148·
无花果·149·
荔枝·149·
银杏·150·
杏·151·
李·151·
桃·152·
秋子梨·152·
苹果·153·
樱桃·154·
椰子·154·
番木瓜·155·
西瓜·155·
中华猕猴桃·156·
草莓·156·
杨梅·157·
覆盆子·157·
大果越橘·158·
笃斯越橘·158·
石榴·159·
柿·160·
柚·160·
柑橘·161·
西番莲·161·
葡萄·162·
蛇床·162·
甜瓜·163·
莽吉柿·163·
芭蕉·164·
大豆·165·
蚕豆·165·
绿豆·166·
豌豆·167·
扁豆·167·
落花生·168·
胡桃·169·
刀豆·170·
菟丝子·170·
薏苡·171·
白豆蔻·171·
连翘·172·
胡椒·173·
草棉·174·
牵牛·174·
麦蓝菜·175·
蒺藜·175·
蓖麻·176·
曼陀罗·177·
栝楼·177·
栀子·178·
紫苏·179·
苍耳·180·
青葙·181·
地肤·181·
葶苈·182·
莲·182·
第五章 真菌及藻类
冬虫夏草·184·
鸡枞·185·
松口蘑·185·
东亚冬菇·186·
绿红菇·187
东方铆钉菇·187·
猴头菌·188·
鸡油菌·189·
绣球菌·189·
华美牛肝菌·190·
黄褐牛肝菌·190·
羊肚菌·191·
蒙古口蘑·191·
香菇·192·
糙皮侧耳·193·
毛头鬼伞·193·
木耳·194·
银耳·195·
头状秃马勃·196·
草菇·196·
茯苓·197·
柱状田头菇·198·
长裙竹荪·198·
灵芝·199·
裂褶菌·200·
紫菜·200·
裙带菜·201·
海带·201·
鹅掌菜·202·
羊栖菜·202·
|
內容試閱:
|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和矿物药组成,又因其中以植物药居多,所以也被称为中草药。中草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神农尝遍百草首创医药,中华医药文明的大幕就此拉开。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研究,中草药已经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武器,对保障人们的健康和民族的繁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瑰宝。
我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蕴藏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如人参、鹿茸、附子、黄连、当归、大黄、甘草、黄芪等,不仅能满足国内需要,而且还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地。据近代出版的《中药大辞典》所载,供临床使用的中草药(包括中成药等)已达 5 000 多种。医药部门统计,目前开发可供临床使用的中草药已超过 8 000 种。
历代的中医学家在长期的中草药采集、加工和应用中,逐步建立了系统完善的中药学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在中药资源、选择、炮制、制剂、药理、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为人们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书结合《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等多部权威药典,对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详细资料及实图加以汇集,意在帮助读者正确识别中草药。书中收录各类中草药 300 余种,按照其性质及临床效果分门别类,将其分为解表清热类、利水祛湿类、安神补虚类、温中理气类、止咳化痰类、平肝收涩类、活血化瘀类、凉血止血类和其他类,详细介绍了中草药的采收、选购、保存、炮制、煎煮等内容,辅以介绍中草药的性味、药材来源、功能主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配以高清彩图和细节图解,更加方便读者辨认、识别。
相信本书能为您了解更多的中草药知识提供帮助。
世界已知植物约有 50 万种。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形复杂,植物种类多样。全国已知植物约有 3 万种,其中很多植物都具有药用价值,这些植物被统称为药用植物。
20 世纪 80 年代,经统计发现我国的药用植物有 383 科、2 313 属、11 020 种。其中,有些药用植物为我国所特有,如杜仲、银杏。在这些药用植物中,临床常用的植物药材有 700 多种,其中 300 多种以人工栽培为主,其余多为野生。药用植物种类繁多,药用部分各不相同,有植株全部可入药的,如益母草、夏枯草;有植株的一部分可入药的,如人参、曼陀罗;有需提炼后入药的,如金鸡纳树。
《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本草经集注》中除沿用三品分类外,又按草木部、果部、菜部、米谷部等进行细分。《本草纲目》将所收药物分为 16 部 60 类,又将草部药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石草、苔类等。
医学上一般按药理作用将药用植物分类,中医学常按功效将药物分为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湿药、理气药、补虚药等。药用植物学将药用植物按植物系统分类,反映了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以便于对其形态解剖和成分等进行研究。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栽培学常按药用部分分类,将药用植物分为根、根茎、皮、叶、花、果实、种子、全草等类,便于药材特征的鉴别和掌握其栽培方法。
本书将药用植物按主要药用部分分为茎及叶类、根茎及根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四类,另在第五章列出了部分真菌及藻类,以供参考。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每种药用植物(真菌、藻)的性味、别名、分布、药用功效等,为读者了解和掌握药用植物的相关知识提供一些帮助。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出现谬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