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99.7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4.6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33.8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99.7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0.6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6.1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从《西游记》经典化的过程,看百年中国语文教育。
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随着百年来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儿童观和选文功能观的变化,《西游记》是否被语文教科书节选和被节选哪部分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独特的阐述视角将文学与教育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呈现得更为直观清晰。你可以从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了解教育、文学、社会等发展史,还可以将其当成教学或学习的资源,借此学习多种解读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全面深入地了解某个文本。
|
內容簡介: |
《〈西游记〉与百年中国语文教育》以《西游记》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的接受史为研究对象,分清末民国(1902—1949)、新中国(1949—1966)、“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初期(1966—1978)、新时期(1979—1999)、新世纪(2000— )五个时期,从教材收录、阐释情况和课外阅读三个层面,呈现其一百多年来的不同际遇,总结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影响其被接受的多重因素。本书可为文学研究拓宽视野,为语文教育,尤其是其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
關於作者: |
张心科 1973年1月出生,安徽宣城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史研究。已在《课程?教材?教法》《红楼梦学刊》《教育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语文课程论》《语文课程分合论》《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精要的内容与适宜的形式》《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发展史论》《清末民国中学文学教育研究》《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近代文学与语文教育互动》《经典课文多重阐释》《经典翻译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红楼梦〉与百年中国语文教育》,编著《民国儿童文学教育文论辑笺》《吴研因论儿童文学教育》《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第一、二卷)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 部人文社科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9项,教学、科研成果获评国家一流课程、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
目錄:
|
前言1
第一章《西游记》与清末民国语文教育(1902—1949)1
第一节
《西游记》与清末民初语文教育(1902—1916)3
第二节
《西游记》与新学制前后的语文教育(1917—1927)5
一、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接受与阐释7
二、 中小学课外阅读中的《西游记》13
第三节
《西游记》与新标准前后的语文教育(1928—1937)14
一、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接受与阐释14
二、 中小学课外阅读中的《西游记》26
第四节
《西游记》与全民族抗战及内战时期的语文教育(1937—1949)27
一、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接受与阐释28
二、 中小学课外阅读中的《西游记》31
第二章《西游记》与新中国语文教育(1949—1966)33
第一节
《西游记》与语文立名时期的语文教育(1949—1955)35
一、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接受与阐释35
二、 中小学课外阅读中的《西游记》37
第二节
《西游记》与汉语、文学分科时期的语文教育(1956—1958)38
一、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接受与阐释38
二、 中小学课外阅读中的《西游记》43
第三节
《西游记》与语文复名时期的语文教育(1958—1966)44
一、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接受与阐释44
二、 中小学课外阅读中的《西游记》49
第三章《西游记》与“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之初的语文教育
(1966—1978)53
第一节
《西游记》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1966—1976)55
一、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接受与阐释56
二、 中小学课外阅读中的《西游记》82
第二节
《西游记》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初的语文教育(1976—1978)83
一、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接受与阐释84
二、 中小学课外阅读中的《西游记》119
第四章《西游记》与新时期语文教育(1979—1999)121
第一节
《西游记》与思想政治性延续期的语文教育(1979—1986)124
一、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材的接受与阐释124
二、 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阐释141
三、 中小学课外阅读中的《西游记》144
第二节
《西游记》与基础工具性强化期的语文教育(1987—1997)146
一、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材的接受与阐释146
二、 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阐释164
三、 中小学课外阅读中的《西游记》164
第三节
《西游记》与基础工具性弱化期的语文教育(1998—1999)166
一、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材的接受与阐释166
二、 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阐释170
三、 中小学课外阅读中的《西游记》171
第五章《西游记》与新世纪的语文教育(2000—)173
第一节
《西游记》与工具性弱化、人文性彰显期的语文教育(2000—2001)175
一、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材的接受与阐释176
二、 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阐释183
三、 中小学课外阅读中的《西游记》183
第二节
《西游记》与人文实践性强化期的语文教育(2002—)184
一、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接受与阐释184
二、 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阐释217
三、 中小学课外阅读中的《西游记》221
后记241
|
內容試閱:
|
现在《西游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就像1961年袁世硕在《漫谈孙悟空和〈西游记〉的时代特色》中说的,“识字的人,没有读过《西游记》的恐怕不多;不识字的人,也经常有机会接触到它里面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和部分精彩篇章”。
袁世硕《漫谈孙悟空和〈西游记〉的时代特色》,《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第1期第60页。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西游记》被列入“封、资、修”的行列而被禁止阅读,以至于“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一些语文教科书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注释中将其和冷僻的《荡寇志》一道注出,如辽宁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73年7月第一版、1974年5月河北第三次印刷辽宁省中学试用课本《语文》第2册第23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文中出现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注释分别是“清代俞万春写的一部反动小说。它攻击农民革命,污蔑《水浒》里的英雄人物是‘盗寇’”和“明朝吴承恩著的一部神话小说”。如果再前溯,又会发现教科书是否节选《西游记》,节选《西游记》中的哪一部分作为课文,在每个时代都不相同,这既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西游记》的认识不同有关,也与每个时代的教育目的、儿童观、选文功能观等有关,因为这三者决定着教科书的选文标准。反之,梳理《西游记》在百年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接受史,既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人们在教育的视域中对《西游记》的不同阐释,也可以看到近百年来教育目的、儿童观、选文功能观的演变,及在其影响下的教科书的选文标准、编者和师生的阐释方式以及教学的内容、过程与方法的演变。
本书将以《西游记》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的接受史为研究对象,分清末民国(1902—1949)、新中国(1949—1966)、“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初期(1966—1978)、新时期(1979—1999)、新世纪(2000—)五个时期,从教材收录、阐释情况和课外阅读三个层面,呈现其一百多年来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不同际遇,总结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影响其被接受的多重因素。本书可为文学研究拓宽视野,为语文教育,尤其是其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