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HK$
87.4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編輯推薦:
1.法国浪漫主义先驱、散文巨匠夏多布里昂呕心沥血之作
毕四十年之功,不断增删,不断磨砺,成就“我生活的时代之史诗”
在他笔下,一切全新:山川,人物,色彩
他描写的鸫鸟啁啾被誉为普鲁斯特“小玛德莱娜蛋糕”场景的先声
2.一位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传奇人物,以史诗般的笔调记录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他发明了一种牛排的吃法,这种牛排就是夏多布里昂牛排
他描摹了从路易十六登基、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执政、波旁王朝复辟直至七月革命后的法国,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留下珍贵史料
3.一个虽然活着,但已经告别了世界的作者,用文字筑成自己的墓碑
对割去青春的镰刀双膝跪地:“刽子手先生,再迟一会儿吧!”
圣伯夫:“夏多布里昂比任何人都不善于老去,他善于长久地保持青春。”
4.著名学者、翻译家郭宏安精心选译,长文解读
郭宏安:“我尊敬夏多布里昂,正是因为他的清醒。”
收录长篇译序和跋文,解读作者生平与思想脉络
5.知名设计师山川倾心设计,随书附赠“幽灵”异形书签
俏皮双封,外封特选单光白牛皮,内封烫印可爱图案
內容簡介:
墓中回忆录》是法国浪漫派先驱夏多布里昂的回忆录。作者在书中全面回顾自己动荡的一生,描写童年回忆,表达文学见解,并对当时社会的重要事件,如法国大革命等进行了精彩的描摹,构成“我生活的时代之史诗”。
《墓中回忆录》不但具有史诗的规模,而且具有史诗的气魄,更具有史诗的神髓。夏多布里昂不是在讲他个人的故事,他的痛苦,他的欢乐,他的忧郁,他的激情,他的沉思冥想,都是在法国、欧洲,甚至世界的宏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的,具有一种辽远深沉的时空感。
關於作者:
夏多布里昂(Fran?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1768—1848),法国浪漫派先驱,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出身布列塔尼贵族家庭,在兄长引荐下出入巴黎社交界,投身军旅,后至美洲游历。法国大革命期间参加保皇运动,后流亡英国。拿破仑上台后,历任内阁大臣、驻柏林和伦敦大使、驻罗马使馆外交秘书等职,后与斯达尔夫人一道反对拿破仑集团。代表作有根据美洲游历素材创作的《阿达拉》《勒内》,对大革命进行反思的《革命论》等;晚年潜心写作其巨著《墓中回忆录》。
译者:郭宏安(1943—2023),著名学者、翻译家。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历任新华社对外部翻译,瑞士日内瓦大学进修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重建阅读空间》《雪落在莱蒙湖上》《从蒙田到加缪》《论波德莱尔》等,译有《红与黑》《局外人》《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等。
目錄 :
译序:墓中人语
我的出世
我是一个坏学生
跟两个小水手打架
布列塔尼的春天
外省的闲逸生活
贡堡的幻影
贡堡的生活
我的主塔
从小孩子到男子汉
吕西尔
诗兴的第一口气息
爱情的幽灵
秋天的快乐
诱惑
告别贡堡
我在巴黎的孤独生活
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
米拉波
罗伯斯庇尔
在圣马洛上船
横越大西洋
圣彼埃尔岛
拜访华盛顿将军
华盛顿、拿破仑异同论
尼亚加拉大瀑布
米拉的原型
印第安人的船队
返回欧洲
亨利四世的衬衣
在阿登省
威斯特敏斯特教堂一夜
夏洛特
母亲的死
在迪埃普
我的《墓中回忆录》写到哪里了
《阿达拉》
我到了巴黎
德·博蒙夫人的社交圈子
塔尔玛
会见波拿巴
我的工作
德·博蒙夫人之死
论波拿巴
厄尔巴岛
滑铁卢战役
马尔梅松别墅
拿破仑的葬礼
访戛纳
世界的变化
《保守派》
柏林大使馆
伦敦离绪
我的解职
洛桑小住
雷卡米夫人
阿尔巴诺的渔夫
斯达尔夫人之死
雷卡米夫人在森林修道院
驻罗马的大使们
古今艺术家
罗马现时的风俗
白跑了一趟巴黎
国王出逃
七月革命的前景
我的政治生涯结束了
斯达尔夫人之墓
第一次觐见查理十世
在穆拉诺
概述我这一生中地球上的变化
译跋:格朗贝岛,大坟岛
內容試閱 :
译序:墓中人语
布列塔尼的圣马洛港外,格朗贝岛孤悬在锚地上,一块无名的方石立于其巅,石上立着一个不高但是粗壮的花岗岩十字架,这是夏多布里昂的坟墓。没有墓碑,没有铭文,没有雕饰,简朴至极。坟墓的前面就是波涛汹涌的英法海峡,狂风、暴雨、飞溅的浪花,让它一年到头都潮湿、冰凉,带着铁一般的颜色,孤独然而傲岸地面对着一片空阔。这是夏多布里昂在五十五岁时自己做出的选择,他费了不少的周折方才得到这几寸土地。
人们告诉他,1768年9月4日,“预告秋分的狂风掀起的海浪发出阵阵咆哮”,盖住了他降生时的“哭叫声”,他认定这惊心动魄的景象预示了他一生的命运。1848年革命的枪炮声震动了巴黎,他所反对的七月王朝垮台了,他只能说一声“干得好”,却不能出去看一看—他太老了。夏多布里昂于1848年7月4日去世。他生于风暴,死于风暴,八十年的人生旅途走得不容易,他想用文字为自己立一座纪念碑,是为《墓中回忆录》。岁月的风暴可以扫除许多东西,却似乎盖不住他从坟墓中发出的管风琴般雄浑的声音。他这本从酝酿到写作历时四十年的著作题为《墓中回忆录》,如果不是出于狂妄,那就是出于一种巨大的信心,相信活人会倾听他这个死人的诉说,继续接受他的文字的魅惑。
夏多布里昂不止一次提醒他的读者,他们听见的乃是一个死去的人在讲述他和世界、和历史的纠葛,他的《墓中回忆录》乃是他“用尸骨和废墟造就的一座建筑”。他在谈到幼年受到死亡的诱惑时,这样写道:“那些看到这一幅幅图画而心绪纷乱并且企图仿效这种种疯狂的人,那些因我的空想而喜欢我的《墓中回忆录》的人,应该记住他们听见的是一个死人的声音。”他在《墓中回忆录》快结束时,又写道:“读者,想象一下这些图案吧。绘制它们的这双手绝不会伤害你们,它们已经干枯了。记住,当你们看见这些图案的时候,它们不过是一个画家在其坟墓的拱顶内里随意涂抹的涡饰罢了。”他曾在1833年和1848年分别为《墓中回忆录》写过序言,都明确表示希望《墓中回忆录》在他死后五十年出版。他不想生前出版这部《墓中回忆录》,其原因有二:“首先,我会不那么坦率,不那么真实,这由不得我;其次,我始终想象我是坐在我的棺材里写作的。”总之,他不愿意“压住这个发自坟墓的遥远的声音”,因为“我更喜欢在棺材里头说话,我的叙述将伴随着那些因发自坟墓而具有某种神圣性的声音”。这部《墓中回忆录》就是他的坟墓,他的棺材,他唯一能够长久地享受宁静的地方。
活人写作,死人说话,这不是矫情,不是作态,也不是故作惊人语,这是他内心的需要,他需要在泯除一切个人恩怨的平静中对历史和人生做出解释和思考,他也需要在纠结着现实和想象的空间里用文字来创造自己的生平。他在执笔撰写《墓中回忆录》的时候,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他是在两个世纪之交“扎进翻腾浑浊的水中”的,他游离旧岸是带着“遗憾”,而怀着希望游向的新岸却是一个“未知的岸”。旧岸已经永远地消失,然而他却没有片刻忘怀;新岸已经呈现在眼前,然而他看见的却是“新的风暴”。这个用言语和行动为了一个他并未心仪的事业和一些他并不崇敬的人奋斗了一生的人,终于怀着解脱和依恋的心情说:“明天的景象已与我无关,它呼唤着别的画家: 该你们了,先生们。”他给世人的遗言,说得轻松又沉重,多么像活人作死人忆:“我的窗子开着,朝西对着外国使团的花园。现在是早晨六点钟,我看见苍白的、显得很大的月亮,它正俯身向着残老军人院的尖顶,那尖顶在东方初现的金色阳光中隐约可见,仿佛旧世界正在结束,新世界正在开始。我看得见晨曦的反光,然而我看不见太阳升起了。我还能做的只是在我的墓坑旁坐下,然后勇敢地下去,手持带耶稣像的十字架,走向永恒。”他还活着,可是已经告别了世界。假使他用语言为自己建立了一座丰碑的话,他却并不想活着的时候亲眼看见它,他知道,《墓中回忆录》将是一个年迈的勒内回首走过的道路而留下的痕迹,读者将时刻看见一个拿着笔的龙钟老人在体验着文字的创造。对于四十年间不倦地写作《墓中回忆录》的夏多布里昂来说,生命不再是叙述的对象,文字不再是生平的载体,文字和人生已经合而为一。以考证对《墓中回忆录》,以阅读对《墓中回忆录》,人们将得到两本不同的书:一本是实录,一本是创造;一本是历史,一本是艺术。前者或有夸张不实之处,往往为人诟病;后者则创造了想象的奇迹,放射着史诗的美。瑞士作家拉缪论及夏多布里昂,有言曰:“一个人想成为什么,也许比他是什么更为重要。”人与文的不尽重合,甚至分裂,这也许是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人的特权吧。
莫洛亚在《夏多布里昂传》中认为:“那些在独特而偏僻的地方为自己准备坟墓的人,或者是些非常傲慢的人,或者是些渴望安静和休息而备受折磨、灵魂分裂的人。”夏多布里昂两者都是。他生在一个衰而复振的贵族之家,可惜是个次子,世袭的特权大多被哥哥占了去,贵族的荣誉感和对君主的忠诚却被他牢牢地继承了下来。他尚稚嫩的心灵已经受到忧郁和孤独的袭击,当他和姐姐吕西尔“出神地谈起孤独”的时候,她对他说:“你应该描绘这一切。”他描绘了,而且终生不疲。在告别贡堡前往巴黎的时候,在穿越大西洋的航船上,在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面前,在印第安人的废墟中,在参加勤王军的行军和战斗中,在流亡伦敦贫病交加的困境中,在驻伦敦、柏林、罗马大使的任中,在维罗纳会议的谈判中,在觐见查理十世的旅途中……他内心纠缠不去的是忧郁和孤独的情怀,他描绘了这一切。他有过文学上的辉煌、政治上的成功,还有显然被他夸大了的军旅生涯中的壮举,然而更多的是挫折、失败和幻灭。他对传统有根深蒂固的留恋,他对民族的光荣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对精神的自由有百折不挠的追求,然而他生在一个转折动乱、除旧布新的时代,他不能接受专制和恐怖,他投入了一场他明知必然失败的斗争。忠也罢,愚忠也罢,他得到了道义感的满足。然而他始终得不到内心的平静,感情的风暴在胸中酝酿,野心的阴云在头脑中积聚,想象力的洪流在全身涌动,最后一一化解在废墟、落日、坟墓、荒原等死亡的意象之中。逝者如斯,荣华不再,唯有慨叹而已。内心的冲突,感觉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反差,造成了他的忧郁。他描绘了忧郁,他也创造了忧郁。他和斯达尔夫人一起成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源头: 她出之以观念,他则出之以形象。
夏多布里昂说:“从本性上说,我是个共和派;从理智上说,我是个保王党;从道义上说,我是个波旁派。如果我不能保留正统的君主制,比诸一个不知谁生下来的杂种君主制,我远更喜欢民主制。”这样的表白无论真实与否,都有其动人之处,所以动人,乃是因为这是一个有思想、有信仰、有感情、有想象力并且付诸行动的人常会面临的窘境。比诸他的爵位,他更愿意自己成就一个名声;比诸他曾经崇拜的拿破仑,他更倾心于辛辛那提的农夫华盛顿;比诸金钱和地位,他更看重思想的自由和批评的权利。他的本性是独立不羁,是自由,是怀疑,所以他是一位痛苦的诗人。他的理智是光宗耀祖,是传统,是信仰,所以他是一位精神的卫道士。他的道义是尊卑有序,是忠诚,是正统,所以他是一位极端的政治家。然而,本性、理智和道义常常是矛盾的,诗人、卫道士和政治家三者的相遇使他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人,并且毕生承受着内心冲突的折磨。感情上的浪漫主义,理智上的现实主义,带给他的是精神上的痛苦,感情上的狂热,行动上的鲁莽,政治上的迂阔和生活上的清贫。他赞颂基督教的诗意和美,他用永恒的时间之光照亮了废墟,他为忧郁孤独的情怀打开了宣泄的闸门,他为怀旧的幽思注入了悲剧的崇高,他在动乱的时代中开辟了一个可供冥思玄想的角落,他在古典和现代的转换中保留了延续的脉络,所有这一切都出之以辉煌的、雄浑的、金属般的、富有魔力的、直叩人们心灵的文字。他因此获得了“魅惑者”的雅号,然而这个雅号中却包藏着巨大的危险。他往往被指责为“虚假”“做作”“妄自尊大”等等。马克思说:“如果说这个人在法国这样有名,那只是因为他在各方面都是法国式虚荣的最典型的化身,这种虚荣不是穿着18世纪轻佻的服装,而是换上了浪漫的外衣,用新创的辞藻来加以炫耀;虚伪的深奥,拜占庭式的夸张,感情的卖弄,色彩的变幻,文字雕琢,矫揉造作,妄自尊大,总之,无论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谎言的大杂烩。”他指责“尊贵的夏多布里昂”“用最反常的方式把18世纪贵族阶级的怀疑主义和伏尔泰主义同19世纪贵族阶级的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马克思的这种辛辣的抨击乃是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所激起的政治上的嫌恶,当他认为夏多布里昂是“沙皇亚历山大的工具”“俄罗斯的奸细”的时候,当他断定夏多布里昂不是“得到了亚历山大·巴甫洛维奇的‘现金’”,就是“简简单单地被阿谀奉承收买了”的时候,他不会给文学留下足够的、可以呼吸的空间。这一切都是因为夏多布里昂在维罗纳会议上的表现。他在这次会议上出尽了风头,自作主张地为法国争取独力解决西班牙危机的机会:出兵解救菲力普七世,镇压西班牙共和党人。他一俟当上外交部部长,便立即将他的计划付诸实施。这既是为了法兰西的荣誉,也是为了个人权力欲的满足,尽管夏多布里昂在他不无骄傲地唤作“我的西班牙战争”之后不久即成了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被政敌赶出了内阁。马克思如此严厉地谴责夏多布里昂,自有他独特的理由。然而,马克思毕竟没有忘记指出:“自然,从文风上来看,这种结合在法国应当是件大事……”
《墓中回忆录》是夏多布里昂费四十年之功不断增删、不断磨砺的精心之作,也是他不断征求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寄托了全部传世的希望的名山之作。雷卡米夫人在森林修道院小住的时候,她的客厅里每天晚上聚集了十余位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判断力的各界顶尖人物,他们是来聆听夏多布里昂刚刚完成的《墓中回忆录》片段的。夏多布里昂坐在一旁,他不敢自己读,害怕过于激动,他只是微笑着倾听别人的赞扬或批评。消息不胫而走,赞美之词也频频见诸报端。虽然他已决定死后五十年出版,却也很快就有了买主。这也许是一种售稿策略,但也的确是使其文字趋于完美的一种方式。夏多布里昂在写作方面从来就是从善如流的,他不在这里表现他的傲慢。他终于把他的《墓中回忆录》筑成了一座绝美的坟墓,实践了他对人的劝告:“你们喜欢光荣吗,那就细心经营你们的坟墓吧。”
夏多布里昂曾经把《墓中回忆录》称作“我生活的时代之史诗”。《墓中回忆录》不但具有史诗的规模,而且具有史诗的气魄,更具有史诗的神髓。夏多布里昂不是在讲他个人的故事;他的痛苦,他的欢乐,他的忧郁,他的激情,他的沉思冥想,都是在法国、欧洲甚至世界的宏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的,具有一种辽远深沉的时空感。他去布拉格觐见流亡中的查理十世,城堡在一座高高的山丘上,他写道:“我一步步往上走,城市也在我下面渐渐展开。历史的交织,人的命运,王国的毁灭,福音的意图,纷纷涌上我的记忆,与我的个人命运的回忆混为一体。探索过一座座死去的废墟之后,我又被召去目睹一座座活着的废墟。”在夏多布里昂的笔下,废墟体现着过去的时间,当它与人的目光接触的时候,它又和现在的时间联系了起来。因此,废墟比尚存的完好建筑具有更深的意蕴和美。他赞颂自然界和人世间的宏伟深邃的东西,例如大海、高山、长河、森林、莽原、风暴、落日、黄昏、黑夜、古堡、教堂、金字塔等等,在人的身上,则是惊天动地的事业、胜利的进军或悲壮的败退,是伟大、强悍、坚忍不拔甚至朴实无华的性格。他反对拿破仑的专制,指责他“背叛”了自由,却钦佩他的气魄和毅力,并以同情赞赏的笔调描绘了他在圣赫勒拿岛的孤独。然而相比之下,他更倾心于淳朴的华盛顿“这位新型的英雄”,因为,“华盛顿是他那个时代的需要、观念、光明和舆论的代表;他不是阻挡而是支持精神的运动;他求他之所应求,完成他被召唤去完成的事情,所以他的事业是前后一致的,永生永存的。这个人很少使人震惊,因为他掌握着正确的尺度,他把个人的生命和国家的生命融为一体。他的光荣乃是文明的胜利,他的名字有如一处公共的圣地,流淌着丰沛的、永不枯竭的泉水”。他的拿、华异同论以古今的分野为视角,极具史诗的风采,亦深得史诗的精神。《墓中回忆录》的史诗美得之于夏多布里昂对时代转型的自觉,一种不因个人信仰而闭目塞听的自觉。
秋天的快乐
季节越是萧索,越是与我息息相关。白霜增加了往来的困难,乡下的居民于是独处一隅,因为离群索居让人感到更舒服。
秋天的景物关联着一种精神特征:树叶脱落仿佛我们的岁月,鲜花凋零仿佛我们的时刻,流云飞逝仿佛我们的幻想,光亮渐暗仿佛我们的智力,太阳变冷仿佛我们的爱情,河流冰封仿佛我们的生活——这一切都和我们的命运有着隐秘的关系。
我怀着一种无法形容的喜悦看着暴风雨的季节回来了,天鹅和野鸽飞走了,小嘴乌鸦又聚集在水池边的草地上,入夜时分栖止在宽阔的槌球场边最高的橡树之巅。当黄昏在林间升起近乎蓝色的水汽,当风在枯萎的青苔上悲叹或吟着小诗,种种与我性情相合的感觉就一齐涌上心头。要是我遇见了一个伫立在休闲的田头的农夫呢,我就停下脚步,端详起这个人,他在谷穗的掩映下出生,他也应在谷穗的掩映下死亡,他用犁铧翻动着坟墓的土,把滚烫的汗水滴进秋天冰冷的雨中:他挖出的沟正是他身后的纪念。对此,我的守护女神又能做什么呢?她用魔法将我带至尼罗河畔,指给我看掩埋于沙石之中的埃及的金字塔,一如阿里莫里克的犁沟有朝一日隐藏于欧石楠根下。我不禁庆幸已将有关我的至福的种种神话置于人事的圈外。
晚上,我独自登船,在池塘上穿行于灯芯草和睡莲的巨叶之间。那儿,准备离开我们这里的燕子已经会合,呢喃之声全都收入我的耳中——儿时的塔佛尼埃也不会对一位旅行者的记述这般全神贯注。落日中,这些燕子在水面上嬉戏,追逐昆虫,一齐冲上天空,像是考验它们的翅膀,然后又向湖面俯冲,接着就立于芦苇之上。芦苇只是微微弯了弯,而杂乱的叫声则响成一片。
概述我这一生中地球上的变化
我生活于两个世纪之交,仿佛在两条河流的汇合处;我扎进翻腾浑浊的水中,遗憾地远离我出生的旧岸,怀着希望向一个未知的岸游去。
我们古老的风俗中有一个说法:我从床上能看见天空了。从那时起,全部的地理都变了。如果我比较两个地球,一个是我生命之始的地球,一个是我生命之终的地球,那我就都认不出来了。陆地的第五个部分,澳大利亚,已经被发现,并且住上了人;第六块大陆也在南极的冰海中被法国的帆船望见;帕里、罗斯、富兰克林等人也已绕北极的海岸航行一周,画出了美洲的北缘;非洲开放了它神秘的孤独: 总之,我们的家园现在已没有一个角落还不被人知。人们学习地球上所有使世界分离的语言,人们大概会很快看到船只通过巴拿马地峡和苏伊士地峡。
历史也在时间的深处做出重大的发现,神圣的语言已让人读出它们湮没失传的语汇,商博良在麦兹拉依姆的花岗岩上破译了象形文字,这些象形文字仿佛盖在沙漠嘴唇上的封铅,回应着它们永恒的审慎……
船舶借助刚刚逝去的运动,不再局限于河上航行,穿越了大洋;距离缩短了;不再有急流,季风转换期,逆风,封锁,关闭的港口。从这些工业传奇到普朗库埃的茅草屋,距离何其遥远: 那时候,女人们在家里玩牌;农妇们纺麻织她们的衣裳;昏暗的树脂蜡烛照耀着乡村的夜晚;化学根本没有显示出它的奇迹;机器也没有使所有的水流和铁器动起来织毛线和绣丝绸;煤气还是个转瞬即逝的东西,根本不曾向我们的剧场和街道提供光明。
这些变化并未局限于我们的日常应用。人类出于追求永生的本能,将其智力向上伸展。他在苍穹每走一步,都承认了难以言明的力量的奇迹。那颗星,我们的父辈看来简单,我们看来却两倍三倍地复杂。阳光置于阳光的前面,就产生阴影,并且没有空间容纳其扩大。在无限的中央,天主看着这些壮丽的行列在他周围行进,这在最高存在的证据之上又增添了证据。我们用父亲家里的那两盏灯换取这些奇妙的东西。
让我们想象一下吧,根据变得强大的科学,我们这颗羸弱的行星游动在一个以阳光为波浪的海洋中,游动在这条银河之中,这条银河乃光的原材料,是造物主使之成形的万物的熔化了的金属。某星的距离如此神奇,其光到达望着它的眼睛之时,此星已经死灭,光源死灭于光线之前。人在其活动的原子中何等渺小,然而他作为智力又是何等伟大!他知道星辰的表面什么时候蒙上阴影,彗星数千年之后于哪个钟点返回,而他的生命仅为一瞬!他是天之袍的皱褶里的一个看不见的微小的虫子,然而星球在太空深处的每一步都瞒不过他。我们刚刚发现了这些星辰,那么,它们将照亮什么样的命运?这些星辰的发现和人类的某个新阶段有联系吗?你们会知道的,将要诞生的人;我不知道,所以我要退下。由于我的异乎寻常的高龄,我的纪念碑完成了。这对我是很大的宽慰。我觉得有人推我。我在船上订了座位,船老大通知我一会儿就要上船了。倘若我曾经是罗马的主人,我就要像苏拉那样说,我在我的死亡的前夕写完了我的《墓中回忆录》;但是我不会像他那样用这样的句子结束叙述:“我在梦中看见了我的一个孩子,他指给我看他的母亲梅黛拉,鼓励我到永恒幸福的怀抱里享受休息。”即便我曾经是苏拉,荣耀也永远不能带给我休息和幸福。
新的风暴即将形成,人们相信预感到了灾难,更甚于我们曾经饱尝过的痛苦。为了重返战场,人们已经考虑重新裹上旧日的伤口。然而我不认为不幸会在近期发生: 民众和国王都已筋疲力尽;意外的灾祸不会猛扑在法国身上,在我身后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全面变革的后果而已。无疑,人们将触及一些令人难以忍受的视静止现象,世界不会没有痛苦就改变面貌(它必须改变)。但是,再来一下,并不就是另外的革命,那将是大革命趋向结束。明天的景象已与我无关,它呼唤着别的画家:该你们了,先生们。
1841年11月16日,我写下这最后的话,我的窗子开着,朝西对着外国使团的花园。现在是早晨六点钟,我看见苍白的、显得很大的月亮,它正俯身向着残老军人院的尖顶,那尖顶在东方初现的金色阳光中隐约可见,仿佛旧世界正在结束,新世界正在开始。我看得见晨曦的反光,然而我看不见太阳升起了。我还能做的只是在我的墓坑旁坐下,然后勇敢地下去,手持带耶稣像的十字架,走向永恒。
秋天的快乐
季节越是萧索,越是与我息息相关。白霜增加了往来的困难,乡下的居民于是独处一隅,因为离群索居让人感到更舒服。
秋天的景物关联着一种精神特征:树叶脱落仿佛我们的岁月,鲜花凋零仿佛我们的时刻,流云飞逝仿佛我们的幻想,光亮渐暗仿佛我们的智力,太阳变冷仿佛我们的爱情,河流冰封仿佛我们的生活——这一切都和我们的命运有着隐秘的关系。
我怀着一种无法形容的喜悦看着暴风雨的季节回来了,天鹅和野鸽飞走了,小嘴乌鸦又聚集在水池边的草地上,入夜时分栖止在宽阔的槌球场边最高的橡树之巅。当黄昏在林间升起近乎蓝色的水汽,当风在枯萎的青苔上悲叹或吟着小诗,种种与我性情相合的感觉就一齐涌上心头。要是我遇见了一个伫立在休闲的田头的农夫呢,我就停下脚步,端详起这个人,他在谷穗的掩映下出生,他也应在谷穗的掩映下死亡,他用犁铧翻动着坟墓的土,把滚烫的汗水滴进秋天冰冷的雨中:他挖出的沟正是他身后的纪念。对此,我的守护女神又能做什么呢?她用魔法将我带至尼罗河畔,指给我看掩埋于沙石之中的埃及的金字塔,一如阿里莫里克的犁沟有朝一日隐藏于欧石楠根下。我不禁庆幸已将有关我的至福的种种神话置于人事的圈外。
晚上,我独自登船,在池塘上穿行于灯芯草和睡莲的巨叶之间。那儿,准备离开我们这里的燕子已经会合,呢喃之声全都收入我的耳中——儿时的塔佛尼埃也不会对一位旅行者的记述这般全神贯注。落日中,这些燕子在水面上嬉戏,追逐昆虫,一齐冲上天空,像是考验它们的翅膀,然后又向湖面俯冲,接着就立于芦苇之上。芦苇只是微微弯了弯,而杂乱的叫声则响成一片。
概述我这一生中地球上的变化
我生活于两个世纪之交,仿佛在两条河流的汇合处;我扎进翻腾浑浊的水中,遗憾地远离我出生的旧岸,怀着希望向一个未知的岸游去。
我们古老的风俗中有一个说法:我从床上能看见天空了。从那时起,全部的地理都变了。如果我比较两个地球,一个是我生命之始的地球,一个是我生命之终的地球,那我就都认不出来了。陆地的第五个部分,澳大利亚,已经被发现,并且住上了人;第六块大陆也在南极的冰海中被法国的帆船望见;帕里、罗斯、富兰克林等人也已绕北极的海岸航行一周,画出了美洲的北缘;非洲开放了它神秘的孤独: 总之,我们的家园现在已没有一个角落还不被人知。人们学习地球上所有使世界分离的语言,人们大概会很快看到船只通过巴拿马地峡和苏伊士地峡。
历史也在时间的深处做出重大的发现,神圣的语言已让人读出它们湮没失传的语汇,商博良在麦兹拉依姆的花岗岩上破译了象形文字,这些象形文字仿佛盖在沙漠嘴唇上的封铅,回应着它们永恒的审慎……
船舶借助刚刚逝去的运动,不再局限于河上航行,穿越了大洋;距离缩短了;不再有急流,季风转换期,逆风,封锁,关闭的港口。从这些工业传奇到普朗库埃的茅草屋,距离何其遥远: 那时候,女人们在家里玩牌;农妇们纺麻织她们的衣裳;昏暗的树脂蜡烛照耀着乡村的夜晚;化学根本没有显示出它的奇迹;机器也没有使所有的水流和铁器动起来织毛线和绣丝绸;煤气还是个转瞬即逝的东西,根本不曾向我们的剧场和街道提供光明。
这些变化并未局限于我们的日常应用。人类出于追求永生的本能,将其智力向上伸展。他在苍穹每走一步,都承认了难以言明的力量的奇迹。那颗星,我们的父辈看来简单,我们看来却两倍三倍地复杂。阳光置于阳光的前面,就产生阴影,并且没有空间容纳其扩大。在无限的中央,天主看着这些壮丽的行列在他周围行进,这在最高存在的证据之上又增添了证据。我们用父亲家里的那两盏灯换取这些奇妙的东西。
让我们想象一下吧,根据变得强大的科学,我们这颗羸弱的行星游动在一个以阳光为波浪的海洋中,游动在这条银河之中,这条银河乃光的原材料,是造物主使之成形的万物的熔化了的金属。某星的距离如此神奇,其光到达望着它的眼睛之时,此星已经死灭,光源死灭于光线之前。人在其活动的原子中何等渺小,然而他作为智力又是何等伟大!他知道星辰的表面什么时候蒙上阴影,彗星数千年之后于哪个钟点返回,而他的生命仅为一瞬!他是天之袍的皱褶里的一个看不见的微小的虫子,然而星球在太空深处的每一步都瞒不过他。我们刚刚发现了这些星辰,那么,它们将照亮什么样的命运?这些星辰的发现和人类的某个新阶段有联系吗?你们会知道的,将要诞生的人;我不知道,所以我要退下。由于我的异乎寻常的高龄,我的纪念碑完成了。这对我是很大的宽慰。我觉得有人推我。我在船上订了座位,船老大通知我一会儿就要上船了。倘若我曾经是罗马的主人,我就要像苏拉那样说,我在我的死亡的前夕写完了我的《墓中回忆录》;但是我不会像他那样用这样的句子结束叙述:“我在梦中看见了我的一个孩子,他指给我看他的母亲梅黛拉,鼓励我到永恒幸福的怀抱里享受休息。”即便我曾经是苏拉,荣耀也永远不能带给我休息和幸福。
新的风暴即将形成,人们相信预感到了灾难,更甚于我们曾经饱尝过的痛苦。为了重返战场,人们已经考虑重新裹上旧日的伤口。然而我不认为不幸会在近期发生: 民众和国王都已筋疲力尽;意外的灾祸不会猛扑在法国身上,在我身后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全面变革的后果而已。无疑,人们将触及一些令人难以忍受的视静止现象,世界不会没有痛苦就改变面貌(它必须改变)。但是,再来一下,并不就是另外的革命,那将是大革命趋向结束。明天的景象已与我无关,它呼唤着别的画家:该你们了,先生们。
1841年11月16日,我写下这最后的话,我的窗子开着,朝西对着外国使团的花园。现在是早晨六点钟,我看见苍白的、显得很大的月亮,它正俯身向着残老军人院的尖顶,那尖顶在东方初现的金色阳光中隐约可见,仿佛旧世界正在结束,新世界正在开始。我看得见晨曦的反光,然而我看不见太阳升起了。我还能做的只是在我的墓坑旁坐下,然后勇敢地下去,手持带耶稣像的十字架,走向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