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81.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81.4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6.7
|
編輯推薦: |
本书为全面系统阐述混合教学改革的工具性手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联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组建的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五十余人的专家团队协同撰写。手册体现了全球性与本土性、经典性与时代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统一,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统阐述混合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从课程、专业、学校三个层面提供混合课程教学设计、信息时代专业重构、学校实施混合教学改革的内容、方法及策略,还提供国内外的实践案例,最后展望未来发展。既澄清概念、阐释理论,体现学术引领性,也提供方法、工具和资源,注重实用性。本书系统化阐释混合教学改革的相关理论,揭示混合教学改革的学理依据,可供研究者参考;也从课程、专业、学校三个层面提出混合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并提供实践案例,可供教师、专业负责人、院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开展混合教学改革参考,也可供教育行政部分管理者、相关企业从业人员参考。
|
關於作者: |
李铭,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主任,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讲席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专业毕业,获管理学博士,曾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及丰富的领导经验。
|
目錄:
|
目 录 第一章 基础理论篇 1 第一节 混合教学的概念及其发展 1 第二节 混合教学产生与发展的理论依据 3 一、心理学依据 4 二、教育学依据 18 第三节 混合教学的理论基础 23 一、系统论及其对混合教学的指导 24 二、教育传播理论及其对混合教学的指导 27 三、学习理论及其对混合教学的指导 35 四、课程理论及其对混合教学的指导 62 五、教学理论及其对混合教学的指导 73 第四节 混合教学模式 87 一、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 87 二、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 90 三、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 92 四、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97 五、分布式学习模式 99 六、随机进入教学模式 100 七、案例式教学模式 101 八、翻转课堂模式 103 第五节 混合教学设计模式和混合教学实践模式 105 一、混合教学设计模式 106 二、混合教学实践模式 128 第六节 学习者混合学习的特点和需求 134 一、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学习者混合学习特点 135 二、不同自我效能的学习者混合学习特点 142 三、不同学习态度的学习者混合学习特点 146 四、不同学习动机的学习者混合学习特点 148 第二章 课程教学篇 153 第一节 混合课程教学的核心要素与基本环节 154 一、混合课程教学的核心要素及其关系 154 二、混合教学的基本环节 158 第二节 分析混合课程的现状与学习者特点 161 一、分析混合课程的现状 161 二、分析混合课程的学习者特点 164 第三节 分析混合教学的环境 171 一、分析混合教学环境的基本原则 171 二、物理教学环境的选用 172 三、网络学习空间的选用 175 第四节 明确混合课程教学目标 177 一、确定混合课程总体目标 177 二、划分学习单元 179 三、确定学习单元目标 180 第五节 确定混合课程学习内容与呈现形式 186 一、组织混合课程的学习内容 186 二、确定混合课程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的原则 190 三、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 196 第六节 设计与实施混合课程学习活动 199 一、混合课程学习活动的整体安排 199 二、混合课程线上线下学习活动的安排 205 三、学习单元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7 第七节 评价学习者的混合学习效果及反馈指导 220 一、课程单元的混合学习效果评价及反馈指导 221 二、课程的混合学习效果评价 228 三、混合学习效果的评价策略 229 四、测量学习者学习动机和能力的工具 236 第八节 多种模式混合课程的实施要点 237 一、基于不同学习目标的混合课程 238 二、基于不同时空的混合课程 239 三、基于不同教学环境的混合课程 239 第九节 混合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反思 241 第三章 专业与学科建设篇 245 第一节 现代大学制度下的专业与学科责任 246 一、专业与学科的区别及联系 246 二、信息时代引发的跨学科革命 248 三、信息时代推动了专业办学的变革 252 第二节 信息时代对专业改革提出的要求 256 一、从专业人才的特定性到连通性 256 二、从专业办学的独立性到协同性 261 三、从专业方向的封闭性到开放性 263 第三节 信息时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体系重构 267 一、专业体系的变革与调整 267 二、专业人才的定位与培养 269 三、专业发展的融合与创新 275 第四节 信息时代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优化与支持体系建设 277 一、服务于高质量人才需求的培养过程设计 277 二、体现用户至上的培养过程支持体系建设 279 第四章 学校改革篇 283 第一节 学校系统推进混合教学改革的总体框架 283 一、学校系统推进混合教学改革的实施框架 283 二、学校不同主体推动混合教学改革的系统框架 286 第二节 学校系统推动混合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 290 一、制订目标与规划 290 二、构建组织机构 309 三、出台政策与规范 313 四、形成文化氛围 316 第三节 学校系统推动混合教学改革的策略 318 一、学校推动混合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318 二、学校推动混合教学改革的策略 320 第四节 学校系统推进混合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323 一、高校混合教学改革实施效果的自评框架 323 二、UNESCO 高校混合教学实施自我评价工具 324 三、 基于教师群体在线行为的混合教学实施定量评价框架 325 第五章 支持服务篇 336 第一节 混合教学支持服务概述 336 一、混合教学支持服务的理论依据 336 二、混合教学支持服务的原则 340 三、混合教学支持服务的核心内容 341 第二节 面向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服务 342 一、学习规划与引导 343 二、学情诊断与辅导 349 三、学习监测与干预 357 四、学习评价与反馈 363 第三节 面向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 368 一、教学培训支持 368 二、课程教学支持 369 三、激励政策支持 372 四、课程评价支持 372 第四节 混合教学环境和资源支持 375 一、混合教学物理环境 377 二、混合教学网络学习空间 399 三、混合教学的工具 407 四、混合教学的资源 416 第六章 实践案例篇 422 第一节 案例概述 422 一、混合教学案例的作用与价值 422 二、混合教学案例的使用方法 423 三、案例内容的基本结构 424 第二节 具体案例呈现 425 第七章 未来展望篇 522 第一节 混合学习空间:系统推进教学改革的基础 523 一、混合学习空间将成为未来教学的场所 523 二、混合学习空间构建与应用的支持技术 524 三、混合学习空间的未来发展 527 四、学习空间的发展对混合教学的影响 528 第二节 开放教育资源:促进混合教学改革的重要学习资源 530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种类 530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未来发展方向 533 三、促进开放教育资源应用的策略和建议 536 第三节 泛在学习:一种适应混合教学的学习形态 538 一、泛在学习的基本理念 538 二、促进泛在学习的策略与建议 539 三、泛在学习的未来发展趋势 542 第四节 教育理念更新与教育生态体系变革 545 一、 知识观的发展:从精加工的符号化信息回归到全社会的人类智慧 546 二、 学习观的发展:学习是与特定的节点和信息资源建立连接的过程 547 三、 教育系统的发展:从线性有序变成开放、复杂的动态系统 548 四、教育新形态:未来学校和新的教育供给主体涌现 549 五、学习制度的发展:构建灵活、终身的学习制度 551 附录:名词术语中英文释义 553
|
內容試閱:
|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的兴起,人类社会 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速发展,对全 球各国劳动力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等教育 和职业教育作出相应的回应。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数字化思维、分布式认 知、虚拟空间知识传播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这将导致人才培养理念、方 式和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变革,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2020年国际 电信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教育数字化 转型:联通学校,赋能学习者》,首次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和倡议; 欧盟发布《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主张欧盟未来需要推 进“促进高性能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提高数字技能和能力以 实现数字化转型”两大战略事项;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发布的《2020 年十大 IT议题——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出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 要议题。中国也于今年年初提出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然而,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1年在《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 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中指出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正在迅速改变知识的 创造、获取、传播、验证和使用方式,从而使信息更容易获取,为教育提 供了新的方式,并对教育有巨大的变革潜力,但我们还没有找到将这些潜 力变为现实的路径。 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中国深圳)和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院联合开展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3 1”项目研究(即 3本手册和 1份研究报告),3本手册包括《混合教学改革手册》《高等教育教师发展手 册》和《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手册》,1份研究报告即《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 转型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包括中文、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 4个版本,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2022年 5月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第三届世界高等教 育大会上正式发布。该报告试图为国际组织、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其他 利益相关方提供应对教学数字化转型的理念、思路、方法、挑战及对策。 报告分析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与现状,阐明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内 涵及实施框架,从学校、专业、课程与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学习者学习 和质量保障 6个方面详细阐述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内容、特征、策 略以及进一步探索的方向,提出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及对 策,同时,结合不同国家的实践案例分享各方探索的经验。3本手册则侧重 提供混合教学改革、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发展方面的理论、标准、方法和策略, 聚焦解决数字化教学“最后一公里问题”,供实践者和研究者参考。同时, 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平台进行传播,以期助力全球各国,尤其是发展中 国家,借助数字技术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 2030教育可持续发展目 标,并在此过程中创建适合未来的具有包容性、韧性的开放和高质量的高 等教育教学体系。手册的中文版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由斯普 林格出版社(Springer)出版。 “3 1”项目既要迎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挑战,又要兼顾“教育信 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任务重、难度大且时间紧,历时 10个月集 大成,实属不易!在项目实施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中 国深圳)提供了经费上的支持,中心主任李铭教授全程参与并给予了重要 指导,国内外 15个教授团队更是积极参加和协同合作,包括韩锡斌、刘美凤、 王玉萍、宋继华、张铁道、陈丽、王淑艳、陈明选、钟志贤、刘清堂、沈书生、 俞树煜、曹梅、孙杰远、杨浩团队。在此致以特别的感谢! 本手册是《混合教学改革手册》,包括基础理论篇、课程教学篇、专业 与学科建设篇、学校改革篇、支持服务篇、实践案例篇和未来展望篇。第 一章基础理论篇阐释了混合教学的概念和理论依据,系统介绍了混合教学 的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教育传播理论、学习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 论等,归纳总结了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模式和实践模式;第二章课程教学 篇阐释了混合课程教学的核心要素与基本环节,详细说明混合课程教学设 计、实施与评价的方法与过程,并辅以理论说明和方法示例;第三章专业 与学科建设篇阐述了信息时代对专业改革提出的要求,并提出了信息时代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体系重构、过程优化与支持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策略; 第四章学校改革篇阐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构混合教学改革的总体框架 和核心要素,提出了学校系统推动混合教学改革的策略说明了效果评价的 框架和工具;第五章支持服务篇阐明了混合教学支持服务的理论依据及原 则,提出面向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服务、面向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以及学 校提供的混合教学环境和资源支持;第六章实践案例篇概述了混合教学案 例的作用与价值、使用方法,呈现了 10个国家的 15个实践案例,说明案 例的背景、核心问题、解决措施、效果与影响等;第七章未来展望篇从混 合学习空间、开放教育资源、泛在学习、教育理念更新与教育生态体系变 革等不同侧面对混合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在本手册的编写过程中,总结了清华大学研究团队 20年来混合教学研 究与实践成果,并融入全球化情境,同时,邀请国内外教育技术学、高等 教育学、职业教育学、教育管理学专家共同开展研究。手册定位兼具工具性、 实用性、资源性、引领性、学术性,平衡把握“四性”,即本土性与全球性、 经典性与时代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旨在为国际组织和 各国政府提出混合教学的相关政策建议,为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 管理者推进混合教学改革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为院校教师实施混合教学改 革提供便利的行动指南,为研究者以及相关企业从业人员提供混合教学改 革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参考。 本手册由李铭、程建钢、韩锡斌负责总体编著。第一章基础理论篇由 刘美凤(北京师范大学)负责,赵国庆(北京师范大学)、钟志贤(江西 师范大学)、马婧(郑州大学)、王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参与编写; 第二章课程教学篇由韩锡斌(清华大学)负责,王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崔依冉(清华大学)、王淑艳(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冯晓英(北京师范 大学)参与编写;第三章专业与学科建设篇由沈书生(南京师范大学)负 责,杨浩(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斯威戈分校)、周潜(清华大学)参与编 写;第四章学校改革篇由周潜(清华大学)负责,黄月(北京邮电大学)、 崔依冉(清华大学)、王玉萍(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陈楠(北京教育 科学研究院)参与编写;第五章支持服务篇由刘清堂(华中师范大学)负 责,陈丽(北京师范大学)、罗杨洋(兰州大学)、白晓晶(北京开放大学)、 冯晓英(北京师范大学)、马志强(江南大学)参与编写;第六章实践案 例篇由陈明选(江南大学)负责,王竹立(中山大学)、梁林梅(河南 大学)、马志强(江南大学)、刘英群(清华大学)参与编写;第七章未来 展望篇由俞树煜(西北师范大学)负责,陈丽(北京师范大学)、王竹立 (中山大学)参与编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中国深圳)蒋清宇等,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院易凯谕、郭日发、石琬若、刘金晶,北京师范大学刘文辉、刘敏、 孙桐、张绣苗、张智妍、胡琳琳、盛海曦、刘刚、王寸尺,南京师范大学 赵晓伟、周佳玉,华中师范大学葛福鸿、陈峰娟、桑志强、曹天生、苗恩慧、 苟诗瑶、陈亮、尹兴翰、孙磊,江西师范大学朱欢乐、邓祯钰、何妞、梁伊铃、 王静、陈小燕,江南大学周亮、郭麟凤,西北师范大学王妍莉、蔡.君等, 对本手册编著工作进行了支持,多所高等院校、职业院校领导、教师提供 案例,本手册凝聚了他们长期开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 心血和成果。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手册的编辑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纪海虹 主任等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和时间,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程建钢 2022年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