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編輯推薦: |
★竺可桢
20世纪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心怀仁爱,吐纳四海风云,肩担民族道义
笔诠求是,穷格天地万物,尽显理性光辉
★竺可桢日记
在竺可桢生前,其日记是秘不示人的
作为史料宝库,如今以全貌公之于世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
往事因亲历而鲜活
38年连续记述,1000余万字完整存世
一代宗匠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本卷收录1968—1969年的竺可桢日记。
|
內容簡介: |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9卷,收录1968—1969年的竺可桢日记。
关于“文革”时期竺可桢日记的总体情况,请参见《第18卷说明》。
在1968、1969 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中,与竺可桢晚年生活关联度最高的,是自1967年底开始且持续了两年多的清理阶级队伍(简称“清队”)。1968年4月10日的《人民日报》社论中引述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革命人民群众和国民党长期斗争的继续”,这也是当时“清队”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
就竺可桢本人而言,他在历史上曾被诱迫加入国民党,后又被列名为中央委员。1949年以前,长期与之保持密切关系的社会各界名流中,也不乏国民党高层人士。因此,他在“清队”运动的高潮中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日怀惶恐而夜有惊梦。当中科院革命委员会发布清理阶级队伍《通告》,勒令参加反动党团骨干分子等类人员限期登记时,他曾疑惑过自己是否属于其中。经反复查阅日记和有关资料,直到认为自己在7年前写的《自传》中已经完全交代清楚而无任何遗漏时才稍略放下心来。不过,由此而带来的压力始终存在着,甚至影响到了小女儿的婚姻。
就社会而言,“清队”的开展,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规模的“内查外调”。由于竺可桢平生的活动舞台大、交往人脉广,又身在北京,因此也就成了外调工作人员的优选目标。在两年多的时间中,应对各地各单位的“外调”,成了竺可桢的主要工作内容。他耗费大量时间,在多年保留下来的日记中纵寻横索,根据当年所记文字,认真而辛苦地写出大量证明材料,有些为人提供了洗污辨冤的可靠依据,有些则提出可供进一步调查的线索。据1969年6月对院办公室收文的统计,竺可桢提供的证明材料约占院部有关此类材料总件数的十分之一,可以想见其工作量之大。
当时的竺可桢,无法按简单的逻辑判断自己的社会角色。原院领导班子已被夺权,但他曾奉召以副院长的身份参加外事活动;被列名于新成立的院革命委员会委员的名单中,却又不被通知参加革委会会议;他是党员,却不知道如何与党组织联系。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最值得注意的是,1968年底,他从《参考资料》上发现关于钓鱼岛附近采集有孔虫和双壳贝化石的报道之后,一直密切关注日本方面的动向。在查阅多种文献之后,于1969年11月致函周恩来总理,以其地理学家的眼光和学识,明确指出有关岛屿是中国的领土。
1969年春,竺可桢因病住院53天,此后始终为肺气肿所困扰。
|
關於作者: |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
目錄:
|
第19卷目录
前言………………………………………………………………………………3
关于竺可桢日记……………………………………………………………9
日记编例 ……………………………………………………………………13
第19卷说明…………………………………………………………………15
1968年
日记………………………………………………………………………………1
杂记………………………………………………………………………………302
1969年
日记………………………………………………………………………………321
杂记………………………………………………………………………………579
剪报………………………………………………………………………………594
附录一 第19卷人名简释表 ……………………………………………597
附录二 竺可桢家系人物表……………………………………………601
附录三 张侠魂家系人物表……………………………………………603
附录四 陈汲家系人物表………………………………………………605
附录五 竺可桢日记中常见略语符号表…………………………607
|
內容試閱:
|
竺可桢,字藕舫,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890 年3 月7 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 1974 年2 月7 日病逝于北京。
进入20 世纪之前的中国,科举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1898 年维新派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新风所被之处,绍兴东关镇也办起了新式学堂。竺可桢由此得以在家乡读完小学,到上海读中学,之后又进了唐山路矿学堂,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新学基础。1910 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庚款生”,先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读新兴的气象学, 1918 年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自传教士利玛窦入华算起,历经三百余年,断断续续,波波折折,直到20 世纪初,才通过新学制把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全面引进中国的课堂。随后的留学大潮又把现代知识分子群推上了新世纪的舞台。幸逢如此历史机缘,加上自身勤奋有恒,竺可桢终能跻身于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行列。
1915 年中国留美学生创办“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科学》杂志,发起成立了“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中国科学社。竺可桢汇入到这股科学救国的洪流中,成为该社的第一批社员和《科学》杂志的早期编辑。以此为起点,他一生中始终坚持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呼唤全社会注重科学事业的发展,倡言“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勇于担起天下兴亡的社会责任。
回国后的竺可桢,先后在武昌和南京任教,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为日后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早期专门人才。在推动科学教育升级转型的同时,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社的领导工作,被推选为继任鸿隽、丁文江、翁文灏之后的第四任社长。在1915 年至1927 年期间,中国的科学体制处于团体化组织自流发展的状态,而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中国科学社,成为居于中国科学界首位的代表性组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