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诗意的探寻:王崧舟诗意语文创新课堂十例(大教育书系)

書城自編碼: 392243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王崧舟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70231737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2.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0.6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68.0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99.7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88.5
以爱为名的支配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2.7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9.7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教师教育课程系列教材-)》
+

HK$ 59.8
《如何当好一名学校中层:快速提升中层能力、成就优秀学校的31个》
+

HK$ 52.5
《STEM活动与竞赛/“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丛书》
+

HK$ 106.5
《英语教学新视角:发展与更新》
+

HK$ 37.7
《中国教育名著丛书 学记》
+

HK$ 72.5
《万千教育学前·幼儿园项目式园本教研活动设计与实例:支架教师的》
編輯推薦:
五年探寻,十堂新课;对接新课标;创造诗意语文的新可能,开拓语文教学的新路径。
2.教学简案 课堂教学实录 名师点评 教学反思 文本解读;
3.多维度展示课堂教学,名师与名师的思维碰撞;
4.清晰可见的教学流程,给你看得见的、用得上的教学范例;
內容簡介:
本书收录的诗意语文创新课堂十例,均是王崧舟老师近五年来对诗意语文的最新探寻与创造。这些课例,都在努力、真诚地探寻与创造诗意语文的某种新可能:
1.课程新模式——在意境冥想中促进创意表达。
2.课程新路径——以整合思维深化整本书阅读。
3.课程新视角——通过意脉追索开掘古诗的文化意蕴。
4.课程新热点——突破难文教学。
5.课程新结构——在名篇教学中勾连名著导读。
6.课程新取向——以语文的方式传承革命文化。
7.课程新形式——以大概念统领群诗教学。
8.课程新理念——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9.课程新领域——彰显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特征。
10.课程新样态——在任务群视域下重构单篇教学样态。
關於作者:
王崧舟,教授,博士生导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bu“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教育bu“领航工程”实践导师。浙江省教育系统十大育人先锋,浙江省人民政府督学。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开创“诗意语文”教学流派。 先后出版《崧舟细讲文本》《爱上语文》《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诗意语文课谱》等多部教育论著。现任职于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省新型重点培育智库—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
目錄
序 001

第一课:如何在意境冥想中促进创意表达——《花开自在》
教学简案 003
课堂教学实录 008
名师点评:禅意入墨,臻于化境/黄吉鸿 030

第二课:如何以整合思维的方式深化整本书阅读——《城南旧事》
教学简案 041
课堂教学实录 049
《城南旧事》导读指南 074
《城南旧事》领读缘起 077
名师点评:情感逻辑下的课堂美学/王小庆 078

第三课:如何通过意脉追索开掘古诗的文化意蕴——《墨梅》
教学简案 089
课堂教学实录 093
《墨梅》文本解读:人与梅花一样清 114
名师点评:还原意象,破解咏物诗的密码/孔令权 119
名师点评:支架的建构与诗意的澄明/吴冕 125

第四课:如何突破难文教学——《好的故事》
教学简案 137
课堂教学实录 142
名师点评:那么远,那么近/陈蒸 165
名师点评:名师引领理念下的难课文教学策略探索/王清臣 170

第五课:如何在名篇教学中勾连名著导读——《红楼春趣》
教学简案 177
课堂教学实录 182
名师点评:课即斯人王崧舟/施茂枝 210
名师点评:为古典名著阅读打开一扇窗/潘淑亚 216

第六课:如何以语文的方式传承革命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简案 223
课堂教学实录 227
名师点评:入境·入文·入心/杨美云 252
名师点评:“文化”立起语文的课堂/向爱平 261

第七课:如何以大概念统领群诗教学——《咏物诗与〈竹石〉》
教学简案 269
课堂教学实录 273
名师点评:在大任务学习中,与伟大的事物相遇/魏星 300

第八课:如何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母鸡》
教学简案 309
课堂教学实录 313
圆桌论坛:素养立意下语文课堂教学新样态 342

第九课:如何彰显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特征——《表里的生物》
教学简案 351
课堂教学实录 358
名师点评:“发现”里的素养立意/向爱平 385
教学反思:警惕“沉默的螺旋” 390

第十课:如何在任务群视域下重构单篇教学样态——《梅花魂》
教学简案 395
课堂教学实录 400
教学反思: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单篇教学样态的转向 425
內容試閱
树上的叶子说:“这来又变样儿了,
你看,有的是抽心烂,有的是卷边焦!”
“可不是,”答话的是我自己的心:
它也在冷酷的西风里褪色、凋零。
这时候连翩的明星爬上了树尖;
“看这儿,”它们仿佛说:“有没有改变?”
“看这儿,”无形中又发动了一个声音,
“还不是一样鲜明?”——插话的是我的魂灵!
—— 徐志摩《变与不变》

套用瑞士学者海因里希·奥特的话来说,“诗意”永远是一种更高的存在,永远是一种更大的奥秘。
“诗意的探寻”,作为一个名词,意指对语文教育的探寻本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教育生活。在这里,关键不是“找到”,而是“探寻”。找到意味着诗意的终结,诗意死了;而探寻本身,则为“诗意”永远是一种更高的存在、更大的奥秘提供了实践注脚。
“诗意的探寻”,作为一个动词,意指对充满诗意的语文教育的一种永无止境的探索与追寻。正因为“诗意”永远是一种更高的存在、更大的奥秘,因此,对诗意语文的探寻有着无限的可能。任何形式的停驻与凝固,都意味着诗意的消亡。
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意即探寻,探寻即诗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对诗意语文的探寻一刻都未曾停止过。正所谓,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探寻的动力,一方面来自诗意语文的外缘,另一方面则来自诗意语文的内因。就诗意语文的外缘看,几乎所有的条件和因素都处在不断变化中。作为课程主体的学生,他们的时代环境、社会背景、人生阅历、文化境遇,以及语言经验、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情感状态等,都在更新迭代中;作为课程载体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也随着国家意志、宏观政策,以及全球化、信息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持续的变革与创新。如何主动适应甚至积极引领语文教育环境的新变化、新变局,是摆在诗意语文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
就诗意语文的内因看,其天然具有的和谐、个性、自由、超越、创造等特性,决定着诗意语文永远不会僵化、固化、模式化。对诗意语文来说,诗意就是一种永恒的探寻与创造。只要生命之火还在燃烧,他就无日不探寻,无处不创造。我深知,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冲动,这就是对空的永无止境的探寻与确证。我们但知诗意语文是一种“有”,有思想格局,有道德境界,有审美品位,有文化底蕴,有人生信仰。却不知诗意语文也是一种“空”,这“空”,不是空无,不是空虚,也不是空洞,而是对诗意语文之“有”的否定与超越。正是“空”,给了诗意语文以无限的可能。
本书收录的诗意语文创新课堂十例,均是我自己近五年来对诗意语文的最新探寻与创造。其中,《花开自在》创作于2018年,《城南旧事》《墨梅》创作于2019年,《好的故事》创作于2020年,《红楼春趣》《十六年前的回忆》《咏物诗与〈竹石〉》创作于2021年,《母鸡》《表里的生物》《梅花魂》创作于2022年。
所有这些课例,都在努力、真诚地探寻与创造诗意语文的某种新可能。
《花开自在》是诗意语文对课程新模式的一种探索。习作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困扰最大的莫过于学生表达的言之无物。而常态的做法,是通过外求来改变这一困境。诸如: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等。《花开自在》则反其道而行之,不外求,向内求。即通过意境冥想这一新模式,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挖掘想象和语言的潜能,并以一种内视的方式将这种潜能释放出来,从而切实解决言之无物、言之无情的习作困境。
《城南旧事》是诗意语文对课程新路径的一种尝试。关于整本书阅读,我们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课型经验,通常按照整本书的自然阅读过程,形成导读课—推进课—展示课—延伸课这样一种课型流程。《城南旧事》则是对这种线性路径的超越,它试图通过整合思维,将导读课的期待营造、推进课的支架搭建、展示课的成果分享和延伸课的阅读链接等,通过一种主题统摄、任务驱动、情境铺垫的方式加以整合。因此,它尝试的不是一种历时性的阅读指导方式,而是一种前后关联、左右顾盼的共时性导读路径。
《墨梅》是诗意语文对课程新视角的一种转换。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两种视角,一种是“意象还原”视角,一种是“意境创生”视角,两种视角都有其独特的教学结构与功能。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往往囿于“这一个”,因而遮蔽了“这一个”背后的“这一类”(文化语境)与“这一代”(历史语境)。《墨梅》选择的是第三种视角,即“意脉追索”视角。一方面,将《墨梅》置于更大的咏梅诗的文化语境之中,开掘其深藏的文化意蕴;另一方面,将《墨梅》置于作者王冕所处的历史语境之中,触摸其承载的生命情怀,从而在大文化视域中实现“这一个”(《墨梅》)与“这一类”(咏梅诗)“这一代”(王冕)的统一。
《好的故事》是诗意语文对课程新热点的一种突破。统编教材的一部分选文对学生来说有着相当难度,其中呼声最高的莫过于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先生此文至少有“四难”:难在语言文字的年代感,难在诗哲交融的文体感,难在梦境意象的朦胧感,难在知人论世的历史感。如何突破上述难点呢?此课充分利用“文献资料”这一支架,通过聚焦创作时间,来转换有年代感的语言文字;通过比较表达方式,在复沓回环的诵读中品味散文诗的特殊节奏与神韵;通过参读鉴赏材料,明了梦境意象的暗示性与象征性;通过研究历史文献,了解鲁迅先生在特殊时期的特殊心境。最终,学生以情悟情、以心契心,成功抵达了先生的“好的故事”,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好的故事”。
《红楼春趣》是诗意语文对课程新结构的一种变革。首先,立足课程,超越课程。《红楼春趣》安排在五下第二单元,本单元属于中国古典名著单元,“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是单元语文要素。作为略读课文的《红楼春趣》,自然需要承担落实语文要素的任务;但是,作为古典名著《红楼梦》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第一课,《红楼春趣》同时还承载着开启“红楼”之窗、亲近“红楼”之书的重要使命。故此,教学既立足课程,扎实践履语文要素;又超越课程,积极启动名著阅读之旅。其次,初识红楼,期待红楼。《红楼春趣》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人物众多,性格鲜明;情节曲折,引人入胜。通过《红楼春趣》的阅读,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宝玉、黛玉等《红楼梦》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感受到《红楼梦》主要场景大观园中的生活景况,也能品味到《红楼梦》叙事语言的质朴自然、精致传神。以此为导读契机,让学生对人物的命运产生期待、对诗意的人生产生向往、对名著的价值产生思考。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诗意语文对课程新取向的一种演绎。语文课程在落实革命文化教育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出两种倾向:一是架空语文实践活动,代之以纯粹的革命题材讲述、革命思想灌输;二是罔顾儿童的认知规律与年龄特征,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将革命观念、革命精神强加给儿童。此课以“文道统一、以文化人”为价值取向,通过删繁就简集中目标、整合习题随堂落实、围绕人物还原形象、进入历史贯通文脉等策略,让革命文化教育有育人高度、有课程黏度、有文化厚度、有陶冶效度,实现语文学习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
《咏物诗与〈竹石〉》是诗意语文对课程新形式的一种构建。此课曾经三易其稿,由一开始的单篇教学到之后的群诗教学,再由群诗教学升华到大概念教学。而作为大概念统领下的古诗教学,无疑对教学设计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呈现形式,都提出了全新挑战。此课围绕“托物言志”这一咏物诗学习的大概念,整个教学过程经历了由具体事实(曾经学过的5首咏物诗)上升到抽象概念(咏物诗的特点与方法)的归纳过程,又由抽象概念(咏物诗的特点与方法)下移到具体事实(郑燮的《竹石》)的演绎过程。在这样一个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交互过程中,成功实现咏物诗学习的大概念建构。
《母鸡》是诗意语文对课程新理念的一种践行。该课是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的背景下所作的一次致用性学习,是诗意语文践行新课标理念的第一课。该课以任务情境的创设作为突破口,打破了普通课堂的单一情境,即文本情境的局限,走向了文本情境与虚构情境的融合。一方面,这堂课顺着文本本身的情境,从对母鸡“一向讨厌”转向对母鸡“不敢再讨厌”,体会到作家运用对比手法表达对母鸡情感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利用文本情境,虚构出一个作家创作《母鸡》过程的艺术情境。从写“投诉信”到写“表扬信”,最后到“怀念母亲”。两个维度的情境有机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复合情境。它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促进学生学习的办法有两个,“一使需之切,一使乐其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迫切需要,才会主动学习;让学生感到学习有无限乐趣,才会越学越爱学。这是《母鸡》一课在践行新课标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表里的生物》是诗意语文对课程新领域的一种探寻。新课标颁布之前的语文教学,尚未出现“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因此,任一单元的语文教学,除了需要落实“语文要素”之外,再无特定的“学习领域”这一意识。而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组织方式,将语文学习划分为六大领域: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每一学习领域,都有着明确的课程宗旨、内容结构以及实施方式、评价要求。此课的设计,首次将学习领域作为大前提,然后依据所划定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领域的特点和要求,将“科学精神”设定为学习主题,以作者求证表里有生物这一思维过程作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中的科学品质,体会作者求证过程中的理性精神,进而达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此课上承早年诗意语文课例《两小儿辩日》的思辨理趣、《只有一个地球》的质疑精神,继之以新课标的素养立意与任务群建构,教学过程中的理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展露,理性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此课是诗意语文由诗向思的一次升华。
《梅花魂》是诗意语文对课程新样态的一种创生。随着新课标的不断落实,课堂教学持续出现多种样态,诸如:大单元教学样态、项目式教学样态、专题教学样态、活动教学样态、群文教学样态等。但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单篇教学依然会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教学样态。只不过与之前的单篇教学相比,新课标理念下的单篇教学样态会有诸多新的转向。此课便是对这种转向的探索与创新。首先,在学习领域上,此课导向了“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其次,在学习目标上,此课指向了“大概念”——文学意象;最后,在学习活动上,此课投向了“真情境”——种什么树来怀念外祖父。学生围绕“梅花”这一文学意象,在任务情境的驱动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当然,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更是统一的。上述课例,无论怎么变,变模式、变路径、变视角、变热点、变结构、变取向、变形式、变理念、变领域、变样态,唯一不变的是诗意语文。诗意语文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课程变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生命的协同发展,努力成全学生的诗意人生。这一教学主张,过去没有变,


现在没有变,未来也不会变。
蒋勋说,过得像个人,才能看到美。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言语从来不外在于生命,生命的诗意彰显着言语的诗意,离开了生命的诗意,言语的诗意空无一物。
潘新和先生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以言语表现服务人生,彰显人、人类存在价值,培养写作者、立言者的课程。
是的,言语和人,文字和人,从来都是一体的。
语文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功利主义。功利是必须的,功利主义则是可怕的。作为语文教育的主流价值观,甚至是唯一价值观,功利主义将学语文、教语文的人当作工具,借由人这个工具,无限度、无操守地追逐语文教育的功利——更高的分数、更高的升学率、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高的品牌效应。
功利本身无可厚非,字词句段篇,必须积累;听说读写书,必须习得;语修逻文章,必须掌握。但是,功利主义只要“字词句段篇”、只要“听说读写书”、只要“语修逻文章”,人成了“语文”的受体和工具。这是典型的缘木求鱼、本末倒置。语文教育的所有问题,根子都在这里。
相反,存在主义将“人”视为目的,且是唯一的也是最终的目的。学语文、教语文的人,不是“语文”的受体,乃是“语文”的主体;不是“语文”的工具,乃是“语文”的目的。字词句段篇,才是工具;听说读写书,才是工具;语修逻文章,才是工具。人为了要活得更好,才需要语文这一工具;掌握了语文这一工具,人应该活得更好。这更好,不仅体现在应世上,更体现在应性上。
语文教育的功利主义,是整个基础教育功利主义的折射;基础教育的功利主义,是整个社会功利主义的折射。社会有病,教育必然有病,语文自然也在劫难逃。
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育只能束手就擒、坐以待毙。指望社会先好起来、教育先好起来,语文才能好起来的观望主义、逃避哲学,只能陷语文于万


劫不复的深渊,成为误尽天下苍生的笑柄。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诗意语文能否破解当前语文教育的困境,我不敢说,说了也不算数。但是,我敢说,诗意语文反对功利主义,旗帜鲜明,从未动摇。
诗意语文,不是某种固化的教学模式。我宁愿相信,诗意语文是教师个体的一种境界。教语文,首在境界。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种纯客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文教学模式。语文一定只能是语文老师的语文,这话儿说得有点拗口,直言之,我们只能教自己所理解的语文。撇开任何一位具体的有名有姓有人格的语文老师谈什么客观语文、科学语文、本色语文,全是扯淡!
因此,语文的境界,本质上是由教语文的人的境界决定的。教师境界高,语文境界就高。反之亦然。因此,我们不能就语文论语文,更不能囿于语文的圈子去发现所谓语文的规律。我们只能在“人和语文”的关系中谈论语文、发现语文的规律,舍此,别无他途。
语文的出发点是人,语文的归宿是人,语文的过程显现一样离不开人。这样理解语文,就是王国维所讲的“不隔”的境界,就是禅宗所讲的“打成一片”的境界,就是儒家所讲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的境界,就是叔本华所讲的“世界万物之意志,皆吾之意志也”的境界。
有境界,语文自有高格、自有名师。有境界的语文教师愈多,战胜功利主义的可能性就愈大。
是为序。
王崧舟
壬寅年除夕于泊静斋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