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7.3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0.6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09.8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7.0
|
內容簡介: |
左霈现存日记有1902年起至1936年底止,中间缺1904-1909五年,其余皆完整。当中以参加1903年会试殿试的全过程最为珍贵,这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次殿 试,这是庚子之后第一次殿试,很多临时的措施与之前不同,日记中有完整反映。而1909年到1920年间作者在北京,亲自经历了辛亥,丁巳复辟等重要事件,他交往的朋友圈 如徐琪,王寿彭等,都是较为重要的历史人物。1929至1937年的日记则反映了抗战前香港文化圈的生态。
|
關於作者: |
左霈(1875-1937)广州驻防汉军旗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榜眼,授翰林院撰文,清末曾经出任云南知府,辛亥之后,在北京多所学校任教,亦曾任教于清华 大学。1929年后回香港,以教学终老。
|
目錄:
|
前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日记
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日记
宣统元年(1909)己酉日记
宣统二年(1910)庚戌日记
宣统三年(1911)辛亥日记
民国元年(1912)壬子日记
民国二年(1913)癸丑日记
民国三年(1914)甲寅日记
民国四年(1915)乙卯日记
民国五年(1916)丙辰日记
民国六年(1917)丁巳日记
民国七年(1918)戊午日记
民国八年(1919)己未日记
民国九年(1920)庚申日记
民国十年(1921)辛酉日记
民国十一年(1922)壬戌日记
民国十二年(1923)癸亥日记
民国十三年(1924)甲子日记
民国十四年(1925)乙丑日记
民国十五年(1926)丙寅日记
民国十六年(1927)丁卯日记
民国十七年(1928)戊辰日记
民国十八年(1929)己巳日记
民国十九年(1930)庚午日记
民国二十年(1931)辛未日记
民国二十一年(1932)壬申日记
民国二十二年(1933)癸酉日记
民国二十四年(1935)乙亥日记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丙子日记
|
內容試閱:
|
左霈(1875—1937)是晚清最后期的进士之一,科名较高,虽然在官场上地位并不显赫,也较少参与重要的历史事件。然而他却留下了纪年超过三十年的日记,涵盖了1902—1936年间的大部分历史记录。本文试略述其中有关晚清民国广东生活场景部分的价值。
晚清科举最后两科,即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与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这两科的进士,很多在民国初年政坛上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也培养了不少近代历史与文化名人,其中癸卯科的榜眼左霈,虽然事迹不甚显眼,他却留下了一部详细的日记,记录了接近三十年的生活痕迹。
一《左霈日记》与广州驻防汉军
左霈(1875—1937)目前所有文献均记载其卒年为1936,实误,见下文笔者考证。字雨荃,广州正黄旗汉军籍,这个籍贯有点复杂。汉军是清初最早跟随清兵南下征战的一群东北汉人,由于归顺早,满人将其当作“自己人”看待,也分为八旗。在清代,杭州与广州的驻防汉军最为有名,甚至在这两个城市中形成了独特的满族聚落,驻粤八旗今日在广州只剩下不到两千人的群体,基本已经汉化,不再使用满语,只有极少数人还坚持满族生活习俗(如祭祀),但在清代,驻粤八旗曾经诞生不少知名历史人物,其中尤以科举高第著称。
驻粤八旗的科举,一直以来缺少学者关注,光绪初年,长善曾编有《驻粤八旗志》,收录很多这个族群的史料。而这个群体中,在《驻粤八旗志》成书之后,还出现了一位榜眼(左霈)、两位探花(刘世安、商衍鎏),翰林数量也不少,这在其他城市汉军中极为罕见。
驻粤汉军从清初已经居住在城内,其语言、生活习惯完全与广州城内原居民无二。左霈属正黄旗,即上三旗之首,在晚清,旗人地位已远不如前,尤其在广州这种高度商业化的城市,但是依仗着满人雄厚的历史家底,他的出身并非穷困。左霈曾祖父左逢春,祖父左璋,父亲左秉桓,都是读书人,左氏家族乾隆三十年从杭州调防广州西门并落籍据柯木林博客《左秉隆后裔访谈录》。。
现存《左霈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存光绪二十八年壬辰(1902)至癸卯(1903)年底,宣统元年(1909)六月至1936年底,中间缺失1904—1909年初共五年日记。又缺1934年全年。但基本能总结其一生的轨迹,殊为可贵。
广东历史人物日记,留存下来非常稀少。迄今所知见,只有嘉庆道光间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此后就是黄培芳有少量《北行日记》,光绪间张荫桓日记保留了几年,此后大概就数左霈的这部日记。
清代翰林官由于接受国史馆的教育,写日记是一种常态,但广东籍翰林留下的日记,实如凤毛麟角。笔者所见,除谢兰生日记外,只有伍铨萃有《北行日记》一册,陈伯陶家藏有《扈随日记》等数册,还有粤图所藏丁仁长日记等,不论从存世数量还是时间跨度看,都逊于左霈留下的日记。
幸运的是,左霈似乎较有记录自己生活的习惯,他早在中进士之前(光绪壬寅,1902年)已经开始写日记,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虽然记述比较简略,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仍然丰富。左霈在香港过世后,遗物由女儿保管,三女左士琛信奉天主教,皈依圣嘉诺撒会,并将日记交由教会保管,现保存于天主教香港教区档案处据左霈孙左振回忆,日记捐赠日期为2006年。。由于日记的知名度不高,学术界对此关注较少,笔者所知,只有夏其龙神父写有介绍文章,另左霈孙左振曾经将日记中诗作辑出,发表在报刊上。
日记以毛笔楷书写于红色竹纸本,不同时期纸店名号各异,早年如广州的“文宝楼”、北京时期的“松古斋”,晚年如香港的“荣庆纸店”等。每年一册,封面写有该年年号或干支,以农历纪年,但晚年个别月份写有公历对应日月,这与他在香港工作的需要有关。
左霈尽管拥有榜眼的科名,也曾短暂担任清华学校的教职,在近代历史上,他却是一个几乎被遗忘的人物,甚至研究晚清广东人物的学界,对他也鲜有关注,这与他一生行事的低调与平凡不无关系。迄今为止,唯一对《日记》和左霈写过介绍文字的,只有天主教香港教区夏其龙神父,在他的《〈蒙藏报〉编辑左霈的生平》夏其龙《〈蒙藏报〉编辑左霈的生平》,见其个人作品网站。,对于左霈有如下评价:
左霈是大时代中有名气的小人物。他拥有才华却生不逢时,最终没有机会成就大事业。他能赶在废科举前在二十八岁考得功名,算没有白费了窗前苦读的时光,反而添加了末代前科举榜眼的稀珍名衔,终生使人另眼相看。左霈在出版及教育方面没有出色的贡献,却仍是有功于民族间的文化沟通与培育人才,也不枉费他一生研读的功夫。他一面教学,一面修读法律及英文,算是不倦于进取的学者,为他准备了后来进入香港这洋化社会求职的能力。他能在名气甚高的圣士提反学校任教,与他的勤奋及清朝科举获得的名气肯定有关。
有趣的是,夏氏在这篇文章的题目中,将左霈定位为“编辑”,说明在他心目中,左霈的最高成就,乃是一张今日不见经传报纸的编辑。左霈的一生,确实如夏氏所说,没有著述行世,也不如同科进士温肃等协助逊帝,清史留名,不过这部跨度三十多年的日记,仍然有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尤其是这部日记跨越了科考的全过程,对于研究晚清最后期的科举,是极为珍贵的史料。
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日记
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日记分年目录为整理者添加,下同。
正月初一日元旦寅时,注香毕,巳刻出行,往各亲友家拜年。饭后往广协郑润惠霖总戎、臬司吴福茨廉访、学台文叔平侍郎、广府施子谦太守等处拜年,俱挡驾。未刻,在亲友家遇一客,自言曾往暹罗游历,该处华人约数十万,以闽省人最多,粤省次之,其政权俱归英、法两国管理,由香港起程,七日便可到。华人在彼处佣工,每月工金约三四十元云。
初二日晨兴,再往亲友家拜年。随到潘外舅家吃饭,并谒梁缉嘏、吴玉臣两师。缉嘏师癸巳甲午曾从游两年,获益较多,遂于甲午得叨乡荐。玉臣乃应元书院肄业师也,因公出未晤,知省城中学堂已定议在广府学宫,早筹有的款。各教习亦经拟定,大约三四月间便可开考,此全由绅倡,不过请官立案随时管照而已。
初三日早起看《通鉴辑览御》批,饭后临严字四十个,夜读《过秦论》。
初四日早起,择抄时务书。饭后偕弟侄辈出街一游,夜看《历代史论》。
初五日看《通鉴辑览御批》,临严帖。
初六日择抄时务书。
初七日看《通鉴辑览御批》。
初八日早看时务书,饭后偕弟辈到渡头看戏,夜看《清史揽要》。
初九日看《通鉴辑览御批》,临严帖。
初十日择抄时务书,夜看《历代史论》。
十一日看《通鉴辑览御批》,临严帖,兼临虞帖,夜读《过秦论》。
十二日早随四哥往拜祖山,一点钟回看《通鉴御批》,夜读《原道》。
十三日择抄时务书,临严帖,夜看《清史揽要》,到潘家拜岳母寿。
十四日早起,择抄时务书,饭后临柳帖,看《通鉴辑览御批》。
十五日择抄时务书,摹《玄秘塔碑》四十字,夜读《过秦论》,看《清史揽要》。
十六日看《御批通鉴辑览》,临《玄秘塔碑》,夜看《清史揽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