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09.8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7.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6.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68.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4.9
|
編輯推薦: |
1923年8月,《呐喊》在北京出版发行。时光过了一百年,《呐喊》依然不断被阅读和叙述。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文本?蕴含着怎样的思想与力量?《呐喊·初版百年纪念本》一方面还原了1923年初版的文本面貌(只把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另一方面,请鲁迅研究专家孙郁教授撰写了一篇导读《<呐喊>百年》,置于书前。还附有《鲁迅先生生平与创作年表》及《进一步阅读书目》,希望对今日读者有所帮助。
|
內容簡介: |
一百年前,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呐喊·初版百年纪念本》以1923年新潮社初版为底本,收入《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中短篇小说十五篇。另有孙郁教授为今日读者撰写的导读《<呐喊>百年》。
|
關於作者: |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孙郁,1957年出生于辽宁大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编。
|
目錄:
|
导读:《呐喊》百年 孙郁
进一步阅读书目
作者生平及创作年表
呐喊
自序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不周山
|
內容試閱:
|
导读 《呐喊》百年
孙郁
(节选)
一本书如果到了百年还被人不断阅读,那就有经典的地位了。《呐喊》之于文学史,就是一个例证。自从新文学诞生以来,翻译、改编和研究它的文本,已经汗牛充栋。而每个时期人们对于它的解析,似乎都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还引申出新的题旨。百年间,面对这奇异的文本,夹杂了无数不同的读者体验,各式理论也渗透其间。这在新文学史中,可说是十分少见的。
鲁迅最初的小说,发表于《新青年》,刚一问世,便被读者称赞,喜爱者甚多。那时候,《新潮》《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小说月报》《东方杂志》《妇女杂志》都登载过他的作品,在文坛上是四面开花的。凡是接触这些作品的,都就惊叹于那体例的别致和思想的异样,有一种意外之喜。新文化运动初期,《新青年》的同人写作,都是观念性的演绎,主要是确切性的思想的表达。而鲁迅的文字则沉潜在岁月深处,孤寂与热望的气流都有,流动着理性所难以描述的体验,旧中带新,暗中含明。那些不便说、难以说的隐秘,在他的文本里却一一出现了。
最早想出版鲁迅小说集的,是陈独秀。他在1920 年9 月28 日致周作人的信中,就以赞佩的口吻说了许多自己很少说的话,并有意促成作品集的出版,那信说:
豫才兄做的小说实在有集拢来重印的价值,请你问他,倘若以为然,可就《新潮》《新青年》剪下自加订正,寄来付印。
对于陈独秀而言,鲁迅的文本,拓展了汉语书写的空间,那画面传递的信息和背后的隐含,超出了他对于新文学的想象。这说明,鲁迅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成绩, 已经成为《新青年》同人值得夸赞的资本。无论陈独秀还是胡适,内心的喜悦都可以从他们的文字中看到一二。
1923 年8 月,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在北大新潮出版社出版,书的封面是红色的,毛边本,19.5 厘米×13.3 厘米。《呐喊》最初收小说15 篇。它们是: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 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不周山》。1930 年第13 版时,作者抽去《不周山》,后改此小说为《补天》编入《故事新编》中。至今的篇目,一直保留着13 版的样式, 存小说14 篇。到1936 年,共印刷23 次。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说自己是被拉到新文学阵营里的,写小说,也是别人催促的结果。在教 育部时期,他绝望于故国的环境,对于以往的历史亦多灰色的感觉,觉得中国是没有光明的地方。所以便一日日沉到时光深处,远去的历史也毒液般刺激着他,精神是苦痛的。加入《新青年》队伍,他发现仅仅是悲楚地看人看事,与刊物氛围是不一的,便也将一种启蒙理念,偶带入文本之中。于是那文字就非笔直的延伸,而是弯曲的迂回。在迟疑中寻找着什么,荒诞里裸露着什么。那些无望的、冷意的原野的边上,也有花的抖动,预示着春的气息的存在。众小说幽深而扑朔迷离,解释起来并不容易。在凌乱的时空里,看得出,呐喊之声还是微小的。
这十几篇作品并非有意设计出来,而是随着自己的思绪慢慢流淌出的,彼此并无深的关联,题材也多样, 可说是几十年经验的折射,还有研习国外艺术的偶得。只是它们都暗含在文本的后面,不易被察觉罢了。每一篇作品的审美背景,都含着不同内蕴,知识色调与诗意的符号是不同于旧派小说的。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象征主义的晦涩,还有无数的写意之趣,内中有着无所不在的荒诞感,许多作品仿佛层层隐喻的叠加,在调子里多了变声。有的是乡村社会的聚焦,有的是知识人命运的揭示,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片影都有所呈现。作品集中还有些灵动超俗的主题,像儿时记忆的描述就让人想起童话的世界,清秀与微明间,闪动着夜间水乡美色。最为奇异的是还有着神话《不周天》这样的文本,茫茫洪荒里,流出灿烂的霞影,冰冷的世界诞生了未曾有过的灵光。天地万物,斑斓多姿地与读者见面了。
在从事小说写作之前,他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精神准备。幼时读过不少古小说,后来还在大量的类书里钩沉旧小说片段,用力甚勤。留日期间,开始翻译域外小说,对于英法、北欧、俄国、美国、日本的文学都有所涉猎,不仅感动于域外艺术的特别,重要的是,摄取了近代哲学的许多营养。比如尼采思想、克尔凯郭尔生命意识、托尔斯泰精神。以为惟有人的独立和个性的解放, 才会有新的文明的出现。回国后,又多年沉浸在周秦汉唐的遗物的趣味里,于出土文献和地方志中,体味到别样的审美传统。在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之后,思想发生着巨大的震动。挫折与自信,绝望和渴念,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他既不像陈独秀、胡适那么慷慨激昂, 也非章太炎、刘师培那么确然,而是在精神的荒原里流亡着。在小说的世界里,那些飘散于野地的气息,都聚于背景之中,而人物的气质里,多了士大夫们看不见的东西。
每读《呐喊》,都觉得鲁迅不仅仅是中国社会风俗的画家,描出了道道人间图景,也仿佛拥有上帝之眼的智者,透出世间的阴晴冷暖,晨风暮雨里,百物昭显。总体来说,这部小说集是鲁迅内心黑暗世界的一种释放, 他早年对社会的绝望在此得以直观地呈现出来。还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如此入木三分地写各种各样的小人物。在这些人物群像里,一切都是昏暗和无望的,人不像人,而仿佛是被驯僵的病者。作品背后,有一双通天之眼, 看着凡俗间的不幸。比如《狂人日记》,就以疯子的口, 说出仁义道德的背后是吃人。在《孔乙己》里面,写出一个被旧的教育制度所戕害的可怜人,一些有趣的场景,里面是深层的悲哀。我们在这种简约的笔法背后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复杂的情感。《白光》延续了《孔乙己》的意象,但惊恐的气氛更浓了,那文字指示着旧式的文人之路无法走通。《故乡》写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流露出作者在没有路的地方走路的渴望。《药》感慨于革命者与大众间的隔膜,解救百姓的人并不被百姓所理解。《明天》哀叹了小民梦境的无助。《风波》的风俗画面,惬意之笔下,有对于乡野之风的无奈。《一件小事》写出人力车夫心性的美,也衬托出知识人的“小”来。只有《社戏》辐射了一幅美丽的乡间图画,那里是有作家对古风的依恋和对童趣的依恋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