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HK$
112.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HK$
201.6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HK$
109.8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HK$
110.9
|
編輯推薦: |
《香炉山》,获得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香炉山》讲的是小说主人公夜游香炉山时与一个陌生男子的相遇,预期要发生的”故事”却终归没有发生。叶弥说,这篇小说的灵感来自于一次在太湖边迷了路,当时她极度恐慌,”我意识到,现代人对于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已经失落了探究的心情,总是处在保护自己的焦虑中。当人们完全放松不再戒备时,世界也会给人们全新的面貌。”
|
內容簡介: |
《香炉山》 写的也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起这部短篇小说的创作经过,叶弥觉得事出偶然。那是2008年,她迁居一个靠近太湖的镇村接合地带。一天夜里,她独自去太湖边散步,不知不觉迷了路,不断在几个小村落里转圈。后来她不再紧张,结果听到了动人的虫鸣,闻到了花草之香。她猛然意识到,现代人对于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已经失落了探究的心情,总是处在保护自己的焦虑中。当人们完全放松不再戒备时,世界也会给人们全新的面貌。受此启发,她2009年7月21日—7月25日创作了《香炉山》,发表于2010年第2期的《收获》杂志。
|
關於作者: |
叶弥,江苏苏州人。1964年6月生。1994年开始发表小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成长如蜕》、《天鹅绒》、《钱币的正反两面》,著有长篇小说《美哉少年》。成名作《成长如蜕》。《香炉山》2014年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
目錄:
|
端午诗篇_1
对 岸_11
父亲和骗子_25
马德里的雪白衬衫_41
启蒙者的餐桌_58
亲 人_72
是谁在深夜里讲童话_87
逃 票_131
文家的帽子_158
香炉山_193
小女人_210
雪花禅_267
有一种人生叫与世隔绝_282
|
內容試閱:
|
“中国小说 100强”(1978一2022)是资深出版人张明先生和腾讯读书知名记者张英先生共同策划发起的一套大型文学丛书。他们邀请我和宗仁发谢有顺、顾建平、文欢一起组成编委会,并特邀徐晨亮参与,经过认真研讨和多轮投票最终评定了 100 人的入选小说家目录。由于编委们大多都是长期在中国文学现场与中国文学一路同行的一线编辑、出版家、评论家和文学记者,可以说都是最专业的文学读者,因此,本套书对专业性的迫求是理所当然的,编委们的个人趣味、审美爱好虽有不同,但对作家和文学本身的尊重.对小说艺术的尊重、对文学史和阅读史的尊重,决定了丛书编选的原则、方向和基本逻辑。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1978 年以后开启的新时期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时代,不仅涌现了一批至今享誉世界的优秀作家,而且创造了许多脍卖人口的文学经典,并某种程度上改写了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版图。而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经典家族中,小说和小说家无疑是艺术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部分。“中国小说 100 强”(1978一2022)就是试图将这个时期的具有经典性的小说家和中国小说的经典之作完整、系统地筛选和呈现出来,并以此构成对新时期文学史的某种回顾与重读、观察与评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是对 1978一2022 年间中国当代小说发展历程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整体性回顾与检阅,是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重要成果,从特定的角度集中展示了中国新时期文学在小说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需要说明的是,与 1978一2022 年新时期文学繁荣兴盛的局面相比,100 位作家和 100本书还远远不能涵盖中国当代小说的全貌,很多堪称经典的小说也许因为各种原因并未能进入。莫言、苏童、余华等作家本来都在编委投票评定的名单里,但因为他们已与某些出版社签下了专有出版合同,不允许其他出版社另出小说集,因而只能因不可抗原因而制爱,遗珠之憾实难避免,而且文学的审美本身也是多元的,我们的判断、评价、选择也许与有些读者的认知和判断是冲突的,但我们绝无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别人的意思。我们呈现的只是我们观察中国这个时期当代小说的一个角度、一种标准,我们坚持文学性、学术性、专业性民间性,注重作家个体的生活体验、叙事能力和艺术功力,我们突破代际局限,老、中、青小说家都平等对待,王蒙、冯骥才、梁晓声、铁凝、阿来等名家名作蔚为大观,徐则臣、阿乙、七舟、鲁敏、林森等新人新作也是目不暇接,我们特别关注文学的新生力量,尤其是近 10 年作品多次获国家大奖市场人气爆棚的新生代小说家,我们禀持包容、开放、多元的审美立场,无论是专注用现实题材传达个人迥异驳杂人生经验、用心用情书写和表现时代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还是执着于艺术探索和个体风格的实验性作家,在从书里都是一视同仁。我们坚信我们是忠实于自己的艺术理想、艺术原则和艺术良心的,但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角度和标准是唯一的,我们期待并尊重各种各样的观察角度和文学判断。
当然,编选和出版“中国小说 100 强”(1978-2022)这套大型丛书,除了上述对文学史、小说史成就的整体呈现这一追求之外,我们还有更深远更宏大的学术目标,那就是全力推进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历程和“全民阅读·书香中国”建设。
某年的端午节前一天,市电信局统一迁移了妨碍交通的电线杆粉盒巷巷口那根粗大的木电线杆从此与这里的居民告别了。目击者说这根原木的电线杆下端已经腐朽,它配不上粉盒巷了。早就应该换掉了。那几个换电线杆的工人还说,看吧,过不了几年,这地上的电线杆全都埋到地底下去了,你们一根都看不见的。
电线杆迁走那天,巷子里的住户脸上都带着微笑。只有燕婆婆是不高兴的。电线杆倒下的那一刻,她也在场,围着做饭的围裙,手指上还沾着面粉,两只眼睛吃惊地转来转去。在众人的欢呼声中,她终于张嘴发出不满的声音:“水泥哪有木头好?现在到哪里去找这么大的原木?”
谁都没有理睬她。燕婆婆失神地转身朝家里去。经过一家门口,有一个比她还老的老头在晒太阳,她仿佛找到了能说话的人,站到他边上说:“你也知道的,一九五O年端午节,竖这根电线杆的时候,区长都来看了。多少人跑到这根电线杆下面拍照留念······多少人!你知道的。”老头看看她,语气尖锐地问:“你为什么要生气?”
燕婆婆的生气当然是有理由的,但是她不会和这个坐在轮椅上的糟老头说。回到家,她洗掉手指上的面粉,开始大箱小柜地翻。到了中午,女儿燕兰回来了,她还在翻来翻去地找什么。燕兰看看厨房里冷冰冰的没动静,就问:“妈,中午了。小葫芦就要到家了。你还在找什么呢?”燕婆婆直起身子,急急地说:“我想起长顺的爸爸还有一张照片在我这里。就是一九五O年端午节那天,在巷口的电线杆下面拍的一一我给他拍的。”燕兰说:“你又忘了,长顺爸爸死的那天,那张照片不是被你烧了吗? 你动不动就忘掉。当时是怎样劝你不要烧的?·....·不过也不能怪你,你当时哭糊涂了。”燕兰做了一个鬼脸,“我看爸爸死时你也没这么伤心。”燕婆婆听了有些惆怅,半响才说:“燕兰,这辈子我对不住三个人,一个是你爸爸,一个是长顺的爸爸。还有一个是我自己。这个问题我想了差不多四十年,才想出来答案。当初,如果我对得起我自己,就对得起你的爸爸,也对得起长顺爸爸···...”燕兰打断她的话:“妈,你搬一个凳子坐下来说话吧。我去烧饭。”燕婆婆不满地喊了起来:“你最大的本事就是把话岔开来。我对你唠叨这些话也是为了你好,希望你不要走我的老路。”燕兰举起双手朝母亲转过身来,表示投降。燕婆婆哼了一声,孩子气地说:“我才不高兴对牛弹琴呢!我把话说给你听是为了你好,不是为了我自己你要替长顺想想······替你自已想想。”燕兰想,唉!妈妈把一些老得掉牙的话每次都说得有滋有味富有新意,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燕兰急急忙忙地和好一团面,揪出一只一只实心小团子,朝烧开的水里扔了进去,又扔进去青菜和虾仁。做好这些,她才对着锅子悄悄地笑了。妈妈的话她听了多少年,嘴上讲不爱听,心里却从未厌倦过。因为她每次听到的时候,面前总是浮现出一幕景象:一对父子端午节前一天的晚上到湖边去摘芦苇叶子,有时候还顺带着摘些野营蒲。他们连夜出发,摇着自己“吱呀”作响的小船,摇到第二天的清晨,到达城边。父亲把船泊在码头上,拉着儿子一起来到粉盒巷。总是有一扇打开的门在迎接他们,也总是儿子拿着苇叶和芦蒲抢着走在父亲的前面。他们喝完女主人给他们准备的新茶,吃掉女主人做的馄饨,也不说什么话。父子俩就回去了。回到码头上,摇着小船往家里赶,家里还有一个女人不管多晚也要等着他们回来一起吃晚饭。这对父子就是少年的长顺和他的爸爸。
在燕兰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长顺的那张脸,永远是清新的.淡得像烟的绒毛上带着早晨的露气,仿佛一棵小小的冬青树。后来这张脸渐渐拉长,又变圆,长出了胡须,爬上了皱纹,染上了风尘,还滋生了一些复杂的似是而非的神色。但是燕兰对此视而不见,她心里的长顺永远是清新的。
一一锅里的团子烧开了,飘出了香味。燕兰回过头对母亲说:“妈今天和你说个实话,一-虽说我现在离了婚,但长顺还有家庭。他的老婆要是到我的报社来闹一闹,我的前途就全完了。”燕兰好像不经意地与母亲的眼光一碰,郑重地停了一下才挪开目光。她的潜台词很明显,与感情相比,她更看重前途。燕婆婆带着哄劝的口气小声说:“哪里就会这样呢?·..···你到了我这个年龄就知道后悔药很难吃,非常难吃。”门口响起一串脚步声,燕兰紧张地打断燕婆婆的话:“妈,快别说了。你听,小葫芦的脚步声。”
话音刚落,燕婆婆的外孙女雷晓薇在门口富有诗意地自言自语“啊!我好像闻到了端午节的粽子香了。”走过她身边的一个孩子奚落道:“粽香在哪儿呢? 没见过你这样的馋鬼!所以你胖得像只小葫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