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市面上第一部面向青少年读者群体推出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合集,讲述闪亮的名字背后的动人故事,带领青少年读者走近时代先锋、国家功勋的人生!
★用文字形式传承功勋人物的精神风范,展现他们身上的优秀道德品质,尤其是贯穿人物生平的爱国主义精神,为青少年读者树立学习榜样,帮助青少年读者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
★知名儿童文学作家葛竞全新力作,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功勋人物的成长之路,将一个个饱含深情的故事娓娓道来,文字质朴感人,充满生活化的气息,具有强大的情感感召力。 ★本套图书精心设计文章结构安排,选取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事迹,用情境描写的方式,还原真实场面,让青少年读者沉浸式阅读的同时,还可以学到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
內容簡介: |
本书根据9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生平经历和先进事迹撰写而成,旨在向广大青少年读者群体讲述这些闪亮的名字背后的动人故事,展现榜样人物真实的生活面貌和赤忱的家国情怀。
《闪亮的名字:共和国的建设者》以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钟南山等9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叙写对象,展现他们为建设祖国、卫护人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
關於作者: |
葛竞,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第七届代表大会最年轻的代表,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五个一工程”奖评委,“中国好书”评委。已出版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丛书、“魔法学校”系列,“幸运兔精灵”系列、“猫眼小子包达达”系列等五十余部儿童文学作品。作品曾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
|
目錄:
|
于? 敏——隐身的“氢弹之父”
申纪兰——劳动就是解放
孙家栋——与星月相伴的科学家
李延年——永葆战斗精神的军人
张富清——紧跟党走,做党的好战士
袁隆平——甘于奉献的当代“神农”
黄旭华——“无名”的核潜艇之父
屠呦呦——用中医药造福世界
钟南山——敢医敢言,生命至上
|
內容試閱:
|
什么是敦煌?
这个词出自《汉书》,“敦,大也;煌,盛也。”所以敦煌就是盛大辉煌的意思。亲爱的小朋友,当你真的有机会,去那里亲眼看一看,就会明白,再也没有什么盛景能更加贴近这个词汇。
你知道敦煌的壁画中九色鹿的故事吗?你知道很多年前的骆驼商队,系着怎样叮叮作响的黄铜铃铛?
明代诗人杨慎在诗中写道:“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梦里身回云阙,觉来泪满天涯。”
那意思是,西风烈烈,大雁在长空盘旋,紫色的关塞苍凉雄壮;落日之下,黄沙漫漫,让人梦回到天上的宫阙,醒来忍不住泪洒敦煌。
千年之间在戈壁流浪的诗歌和人们,骑白马的商人和小姑娘。
这一切的一切都拨动着樊锦诗稚嫩的心房。
真该去敦煌看一看呀。
所以当1958年,樊锦诗考入北京大学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考古专业,并在学校的安排下,于1962年来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
在那里,樊锦诗和同学被敦煌的盛景深深打动了。
他们近乎痴迷地凝望着一座座洞窟,仿佛穿越过千年前扑面而来的日光晨雾,再次重逢了盛唐的风雪,五代的钟磬。在这群求知若渴的年轻人的眼中,敦煌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中,沉睡着灿烂灼灼的大千世界。他们憋足了劲,就像是一群好奇心旺盛的小孩子,急不可耐地想从那壁画神像中,瞧见几个世纪前的文明。
可当她们走出洞窟时,才发现现实是相反的,石窟以外的世界,没有天宫银河,没有电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可以喝的水。由于严重的水土不服,樊锦诗甚至无法正常工作,不得不提前结束实习,回家乡上海调养身体。
离开莫高窟,几乎像是逃难。后来樊锦诗曾半开玩笑地说“我心想反正已经看过了,以后再也不来。”
她满心以为自己此生都不会再来,谁知毕业时,急需考古类人才的敦煌研究所向北大要人,成绩优异的她再次被选中了。樊锦诗的父亲为此还专门给学校写了一封辞信——是啊,哪里有父母舍得心爱的女儿跑到那样远的地方去吃苦受罪呢?父亲将信给了樊锦诗,并嘱咐她一定要妥善上交给学校领导。但是这封信最终还是被樊锦诗扣了下来。
那一晚,她实在想了很久。
敦煌,大西北荒滩的敦煌,离家多远啊。
这一去要多少年呢?
夜深人静时,那年那篇有关敦煌的文章又浮现在她的脑海。那无数次出现在梦中的飞天,西汉张骞留下的丝绸之路,和他身后,无数手握旌节与马鞭的先贤......她是学这些的,她比谁都更清楚这其中的意义——敦煌对中国人来说,绝不仅仅意味着神像和壁画,它更是像一场蛰伏千年的民族之梦,从那梦中,能看到游弋在时光洪流之中的历代文物、名山大川,各朝人民的世俗生活....假若能进行深入的保护和研究,无疑是对我国考古事业的极大推动。
决不能眼看着这段珍贵的民族记忆被淹没在黄沙之下!可此时此刻,假若像她这样的年轻人都不去,又有谁能去呢?终于,带着少年意气,樊锦诗下定了决心:“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我不能食言!”
重返敦煌
1963年夏天,这个看上去文文弱弱的年轻女孩终于头顶草帽、扛着沉甸甸的背包出现在了北京火车站。不久后,敦煌研究院以她为原型,制作了一个雕像,取名《青春》——那一年她25岁,真是个再恰当不过的题目。
25岁,正是一个女孩最勇敢漂亮的时候,她兴奋又忐忑地来到了距家乡千里之外的莫高窟。直到真正住进了莫高窟旁边的破庙之后,她才真正意识到,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比她想象中还差很多。
樊锦诗回忆中的敦煌:“房子都是土的,喝的水都是咸的”。晚上只能用蜡烛或手电照明,上趟厕所都要跑好远的路。
艰苦的条件尚且不是最大的困难,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开朗的年轻姑娘来说,最让她无法忍受的,是荒滩上无边无际的孤单。
也许你会疑惑,究竟孤单到什么程度呢?多年后,樊锦诗已经可以很平静地,玩笑般讲述当时的场景:“你在旁边的破庙里,拿针缝裤子,针掉到地上,都可以听到声音。”每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房梁上的老鼠吱吱叫着掉在被子上,樊锦诗看着透过窗纸的月光,还是会忍不住掉下泪来。
她说,“敦煌确实缺人,如果我走了,就没有考古人了”
在敦煌工作四年后,樊锦诗与自己的北大同学彭金章结婚,从此,夫妻两人漫长的两地分居也宣告开始。
1968年,樊锦诗初次生产时,彭金章用一副担子,将小孩子的衣服、鸡蛋、大枣等物品,一路从武昌挑到了敦煌。此后的几十年,都是樊锦诗在敦煌,彭金章在武汉,他们的两个孩子也不得不在黄沙漫漫中度过童年。后来,为了全力支持樊锦诗在敦煌的工作,彭金章放弃了自己在武汉大学创办的石窟考古专业,放弃了心爱的商周考古教学,毅然来到了敦煌。
“这个人特别热情,也很厚道”,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樊锦诗这样哽咽着笑道:“他从来没有抱怨过我,相反,我的一些事能做成了,他会为我高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