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本书卖点
1.积极正向的价值导向——早在气候变迁成为全球话题之前,常年干旱就让撒哈拉失去大片良田,也让游牧民族不得不举家走入观光业。但当观光业成为经济命脉,观光胜地梅如卡因应国际旅游日渐茁壮,带给瑰丽绝伦金色沙丘的冲击也益发加剧。本书描写了作者艰辛而有意义的工作历程和充满活力的个人生活,展现了作者从文化人类学的专业视角、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推动生态旅游的工作经验以及从女性独特的生活感知出发对诸多问题的观察和思索,兼具艺术欣赏和思想启迪的价值。不同于同类作品以描写当地文化和传统民俗为侧重的维度,本书进一步展现了撒哈拉沙漠真实的自然生态现状和人文环境,表达对地球家园的关切和责任感,是蕴含浓厚人文情怀和生态意识,有深广的现实意义。
2.紧扣旅游、异域风情等热点,具有市场性——本书贯穿沙漠小镇梅如卡的旅游日常,辐射撒哈拉绝大多数旅游胜地,穿插了对撒哈拉众多旅游热点城市的简要介绍以及对撒哈拉各地风情、风土、风俗、植被、饮食、服饰、历史、现状等地理、人文景观的微雕。
3.沙漠的故事中蕴含人生哲理——本书在叙述作者自己的故事的过程中,穿插对当地人的描写,既有“外来者”在当地的奋斗史,也有“在地者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本关于撒哈拉沙漠的纪实散文集,以作者定居摩洛哥的梅如卡后,前往撒哈拉地区致力推动沙漠绿化、沙漠生态旅游的行动为素材,从另一角度描绘鲜活的沙漠生活景观,展示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意识。书中或描写作者工作的历程和细节,表现创业热情和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或抒写独具生命活力和文化交流色彩的个人生活;或叙述当地人的日常工作生活;或描摹当地吃穿住行、风土人情以及历史与当下。
作者在广袤的撒哈拉中种树、护树、凿井、开生态旅店,真实呈现了撒哈拉的现代生态以及人在极端环境中的奋斗史,渗透了对生态问题、文化多样性、旅游业等独特而精当的思考和见解,展现了作者以撒哈拉沙漠为实践生态理想的热土和第二故乡的情怀,以及关切和保护地球环境的坚定意志。
|
關於作者: |
蔡适任,法国社科院(EHESS)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博士,第四届(2014)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报道文学首奖获得者。著有《管他的博士学位,跳舞吧》《偏不叫她肚皮舞》《鹰儿要回家》《人在撒哈拉》《娑婆撒哈拉》等。
旅居摩洛哥,开办民宿“天堂岛屿”,勠力推动撒哈拉深度导览、生态旅游与沙漠种树等行动,以回应气候变迁下的我们的时代。
|
目錄:
|
缘起
烈日下
种下一棵树
从土里长出来的“天堂岛屿”
观光商机VS.生态危机
我们不过是领路人
让商品成为一场文化交流
及时雨: P国际旅行社
大疫来袭
后语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一位风土创业者的沙漠行动
文 / 洪震宇
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在沙漠追寻自我、记录文化探索与生活感受的人类学田野笔记,没想到竟是一“本风土创业者”的沙漠实践,尝试在异地创造文化、商业与社会三赢的经营模式。
对于在台湾实践十多年“风土经济”的我来说,看到书上提到对我的《风土经济学》《风土餐桌小旅行》的认同与异地实践,非常意外与感动。书上遇到的种种难题、挫折与找寻突破方法的过程,如果地点不是撒哈拉沙漠,还以为是台湾某个偏乡角落的故事。
对照之下,这不也是我多年的实践历程。我们都穿梭于当地人、外地人、文化、社会与商业经营的角度,尝试挖掘地方风土特色,转换成可与外界沟通、改变现状的经营模式。
点点滴滴的心情,都是不易诉说的孤独寂寞。
记得多年前开始在偏乡推动整合地方资源、串联不同人的故事,找出风土文化特色,推出深度探索地方的“小旅行”,常遇到许多旅人、外地人,甚至当地人的关心与质疑。大家都问,一团只有十来位旅客,能带来多少产值?这么小众,如何吸引大众?
我不是预测专家,只能回答透过深度交流,先创造感动的价值,而非产值。就像经营一个品牌,如果一开始想的是赚钱、产值、规模与连锁,那大概不会有人愿意到台湾各地做这些事情了,应该去挑一个观光客云集、更好操作的地方。
这种“假设、推估”产值、参与人次的思维逻辑,多半都是坐在办公室搜集资料、用想象写政策计划的人做的事,从上而下地放烟火。然而模仿、抄袭、削价竞争,已经证明是毒药与烟火,转瞬即逝,而且带来许多后遗症。就像疫情下,台湾老街、夜市陷入无人问津的窘境,各地彩绘、天梯只吸引走马观花的人,打卡完却一去不返。即使是挤满人潮的小岛,也会带来垃圾、噪声与破坏的问题。
即使行路难,仍有逆势创业的契机。只有抱持改变现状的强烈动机,愿意探索现状,找寻突破难关的方法,做出各种创业实验精神的人,才可能在沙漠中长出一棵树,即使枯萎了,甚至没有蔓延成一片森林的希望,仍会继续前行。
就像适任的“天堂岛屿”民宿、建立独特定位的深度导览行程,都是从沙漠中种下一棵树的浪漫想象开始的。
身为一位女性,在撒哈拉沙漠创业,遭遇的困难挑战,是身在岛屿台湾的我们很难想象的。一是广袤无垠的沙漠,有什么可以让人探索流连的特色?二是阿拉伯民族对女性的贬 抑 忽视,使这位异国女性的处境更艰难。三是当地富贵权势与穷困弱势的落差,弱者往往难以抗衡。四是商业营运的挑战,欧洲人来此都是进行奢华的观光,在地业者只能取悦满足,却容易失去自我特色,更无法赚到该有的利润与尊严。
种种挑战,适任要如何沟通、克服?故事令人动容精彩之处,就来自她的折冲协调与坚持强悍。该妥协之处,她只能隐忍,找寻转进之道;该坚持的地方,她不惜与家族决裂,与财团对抗,只为了人道价值、土地永续。
其中最值得读者学习之处,在于她运用人类学精神与方法,以“他者”角度来探寻沙漠文化的奥秘,以及转换成创新内容,引领旅客深度认识沙漠之美。
比方她认为“景点”并不是非得澎湃壮阔、可歌可泣的史迹,若能做好扎实的田野调查,带着理解与真诚诉说,让旅人感受当地人如何在天地间活着的美丽故事,“风景”在旅者眼前就能鲜活起来。
为此她与丈夫贝桑四处探寻,找出自己经营民宿与导览的独特定位。例如沙漠除了石头什么都没有,适任就让“石头”成为吸引观光客的“号召”。她将化石产地加入导览之中,解释眼前散落荒野的化石如何生成、在地质学上的意义,让客人更深刻地感知荒漠风土的古老神奇。
此外,她努力让在地生活与生硬历史产生温度。这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当地人习于固定的生活模式,或是不知道整个地方的大历史,无法跳脱出来转换角度,以外地人理解的方式来沟通。适任努力找资料、阅读、采访各处耆老,像拼图一样慢慢拼凑在地文史,再放入导览里,并与前后景点呼应,串成一个有历史脉络的在地故事。
她在书上写着:“像山一样思考,像沙漠一样思考,才能发现围绕在四周的奥秘,也才真的能以另种方式,像个‘真正的人’一样地思考。”
在成为真正的人之前,得先化为风土的一部分。不论是身处沙漠、岛屿、高山,还是溪流,只有学习以人类学的视野,先让自己化为风、变为土,以地方角度来思考与感受,才能找寻改变的力量,实践我们的理想。
最后都能像适任一样,先做有故事的人,才能让家乡成为有故事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