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HK$
177.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1.6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HK$
221.8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3.7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4.6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1.8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本书将1997—2017作为研究范畴,以数字技术在香港电影的应用以及影响为基础框架,对“后九七”的香港电影中的“数字技术”部分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研究。旨在将数字技术对“后九七”香港电影产生的、不同于传统胶片的影像与特质进行逐一读解,从历史的、哲学的、文化的、影像的建构中,逐步确立起“后九七”香港数字影像的系统化结构;并通过数字技术的广阔性与无限性,将香港回归后20年的数字电影中的“港式人文理念”的转型、身份迭代、“后殖民语境”的强化、类型边界的突破等进行框架式探索。通过电影史学、哲学、文化研究、影像研究的分型,最终拼贴出“数字技术” 对“后九七”香港电影的冲击与影响,揭示出香港数字电影在“北上”过程中凸显的文化缺失、身份断裂、修辞重建等现象,生成“后九七”香港电影中有关“数字技术”的系统命题。
|
內容簡介: |
2021 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中国电影迎来严峻的技术考验。早在香港回归前后,香港电影人便开始探索“数字技术”尤其是“特效”技术对香港电影历史、美学、文化、修辞等的影响。作为研究的四个子集,本书拆解“后九七” 香港电影中有关“数字技术”的段落,从“后电影美学”的表征、规则与形式中切入命题的美学根源,在“后殖民文化”语境中拼贴出“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文化立场。通过探究“北上”后迭代的数字影像修辞,完成逻辑体系的搭建。在子结构序列中,展示“后九七”香港电影中的“浮城”镜像、身份缺失、宿命循环下的数字文本本质,用以揭示“数字技术” 与“后九七”香港电影在演进的过程中相互界定、互为应用的现象。
|
關於作者: |
许海燕,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现为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表演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以戏剧影视表演、导演理论为主线,覆盖戏剧与电影表演理论、明星理论研究、戏剧与电影导演理论、戏剧与电影等。
|
目錄:
|
目 录
绪 论 001
第一节 香港数字电影的研究边界 ...................................................001
一、作为研究目的的二、数字模拟的当代“浮城” 126
三、数字拼贴的赛博神话137
第二节 数字时间与“我城”身份 ...................................................152
一、数字时间的身份断裂 154
二、数字时间的宿命跨越 168
第四章 修辞迭代:数字文本的“拆”与“组” 189
第一节 徐克:数字拆解的历史与江湖 ........................................192
一、侠、魔的同域 195
二、数字江湖与乱世奇观 200
三、彰显与遮蔽 206
第二节 林超贤:数字传承的“狮子山精神” ........................212
一、关于“家庭”与“回家”的命题 218
二、暴力奇观 226
三、真实——湮没的特效 233
第三节 彭氏兄弟:数字指涉的港城困局 ...................................237
一、双城·鬼眼 242
二、“暗黑童话”的数字表达 252
三、“火”图腾 259
结 语 266第一节 哲学回望 ..........................................................................................26“香港数字电影” 001
二、作为研究对象的“香港数字电影” 004
第二节 数字电影体系 ...............................................................................020
一、本体转向:从胶片到数字媒介 021
二、物理新质:可复制性与立体革命024
三、美学解构:数字“乌托邦” 028
第一章 数字脉络:香港电影的数字进程 033
第一节 历史与记忆(1897—1997) ..............................................034
一、香港电影神话(1897—1949)034
二、传承、分化与时代迁移(1949—1997)037
第二节 重视效·影像启蒙
——香港数字电影拓荒时期(1979—1996) 045第三节 多维度·理想沉浮
——香港数字电影初创时期(1997—2000) 050
第四节 塑风格·回归本土
——香港数字电影转型时期(2001—2006) 056
第五节 分众化·立体裂变
——香港数字电影发展时期(2007—2017) 065
第二章 理论纵深:后电影美学的表征、规则与形式 074
第一节 表征:“娱乐超系统” .........................................................077
一、仿拟与幻象 078
二、客观连续到“超验”跃升 080
三、片段叙事的合法化 082
第二节 规则:身体幻觉与拟像游戏 ..............................................084
一、“身体幻觉”的演进 087
二、“拟像游戏”的“超真实”法则 093
第三节 形式:交互与内爆 ....................................................................098
一、“交互”美学 100
二、“内爆”美学 103
第三章 文化坐标:数字影像与后殖民语境 108
第一节 历时空间中的“我城”拟像 .............................................. 112
一、数字重构的香港记忆 114二、数字模拟的当代“浮城”126
三、数字拼贴的赛博神话137
第二节 数字时间与“我城”身份 ...................................................152
一、数字时间的身份断裂 154
二、数字时间的宿命跨越168
第四章 修辞迭代:数字文本的“拆”与“组” 189
第一节 徐克:数字拆解的历史与江湖 ........................................192
一、侠、魔的同域195
二、数字江湖与乱世奇观200
三、彰显与遮蔽 206
第二节 林超贤:数字传承的“狮子山精神” ........................212
一、关于“家庭”与“回家”的命题 218
二、暴力奇观226
三、真实——湮没的特效 233
第三节 彭氏兄弟:数字指涉的港城困局 ...................................237
一、双城·鬼眼259
结 语 266
第一节 哲学回望 ..........................................................................................266
第二节 文化互译 ..........................................................................................269第三节 影像重塑 ..........................................................................................271
附 录 273
一、徐克作品年表(1997—2022)273
二、林超贤作品年表(1997—2022)274
三、彭氏兄弟作品年表(1997—2022) 275
参考文献 280
|
內容試閱:
|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我的学生许海燕嘱我为她即将出版的新书《数字技术与“后九七”香港
电影》写篇序。提笔之际,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1992 年至 1995 年我先
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和美国得州做访问学者,期间我亲眼见证了港人的移民狂
潮和数字特效大片挤压传统胶片电影的历史性事件。提及港人的移民潮有件
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的一个在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北京朋友曾给
一个香港移民打工。那位港人极有钱,在市中心的繁华地段 Yong Street 买了
一栋住宅楼,而他本人仍常住香港,每年只有几个月呆在加拿大,戏称“坐
移民监”。于是我那位朋友就帮他管理租户,负责收房租。我朋友因此可以免
费住宿,每月还有一笔收入。此外,在作为社交平台的华人教会中我也碰到
过很多香港移民。他们大多经济条件优渥,且大多是刚来不久的新移民。而
那段时间,香港离“九七”回归的日子正屈指可数。离加后时隔三个月,我
又奉派赴美做访问学者,其时数字视效大片正风靡全美。我的最大爱好就是
周末带孩子去看美国大片。《变相怪杰》《异形》《终结者》《辛德勒名单》《夜
访吸血鬼》《真实的谎言》《侏罗纪公园》等等,这些利用数字技术制作的视
效大片往往能收获极高的票房和衍生品收入。它们正逐渐取代胶片电影。之
所以提及这些旧事,是因为数字电影取代胶片电影及香港“九七回归”在时
间节点上竟然如此巧合的相互重叠,而二十年后许海燕敏锐地抓住这个历史
的巧合,深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联。并于 2018 年以《数字技术与“后九七”
香港电影(1997—2017)》为题写作她的博士学位论文。这个题目难度很大,但她知难而上。而其时正值她身怀二胎并已显怀之际。论文完成等待答辩时,
她已生完孩子华丽转身,不料新冠疫情又突然来袭。意料之中,她的线上答
辩顺利通过。答辩结束不久便有几位教授发来信息对她的论文和答辩大加赞
赏,还对她所做的答辩课件赞不绝口。
香港“九七”回归前的百年中,香港电影的中华文化根性和殖民地基因
影响,使得香港电影逐渐形成了兼具浓重商业性和孜孜矻矻于中华文化寻根
的双重性格。这种双重性格使它善于将中华文化基因植根于其所擅长的商业
电影框架内,由此衍生出了以武侠文化为类型特点的经典武侠电影,并涌现
出了以李小龙和胡金铨等为代表的一批影响世界的香港武侠电影大师。也涌
现出了像王家卫和许鞍华等为代表的众多文艺片大师。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形
形色色的独具“香港味”的各种商业类型电影。
某种意义上,海燕的这本书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撰写的香港电影断代史。
即它是从数字技术对“后九七”香港电影之影响的角度,对香港电影做一番
新的梳理总结和新精神、新面相的描画。
胶片时代式微及被数字电影取代和香港“九七”回归无疑都是重大历史
事件。前者体现了电影发展的一以贯之的主题:即电影技术的每一次进步特
别是技术的更新迭代,都会导致电影艺术的一次革命。而香港“九七”回归
前后的社会波动,则不停歇的给香港社会和港人心理带来全方位的撼动。电
影既然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电影人对社会变化的敏锐感受自然也会不可避
免地反映在他们的创作中。而数字技术和“九七”回归两大历史节点的交叠
及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归根结底,这些因素对“后九七”香港电影定然
会产生重大影响,海燕的《数字技术与“后九七”香港电影》,正是以上述现
象作为她的考察和研究对象。
提及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和怎样进行研究,海燕在书的前言中写有这
样一段话:
早在九七年香港回归前后,香港电影人便开始探索“数字技术”尤
其是“特效”技术对香港电影历史、美学、文化、修辞等的影响。作为研究的四个子集,本书把“后九七”香港电影中有关“数字技术”的段
落进行拆解,从“后电影美学”的表征、规则与形式中切入命题的美学
根源,在“后殖民文化”语境中拼贴出“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文化立场,
并通过探究“北上”后迭代的数字影像修辞,完成逻辑体系的搭建。在
子结构序列中,展示“后九七”香港电影中的“浮城”镜像、身份缺失、
宿命循环下的数字文本本质,用以揭示“数字技术”与“后九七”香港
电影在演进的过程中相互界定、互为应用的现象。
在具体的结构方面,全书从历史脉络、哲学底蕴、文化根基和修辞更替
四个方面逐层展开论述。海燕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香港数字电影置于世
界数字电影范围内进行探讨,在精细的划分中寻求 1997—2017 香港数字电影
的总体脉络与港式人文转型”。显然,在海燕之前,还没有人从这样的角度写
这样一部香港电影断代史。而海燕在研究的过程中,理论阐发与实证剖析时
有创见,多有新意,常常令人眼前一亮。不难看出,海燕为写这本书做了相
当多的功课。全书在理论资料的搜集梳理,影像资料的广征博引,甚至包括
其他艺术门类创研者对香港人文精神特点的思考成果,她也都有特别的关注
和进一步的思索,并将它们用为自己研究的参考。比如她的书临近结尾时有
这么一段话:
亚洲顶尖剧场艺术家林奕华在《等待香港——香港制造》一书中,对
香港人的情感和文化基因概括出两点:“(一)香港人的感情是浮夸的、肤
浅的、虚假的、滥用(abusive)的、容易受人影响的;(二)香港人的感情
(sentiment)是由香港娱乐圈塑造出来的。”其实,关于香港人文化基因的阐
述与其根深蒂固的“缺失”感以及“后殖民”属性密切相关。在“夹缝”中
摇摆的文化必然存在根基不稳的特点,而“九七”的政治转变与回归后的文
化反思,则成为香港电影再度迷失的根源。然而这种“漂浮”与“无根”的
摇摆情感在另一方面则转化为极易吸收新鲜血液的优势;在这个层面,“数
字技术”的应用始终成为香港导演群体所认可的。无论是商业片导演还是艺术片导演,都在尝试探索“数字技术”的使用法则……
海燕一方面引用香港顶尖戏剧家对港人文化基因和情感特点的不无负面
性的点评,尖锐地指出香港文化和香港人情感的“漂浮”性和“无根”的特
点。但是另一方面又能公正和鲜明地肯定这样的特点可以灵活地“转化为极
易吸收新鲜血液的优势”。为此,海燕在书中通过专辟章节剖析了众多香港
影人包括“北上”港人导演如何挟数字技术之利在华语影坛华丽转身,纵横
驰骋,创造性发挥“重塑”港式人文电影和积极参与创作华语主流电影,为
广大观众奉献了众多叫好又叫座的数字特效大片。如徐克所代表的“数字拆
解的历史与江湖,通过‘侠’与‘魔’世界观的建构,完成数字江湖空间与
乱世奇观影像的创建,在彰显的‘特技’中实现数字文本的展演;林超贤的
作品则是通过数字技术传递出港人特有的‘狮子山’情怀,在‘家’与‘回
家’的命题中,通过感官暴力与心理暴力的暴力奇观组建,将‘特效’淹没
在‘真实’之中;而彭氏兄弟则是通过特殊的恐怖类型,在‘鬼眼’与‘人
间’的穿梭中组建出成人的‘暗黑童话’,并最终通过‘火’图腾完成影像的
救赎。三位导演分别代表了‘后九七’香港数字电影叙事的不同角度,从三
人的创作流程与风格神采中组合出‘港式’数字文本的修辞迭代”。这充分展
示了香港导演们在社会变革和新的时代面前,勇于探索、勇于革新和顽强坚
韧求生存的“狮子山”精神。正如书中引用徐克导演的话说:“电影人每天都
在接收着给予自己的工具和方法,从萌生意念和强化内容的角度来说,电影
美学会不断跟新的‘可能性’演变下去”。这无疑是“后九七”香港电影至今
仍在持续动态前行的生动写照。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代诗人王湾当年在北固山看到潮涌大江,
两岸平阔,大风直流,正好扬帆远航。这本来是他写的一首乡愁诗。但今天
用来形容“后九七”香港电影携数字技术的东风,鼓风前行,前程似锦,正
在扬帆远航,也非常恰当。而海燕的这本书,用文采斐然、情理并茂的语言,
为我们描绘了香港电影人开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且至今仍在继续的这趟丰富
多彩、硕果累累的奇幻之旅!海燕毕业当年即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高校任教。她在繁重紧张的教学工
作之余对当年的博士论文重加修订补充,如今这部书正式出版,说明她的研
究成果获得了应有的认可。其实海燕在科研方面很有潜力,求学期间她在科
研方面即崭露头角,可以说她在这方面是个年轻的实力派。《数字技术与“后
九七”香港电影》一书的出版昭示着她的科研之旅也如上述王湾诗句所言,
目光所及,也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坚信,海燕在今后的学术研
究之路上还会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是为序。
路海波
癸卯春于后沙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