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HK$
112.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HK$
201.6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HK$
109.8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HK$
110.9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本书收录11篇研究生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人工智能、自贸区设立与经济增长、环境规制与绿色发展效率、自主创新主体与绿色技术等相关热点经济问题,为教师和学生的学术交流提供平台。
|
內容簡介: |
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论坛”迄今为止已坚持十余年。“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论坛”系列书籍的出版,为培养学生掌握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以理论和方法创新为主体,普及和推广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兴趣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书稿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硕士论文集,是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过程中的特色成果。书稿遴选了11篇优秀经济学研究成果,研究主要聚焦经济学中的理论前沿和现实问题,包括人工智能、自贸区设立与经济增长、环境规制与绿色发展效率、自主创新主体与绿色技术等。书稿既有宏观研究,也有个案研究;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其他院校的硕士毕业论文撰写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高煜,男,汉族,1973年3月出生,陕西白水人。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研究领域: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JYB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主持JYB社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改革》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索引及全文转载,出版著作多部,分别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等多项教学成果奖,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奖。
王聪,女,汉族,1981年12月出生,福建厦门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先后在《当代经济科学》《当代经济研究》《人文杂志》《天津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被《新华文摘》数字版、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参与教材与专著编写多部,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JYB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级JYB、陕西省教育厅、西北大学”质量工程”双语教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专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2019年获得陕西省教育厅”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范王榜,男,1965年生,陕西大荔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8年、1991年、1996年分别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曾参与主持国家社科科学基金,JYB社会科学基金等基础科学项目,出版著作教材各一部,发表(包括合作)论文5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杨建飞,男,1966年生,陕西凤翔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1990年、2004年分别获数学学士学位,哲学硕士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数项基础科学项目,出版著作三部,主编教材一部,发表(包括合作)论文百余篇,目前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科技哲学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
目錄:
|
目 录
易地扶贫移民社会关系网络与可持续生计研究
——以青海省海东市班彦村为例周雯娟 /
国内需求对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武俞辰 /
中澳双边贸易分析
——一个多层次的贸易关系研究梅国伟 /
FDI提升了我国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吗?周嫚 /
自主创新主体、政府作用与绿色技术进步困境
——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研究赵帅何爱平彭硕毅 /
长江学者提高高校科研创新效率了吗?
——基于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实证检验张营营协天紫光张雪凯 /
收入差距、社会公平与居民幸福感
——基于相对剥夺感视角的实证分析张祎盼 /
自由贸易区设立与经济增长
——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分析郝嘉鹏 /
人工智能时代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趋势及其启示
——基于三次冲击分析框架的考察于家伟 /
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绿色发展效率安梦天 /
人工智能创造价值吗?
——基于劳动三维分析框架的再考察吴丰华于家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