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HK$
557.8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HK$
85.0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3.4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一位体育记者与评论员的上海行走笔记
带有情感与温度的上海微观生活史
|
內容簡介: |
周力, SMG五星体育首席编辑,评论员,周力工作室制作人。本书为周力的微信公众号”老周望野眼“的文章精选集。作者为上海”建筑可阅读“大使,多年来致力于上海城市历史的挖掘,尤其是街区、建筑、海派艺术、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微观历史。其作品发表于公众号上,本书精选其有关海派城市考古、城市行走和建筑可阅读等主题的文章,并配以作者在行走中拍摄的现场照片以及历史照片,以图文方式展示上海的各类老建筑、特色街区、大街小巷的历史和人文风情,展现近二三十年来上海巨变中的历史瞬间。文章内容多为探究一座地标建筑的前世今生、对某一特色马路或街区进行详尽的历史考据。书稿特点在于个体视角,有个人感受抒发,也有文献资料印证,并可以为城市行走提供路线线索和背景知识。
|
關於作者: |
周力, SMG五星体育首席编辑,评论员,周力工作室制作人。
|
目錄:
|
街弄漫游
一个关于弄堂的白日梦 / 3
卢家湾的由来及“二六轰炸” / 8
思南路遐思 / 13
日落时分的复兴中路花园公寓 / 19
献给五爱中学的Grace们 / 25
闲话比乐中学 / 30
复兴公园马恩雕像与草坪的往事 / 35
南京路背后的香风与热血 / 39
南市寻常巷陌里的老教堂 / 44
上海老城厢曹氏家族旧事 / 49
“永不消逝的电波”在黄浦 / 53
绝不仅是美食街的黄河路 / 58
新局门路老厂房的一段痛史 / 63
黄浦少年路,茫茫人生路 / 68
一些少有人知的“一 · 二八”抗战纪念地 / 72
寻访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随感 / 77
寻访上海的“大王庙”遗踪 / 83
上海海关钟楼的风雨夜 / 88
兴安路:作为淮海中路“夹里”的小历史和小生活 / 93
短短龙门路,长长大历史 / 97
淮海路这个街角的前生再前生 / 103
茂名南路法国总会和淮海运动场 / 107
在福州路和宝山里寻找开明书店旧址 / 113
杨浦卡拉奇路的邬达克作品 / 118
杨浦图书馆老楼的建筑与人 / 122
浪奔浪流的定海路桥和国棉十七厂 / 129
南洋医院的生命雕塑 / 134
朱葆三与“血巷”溪口路 / 139
在百乐门,舞吧,舞吧,舞吧 / 142
市井杂谈
关于黄浦江轮渡的回忆 / 149
马桶琐忆 / 153
小落回 / 157
还记得泥城桥的煤气包吗? / 161
老娘舅、娘舅和爷叔、老爷叔 / 166
也谈上海人的“头势” / 1703
上海人的“派”和“派头” / 175
长亭外的弘一法师李叔同 / 179
“海盐好人”在上海 / 183
上海人过年十样景 / 188
关公磨刀日和上海的关帝庙 / 193
冬至何必搞得阴森森? / 198
复兴公园乘电马的奇幻记忆 / 201
半夜三更调查户口 / 206
停云里不应被遗忘 / 211
建国东路大康里的帮会风云 / 216
新昌路酱园弄杀夫奇案 / 221
黄陂南路的夺命自流井及其他 / 225
电线木头 / 231
马浪路的浪 / 237
饮食男女
咖啡和大蒜 / 245
腌笃鲜 / 250
小暑黄鳝赛人参 / 253
吃蟹 / 257
沧浪之水下碗面 / 262
缺了绿豆芽的夏天是没有灵魂的 / 266
做葱油饼的驼子和胖子 / 269
三虾面和炒肉面 / 2734
杏花楼玫瑰豆沙月饼 / 278
“你的生煎包过一过” / 282
弄堂砂锅馄饨 / 287
拼盆 / 291
疗伤大肉粽 / 295
四如春和电风扇冷面 / 299
也谈甲鱼 / 303
大肠面 / 306
哈斗就是hotdog / 310
涮羊肉的吃法 / 314
刀鱼和老半斋 / 318
只要“光明邨”还在排队,世界就是光明的 / 323
跋:繁华万象,信步所及 / 328
|
內容試閱:
|
我,以前叫小周,后来有人喊我老周。那时候多少有点自嘲的
意味。现在,不折不扣了。
我是一名体育记者,跑体育的。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朋友不
少,冤家也有。每天工作、应酬、上班、下班……正经事不少,烦
心事也有。如果你喜欢体育,又凑巧是上海人,或许看过我做的节
目,一来二去地,将近三十年了。
人到中年,身边的好友有点茫然,是不是中年危机不清楚。在
我大学毕业那年,有位老人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在上海这个地
方,做个职员谋个事很容易,但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那就不容
易。业余时间,不妨写点东西。”
惭愧,很多年忙忙碌碌,都是为稻粱谋。或许是为了抵抗中
年危机,我自己搞了个“号”,把我的闲暇时间关在了这个“号子”
里,而思绪却因此飞了起来。因此我把它命名为“望野眼”。
“野”这个字,普通话读起来嘴是闭起来的,只有用上海话或
者说吴语来读,才是开口音,才显铿锵,才有情味。有好心的朋友
劝我:“你这个野字不好,用普通话念,读起来别扭。”
朋友是好心,我懂。他们希望我的文字能有更多人喜欢。无
奈,我既用了这个“野”字,本就没有“权倾朝野”的“野心”。我
想做的,是一朵原野上的小花,野蛮地生,野性地长,望望野眼,
足矣。别人看得是顺当还是别扭,随缘。
每天慌慌张张地活在忙与盲的世界里。如果还有一点属于自己
的时间,我很愿意在上海这座城市里走走。在我眼里,它不是什么
“魔都”,它不过是长出了钢筋水泥的一块野地。
走走,看看,拍拍,写写,望望,野野。
感谢这个思维勃发的互联网时代,让我这支一直写“解说词”
的秃笔,也到各种我感兴趣的领域跨了跨界。因此认识了很多新的
朋友,见识了更多新鲜的事。
公众号“老周望野眼”从2015年10月开始做,至今快八年了。
粉丝有不少,热帖也发过一些。以前朋友看到我,问的是:“你在忙
点什么?”后来都改口问:“你又在望点啥野眼?”
现在有机会和上海大学出版社合作,把我的一些文字结集成
册,也好。算是给自己这几年的生活作一点回顾和总结。
以上,算是“老周望野眼”的“自书告身”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