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先师孔子(影响中国乃至世界人类思想的伟大哲人。)

書城自編碼: 390000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纪实文学
作者: 高专诚
國際書號(ISBN): 9787537866200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2.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穿透估值:读懂估值中的共识与博弈
《 穿透估值:读懂估值中的共识与博弈 》

售價:HK$ 90.9
人设、流量与成交
《 人设、流量与成交 》

售價:HK$ 68.8
复利:全球顶尖投资者的31节认知与决策思维课
《 复利:全球顶尖投资者的31节认知与决策思维课 》

售價:HK$ 103.4
最后的都铎:中世纪余晖下的宫廷爱欲与权力密码(女性写给女性的女性历史)
《 最后的都铎:中世纪余晖下的宫廷爱欲与权力密码(女性写给女性的女性历史) 》

售價:HK$ 101.2
窄门:纪德三部曲(插图珍藏版)
《 窄门:纪德三部曲(插图珍藏版) 》

售價:HK$ 158.7
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
《 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 》

售價:HK$ 91.8
像大人一样生存,像孩子一样生活(小时候觉得开心就好,现在也是)
《 像大人一样生存,像孩子一样生活(小时候觉得开心就好,现在也是) 》

售價:HK$ 56.4
万有引力书系 海洋女王 里斯本的历史
《 万有引力书系 海洋女王 里斯本的历史 》

售價:HK$ 89.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1.8
《挣脱:一个律师的女性辩护记录》
+

HK$ 95.2
《隐谷路:一个精神分裂症家族的绝望与希望》
+

HK$ 62.3
《一百个人的十年》
+

HK$ 78.7
《纪实:支援抗美援朝实录(抗美援朝亲历记)》
+

HK$ 78.7
《单读35 当我们重返世界》
+

HK$ 86.3
《盐镇(罗新、梁鸿、李海鹏、许知远、伊险峰 赤诚推荐!)》
編輯推薦:
孔子自述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结构框架和主题,讲述孔子的一生,把讲述孔子弟子的生平事迹作为全书的重点之一,为孔子的一生增加了不可或缺的部分。孔子是成型儒学的奠基人,儒学的宗师。孔子弟子是孔子儒学最早的、最直接的和必不可少的学术传人:不容忽视的还有,是全体的孔子弟子,而不是其中的一二人传递了孔子儒学。同时,孔子弟子们自身的思想成就,亦足以使后人受益非浅。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儒学发展史上已凝结为一个整体——要理解孔子,必须要面对他呕心沥血培育的众多弟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世界史上的文化巨人,值得颂扬。无论我们持有何种意向的褒贬之论,孔子无疑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人类思想的伟大哲人。

关于孔子的研究和著作有许多,而且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以及孔子学院的社立,关于孔子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內容簡介:
本书以孔子自述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结构框架和主题,这也是有关孔子生平和思想发展的最可靠的依据,其结构之新颖在有关孔子研究之书中是独树一帜的。不仅讲述孔子的一生,更把讲述孔子弟子的生平事迹作为全书的重点之一,为孔子的一生增加了不可或缺的部分。本书配以大量插图,可以让读者在辛苦读书之余有片刻的休息,并且在每幅图之下都有文字说明,对图片有所说明,对正文有所加深。
關於作者:
高专诚,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三十年来一直从事孔子及先秦儒家研究,出版有《孔子·孔子弟子》、《论语通说》、《孟子通说》、《孔子与中国之道》(译著)和《三晋烽烟》等20多种学术著作,学风严谨,功底扎实,文字练达。
目錄
绪 论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 001
第一章 十有五而志于学——少年立志 / 003
第一节 孔子世系·前辈遗产 / 005
第二节 孔子出生·少年立志 / 018
第三节 青年求学·使命在肩 / 029
第二章 三十而立——行教之始 / 037
第一节 心忧天下 / 038
第二节 思想卓立 / 040
第三节 早期行教 / 045
第四节 行教初探 / 053
第五节 初次游仕 / 068
第三章 四十而不惑——师生切磋 / 077
第一节 思想认识的全面成熟 / 078
第二节 行教再探讨 / 089
第三节 不仕的考验 / 097
第四节 孔门中的德行弟子 / 102
第四章 五十而知天命——共同的政治求索 / 117
第一节 短暂的从政辉煌 / 119
第二节 “五十而知天命”/ 136
第三节 流亡生涯的前期 / 144
第四节 孔门的政事弟子 / 150
第五节 孔子政治思想的缺憾之处 / 171
第六节 孔门的任侠弟子 / 177
第五章 六十而耳顺——从希望到失望 / 185
第一节 流亡生涯的后期 / 187
第二节 天命观念的消极转变 / 195
第三节 曾子、有子的思想贡献 / 203
第四节 孔门中的激进思想 / 217
第六章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失败与荣耀 / 225
第一节 回到鲁国,从心所欲 / 227
第二节 文化教育事业开新篇 / 236
第三节 孔门的文学弟子 / 243
第四节 孔子弟子的思想分歧与“中庸”原则 / 252
第五节 生前的失败与身后的荣耀 / 261
第六节 世界的孔子 / 275
孔子及孔子弟子年表 / 289
重印版后记 / 295
內容試閱
自序
撰写一本真正的孔子传记,是此生追随孔子思想的愿望之一。二十多年前写过一本早期的孔子传记,名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以孔子传记的结构出现,但重点在于孔子与其弟子的关系,且线条太过粗疏,言不尽意之处甚多。这多年来,几乎所有的读书和写作,都是围绕着完成一本较为理想的孔子传记进行的,设想的是以一本厚重的“孔子传”作为研习孔学的收山之作,那自然应该是二三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不承想,北岳文艺出版社诸位贤达,从社长王灵善学兄,到责编孙茜学棣,无休止地鼓噪、动员,说是不妨以现在的研习所得,写一本中期的孔子传记,并共同命名为《先师孔子》,也不失为一件美事。踯躅徘徊良久,终于说服自己,即便是以总结近二十年来景仰先师之所得为由,把当年孔子传记中的缺憾之处略加弥补,把这些年来的新思考略加呈现,或者作为未来“孔子传”之基础或大纲,此时完成这本《先师孔子》,也应该是一件能够说得过去的事情吧。
于是就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本书。当年确定的孔子传记的结构不想改变,因为现在看起来依然较为合理。结构不变,但内容增删了许多,基本上是重写的一本书。出于时尚的考虑,还附了不少图片,主要目的是让读者在辛苦读书的时候有片刻的休息。在每幅图片之 下加了一些文字,试图对图片有所说明,对正文有所深化。
坊间的孔子传记甚多,本书比较个人化,力图把内心的收获奉献给大家。追随孔子思想三十年,收获与感慨并存,沉思与奋发同在。依然有许多言不尽意,更有许多心强力拙,盼望得到批评指正。再次感谢灵善兄、孙茜棣,但愿我的力拙不要影响了你们对本书的付出。

高专诚写于太原
二○一一年岁末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无论我们持有何种褒贬之论,孔子曾经是、并且依然是影响中 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思想的伟大哲人。评论或评价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生平和业绩,既是我们的责任,又是对我们的考验。
自古以来,许许多多伟人, 当他们奋不顾身地为社会不公和人 间苦难奔走呼号之时, 世人不仅不能理解, 甚至还会嗤之以鼻。但是, 待世人受尽磨难而发现这些伟人的高明之时, 他们却早已离开人世,而伴随他们的只是数不清的演义和传奇。孔子便是这样的一位伟人,或者是一位某种意义上的悲剧人物。他所处的春秋末年是中国古代 少有的乱世,当然也是少有的能够充分激发哲人深思的时代。如同当时及后来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孔子以拨乱反正作为终身追求。虽然在当时没有取得成功,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思想所能达到的高度,
当然也不妨碍后人对他的种种利用。
大凡真正的思想大师,他们的思想其实是十分简明的,并不像许多人认定的那样繁复驳杂或形成某种体系。有时他们不得不用许多方式,从许多方面,用艰深的语言来阐释其思想,并竭力使之付诸实施,但这不过是要面对他们的各种各样的弟子、其他思想上追随者和方方面面的敌手,或者是防止简明的中心思想可能产生的流弊甚至被误解。孔子无疑也是这样一位大师。不过,这样一来,便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继者和后人留下了很大的困难。有些人要为他建立完整的思想体系,有些人强调他的某一思想的此时表达而忽视或否认彼时的说明,等等。今天,当我们试图全面理解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思想时也遇到了类似困难。
有幸的是,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找到了一些共识,这些共 识为我们了解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生平和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孔 子晚年自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① 这是关于孔 子生平和思想发展的最可靠依据。其他任何史料和研究成果自然要 与此相适应。孔子论及弟子们的成就时又说: “德行:颜渊、闵子骞、 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 游、子夏。”② 这为我们了解孔子弟子在孔学中的地位和思想成就指明了基本方向。所以,如果在讲到先秦儒学时只讲孔、孟、荀三子,而闭口不谈他们之间的学术桥梁,我们是不能赞同的。
孔子是成型儒学的奠基人,儒学的宗师。但我们不要忘记,正是先师孔子,才培养了成就斐然的孔子弟子。孔子弟子是孔子儒学最早的、最直接的和必不可少的学术传人。不容忽视的还有,是全体的孔子弟子,而不是其中的一二人传递了孔子儒学。同时,孔子弟子们自身的思想成就,亦足以使后人受益匪浅。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儒学发展史上已凝结为一个整体——要理解孔子,必须面对他呕心沥血培育的众多弟子,反之亦然。
孔子与孔子弟子都是我们的先师。


第一章

后世对孔子的尊称有许多,从“宣尼”到“宣圣”,从“至圣” 到“素王”,但我个人最欣赏“布衣孔子”和“先师孔子”的定位。
所谓“布衣”,就是平民的意思,这既符合孔子出生时的基本情况,也更能凸显孔子一生奋斗的真正价值。孔子的思想成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是, 同处一个时代的思想家却有着不同的思想取向和成就,充分说明个人的成长历程对于每个思想家的影响有所不同。而孔子的“布衣” 身份和青少年时代的独特经历,无疑是其思想收获的必要基础。
所谓“先师”,就是先人一步、先知先觉。孟子断言:“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没有孔子的先知先觉,中华文明不会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开始大放光明。可以说,世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虽然不能说没有孔子就不会有中华文明,但却可以说,如果没有孔子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辉煌成就,中华文明必然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世间从来不乏浅薄之辈,认为孔子的言论和思想在后世看来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可是,如果我们置身于公元前六世纪,面对上层建筑领域的专制和野蛮, 面对思想领域的神权和蒙昧, 就会深切体会到“先师”的分量。

◎ 第一节 孔子世系·前辈遗产
在传统中国社会,先祖先辈的所作所为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相当 重要的影响。每个人都无法摆脱这样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对于每个人又有显著的不同。祖辈的业绩既是一种有形财产, 也是一种无形资产。 有形财产容易理解,如可以使用的钱财、可以继承的社会地位和可以利用的显赫名声,对后人的直接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相对来说,无形资产就比较复杂,其存在和发挥作用常常是间接的,并且因人、因时而异。不过,有形财产固然有助于后人建功立业,但是在绵延的历史 长河中,能够真正对历史进程发挥恒久作用的人物,往往是更好地利用了祖辈们遗留下来的无形资产。在这方面,孔子一生的奋斗,一生的成就,就是一个典型证明。一位布衣之人,从祖辈继承而来的有形 财产肯定是微不足道的。但是, 孔子的一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充分证明了祖辈无形资产的重要作用。我们不是说祖辈的无形资产能够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事业成败,但是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作用,不仅能使一个人明了其存在的渊源,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一生的选择和追求,决定他肩负什么样的使命,做出什么样的业绩。
孔子世系
纵观孔子一生,他受到的无形资产的影响显然远远胜过有形财产 的作用。那么,孔子祖辈留下的无形资产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一项, 应该说孔子是王者之后,其世系排列如下:





殷天子━━帝 乙
┃ (父子)
宋国君━━微子启(开)
┃ (兄弟)
微 仲
┃ (父子)
宋公稽
┃ (父子)
丁公申
┃ (父子)
湣公共
┃ (父子)
宋 卿━━弗父何
┃ (父子)
宋父周
┃ (父子)
世子胜
┃ (父子)
正考父(甫)
┃ (父子)
孔父嘉
┃ (父子)
平民、迁鲁━━木金父
┃ (父子)
睪夷(祁父)
┃ (父子)
鲁防大夫━━防 叔
┃ (父子)
伯 夏
┃ (父子)
鲁鄹邑宰━━叔梁纥
┃ (父子)
孔 子

以上所列孔子世系,主要的根据是《左传》《史记》《世本》和 《孔子家语》中的记载,以及秦汉以来其他一些典籍中的相关材料。 由于上述资料在论及孔子先人时多有事实不清、相互矛盾和明显的错讹之处,致使有些人怀疑类似记载是在有意抬高孔子的身世,甚至因 此而否定孔子有着如此悠远而可靠的世系。然而,随着近几十年相关研究的不断进展,特别是对于许多新的考古发现中出土的文字资料的研究不断加深,像《孔子家语》这样在历史上被认定的所谓“伪书”, 其可信度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和改变。具体说来,历史上对《孔子家 语》“伪书”性质的认定,事实上只是书籍的作者和书名有伪,而其内容大体上则是可靠的。这样一来,结合着像《左传》和《史记》这样更为严肃可靠的典籍,上述孔子世系就可以基本确定下来了。当然, 先秦两汉时期产生的所有典籍, 以及这些典籍中关于人物和事件的记载, 由于种种客观和人为原因,都有一些记载不确、语焉不详甚至矛盾重重的地方。然而, 也许正是有了这些难以厘清的记载,才使得这样的记载更为可信。其实,如果是有意作伪的话,通常会是出奇的整齐划一或前后一致。
因为上述孔子世系是基本可靠的,所以从孔子世系入手,追寻孔 子思想和孔子人格的历史渊源就不仅是一件应该完成的事情,而且成为一件可以完成的事情了。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认真对待孔子的每一位先人,特别是其中相对重要的人物,看看是否能从他们的行事和为人方面发现对孔子的影响。
从商到宋
孔子的直系先祖是商朝末期的微子启。微子启是商朝天子帝乙的长子,也是有名的商纣王(帝辛)的庶兄。但是,微子启与商纣王的兄弟关系还有一些复杂的内容。有记载认为他们是同母所生,只是微子启出生时,其母还没有成为帝乙的正妻,而纣王出生时,其母已成 为帝乙的王后。也有记载认为,他们二人是同父异母,微子启的母亲是嫔妃的身份,所以微子启虽为长子,但不是嫡子。总之,因为微子启不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所以当他的父亲要把王位传给他时,微子启坚辞不受,这才使得弟弟辛(纣王)成为商王。对于这样的结果, 有的历史记载是说微子启让位于帝辛,也有认为是帝辛从微子启手中夺取了王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辞让君位的事件时有发生,但仔细分析之下,与其说是主动谦让,不如说是被逼无奈。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说微子启让位于帝辛, 恐怕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在《史记殷本纪》的记载中,“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有口才,有智力,有勇力,商纣王显然是一个强梁人物。而微子启则为人谦和有加,甚至当后来劝谏纣王无果时,选择的是远离朝政。这样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当面临帝位的选择时,纣王进而微子启退,应该是一种必然。
不管是辞让还是强夺,当商王朝进入风雨飘摇的最后一代时, 占据商王之位的最终是微子启的弟弟商纣王(帝辛)。为了挽救天下危亡,商纣王采取的是强力甚至暴虐之政。微子启等贤臣虽然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劝谏, 终究未能说服纣王,更无法挽回商朝的灭亡。好在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还是按惯例分封了商王的后人,即纣王的儿子武庚。但武庚却从内心里不服周人的统治,进而参与了周公旦的弟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被周公诛杀。这样一来, 管理殷商后人的重任就落在了微子启的身上。微子启的受封之地是宋国,微子启也就成为第一代的宋国之君。也就是说,孔子的这位谦和贤达的祖先——微子启,由商朝的王子成为周人封国中的宋国君主。因此,后世或说孔子是商人之后,或说是宋人之后,都是可以成立的。
微子启名为宋公,实际上却是在周朝廷任事。周朝统治者的理由是说微子启之贤更应该在周王的朝廷中发挥作用,但事实上可能还是 担心殷商之人在贤主的管理下会再出什么乱子。这样一来,实际管理宋国的是微子启的弟弟微仲,微仲也因此成为微子启的继承人,在微子启去世之后成为第二代宋公。在商周时代,“兄终弟及”与“父死 子继”都是合理继承君位的方式,但这样的格局也成为政局动荡的重要诱因之一。从周朝廷到各封国,时常会因为这两种继承方式而发生内讧,宋国也未能例外。
由君到卿
微仲之后的三代君主,宋公稽、丁公申和宋滑公,都是以“父死子承”的方式继承君位。然而,宋滑公去世后,继位者却是宋滑公的弟弟熙,即宋炀公。宋滑公本有二子,嫡长子弗父何和庶子鲋。宋滑公为什么不传子而传弟,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根据“兄终弟及” 的一般情形来看,通常是君主的弟弟比较强势,而君主的嫡长子势孤,君主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出现弟弟武力夺位进而危及后人的情况,只好把君位传给弟弟。当然,也有一些儒生认为,有时会是君主以德行和才能的高低选择继承人,如果君主的儿子能力有限,就会选择更为称
职的弟弟作为继承人。
不过,宋滑公之后的宋国情形更为复杂。当宋炀公继承兄长的君 位之后,孔子的直系先人弗父何,如同其始祖微子启一样,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然而,弗父何的弟弟鲋却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并毅然发动兵变,杀死了叔叔宋炀公,要把君位交到兄长弗父何手中。看起来,即使宋滑公认为自己的嫡长子弗父何无法继承君位的判断是正确的,也不能证明他把君位传给弟弟熙的决策就是正确的, 因为他忽视了另一个儿子的存在。
与微子启当年的情形一样,弗父何既不能违背父亲的安排,也无力与弟弟的势力相抗衡。在弗父何看来,弟弟鲋显然对君位存有更强烈的觊觎之心,他有胆量和力量杀死叔叔宋炀公,也就有胆量和力量杀死其他与其争夺君位的人,包括他的兄长。就这样,弗父何实事求是地估量了当时的形势,面对势力强大的弟弟,坚决不接受弟弟抢夺回来的君位,而是毅然作出妥协,让弟弟鲋继承君位,自己则心甘情愿地做了宋国的上卿。上卿是最高的爵位,相当于后世的相位或丞相之位。于是,宋滑公以后,孔子的直系先人们由君位的拥有者变成了世袭的上卿。
自卿入民
在弗父何之后,以“父死子继”的方式世袭宋国上卿之位的分别 是宋父周、世子胜和正考父。前二人没有事迹传世,而正考父却是孔子先人中较有历史地位的著名人物。
正考父是弗父何的曾孙,依然是宋国的上卿,并且有辅佐宋戴公、宋武公和宋宣公等三代君主的功绩。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正考父之所以能够佐三代君主而不败,其“诀窍”就是“三命兹(滋)益共(恭)?, 他每接受一位君主的任命,就会对君主的态度愈发恭敬。通常情况下,地位越高越容易让人骄傲自大,资历越深越容易让人忘乎所以,但孔子的这位先人却是“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一次比一次恭敬,直到“循墙而走”,不敢表现出丝毫的傲慢之气。
正考父的恭敬谦逊,是与孔子历代先人继承其祖先微子启的精神息息相关的。据《国语·鲁语下》记载,正考父曾经向周天子的首席乐官请教《诗经·商颂》中部分诗篇的含义,并对文字进行了校理,然后发表感言说:“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意思是说,《商颂》的内容表现了自古以来先人们践行恭敬之道的作风,那就是,时刻不忘恭敬有礼,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操守、有规矩。正考父对《诗经》的重视、对家族文化传统的接续,以及他的“温良恭俭让”式的表现,在孔子身上都有明显的继承痕迹。
可惜的是,正所谓盛极必衰,孔子的世系也未能逃脱古代社会的这一历史规律。尽管正考父是孔子先辈中最杰出的人物,但到了他的儿子孔父嘉之时,这个大家族的世代繁荣终于走到了尽头。身为上卿的孔父嘉担任宋国的大司马之职,还是宋穆公的顾命大臣,应该说是 左右宋国政局的关键人物。但是,孔父嘉只是继承了父亲正考父的爵位和权力,却未能继承父亲的恭谨作风,导致身亡族败,这位孔子的六世之祖最终成为孔子世系由盛转衰的历史“罪人”。
事情的发生起于宋宣公时代。宋宣公在位时,选择的君位继承人不是自己的儿子与夷(即后来的宋殇公),而是弟弟宋穆公,理由是弟弟更为贤能。所幸的是,宋穆公还真没有让兄长看走眼,在其去世 之际,并没有把君位留给儿子公子冯,而是还给了侄子宋殇公,理由也是宋殇公比公子冯更适合做君主。为确保这个决定落在实处,宋穆公专门嘱咐大司马孔父嘉,一定要保证让宋殇公继位,并把公子冯安排到郑国去居住。宋穆公去世后,孔父嘉遵循宋穆公的决定,保举宋殇公继承君位,直到宋殇公十年(前710年)那件影响孔子世系的惊
天大事的发生。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宋殇公立, 十年十一战, 民不堪命。” 在当时,宋国并不是大国,更不是强国,十年间几乎年年开战,耗费巨大,老百姓不堪重负是必然的。孔父嘉管军事,应该比其他官员对这种黩武行为负有更大责任,尽管最终负责的应该是宋殇公。由此可见,孔父嘉的政治才能是无法与他的父亲正考父相提并论的。
孔父嘉所缺乏的正考父式的慎之又慎还表现在个人生活方面。《左传》在此前一年,即桓公元年(前 685 年)的记载中说:“宋华父督 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华父督是宋戴公的孙子,公族之后,是宋国另一个大家族华氏家族的首领,当时担任宋国的大(太)宰之职,相当于现在的内务总管。宋国的朝堂上,孔父嘉主外,华父督主内,在当时的政治制度下,双方产生矛盾是常见的,也是必然的。就在这个时候,孔父嘉携带自己“美而艳”的妻子招摇过市,陡然引发了华父督的歹心。所谓“美而艳”,是说孔父嘉的娇妻不仅漂亮,还有高挑的身材。一个不审慎的大权在握者,还有一位艳丽四射的妻子,迟早会成为敌人攻击的目标。
几百年后,孟子有言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做一件事情,必须天时、地利、人和相互配合才能成功。同样,一件事情的失败也大致是这三方面的原因。在孔父嘉与华父督的这场冲突中,“十年十一战”是天时,也就是大的政治背景;二人的争权是地利,也就是二人之间的具体境况;孔父嘉的招摇和华父督的贪色是人和,也就是二人的品行。至于在路上遇到“美而艳”者,或在其他地方看到,那只是个偶然因素。
纵观孔子的直系先人,有贤与不肖,有睿智与愚鲁,但却并没有不良之徒,更没有奸恶之人。孔父嘉与华父督是有矛盾,但孔父嘉是绝不会采取阴谋或武力的手段剪除对手的。这种精神,在孔子的一生中也有表现,可以说是孔氏家族的传统。但华父督可不赞成这样的做 人方式。在上述内外因素的触发之下,华父督终于起了杀戮之心。为了一击而胜,华父督先是造舆论,把宋殇公的“十年十一战”,致使老百姓不能忍受当政者的责任全部推在大司马孔父嘉的身上,进而在公元前710年的春天,下手杀死了孔父嘉,并把孔父嘉“美而艳”的 妻子夺为己有。不仅如此,当宋殇公对此怒不可遏时,华父督再下狠 手,连宋殇公一并杀死,不仅夺人之妻,而且掌握了宋国的政权,把躲在郑国的公子冯推上了君位。
对于孔子六祖孔父嘉的这场败亡,后人有比较中肯的评说,西晋著名学者杜预在注释《春秋》时说:(孔父嘉)内不能治其闺门,外取怨于民,身死而祸及其君。”这是对孔父嘉失政丧身的比较全面的概括和评价。所谓“不能治闺门”,是指带着“美而艳”的妻子招摇过市;所谓“取怨于民”,是指宋国连年不断的战争;所谓“祸及其君”,指宋殇公的被杀身亡。由此可见,孔父嘉所受灾祸和不幸,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不检点。后来,当孔子构建自己的政治思想体系时,把在位者自身的行为端正放在了首位,并最终形成以“正名”和 “为政以德”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我们虽然不能说这样的思想直接源自孔子对其先世政治败亡的反思,但是,类似孔父嘉式的政治教训肯定对于孔子政治思想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迁居鲁国
在这场政治动乱之后的宋国,以华父督为首的华氏家族独揽朝政, 孔氏家族一蹶不振,瞬间沦为平民。有记载说,孔父嘉之后第三代人才迁居到鲁国;也有记载认为,华父督虽然只杀死了孔父嘉,并没有将孔氏一族灭门,但是,在华氏家族的压迫之下,孔父嘉的后人显然已经无法在宋国立足,就在其儿子木金父这一代时迁居到了鲁国。察之以理,恐怕后一种记载更为可信。事实上,一个大家族在本国无法立足,然后迁居他国,是春秋时代经常发生的事情。这既是时代的政治习俗或特色,也反映出了春秋时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
不过,也正是因为承负着上述那样的重大历史变迁,孔子的思想才能站在最高的历史视点。他说:“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又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宋国是殷商文化的继承者,尽管孔子能够讲述殷商文化的来龙去脉,但由于时间相隔渺远, 即使在宋国也难以找到直接的证据了。这样的变化,孔子从他的先人们的足迹中就能得到真切体会。一个朝代或一个家世的历史,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面目全非。不过,正如孔子接着感叹的,从夏到商,从商到周,虽然是一次又一次的沧海桑田,但历史文化的接续却是有迹可寻的。正因如此,孔子站在人类历史演进的高度断言,虽然周文化的发展程度已经超越了过去所有时代,但 却并不是历史的终结,而只能是一个新的开始。孔子虽然没有说过这样的观点来自他对自己家世变化不已的反思,但是,只有对这种变化有着深刻思考的人,才能最终站在如此的高度看待人类历史文化的演进。
迁居鲁国之后,经过了木金父、祁父(也称睪夷)和防叔三代人的经营,身为平民的孔子先人终于又走入仕途,防叔做了鲁国防地的大夫,即防地的行政长官,世称防叔。这虽然不是个高官,更不是世袭之位,但也表明了这个家族始终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不过,由 于是外来之家,缺乏必要的政治基础,加之这个家族又缺乏那个时代盛行的搞阴谋、耍手段的传统,防叔的儿子伯夏又进入了平民行列。伯夏是孔子的祖父,这位祖父比较平庸,但他的儿子,即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却是鲁国当时的一位著名人物。
孔子之父
详细记载春秋时代历史事件的《左传》,多次记载了孔子父亲叔梁纥的事迹。鲁襄公十年(前563年),在一场战斗中,叔梁纥力举正在下落的城门,以方便己方的军士出入。鲁襄公十七年(前556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的防地,叔梁纥率领三百甲士,把防地的主人臧纥送出被围困的城中,然后又返回城中坚守。从这两处记载来看,叔梁纥显然是一位力拔山兮式的勇士,有勇力,有勇气,屡立战功,并因 此而成为鲁国鄹地的邑宰。《左传》称叔梁纥为“鄹人纥”,明显是 追记事件的说法。根据《左传》体例,所谓“鄹人”,就是鄹地的地方官。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埋葬于防地,这里是孔子先人们迁居鲁国后的第一故乡。
《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说,叔梁纥妻生有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他的妾倒是生有一子,名叫孟皮(后世也称伯尼),却足有残疾,不足以顶门立户。于是,叔梁纥就求婚于鲁国望族颜氏。颜氏当时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叫徵在。颜父问三个女儿:“这位陬(鄹 zōu)大夫的父亲和祖父虽然只是士人,但他的祖上却是圣王的后裔。此人身高十尺,武力绝伦,我非常欣赏他。虽然他的年龄有些偏大,生性也比较严厉,但却不足以让人怀疑他的为人。你们三人谁愿意嫁给他?听了父亲的问话,大女和二女没有应答,小女儿徵在则上前一步说:
“我听从父亲的安排,不必再多问了。”颜父也很爽快地决定:“那 就是你了。”便把小女儿颜徵在嫁给了叔梁纥。
《孔子家语》的这番记载,严格来说是有许多推断和想象成分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叔梁纥以其地方官员的身份娶妻纳妾,也是寻常之事。孔子也是高大威武之人,他的父亲既然是有名的勇士,所谓身高十尺、武力绝伦的说法也并不过分。孔子早年丧父,全由母亲培养成人,他的所有成就,按理说都应该与他幼时所受教育息息相关。在这样的前提下,孔子的母亲具有那般主见,也不会让人感到惊讶。
作为历史文化的追寻者,孔子对于历史和传统的重视在那个时代是首屈一指的。对于家世,虽然在现存记载中看不到孔子本人的直接叙述,但是,通过上述梳理和分析,孔子先人们对于孔子一生奋斗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孔子本人不愿提及,或者他曾经提到的相 关内容没有被很好地记载下来,但是,种种史籍记载所还原的孔子先人的部分遗迹,显然应该是孔子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如何,祖上的地位、功绩会不会成为他内心激励自己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之一呢?会不会是他竭力追求的主要目标呢?从孔子一生精进的实情来看,特别是从他大半生孜孜不倦的政治追求来看,答案恐怕是肯定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