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89.4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編輯推薦: |
本书遵循职业教育教材编写规律和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规律,配套齐全。
|
內容簡介: |
本书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煤炭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依据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基本要求编写而成。本书除绪论外,分为6个项目,主要介绍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中的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的组成、设置、安装、调试、使用和维护管理等内容。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煤炭类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中等职业院校、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校及各类煤矿安全培训机构的教材,还可供煤矿管理人员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为方便教学,本书植入二维码微课,配有免费电子课件、模拟试卷及答案等,凡选用本书作为授课教材的教师可登录机械工业出版社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注册后免费下载电子资源,本书咨询电话:010-88379564。
|
目錄:
|
前言二维码索引绪论 1项目一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 4任务一 初识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5任务二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设置 19任务三 传感器的安装、调试与维护 28任务四 监控分站的安装与调试 48任务五 断电器的连接 56任务六 中心站主控软件的使用及操作 62项目二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建设 79任务一 初识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80任务二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设置 92任务三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软件的应用与操作 95项目三 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 107任务一 初识紧急避险系统 108任务二 自救器的认识与操作 114任务三 避难硐室系统的设置 119任务四 井下避灾路线设置及应急预案制定 124项目四 压风自救系统的建设 129任务一 初识压风自救系统 130任务二 压风自救系统的设置与选型 136项目五 供水施救系统的建设 141任务一 初识供水施救系统 142任务二 供水施救系统的设置 144项目六 通信联络系统的建设 150任务一 初识通信联络系统 151任务二 矿用调度通信系统与广播通信系统的认识 156任务三 矿用无线通信系统的认识 162任务四 多网应急联动系统的认识 165附录 井下安全监测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72参考文献 178
|
內容試閱:
|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和重要的化工原料。煤炭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安全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以此为指引,煤矿企业以建设完善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为具体措施,从而防范和减少重大事故发生,以及减少事故发生后的人员伤亡,进一步推动煤炭行业安全发展。本书对接煤矿安全发展需求,面向安全监测工、瓦斯检查工等岗位,培养“重煤矿生产安全,懂系统布局设置,能完成设备安装、操作与维护”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内容编排上,本书以项目任务式架构为载体,将六大系统分设为六个项目,项目相对独立,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增减内容,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便利。本书基于矿井安全监测工、瓦斯检查工等工种的实际工作内容设置任务,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融合,任务评价指标衔接工种考核标准,实现教学评价与工作要求融合,充分体现“能力为本、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本书基于“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中心理念,将煤矿事故案例、煤矿企业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实例引用到教学案例中,采用最新国家相关标准、行业标准、岗位职责,帮助学生从熟悉矿山安全监测工、瓦斯检查工等岗位要求到对煤炭行业“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价值认同,再到培养守护矿山生产安全和保护国家财产的家国情怀。本书积极推进三教改革,依托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配套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电子课件、原理动画、微课视频、案例等。书中嵌入二维码,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及翻转课堂等教学需求。本书由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解丹婷、董青青任主编,神木职业技术学院孙向前、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马伟任副主编,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李快社、袁晓安、尤阳阳,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伊春,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王祖迅,陕西延长石油巴拉素煤业有限公司高亚超参与本书的编写。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相关领导、专家以及有关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