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HK$
50.4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HK$
99.7
《
炙野(全2册)
》
售價:HK$
78.2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內容簡介: |
本书聚焦长三角人才问题,依据人才环境、人才量能、人才贡献等诸多指标,对长三角地区的人才发展状况做了分析和梳理,主要涉及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与人力资源战略关系、人才政策现状、人才跨区域合作的可行性、人才保障机制建设、人才开发等问题,并以部分发达国家的人才发展为借鉴,总结了长三角地区人才使用方面的经验与不足,可为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参考。
|
關於作者: |
王 振,1963年生,1998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任信息研究所所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中小企业、人才发展、乡村振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高端智库专项等国家重大课题,完成省部级、地方研究课题上百项。担任《长江经济带蓝皮书》《长三角经济蓝皮书》《数字经济蓝皮书》主编,以及长江经济网、丝路信息网负责人。
胡 雯,1989年生,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人才流动、科技发展与管理、转型创新政策。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市哲社专项、上海市软科学项目等重点课题研究多项,出版专著2部,在《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陈 程,1987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移民、国际人才、华侨华人。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和上海市软科学重点项目等纵向课题多项,主持科技部外国人才中心委托课题2项,参与多项国家及上海市级项目,出版专著1部,在《上海经济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目錄:
|
第一章 新时代我国人才发展的新形势
一、全球人才竞争新态势
(一)全球理工人才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二)把参与全球人才竞争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三)全球人才竞争呈现对抗性态势
二、新时代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坐标
三、新时代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新举措
(一)大力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打造科技自主创新主力军
(二)优化人才空间布局,聚力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强劲支撑点
(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厚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第二章 长三角地区人才发展状况
一、长三角地区人才发展的总体形势
(一)经济社会基础发展状况
(二)人才事业发展形势
二、长三角地区人口、劳动力与人才分布状况
三、长三角地区人才资源流动状况
第三章 长三角地区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与推进路径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与愿景
(一)努力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长三角雁阵
(二)率先推进区域统一开放的人才大市场建设
(三)深入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
(四)积极推动人才资源开发的均等化一体化
三、长三角地区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路径
(一)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和区域推进协调机制建设
(二)实施人才一体化发展综合改革试点
(三)建设促进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实体型载体
(四)推动人才一体化发展领域的区域协同立法
第四章 长三角地区人才发展指数:城市比较
一、长三角地区人才发展指数的编制方法
(一)评价原则
(二)指标选取
(三)指标体系构建
(四)指数测算方法
二、长三角地区城市人才发展指数比较
(一)综合排名比较
(二)人才发展基础比较
(三)人才发展投入比较
(四)人才发展环境比较
(五)人才发展绩效比较
三、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人才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上海
(二)南京
(三)杭州
(四)苏州
(五)宁波
第五章 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及深圳的人才政策创新举措及启示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区域人才发展趋势
(一)人才吸引优势日益明显,集聚格局呈现多元化特征
(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才关联方向呈现多样性
(三)地方政府协同互动,人才流动趋势初现梯级性
(四)科技人才流动呈现“自产自销”模式
二、上海促进人才发展的创新举措
(一)发布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人才高地”基础上筑起“人才高峰”,抓牢科创建设“关键少数”
(二)积极下放人才审核行政审批权,各项落户通道频为“人才”开绿灯
(三)浦东新区“引领区”建立全球高端人才引进“直通车”制度,率先实行更开放、更便利的人才政策
(四)聚焦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痛点,“4 1”海外人才系列新政,进一步提升各项政策能级
(五)助力打造五大新城等新经济增长极,推出人才落户和居住新政
三、南京促进人才发展的创新举措
(一)针对人才流动新特点新趋势,构建全球引才网络
(二)围绕人才治理关键环节,释放本地科教资源活力
(三)构建精准支持服务矩阵,营造宜居宜业人才生态
四、杭州促进人才发展的创新举措
(一)围绕引育留用,推动建立多维立体人才政策体系
(二)创新人才分类模式,政策导向体现市场化
(三)实施人才集聚工程,树立杭州引才品牌
(四)推进“揭榜挂帅”机制,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
(五)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营造“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
五、合肥促进人才发展的创新举措
(一)四招聚用天下英才,养人政策打造养人之城
(二)重视现有人才队伍,围绕“稳岗”“安居”提档升级
(三)系统创新优化“养人”环境,涵养人才“生态圈”
六、苏州促进人才发展的创新举措
(一)巩固提升“金字塔”式人才政策体系
(二)发布人才制度改革十五条,加快人才聚焦
(三)留学人才的专项支持再“加码”
七、深圳促进人才发展的创新举措
(一)建立“特聘岗位制度”,构建市场导向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
(二)实施人才创新举措,吸引顶尖人才“揭榜”
(三)优化人才引进入户条件,调整迁户渠道
八、若干启示
(一)人才政策均衡发力,引才同时要重视现有人才队伍的稳定
(二)布局高等教育资源,注重发挥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和竞争中的功用
(三)利用区域人才的“溢出”效应积极融入长三角,推动人才一体化发展
(四)合理利用人才落户政策工具,推动差异化的人才捕获
(五)推动人才分类及评价的市场化改革,充分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
(六)实施政策引才同时,注重打造高质化的创新创业人才生态系统,通过环境和文化聚才增强人才黏性
第六章 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人才发展案例
一、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一)以世界级平台吸引高端人才,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二)推动“海外预孵化 国际孵化器 基金”的新型引智模式
(三)先行先试平台,疏通外国人才引进制度中的“堵点”“痛点”
(四)“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思路探索新型社会化的人才服务模式
二、江苏:苏州工业园
(一)围绕产业链,坚持人才与产业对接
(二)围绕创新链,坚持人才、项目与资金对接
(三)围绕人才链,坚持筑巢与引凤并举
(四)围绕生态链,注重亲商与亲才并举
三、浙江:杭州(滨江)高新技术开发区
(一)创新人才引育发展机制,打造人才协同服务网
(二)创新新业态引才举措,推行人才战略专家伙伴公推制度
(三)赋能人才服务,搭建一体化的数字平台
(四)建设“美好生活共同体”,构建最优人才生态
四、安徽: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
(一)推进“引才载体”建设,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舞台
(二)实施“人才培育”工程,为人才成长提供肥沃土壤
(三)打造最优“养人”环境,为人才发展提供全面保障
第七章 全球科技人才流动新趋势与长三角国际人才高地建设
一、全球科技人才竞争格局与人才政策趋势
(一)全球科技人才的竞争格局与总体趋势
(二)全球科技人才政策趋势
二、我国海外科技人才回流的主要趋势
(一)海外留学人员回流数量逐年增加,预计“十四五”期间回国人数将超过出国人数
(二)中高端人才回流数量继续增长,在国外有一定积累的人才回流比例显著上升
(三)海外精英回流已成大势所趋,美国成为中国AI领域最大人才回流来源
三、长三角地区建设国际人才高地的总体思路
(一)国际人才高地的内涵
(二)长三角地区打造国际人才高地的战略意义
(三)长三角地区打造国际人才高地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 世界著名创新型城市引进留住创新创业人才的经验做法及启示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
二、创新创业人才资金支持
三、创新创业人才税收支持
四、创新创业人才平台支持
五、创新创业人才安居支持
|
內容試閱:
|
前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围绕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特别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2021年9月27日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题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讲话,鲜明提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重心,在于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基底,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和创新实力,全面迎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赋予长三角地区新的国家使命。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长三角地区集聚了全国近1/3的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了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两大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以及一大批国家级的人才创新平台,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战略空间和人才雁阵配备。特别是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推动下,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科技创新共同体构架和人才雁阵组合,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强大人才雁阵——长三角人才雁阵,已具雏形,并正展翅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行。根据我们的研究,长三角人才雁阵在空间上可分为五层力量配备,上海是头雁,承担着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国际枢纽功能,南京、杭州、合肥、苏州等4个城市是重要支点城市,宁波、无锡、芜湖、南通、常州、嘉兴、镇江、扬州等8个城市是重要节点城市,绍兴、湖州、泰州、马鞍山、舟山、台州、金华、盐城、滁州等9个城市是成长节点城市,还有19个城市是长三角人才雁阵的后方基地。长三角人才雁阵,因上海这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引领而坚定地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迈向国际一流;因众多活跃的支点、节点城市的一体化行动而更加强劲有力、勇立鳌头。
人才雁阵建设为我们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个与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共进的抓手和突破口。以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为抓手,不断深化区域要素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要素畅通流动、有效配置;人才驱动创新,把突破和破除科技创新行政边界框框问题、断头路问题,更多聚焦到人才层面,以人才流动、人才共享的区域之需,推动全区域的人才开放;以人才为中心,积极推动区域协同立法,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制度保障。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引领者,在火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深入观察、研究梳理、建言献策,是我们智库人应尽的职责。通过一个个重点发展领域的区域深度研究,逐渐形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系列研究丛书,这是我们长三角研究团队5年乃至10年的任务。
本书是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丛书的第三部。参与本书研究撰写工作的王振、胡雯、陈程,都是专业研究人才问题的科研人员,他们在人才研究领域的多年积累,为高质量完成本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本书由王振提出框架并负责全书统稿工作。感谢汪怿研究员、高子平研究员、陈国政研究员,这三位人才专家对本书提供了有益素材和观点建议。
王振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2023年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