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99.7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4.6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33.8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国学名家周月亮教授,借《四书》,讲透中华文化基因密码
※ 一套《四书》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家底。它饱含人生智慧、天地之道、生活哲学,还有诗词文学之美,周月亮教授用简明易懂的方式和生动的事例,讲透了中国人一生都在学的修身、处世、境界。
化《四书》智慧于日常生活,贴近心灵、开人心智
※ 几千年来,做人、处世、成事的道理,没有比《四书》更明白且穷尽的。无论在什么时代,读懂《四书》并身体力行,那你就是有大智慧的人。
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哲学
※ 四书以切合人事、具体实用的风貌主导了中华民族独特文明体系的构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温馨、最可亲的部分。周月亮教授,系统精讲《四书》的真功夫、大智慧,并融会贯通于日常生活,是普通人人生进修的阶梯。
道尽千古智慧,陪你找到人生答案
※ 下王阳明被贬到龙场之时,依旧研读《四书》,并终致悟道;
※ 曾国藩在中年危机之时,来回翻阅《四书》,从中学习“处世之道”;
※ 史学泰斗钱穆先生在93岁高龄,劝诫国人要多读中国书,“比如《四书》,八百年来都读了,以后也应该要读”。
※ 杨振宁说影响他最深的不是物理学
|
內容簡介: |
一套《四书》奠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家底,它饱含人生智慧、天地之道、生活哲学,还有诗词文学之美、历史兴衰,它用简明易懂的方式讲透了中国人一生都在学习的修身、处世、境界。
国学名家、心学老顽童,国内王阳明研究第一人、《王阳明传》《王阳明心学》等一系列畅销图书作家,周月亮教授对儒家文化的研究精深博大,融会贯通。这次他重磅推出的《真功夫·大智慧:四书精讲》以儒家思想为框架,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核心要点做了融会贯通式的讲解,不仅讲透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更用生动活泼、日常可亲的语言,将儒家思想鲜活生动地化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做到了贴近心灵、开人心智,具有大师风范。
目前市场上无权威的“名家解读四书”类图书,本书的独创性和鲜活性填补了市场空白点。另外,周教授注重融会贯通、贴近心灵的解读有着其鲜明的个人特色,对读者来说不仅接地气,而且特别容易理解。
|
關於作者: |
周月亮,当代国学名家,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组委会副主席。
曾被网友称为“心学老顽童”,被媒体誉为“阳明心学研究第一人”,被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学生投票选举为“十佳教师”。
|
目錄:
|
“四书”讲了什么?为什么读“四书”?
通过“四书”看儒家的命运
壹 《大学》
《大学》:儒家的经典教科书
致良知,成为大写的人
修己明德,人生进修的阶梯
真心诚意,不自欺欺人
时间里的“大学”和人性的定义
永远保持一种光明坦荡的心境
正心修身,身教胜于言教
修己利人,破小我成大我
贰 《中庸》
“中庸”是一种生命风格
尽心尽性,做自己的英雄
最中国的智慧,是越平常越有用
行人道德治,不可以不知天
智仁勇,中国人存在的底气
《中庸》里的九条治国真经
从容中道,诚心者得天下
做任何事,都要先“诚”己心
下笨功夫,得真智慧
叁 《论语》
孔子到底想讲什么?
孔子到达了什么境界?
卑以自牧,保持求知的热情
“学”:儒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而”:中国文化的奥秘
孔子的“穷讲究”精神
千古预言: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里孔子的治国理念
以学成仁,寻找内心的共鸣
靠自己,明天才能更美好
淡泊宁静是孔子的真血脉
孔子的风格:中庸求正
《论语》里A而B的功夫
肆 《孟子》
孔孟之道: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一身浩然正气,一生自由奔放
孤勇的猛士,英雄的历程
觉受分离,不做“习惯”的奴隶
孟子是如何成为大丈夫的?
永远心存仁义,永远满怀理想
义利之辨:孟子的道义之观
仁者爱人,仁政无敌
让共通的人性成为一种力量
尽心尽性,知人知天
什么是中国人的真、善、美?
不自暴自弃,浩然正气传道统
|
內容試閱:
|
最中国的智慧,是越平常越有用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
中庸是什么意思?“中”是中正的意思,“庸”是持续的意思。中庸就是持续地用中。
常言道:无意之中是真意。世界上最高明的道德境界,就是达到中正平和的状态!世界上最高明的方法谋略,往往是越平常越有用!保守点说,中国智慧的最高代表非中庸莫属,中庸是中国智慧的密钥。
寻找动态中的恰好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莫”是“无不”的意思,无不从隐微的地方达到充分的显现。“见”是“现”,出现的“现”,从萌芽到彻底出现,无不从微小的地方达到显赫。这时候怎么办?君子要抓住这个萌芽,“慎其独”,不好的意念刚一产生的时候就要把它消灭在摇篮里。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把孩子掐死在襁褓里是容易的,但等他长大了,五大三粗的,你过来掐他,他把你推倒了。
《教父》里的柯里昂,他妈妈领着那孩子,跟黑社会头子说,给他一条生路吧,黑社会头子回复,现在这个孩子不能把我怎么样,但是他长大了就会把我杀了。为什么要斩草除根?江湖上的那套东西也是这个逻辑。但是,儒家强调的是对思想观念的斩草除根,一个隐秘的念头,一个天不知,地不知,只有我头脑闪过的念头也不要放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在心里还没有成型的时候是未发,那叫“中”。要想成为中庸的人,就得是一个“用中”的人,从哪儿找到这个“中”呢?前面说的都是找“中”的办法。
“慎独”是干什么的?就是要找未发的这个“中”。为什么老僧“入定”,圣人淡定?因为他中气满满,“中”在这里是主宰,“中”是这个人“真定”的力量,找到这个“中”以后,哪怕上课说悄悄话,也是符合天道的。为什么?因为“中”是无私的,不然“中”要是有私,就失去了“和”。
“发而中节”的“节”很重要,这个“节”是个军事术语,现在,节点是赛场的拐点。“节”的本意是鹰往一起飞,鹰的翅膀碰折在石头上,叫作“节”。积水漂石,这么大的石头人扛不动,但是,上面建个水库把闸一泄,大水就把石头冲出去了。兵法里也有一派叫“兵形势”,这派讲究巧用“寸劲儿”;李小龙的截拳道,打的也是“寸劲儿”,其实这个“寸劲儿”就是“节”。远处看没什么,但下手那一下能把人打得不轻,这叫“节”。所以,“发而中节”的“节”其实就是恰好的意思。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率性修道致中和”。儒家的所作所为就要达到“中和”,我们作为个体来说,无往而不中,都很好,都很对,左右也对,上下也对,这就成艺术品了。在社会上活动跟谁都和谐,交往中让人感觉舒服是最大的软实力,美在和谐。美在和谐是一派,美在和谐的突破是另一派,美在和谐是古典主义的,美在和谐的突破是浪漫主义的,乃至于现代主义的。
“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如果失去“中”,就失去了这个根本。“中用”是目标,“用中”是方法,所以“中庸”就是这两个字摆过来摆过去。“庸”的本意是“用”,引申意是延续、持续,让“中”的这种状态持续。让你成为一个中用的人,别成为一个废物,别成为一个作孽的人,也是这个意思。意思都通,方法上是“用中”,不要过分。“中”就是“无过无不及”。过了是失中,不及也失中,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守株待兔,也就成了大家的笑柄了。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个“和”是天下的星光大道、金光大道,“达道”就跟高铁似的。“三达德”是能够支撑“中庸”的,有三根筋支了一个头,这三根筋就是“三达德”。“三达德”包含:智、仁、勇。“中庸”怎么能保持住呢?怎么能用中呢?就通过智、仁、勇,这叫“三达德”,后面还有“五达道”,还有“九经”,这是后面的内容。如果能达到“致中和”,天地各归其位,就是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师像个老师样,学生像个学生样,这是各得其所,各归其位,这叫“天地位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已经得到生长了,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就是“中和”的原子弹,就是靠中和之力。
小人无忌惮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第二章)
有道德的君子所做的事情,都是依照着中庸的道理的,可以做到什么时候都正好,“时中”就是在运动中做到正好的意思。“时中”的本意是随时调节自己以中和符节,就是时时都在“中”的状态中,这当然须义精仁熟时才把握得住。孔夫子七十岁功夫大成了,才敢说“随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里大概有十四个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他有十四种不同的回答。他跟颜回讲“克己复礼”,跟子张讲“五德”,跟樊迟讲“仁者爱人”。孔子因材施教,他知道每个学生问题的坎儿在哪里,他对于“仁”的不同回答,就叫“时中”。要是只有一个答案,那不行,同一个答案,对颜回是补药,对子路可能就是泻药,所以这叫“时中”。
小人的中庸就是无所忌惮,没有顾忌心与畏惧心,所以做事也是违背中庸的道理,总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只要是我想干的都是为你好的。王夫之说:“劈开小人在一边,是入门一大分别。”(《四书笺解》卷二)暗示只要选择了小人那种生活方式,就背离了中庸之道,也就是说中庸之道只在君子那里敞开。
小人是自暴之恶人,小人反中庸是必然的,因其反中庸才成其为小人。有人将“小人之中庸也”,改写为“小人之反中庸也”,没有被通行本接受,因为这样就缩小了中庸无所不至的范围。中庸面对君子小人本是一样,只因为小人选择了向下的“肆无忌惮”的生活态度,自己断绝了向上的可能性。
这种“君子之时中”与小人之无忌惮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就是一笔良心账?理论上说当然不仅是良心账,是有外在标志、客观差别的,但事实上若等实践检验出来则为时已晚。“王莽死于未篡时,世人安得辨真伪。”固然是后来的口头禅,但这种现象是自古而然,愈演愈精巧难辨的。这也算孔学自身难以解决的一个吊诡问题吧。
中庸之道就是求正履直之道。求正,是孔夫子的“把柄”。中庸是一种水平,哲学状态的中庸相当于真理渺乎难见,经验状态的中庸则因人而异,这也成了孔学受误解的主要原因。
也的确存在着大量貌似中庸而其实正反中庸的丑陋现象。尤其是那些如过河之鲫的奸儒巧宦,他们圆滑诡诈、表里不一,装老实,不问是非,只讲利害,两面光滑,竟把中庸之道弄成了“变色龙之谷”。
最平凡,也最精妙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第四章)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通行于世上已经很久了,为什么呢?主要是聪明人往往聪明过了头,而愚笨的人却力有所不及,总也达不到。中庸的魅力之所以难以彰显,主要是贤良的人所作所为总是超过了标准,不长进的人所作所为又总是不够。比如,我们以前讲究按照JIAOYU部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教学大纲对于要求那些达不到教学大纲标准的老师来说,是个好东西。但是,对于优秀老师来说,要达到那个大纲还得往回退,因为大纲是中上等的一个东西。
智者、愚者、贤者、不肖者都比一般的民众有修道的自觉性,他们的问题是处在“过”和“不及”上,“不肖”是拘谨,“愚”是朴厚、一根筋,所以常常“不及”。“智”是聪明,“贤”是敏决,所以容易“过”。但是,“过”并不是超出了中庸的意思,“不及”也不是没有抵达中庸,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过”与“不及”之间的中庸。如果承认有这么一个中庸,那就是折中主义了,就不可能“极高明而道中庸”了。事实上,不同的人,每一个当下的“过”“不及”各不相同,花样翻新。是他们的气质之“偏”使他们不能明,不能行中庸之道。
所谓食不知味,不是不辨咸淡酸甜,而是不知“至味”,不知味之“道”。所以,中庸看起来最简单、平凡,却很少有人能体悟出它的精妙——就像人天天都在看自己的手掌,却很少有人能分辨出掌心的纹路特点。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第十章)
君子以宽大和气的方式来教导人,不向无理欺负他的人进行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而那全仗着血气用事,即使在睡卧时也不离刀枪、盔甲以便随时与人争斗,即便掉脑袋也在所不辞的是北方的强。而君子之强与这二者都不同,它是中庸的强,那就是平时待人很和气又不同流合污,他们时时立在中间,在政治清明的时候他们可以入仕,且不自高自大;而在政治不太清明的时候,他们也能安贫乐道,且到死都不改高尚节操。总结起来,君子之强就是同时具备仁、智、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