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98.6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
內容簡介: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关于推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上海社会科学院作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国家高端智库的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提出了以学科体系建设为抓手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规划设想。
本书重点在于推进哲学学科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学科体系的论证。上海社会科学院特邀请十三位专家撰写十三篇长文论述如何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编成本书。本书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突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突出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同时梳理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或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标志性概念或范畴、思想、方法等。
|
關於作者: |
成素梅,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二级教授,《哲学分析》杂志执行主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教育 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上海市领军人才,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技术哲学协会”(CLMPST) 理事,中国科协国际科学理事会委员会委员等,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量子力学哲、人工智能哲学等。
|
目錄:
|
目 录
导言 /001
第一部分 概论
第一章 重绘中国知识图景的史观辩证
第一节“通古今之变”是认识中国与认识世界的要件与前提/008
第二节 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飞跃及其实践意义/012
第三节 史观重建的引力:现代化进程、民族复兴和秩序重建/019
第四节 史观辩证的现实感与理想性/028
第五节 结语 /038
第二章 新时代的学术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
第一节 立足于中国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042
第二节 新时代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质量科研成果/049
第三节 创新型国家方位下的学术创新/055
第四节 结语/062
第三章 汉语言哲学和中国哲学话语创建
第一节 中国哲学话语创建:当代问题/064
第二节 从汉语言哲学出发/069
第三节 从哲学话语到哲学工夫:穷理尽性至命/074
第四节 当代性与世界性/079
第五节 结语/086
第二部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理论指引与方法
第四章 西方知识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第一节 西方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091
第二节 西方知识体系在中国的第一次传播/102
第三节 西方知识体系的第二次传播/111
第四节 西方知识体系在中国的影响/117
第五节 结语/120
第五章 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价值取向与构建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知识体系与自主的知识体系/122
第二节 知识体系与文化/127
第三节 中国近代知识体系重建产生的问题/133
第四节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构建知识体系的实践基础/137
第五节 结语/144
第六章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指引
第一节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任务/146
第二节 对“外在反思”的批判性超越/151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指引/157
第四节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163
第七章 信息文明时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体化构建
第一节 自主知识体系的成因和当代构建的信息文明机遇 /170
第二节 当代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实践基础./177
第三节 中国当代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现实条件/181
第四节 中国当代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策略选择/185
第五节 结语/189
第三部分 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八章 走向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
第一节 哲学领域中的自主知识系统/193
第二节 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197
第三节 哲学问题及其意义/202
第四节 建构自主哲学系统与扩展研究视域/205
第五节 既成与生成:自主哲学知识体系的开放性/208
第九章 模仿与原创:中国近现代哲学的构建
第一节 百年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回眸/210
第二节 中国现代哲学的创体系时代/220
第三节 建构原创的中国现代哲学/226
第四节 结语./230
第十章 中国哲学开端的自我主张
第一节 西方哲学史开端的概观/233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的开端及哲学开端的意义/238
第三节 海德格尔关于哲学开端的论述/243
第四节 海德格尔与老子/247
第五节 结语/254
第四部分实践智慧
第十一章 当代知识观重建的概念基础及其启迪
第一节 传统知识观及其局限性/259
第二节 反传统知识观及其问题/267
第三节 当代知识观重建的逻辑起点/272
第四节 当代知识体系蕴含的概念重解/275
第五节 结语 /281
第十二章 百年中国伦理知识体系的现代性转型
第一节 中国现代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初创/283
第二节 新中国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建立/288
第三节 多元伦理学理论体系的演进/290
第四节 未完成的中国现代伦理学/295
第五节 结语/298
第十三章 “中国向何处去? ”
——《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问题》的相互解读
第一节 《中国问题》《新民主主义论》之间的相互解读,如何论证?/302
第二节 文化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如何认识?/306
第三节 文化观上的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如何选择?/310
第四节 考察中国文化的参与者视角和观察者视角,如何整合? /315
第五节 结语/325
后记 /327
|
內容試閱:
|
2016年 5月 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四个方面,全面系统阐释和深刻回答了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怎样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一篇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闪耀着真理之光的讲话,是新时代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三大体系”建设讲话精神,上海社会科学院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开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研究阐释工作。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我们认为,为实现以上目标,必须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涵。
构建彰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立足中国实践,形成中国理论,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构建彰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
聚焦“三大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立足于中国发展实践,学习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成果,更好形成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发展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新局面,为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注入新动力和活力。
形成“三大体系”有机统一、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学科发展新路径。在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要坚持学科体系是基础、学术体系是核心,话语体系是表述,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整体。要进一步夯实和健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做大做强,把基础学科做扎实,把优势学科巩固好,把新兴学科、冷门学科、特色学科、交叉学科等发展好。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学理化研究,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与“三大体系”建设融会贯通,深入挖掘新思想蕴含其中的哲理、道理和学理。要聚焦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实践,突出问题导向,加快理论提炼和总结概括,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要加快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设和实践创新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在国家高端智库工作中推动“三大体系”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上海市委关于推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工作部署,近年来,上海社会科学院立足作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学科特色优势和国家高端智库优势,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系统化、学理化研究,持续深化我国和上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
我们注重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和国家高端智库优势,不断推动学科发展和智库建设,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特别是 2023年以来,结合主题教育和大调研活动,进一步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优势,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和建设。
一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当前,我国正处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下,解决意识形态巩固的问题、各种思想交锋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深层次矛盾和风险挑战的问题及全面从严治党的问题,都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当今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思想学术和文化也必须跟上来,不能落后,也不能缺席。这就必须依赖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正确理解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者之间关系。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有机统一,其中学科体系是基础、学术体系是核心,话语体系则是表达呈现。近年来,上海社会科学院坚持学科发展与智库建设“双轮驱动”战略,努力推进建设一流的“智库型学府、学府型智库”,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国情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资源,服务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努力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重要思想、重要主张等转化为知识话语、研究范式、学术理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融通国内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更大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是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优势和实施大调研,把“三大体系”建设与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理论的提炼总结相结合。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持续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观点总结和理论提炼,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着力点。上海社会科学院在近些年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中,努力发挥国家高端智库的优势,广泛推动社会调研活动,注重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注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形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和优势,在学界推动建设具有领先水平和较强影响力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四是努力构建系统性和专业性相统一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三大体系”建设中,必须重视系统性和专业性相统一。其中,系统性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及实践逻辑三大逻辑把握。理论逻辑是在顶层设计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研究阐释;历史逻辑体现在必须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系,提出并展现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实践逻辑是要求立足于实际发展并解决实际问题。从三大逻辑出发,我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聚焦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注重学科前沿和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在专业性方面,上海社会科学院设有 17个研究所,学科门类齐全,传统学科基础好,新兴学科布局早,特色学科发展快,拥有一批学科建设的领军人才,在谋划和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
五是在“三大体系”建设中培育更多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关键要素还是人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极为繁重的系统科学工程,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学术研究、倡导先进思想、引领社会风尚。作为“智库型学府、学府型智库”,上海社会科学院在大调研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优化,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体现上海社会科学院优势特色、有利于出高质量成果和高水平人才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
以学科发展与智库建设“双轮驱动”推动“三大体系”建设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建于 1958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社会科学院,也是上海唯一的综合性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成立 65年来,上海社会科学院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上海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在理论创新研究、服务决策咨询、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主流舆论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02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认真开展主题教育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聚焦党的创新理论,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注重系统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和学术化表达,全院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聚焦点,以中国实践为出发点,以理论创新为着力点,在全国率先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院党委举全院之力、聚全院之智, 17个研究所齐上阵,全面、完整、系统开展有组织研究;我们也邀请部分全国和上海知名专家一起参与研究,撰写完成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研究丛书。这是当前对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和研究做的一次有益探索,以期为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衷心希望我院科研工作者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牢记嘱托、砥砺前行,为不断开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王德忠 2023年 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