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編輯推薦: |
(1) 体现新工科教育理念,注重解决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问题,将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培养全面化、系统化。
(2) 基于“保证基础、加强概念、精选内容、贴近前沿、推陈出新”的原则,力求重点突出、概念清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
(3) 采用“知识点承接”模块将“电路分析基础”的课程内容与“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后续电类课程衔接,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中典型知识点的串联与承接,便于领会专业知识的前后联系。
(4) 结合各章的知识点添加“应用拓展”模块,反映当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读者了解电路分析理论的典型应用场景和前沿动态,便于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工程实践意识。
(5) 结合重点原理、定理和例题,进行基于Multisim的电路虚拟仿真实例分析,使读者掌握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增强实践应用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6) 每章开头有知识要点、重点和难点的说明,结尾有形式多样的习题,每节有拓展思维的思考与练习,便于读者把握知识要点并进行学习效果检核。
(7) 配套教学大纲、教学课件、Multism虚拟仿真程序等教学资源,便于课堂教学和课后自学。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以及基本分析方法。全书共10章,内容涉及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基本定理、动态元件与动态电路方程、一阶电路与二阶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 电路的分析。附录 A 主要阐述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重点介绍基于 Multisim 的电路仿真与应用实例。附录 B为习题参考答案。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学科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關於作者: |
许宏吉,山东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先进通信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物联网与智能信息处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讲授“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跨学科交叉创新实践”等课程。发表论文百余篇,申请发明专利70多项(包括国际专利4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多项。曾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山东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参与物联网技术国家标准制定1项。
王德强,山东大学教授。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教学和科研工作,讲授“电路”“现代通信系统”“现代交换技术”等课程。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曾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奖。
|
目錄:
|
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1电路和电路模型
1.1.1电路
1.1.2理想元件与电路模型
1.2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及功率
1.2.1电流
1.2.2电压
1.2.3功率
1.3基尔霍夫定律
1.3.1电路术语简介
1.3.2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3.3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4电阻元件
1.5独立源
1.5.1电压源
1.5.2电流源
1.6受控源
1.7运算放大器
1.7.1运算放大器简介
1.7.2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电压传输特性和电路模型
1.7.3理想集成运算放大器
习题
第2章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2.1电路的等效变换
2.2星形电阻网络与三角形电阻网络的等效变换
2.2.1由三角形电阻网络变换为等效星形电阻网络
2.2.2由星形电阻网络变换为等效三角形电阻网络
2.2.3对称三端网络
2.3实际电源的等效变换
2.3.1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
2.3.2两种模型的等效变换
2.4电路的“图”及KCL、KVL的独立方程数
2.4.1电路的“图”
2.4.2KCL、KVL的独立方程数
2.5支路分析法
2.5.12b法
2.5.2支路电流法
2.5.3支路电压法
2.6回路分析法及网孔分析法
2.6.1回路分析法
2.6.2网孔分析法
2.6.3应用示例
2.6.4几个特殊问题的处理
2.7节点分析法
2.8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分析
2.8.1非线性电阻元件
2.8.2非线性电阻元件的串联与并联
2.8.3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的计算
习题
第3章电路基本定理
3.1线性电路的比例性
3.2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及叠加定理
3.2.1叠加性
3.2.2叠加定理
3.3替代定理
3.4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3.4.1戴维南定理
3.4.2诺顿定理
3.4.3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转换
3.5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3.6特勒根定理
3.6.1特勒根定理内容
3.6.2特勒根定理的证明
3.7互易定理
3.7.1互易定理的第一种形式
3.7.2互易定理的第二种形式
3.7.3互易定理的第三种形式
3.8对偶原理
习题
第4章动态元件与动态电路方程
4.1电容元件
4.1.1电容器概述
4.1.2电容元件特性
4.1.3电容的串联和并联
4.2电感元件
4.2.1电感线圈概述
4.2.2电感元件特性
4.2.3电感的串联和并联
4.3动态电路及其电路方程
4.4动态电路的初始状态与初始条件
4.5动态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4.6动态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4.7动态电路的全响应
4.8单位阶跃函数与单位冲激函数
4.8.1单位阶跃函数
4.8.2单位冲激函数
4.8.3单位阶跃函数与单位冲激函数的关系
习题
第5章一阶电路与二阶电路
5.1一阶电路及其特征
5.2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5.2.1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5.2.2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5.2.3一阶电路零输入响应的简化分析方法
5.3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5.3.1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5.3.2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5.4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5.5一阶电路分析的三要素法
5.5.1适用于直流激励的三要素法
5.5.2推广的三要素法
5.5.3三要素的计算与应用
5.6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5.6.1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5.6.2一阶电路阶跃响应的一般分析方法与应用
5.6.3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5.6.4一阶电路冲激响应的应用
5.7二阶电路
5.7.1二阶电路及其特征
5.7.2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5.7.3二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习题
第6章正弦交流电路
6.1正弦交流电压与电流
6.1.1正弦量的三要素
6.1.2有效值
6.1.3相位差
6.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6.2.1复数及其运算
6.2.2正弦量的相量
6.3电路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
6.3.1电路元件VCR的相量形式
6.3.2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6.4阻抗和导纳
6.4.1阻抗
6.4.2导纳
6.5阻抗的串联和并联
6.5.1阻抗的串联
6.5.2阻抗的并联
6.6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
6.7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6.7.1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
6.7.2无功功率
6.7.3视在功率
6.7.4复功率
6.8功率因数的提高
6.8.1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6.8.2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6.9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
习题
第7章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
7.1RC电路的频率特性
7.1.1RC低通网络
7.1.2RC高通网络
7.1.3RC带通网络
7.1.4RC带阻网络
7.1.5RC全通网络
7.2串联谐振电路
7.2.1串联谐振的条件和谐振频率
7.2.2串联谐振的特征
7.2.3串联谐振电路的特殊物理量
7.2.4串联谐振的应用
7.3并联谐振电路
7.3.1RLC并联谐振电路
7.3.2LC并联谐振电路
习题
第8章含耦合电感的电路
8.1耦合电感元件
8.2含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
8.2.1耦合电感元件的串联
8.2.2耦合电感元件的并联
8.2.3耦合电感的去耦等效电路(互感消去法)
8.3理想变压器
8.3.1理想变压器的电路模型
8.3.2理想变压器的特性
习题
第9章三相电路
9.1三相电源
9.1.1三相对称电动势
9.1.2三相四线制电源
9.2负载星形连接的三相电路
9.2.1负载对称的星形连接
9.2.2负载不对称的星形连接
9.3负载三角形连接的三相电路
9.3.1负载对称的三角形连接
9.3.2负载不对称的三角形连接
9.4三相电路的功率
习题
第10章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
10.1非正弦周期信号
10.2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解
10.3非正弦周期函数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10.3.1有效值
10.3.2平均值
10.3.3平均功率
10.4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10.5周期信号的频谱
习题
附录A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A.1电路仿真与常用软件
A.2Multisim概述
A.2.1Multisim与EWB
A.2.2Multisim 14的基本界面
A.2.3Multisim 14电路设计与编辑的基本方法
A.3Multisim电路设计与仿真实例
附录B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电路分析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它既是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物理学”等基础课的后续课程,又是“模拟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的前导课程。在整个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着广阔的工程背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对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意识,以及科学的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依据颁发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兼顾21世纪高等学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编成此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始终坚持“保证基础、加强概念、精选内容、贴近前沿、推陈出新”的原则,力求重点突出、概念清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便于自学。
本书对“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和精选,合理划分了各章节的前后顺序和内涵,尽量避免同一内容在不同章节中不必要的重复,合并了一些联系密切的内容,删去了一些陈旧的内容,纳入了部分近代电路理论,适当采用拓宽思路的实例讲授经典内容; 本书设计了“知识点承接”模块,将“电路分析基础”的课程内容与“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后续课程进行衔接,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中典型知识点的串联与承接,便于学生领会专业知识的前后联系; 结合各个章节的知识点添加了“应用拓展”模块,反映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了解电路分析理论的典型应用场景,便于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工程实践意识; 设置了基于Multisim的电路虚拟仿真介绍和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增强实践应用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每章开头都有本章所讨论的知识要点、重点和难点的说明,便于学生掌握; 每节都有思考与练习,每章安排有习题,便于学生复习。
本书共分为10章和2个附录,适用于48~72学时的授课内容。
本书由许宏吉设计整体框架和编写思路,同时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许宏吉和王德强负责部分章节的编写以及全书内容的完善和校对。吴晓娟和王书鹤负责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何波和朱雪梅对习题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本书得到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No.ECXCYYR20200935)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编者
2023年6月于青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