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HK$
67.9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編輯推薦: |
清晨,当阳光刚刚照进房间,智能厨房便开始根据你的饮食习惯和身体需求为你制作营养早餐;当你需要与陌生朋友沟通时,生成式AI助理会根据对方的性格和爱好,为你准备聊天Tips;当你准备出门,无人驾驶汽车就自动出现,即时满足你的出行需求……
这些非常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在不久的将来都可能成为现实,智能化服务将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新IT时代已经到来。
未来已来,一切皆有可能。
|
內容簡介: |
什么是新IT,新IT“新”在哪里呢?在这本科普性质的著作中,作者为大家描述了新IT的发生逻辑、组成要素以及人机共生的未来,帮助我们升级思维与认知水平。
以蒸汽机技术为代表的“老 IT”实现了以机器代替人力,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旧 IT”提高了信息的传输效率,部分地实现了对人的脑力的延伸。
而“新 IT”则驱动了人机融合的智能化转型,它试图消除人与机器的心理距离——赋予死板、冰冷的机器以智能(而不是单纯的计算能力)和“温度”,让人与机器得以在整体智能层面上进行平等、无障碍的沟通。
如今,智能化转型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的必然选择。书中以SHEIN为代表的企业案例让我们看到,在品牌与新IT有效结合后,传统行业也会产生足以颠覆传统巨头的智能化新物种。
对企业来说,新 IT 能够驱动智能化转型。而对个人来说,新 IT 将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
關於作者: |
吴伯凡
著名媒体人、商业观察家,新物种研究院院长。《冬吴相对论》和《冬吴同学会》节目主理人,得到app《伯凡·日知录》《吴伯凡·认知方法论》和《吴伯凡·每周商业评论》课程主理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事观察员、节目主持人。《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21世纪商业评论》前主编。长期从事管理学、商业史和社会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和评论120多万字。编著图书有《孤独的狂欢》《蜜蜂式创新》和《企业公民》等,译著有《自然沉思录》等。
王飞鹏
“伯凡时间”公众号主理人,曾就职于汽车制造企业和3D打印公司,长期从事商业管理和技术史方面的研究工作。
|
目錄:
|
前言
第一部分
新IT是什么
第1章 新IT引领人类进入智能化时代3
新IT,新浪潮4
人类文明演进的密码:物质、能量和信息7
从“老IT”“旧IT”到“新IT” 17
新IT是数智化跃迁的重要工具22
第2章 新IT的发生逻辑29
SHEIN为什么能逆袭30
产业智能化的本质36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40
第3章 新IT的三大基石49
从传统人工智能到机器学习50
数据:一种全新的能源58
算法:挖掘数据智能的有效方式63
算力:数据和算法的支撑72
从智能化ABC到“端-边-云-网-智”77
第二部分
新IT的“积木”
第4章 端:越来越聪明的智能终端83
终端的前世今生84
被不断赋予智慧的智能终端93
智能终端的持续进化98
第5章 边:重塑计算范式的边缘计算113
因需而生的边缘计算114
边云协同125
边云协同的应用场景130
向着普适计算演变136
第6章 云:云计算的力量141
云计算的前夜:“网络就是计算机”142
亚马逊的逆袭与微软的刷新146
云计算的价值153
因企制宜,选择云端转型策略159
第7章 网:“幕后英雄”数据传输网络165
从铜线到无线166
5G机遇176
新高地:卫星通信186
天地一体化网络融合与全连接192
第三部分
新IT重塑新世界
第8章 走进人机共生新纪元197
人机关系的大反转198
人机融合,未来已来203
全新物种:灵长类机器206
重建人机生态,与新机器和谐共处216
第9章 从“制造”到“智造”的智能蝶变225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226
智能工厂是如何炼成的231
乘势而上,拥抱智能制造247
用新视角探索新路径258
第10章 智慧城市:新IT下的未来城市267
城市因社会进步而生268
科技让城市倍速前行274
新的城市范式:智慧城市279
城市大脑让城市更智能291
数字孪生点亮城市未来306
元宇宙时代的“元城市”320
参考文献334
|
內容試閱:
|
这是一本探讨技术发展的书,但内容又不仅限于对浅层次技术表象的讨论。
技术相关的书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操作指南式的,指导读者如何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件事;另一类是地图式的,没有明确的操作步骤,但是能给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坐标系,让读者知道自己处于何地,如何定位自身。本书属于后者,它从技术的视角切入,力图厘清当前芜杂的时代背景,让读者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当下身在何处。
作为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代名词的IT,曾经代表着最前沿的技术和产业。然而,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都不难感受到,世界正在发生着变化。从2016年大败人类世界顶级棋手的AlphaGo,到2022年年末风靡全球的ChatGPT,都在提醒我们,智能技术(Intelligence Technology)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式的畅想,它早已潜入我们的生活,并且在加速对我们日常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认为作为工业技术(Industry Technology)的“老IT”,以及作为信息技术的“旧IT”已经成为过去式,而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新IT”正在成为新一轮技术和社会变革的支柱和主要驱动力。
01 从生存要素到生存本身
从“老IT”到“新IT”,表面看,是不同技术要素的更迭,但是,如果着眼于更深层、更长远的技术发展史,会发现这是人类技术从生存要素向生存本身的一次大飞跃。
所谓生存要素,就是生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最基础的三大生存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宇宙大爆炸后,先出现了能量,能量凝结后就成了物质,而能量与物质都承载着信息。这三种要素为后来地球生命的诞生、繁衍与演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此之前的技术发展,基本都以提升人类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效率为主要目标。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物质利用效率的提升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能量利用效率的提升为主,第三次工业革命则以信息利用效率的提升为主。本书的第1章对此问题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讨论。
我们将信息技术的结晶称为电脑,是因为其性能已经不同于过去的技术产品:过去的技术产品只能劳力,不会劳心,而电脑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劳心功能。尽管如此,电脑与真正的大脑依旧相差甚远,因为它只会计算,不会“算计”,因此,它依旧是与生存要素相关的技术产品,而不是与生存本身相关的技术产品。
所谓生存本身,就是生物体用一套特定的机制,对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合理转换,以满足自己的生存所需,这是一个智能过程。因此,只有新IT代表的智能技术才是真正与生存本身相关的技术。不同于信息技术只会被动地执行人给出的指令,智能技术具有主动感知、主动反应的能力,这是新IT独特的发生逻辑。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在本书的第2章展开了相关讨论。
02 从信息到智能的转变历程
当然,从信息到智能的转变,并不是断层般的、突发式的取代,而是一种递进式的接续与迭代。信息技术是智能技术发展的前提,智能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目的。正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智能技术的发展才拥有了丰沃的土壤,其中最核心的三大基石便是数据、算法和算力。在本书第3章,我们详细梳理了从信息到智能的演化历程。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伴随着基础设施的更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同样,新IT也是一次智能化转型(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的动态过程,是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新基建”历程。新IT的核心要素包含“端”“边”“云”“网”“智”五个方面。其中“智”与其他四个要素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在整个系统中一以贯之,是其他四个要素合围后涌现出的必然结果,也是赋能并联通其他四个要素的关键手段。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即第4~7章,我们分别对“端” “边”“云”“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它们各自的发展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力求让新IT引领的变革逻辑显得清晰、具体。
03 人机关系的“哥白尼式转向”
智能,本质上就是对复杂多变环境的反应能力。正如达尔文所言:“存活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对变化最具反应能力的。”我们说电脑不会算计,是因为它没有主动生成任务的能力,也无法在复杂场景下主动给出应对方案。因此,信息机器尽管有一定的劳心功能,但它们依旧是没有主动权的奴隶。而智能机器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态势感知能力,能够识别特定的场景,并主动做出恰当的反应。
一旦机器具有了态势感知和主动反应能力,人与机器的关系也就开始发生转变。信息机器在人机关系中始终是辅助性的,它们帮助人类审时度势、当机立断,但主导者依旧是人类。智能机器则能以远超人类的能力,实现特定场景下的审时度势和当机立断,开始从人类手中拿回一些主动权。
因此,新IT也会引发人机关系的“哥白尼式转向”,智能机器会逐渐摆脱传统人机关系中的“奴隶”身份,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最后甚至成为人类的导师,给人类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建议。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导航应用软件就是一种特定场景中的导师,司机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听从导航软件提供的建议,因为它比司机更了解实时路况。在本书第8章中,我们就人机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展开了深入讨论。
04 未来的形态:赛博空间与元宇宙
我们说智能是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反应能力。这种反应能力可以用一个很具体的指标—移动性来衡量。移动性决定了生物的空间自由度,是影响生物生存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智能越高的生物,其移动性越强,空间自由度越高,生存的主动性也越强。按照移动性,我们可以将生物分为三类:非移动性生物(植物)、移动性生物(动物)和超级移动性生物(人类)。
人类比其他生物更智能的表现之一,就是能够用技术手段不断提升自己的移动性,从而拥有控制空间、自定义空间的能力。从驯化马开始,到后来的蒸汽机车、汽车以及飞机等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人类始终在利用技术提高自己的空间自由度。
进入信息时代后,我们首先实现了一对一的远程沟通。渐渐地,我们发现信息技术不再是一个传输管道那么简单,随着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可以超越物理空间的限制,在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中完成许多事情,比如我们当下习以为常的订外卖、购物、打车、玩游戏……
网络空间又被称为赛博空间(Cyberspace),其中Cyber源自希腊语,有“掌舵、操纵”的含义,因此,Cyberspace这个单词更本质的含义是指一个由人类构筑和操纵的空间。
一旦我们能够在现实的物理空间之外构筑一个可以由我们自由操纵的虚拟空间,我们的自由度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会发生巨大变化。当下,新IT正在通过构筑赛博空间的方式,重塑我们的制造方式和城市形态。赛博空间的极致就是元宇宙,一个比现实物理空间更为丰富、更具弹性的虚拟世界。在本书的最后两章,我们就新IT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空间自由度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丘吉尔曾说:“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但或许是开始的结束。”这句话也是对我们当下所处时代特征的最佳总结。作为“旧IT”的信息技术时代的终结是一种开始的结束,是人类技术迈向智能化的开始阶段的终止。与此同时,新IT正在带领我们迈入全新的智能时代,在新IT的赋能下,传统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将被重塑。
而此刻,一切才刚刚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