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珍藏纪念版】毕加索:艺术生涯与作品精选

書城自編碼: 393787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艺术家
作者: [ 英 ]佩佩·卡梅尔
國際書號(ISBN): 9787577201139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盒装

售價:HK$ 360.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欲望与家庭小说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98.6
惜华年(全两册)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0.3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HK$ 244.2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HK$ 177.0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1.6

 

內容簡介: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是20世纪极为重要的艺术大师。本书作为一本研究毕加索的全新专著,在艺术家逝世5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全方位展示了毕加索从油画、雕塑、素描到版画,横跨众多领域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本书从艺术本身而非人物传记的角度出发,向我们展示了毕加索艺术生涯中风格的演变,以及其中视觉语言及叙事对现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本书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毕加索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主题及事件,不仅囊括了艺术家的著名画作,如极具争议性的《阿维尼翁的少女》和对战争进行有力控诉的《格尔尼卡》,还收录了很多较为罕见的作品,如毕加索创意十足的雕塑及他对委拉斯凯兹17世纪的名作《宫娥》所进行的再诠释。本书无疑是渴望了解毕加索的艺术爱好者及研究者的绝佳选择。
關於作者:
佩佩·卡梅尔(Pepe Karmel)是一位艺术史学家和策展人,目前在纽约大学艺术史系任教。他著有《毕加索与立体主义的诞生》和《抽象艺术:一部世界史》等著作,并就现当代艺术撰写了大量评论文章。他曾担任马拉加毕加索博物馆的副馆长,并与柯克·瓦内多共同策划了“毕加索:现代艺术博物馆精品展”。
目錄
序 7
第1章 生平 10
第2章 象征主义时期 34
第3章 立体主义时期 56
第4章 超现实主义时期 90
第5章 古典主义时期 118
第6章 战争与和平 136
注释 165
延伸阅读 179
致谢 185
图片来源 187
索引 194
內容試閱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无疑是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当然,与毕加索同期的艺术家也改变了现代艺术的进程。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用鲜明的色彩与形式唤起了生命之喜悦;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用滴画的方式编织出一片个性鲜明的抽象宇宙;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用自己的形象对性别、种族和文化进行了深刻解读;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现成品改变了艺术的定义。 毫无疑问,这些接连出现的创新完全可以和毕加索的艺术成就相媲美,而使毕加索与众不同的是其不断革新的杰出天赋。蓝色时期(Blue Period)和玫瑰时期(Rose Period)的毕加索宛如忧郁的诗人,而在立体主义时期,他摇身一变成为毫无感情的绘图工程师。20世纪20年代,毕加索回归古典主义,这一举动震惊了整个先锋派,紧接着他又迅速调转方向,用画笔创作出了前所未见的超现实主义怪物。20世纪30年代初,毕加索在一系列绘画和雕塑中对私人欲望进行了探索,接下来他以一幅大型油画《格尔尼卡》(Guernica)回应了当时的公共事件,对西班牙内战进行了强烈谴责。1945年后,毕加索以饰有史前装饰的田园牧歌画作赞颂了欧洲的重生,那时的他乐于与早期绘画大师和农场中的动物为伴。20世纪60年代末,在年届九旬之时,毕加索将自己的画作简化为最基本的图案和色彩,不遗余力地追求童真的简洁。 人们通常习惯以传记的方式来解读毕加索的作品。作家们乐于将他不断变化的艺术风格与其生活中的事件联系起来,因此,蓝色时期的作品被认为表现了他初到巴黎的孤独之情,而玫瑰时期的作品则源自他与费尔南德·奥利维耶(Fernande Olivier)的浪漫关系。毕加索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创作的古典主义作品被视为是对他与芭蕾舞演员奥尔加·霍赫洛娃(Olga Khokhlova)婚姻的回应,而之后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暗示了二者婚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他于1931年到1932年期间创作的准抽象主义裸体画表达了其对年轻情妇玛丽—泰蕾兹·沃尔特(Marie-Thérèse Walter)的迷恋,而在30年代末创作的“哭泣的女人”(The Weeping Women)系列则记录了毕加索与他的下一位伴侣、超现实主义摄影师多拉·玛尔(Dora Maar)之间的感情问题。年轻而聪颖的弗朗索瓦·吉洛(Fran?oise Gilot)为这位画家于40到50年代早期的画作注入了一股愉悦之感。毕加索第二任妻子杰奎琳·罗克(Jacqueline Roque)那平静的侧面肖像则暗示着他终于坦然接受自己已至的暮年。1 这些解读当然说得通。(毕加索的生活怎么会不影响他的艺术呢?)然而与此同时,它们也颇具误导性。毕加索首先是一位艺术家,其次才是一位丈夫和情人,其作品的发展历程遵循着特有的逻辑和节奏,这与传记中记录的那些平凡事件并无太大关系。那些象征着伴侣的浪漫元素经常出现在他还没有遇到心动对象之时绘制的作中;也许我们可以说,毕加索的生活反映了他的艺术,而非艺术反映了生活。 除了聚焦于毕加索生活中的标志性事件,艺术史学家们还乐于讨论他对20世纪艺术发展的巨大影响。他在立体主义作品中运用的图像语言为后来蒙太奇艺术和几何抽象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前者是一种非叙事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后者则几乎完全拒绝具象表达。他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还启发了包括杰克逊·波洛克和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在内的纽约画派(New York School)。这一画派的艺术家对源自毕加索的扭曲表现手法进行重塑,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出了全新的动态抽象风格。在英国,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对毕加索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进行了改编,以表达人类在其生存过程中的痛苦处境。毕加索的战后作品同样对包括易卜拉欣·艾尔—萨拉希(Ibrahim El-Salahi)、贾瓦德·萨利姆(Jawad Saleem)和M.F.侯赛因(M.F. Husain)在内的一大批来自非洲、中东和南亚新独立国家的艺术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话题刚刚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当代学者在以全新方式构建世界艺术史2的过程中正对此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不过,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并非从毕加索的生平出发来解读他的作品,也不准备追溯他对其他艺术家的影响。相反,我的目的是对他的主要艺术成就进行总结—也就是呈现在本书中的约一百件油画、雕塑、素描和版画—并阐明究竟是哪些因素让这些作品如此强大而美丽,又在其些时候表现出无限的哀伤。 第1章简要介绍了毕加索的生平及其情人,以便为接下来的章节提供背景信息。第2章谈论了他在蓝色时期和玫瑰时期的象征主义作品,这些作品使毕加索第一次受到了一些大收藏家—比如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和里奥·斯坦因(Leo Stein)—的关注。我们将他于1907年创作的油画《亚威农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呈现于此,它是毕加索玫瑰时期的巅峰之作。 第3章将从毕加索于1908年创作的“不为人知的杰作”《三个女人》(Three Women)开始,回溯其立体主义的发展历程。我将从毕加索于1908—1909年期间创作的几何切面作品谈到1910—1914年的抽象“网格”作品, 再到之后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立体主义。作为这一时期的终点,我将与大家分享他创作的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感官静物画。 这一时期的毕加索同时创作了很多不同风格的作品,如果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他后期的作品可能会有杂乱无章之嫌。而若换为独立考察此时他每种艺术风格的演变脉络,则可以对他的艺术创作有更为清晰连贯的认识。因此,第4章将从毕加索个人角度出发,介绍其于1925—1932年间创作的超现实主义作品。第5章将聚焦于毕加索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素描和油画中采用的全新古典主义风格,并讨论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蚀刻版画中如何重新定义了古典主义技法。最后,我们将在第6章中介绍毕加索自1937年之后创作的作品,并聚焦于四个核心主题:作为社会和政治宣言的艺术、具有象征意味的农场动物、具有符号意义的绘画及毕加索晚期作品对图案和色彩的强调,毕加索用最后这一主题致敬了他的竞争对手亨利·马蒂斯,后者于1954年去世。 对毕加索成就的最佳概括来自于德国评论家卡尔·爱因斯坦(Carl Einstein)于193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爱因斯坦观察到,毕加索“从不满足于被动的感知”,而是以强大的驱动力主动去改变身体和物品的外观。他的绘画与雕塑作品构成了一个悖论。一方面,它们那背离传统的外观意味着“现实的死亡”;另一方面,他又将“天马行空的想象”投射到现实世界中,通过对传统的象征物进行替换,为司空见惯的日常体验注入全新的活力。毕加索的艺术是“意识的不断拓展”。这并非一种个人化的审美体验,其中也包含了政治意味。通过将现代艺术从文艺复兴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毕加索的艺术“证明了整个人类乃至世界都是靠人们的双手一步步创造而来的”。正如爱因斯坦总结的那样,“毕加索仿若一个信号,他的存在证明了这个时代可以拥有多少自由”。3 这本书旨在赞颂那份自由。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