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3.4
|
編輯推薦: |
晏婴为了齐国,
可以说操碎了心,想方设法,除掉未来可能出现的祸害,但他心里明白,齐国国势目前只是回光返照,姜姓齐国一定不能长久……
|
內容簡介: |
晏婴身处的年代,齐国刚刚从齐桓公死后“五子争位”的动乱中恢复不久,外有强大的晋、楚两国虎视眈眈,内有崔杼、庆封等人弑君乱政。在这样的局面下,晏婴逐步取得齐景公的信任,辅佐齐景公四十余年,齐国国力渐强,晋、楚两国都不敢随意攻打,让齐景公这样的昏庸乖戾之君,得以平稳统治近六十年,体现了晏婴作为“东方名相”的执政能力。同时,在中国文化史上,晏子也有着非凡的影响,记录其言行的《晏子春秋》,充分体现了晏子的政治智慧。对后世的读书人有着深刻的影响。晏子弃个人小义而逐国家百姓之大“利”,以国富民强为己任,重视物质基础、造福百姓、强大国家的行为,义于名而利于实,是司马迁心中“义”与“利”相融合的理想境界,也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
關於作者: |
江左辰,原名李丰,男,作家、编剧。辽宁大学历史系硕士,浙江省作家会员。作品有《李斯传》《唐时明月宋时关》《君临战国》《楚汉天骄》等。
|
目錄:
|
目录
序 言 / 001
第一章 晏子家世及晏子其人
一、晏子家世 / 002
二、身形矮小却满腹才华 / 008
三、生不逢时的晏子 / 012
第二章 晏子起伏曲折的仕途
一、伴君如伴虎 / 024
二、遭贬隐居,吊唁庄公 / 031
三、不畏权臣,一心为齐 / 040
第三章 朝堂暗斗,风云变幻
一、主张弭兵会盟 / 052
二、力抗崔、庆争权 / 055
三、平乱有功,拒不受赏 / 058
四、仕途沉浮的晏子 / 062
第四章 初任上大夫的晏子
一、再次访晋 / 070
二、老友见面预测国运 / 075
三、四大家族争权而亡 / 079
第五章 晏子出任相国
一、受命任齐相 / 090
二、晏子的忠臣论 / 097
三、推行以礼治国 / 103
第六章 谏君为国,省刑宽政
一、踊贵屦贱,数罪止罚 / 108
二、提倡宽宥,赈灾爱民 / 119
三、登临牛山,论古谈今 / 125
四、以退为进,数次辞官 / 131
第七章 外交风云,纵横捭阖
一、调整外交策略 / 138
二、舌战群雄楚国行 / 147
三、远亲不如近邻 / 153
第八章 举贤任能,除暴安民
一、途中赎走越石父 / 160
二、不拘一格选人才 / 164
三、二桃智杀三士 / 172
四、社鼠猛狗巧比喻 / 178
第九章 节俭清廉,千古留名
一、俭以修身,清正廉明 / 184
二、不信鬼神,光明磊落 / 193
三、谏禳祸星,解梦止戈 / 198
四、晚年辞官,德昭后人 / 203
附 录 / 208
参考文献 / 211
后 记 / 213
|
內容試閱:
|
序 言
春秋时代,诸侯征战,大国兼并小国,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各诸侯国涌现出一批运筹帷幄的优秀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及权臣谋士来辅佐国君。
这些人挥斥方遒,成就了自己的国家,也成就了自己的贤名,在乱世中一展抱负,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身材矮小的晏子就是这个时期优秀的弄潮儿。他在齐国政坛辅佐三任国君,谏言不断,机智幽默,三朝元老,功勋显赫,成为两千多年来名贯古今的大相国。
晏子侍三君而用一心,经历了曲折的仕途起伏,拼尽心思和满身才华,不仅在乱世安身立命,并且兼济天下。他初侍齐灵公,人微言轻,便顺势而为,听君吩咐,在自身平安的情况下,见机谏言。三年后晏子侍齐庄公,因为和庄公政见不合,以礼治国的谏言不被采纳,晏子辞官隐居。齐庄公被奸臣所害后,晏子复出辅佐年少的齐景公。
齐国政权由权臣和世家大族把持,朝堂混乱,晏子冷静而睿智,一心辅佐齐景公。齐景公年少,在晏子的辅佐和引导下,两人建立了一个勇于纳谏、一个敢于直谏的良好的君臣关系。晏子深知礼义,熟读夏商历史,他以夏商历史上的贤君和暴君为例屡屡直谏,严格督促齐景公做一个圣贤的君主。
齐景公随着年龄的增长,霸主的梦想日渐强烈。善于劝谏的晏子更是时常教导齐景公以礼治国、礼待诸侯。晏子凭着政治智慧和卓越的外交才能,为齐国在诸侯间争取了友好的关系,以其才能和一心为国的忠诚受到了齐景公的信任,被升任为齐国大相。
晏子兢兢业业地辅佐齐景公,君臣携手,一个善于纳谏,一个敢于劝谏,许多时候的对话令人啼笑皆非。二人奇葩组合,硬是开创了“景公复兴”这样的政通人和局面。晏子使齐国在齐景公当政时期取得了少见的繁荣和富强。
纵观晏子,其一生,似乎很少带兵打仗,因为这与他的政治思想相冲突。他希望并劝谏君王不要为了沽名钓誉,所谓霸业噱头就开始扩张、搞侵略、动干戈,因为最后只会损兵折将,消耗巨大,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晏子是聪慧的,也是机敏的。他看得出当时的齐国江河日下,根本不具备春秋前期齐桓公称霸诸侯时的实力,从经济、国力、军队、朝廷内部力量等,都无法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更不用说能击败晋国、楚国等大国。如果为了君王自己的虚荣和霸业虚名而妄动干戈,实属不智。
这是晏子的理性思考,从实际出发,没有被一些虚名所累。他终生都在提倡仁政,休养生息,稳固公室的地位和权威,辅佐三代齐公,数次化解危局,剪除齐国内部的大家族威胁公室的势力,从而维系了公室王族集权能够延续。晏子可谓功不可没。
晏子忠君爱国忧民,直言敢谏、廉洁从政、节俭守礼的为政品质和道德操守,使他在百姓中尽得爱戴,在诸侯中拥有好的声誉。他的为政态度和观点,也为后世的政治家所敬仰和推崇。
晏子求贤若渴,把为国家寻找人才、举贤任能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其中,途中赎走越石父、御者夫妻、举荐田穰苴都是史上有名的故事。他还为国除暴斥佞,“二桃杀三士”就是一个典型的故事。晏子用“社鼠猛狗”比喻君主身边的谄媚小人,直谏君主谨防社鼠猛狗,劝其多亲近贤臣。
晏子为人正直,生活节俭,做官清廉。他为官几十载,留得千古大相的清名,并非虚名。史册上记载着晏子俭以修身的故事。他饮食粗简,穿衣朴素,就连齐景公都看不下去,多次赐衣赐房,却被晏子屡屡拒绝。晏子一生与老妻相守,不羡美色,家风正气。他以身作则,教化百姓,于民间留下美谈。
但凡作书立传,都少不了美誉之词,但是,流传的晏子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可见,晏子的言行和他的品德都经得住历史和时间的考验。
在计划写此书时,笔者四处搜读了很多关于晏子的资料,也翻阅了许多书籍。不论是读在其中,还是下笔的时候,笔者都能感受到那个身材矮小,但是浑身透着灼灼光辉、一身正气、幽默机智、一心为民的晏子的魅力。
两千多年的历史飓风,吹不散晏子的精神和灼目风采。晏子的忠君之义、恤民之情,直抵人心,光耀青史。
晏子家世及晏子其人
一、晏子家世
春秋后期,中国历史上,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兵祸连连,逢乱世,人才辈出。各种军事家、外交家、思想家,所谓诸子百家,恍若星河灿烂,光亮夺目,那些彪炳历史的先贤力量,影响至今。周有老子,齐有晏子,鲁有孔子,郑有子产,晋有叔向,吴有季札,越有范蠡,等等。
千百年来,孔子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老子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而晏子可以说是这些先贤中人气居高不下、形象最为耀眼、最受人崇敬的一位。这是因为晏子智慧,勇敢,低调,直言敢谏,辅佐有方,功勋极大。
晏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能言善辩、力行节俭闻名。他忠君爱民、直谏有方、机敏善辩、节用俭朴的言行、事迹和情操,在各诸侯国和百姓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并且受到后世的敬仰。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非常崇拜晏子,他在《史记》中为晏子作传,写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就连司马迁都觉得能为晏子赶车而感到自豪和荣幸,可见,晏子是多么有人格魅力。
晏子,是哪里人呢?
晏子名为晏婴,是春秋后期齐国夷维人,如《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在夏商时,东夷族的部落支族达一百个,其中的夷维部落位于今山东省高密市城区一带,在夏邻商时是一个临近莱国的东夷部落方国。后来夷维被势力日益强大的莱国所吞并,成为莱国的一个城邑,因此,也称为莱之夷维。
西周建立后,姜太公受周武王封,在东夷建立齐国,齐国灭莱国,占取夷维。齐国保留莱之夷维的名称。
据说,晏子的先祖或父亲来到齐国后,通过一番努力打拼,莱之夷维就成了晏子先祖或父亲的食邑封地。晏子在此出生且茁壮成长,生逢乱世之时,能有食邑封地的人家生活得很幸福。据此,司马迁称晏子为莱之夷维人。
后来,在西汉时夷维之名演变为夷安,又在北齐年间演变为今天的高密。也就是说,今天的山东省高密市,就是晏子的故里莱之夷维。
翻阅史书可以知道,晏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关于晏姓的起源,大概有五种说法,其中,比较可信的一说是晏氏出自安国,远祖为成汤王,子姓,与殷人同族。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佚,晏氏最早进入历史视野,在齐国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先祖,大体可追溯到齐桓公时期。据《管子·大匡》记载,在公元前667年时,有晏姓官吏在齐入仕参政的记录,他曾受齐桓公之命负责考察齐国农夫与平民中的行善者。
但齐桓公时期的晏姓官吏,名字史籍无记载,人们也尊称其为晏子。清朝学者李锴在其著作《尚史》一书中认为,“所谓晏子者,或是弱之父祖也”。也就是说,这个晏子有可能是晏子之父晏弱的父亲或祖父。除此之外,现存史籍无其他有关晏子先祖家世的记载,毕竟年代太过久远了。
晏子的父亲晏弱,在史册上倒是有全面详细的记载,所以考证晏子的先祖,详细的资料只能从他的父亲晏弱开始。
在研究晏婴之前,先看看他的父亲晏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是不是人杰,在晏婴成长过程中,究竟给了他哪些教育、培养和榜样的力量。
晏弱的生年不详,逝于公元前556年。谥号“桓”,又叫晏桓子。
据《左传》记载,晏弱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95年,即齐顷公四年。从晏弱从政的时间推测,晏弱生于公元前630年左右,历仕齐顷公、齐灵公两代君主,七十五岁左右去世。
据《左传》记载,晏弱在齐国参加过四次国务活动。从这四次国务活动可以看到晏弱的才能品行。
第一次事件是公元前595年的冬天,晏弱陪同齐顷公在阳谷会见鲁国权臣公孙归父。公孙归父与晏弱进行了交谈,谈到鲁国时,公孙归父为自己得宠于鲁国国君而得意扬扬,在晏弱面前不加掩饰地炫耀了一下国君和自己的关系,一副得意忘形的样子。
晏弱由此预见公孙归父不久要投奔他国了。晏弱对齐国上卿高固说公孙归父恐怕在鲁国待不长时间了,因为他贪恋国君的宠幸和他自己在鲁国的权势。这样贪恋权势和宠幸之人必然起贪心,有贪心就会算计别人,算计别人的人也必会反遭他人的算计。公孙归父身居高位,他的言行会招惹整个鲁国的人都来算计他,他怎么还能待下去不逃亡呢?
晏弱洞察世事,关于公孙归父的这个预言在四年后被证实。当时,公孙归父显赫的地位引起了鲁国各大贵族的不满,在宠信他的鲁宣公去世后,因受到执政大臣季文子的驱逐,公孙归父离开鲁国,投奔齐国。
从这件事可以看到,晏弱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且预见力很强的人,在齐国有着较高的地位,得到齐顷公的信任和重用。
第二次事件是公元前592年,晏弱、蔡朝和南郭偃一起出使晋国参加诸侯会盟,途中在野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沁阳市境内,被晋国国君抓住又逃回齐国。
至于晋国为什么要抓晏弱、蔡朝等人,是因为齐顷公做事失礼,从而引起晋国的不满,才给晏弱几人招来横祸。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晋景公想恢复霸权,于是照会各国打算搞一次盟会。出使齐国的是晋国正卿郤克,此人样貌普通,而且跛脚又驼背。郤克在去临淄的途中,刚好碰见鲁国的季孙行父和卫国的孙良夫,这两人也是要出使齐国,前去朝见齐顷公的,于是三人结伴而行。
等到了齐国,齐顷公看着他们三位使者的外貌太普通,甚至都有点儿残缺,于是就做了一场恶作剧羞辱了这三位使者。郤克心中大怒,返回晋国之后,不断向晋景公谏言,阐述许多对齐国不利的话。于是,晋景公不但拒绝齐国参加会盟,还把晏弱、蔡朝和南郭偃给抓了起来。
为何被抓的晏弱能逃走?
因为晏弱被关押的时候,见到了晋国的一位谋臣苗贲皇。这个苗贲皇其实是芈姓,斗氏,名贲皇,因至晋国后采邑于苗,遂以食邑为氏,故称苗贲皇。晏弱跟苗贲皇神交已久,相互慕名敬佩。于是,晏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请动苗贲皇来说情。
苗贲皇在晋景公面前谏言:“大王,破坏了齐晋两国关系的人是齐顷公,现在齐顷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派晏弱等人参加会盟,这是给齐晋两国修好创造机会。晏弱等人明知危险,却要冒险前来,说明这些人很有道义,而且值得托付,这几位都是有才能之人,不可怠慢。”
晋景公闻言沉思起来。
苗贲皇见有门路,就继续劝说:“大王,像晏弱这样的人杰就应该被盛情迎接,方能显示咱们晋国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以怀柔之情,使天下诸侯纷纷前来,这样才是一个盟主国的姿态。如果就这样不清不楚抓了晏弱等人,久久不放,引起齐国对晋国的不满,天下诸侯也会对晋国产生惧怕之心,如此不利于团结各诸侯国啊。”
“卿所言,甚有道理!”晋景公三思后接受了苗贲皇的建议,就让人放松了对晏弱几人的看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了晏弱等人逃走的机会。
苗贲皇为什么是以维护晋国利益的借口来帮助晏弱脱险?说到底就是惺惺相惜,两个人都是优秀的人才,互敬贤名,神交已久,他不忍心就这样看着晏弱赴险出事。
这就是树的影,人的名。在春秋列国时代,有了贤名和才能,就会得到天下人的尊敬,就连其他诸侯国的人,都不忍心加害。
第三次事件是晏弱灭莱。晏弱在这件领土扩张的事件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彰显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是一位出将入相的人杰。
第四次事件是公元前561年,晏弱回齐灵公如何应对周灵王求娶王后于齐之问,并促成了这门婚事,彰显了他的外交才能。
从以上可以看出,晏子的父亲晏弱不仅是一位能统兵打仗、战功卓著的军事将领,还是一位爱国忠君、知识渊博、富有政治远见的国务活动家,更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卿大夫。有其父必有其子,有了父亲这个榜样,受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成就了晏子。
二、身形矮小却满腹才华
晏子的生年和少年成长的事迹,甚至晏子上任之前的事情,没有具体的史料文献记载,所知甚少,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大概史学家也无法寻找到资料加以润色编写,我们就更不得而知。
不过,在记录有关晏子言行的《晏子春秋》中,倒是有多处记载晏子身高不足六尺。按照春秋时一尺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三厘米来换算,晏子的身高不足一米四,身材比较矮小。
尽管晏子是一个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人,但是齐国上下没有人不推崇他,没有人不敬重他。因为就是这样一个相貌一般的小个子,辅佐了齐景公在乱世中治理齐国,出现了“景公复兴”的盛况,使齐国政通人和,在诸侯中颇具影响力。
关于晏子的身高和相貌有两个故事。
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天晏子车夫的妻子对她的丈夫说:“晏相国身高不足六尺,却是齐国大相,在诸侯中享有盛名。今天我看他外出,志向深远,常常表现出谦卑的样子。现在,你身高有八尺,做他的车夫,却趾高气扬,一脸的满足,很让人失望,请你让我离开这个家吧。”
这段话,先不管车夫的老婆说话的目的是啥,对车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但是,就此段文字可以看出晏子确实身材矮小。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在《孔丛子》一书中,记载着一个叫子高的大臣拜见齐宣王的时候,齐宣王问子高由谁来担任临淄的邑宰比较合适,子高说管穆比较适合这一官职。
齐宣王却说自己担心管穆的相貌丑陋,怕是得不到百姓的敬重。
子高说一个人能不能被人敬重,关键在于他的德行,而不是外貌。子高还说自己推荐的是管穆的才能,并且又强调说道:君王难道没有听说过晏子和赵文子的故事吗?晏子身高不足六尺,相貌丑陋,但是齐国上下没有人不敬重他。这段话也印证了晏子相貌丑陋,身材矮小。因为晏子的形象和政治伟绩,子高以此为例谏言,最终推荐管穆成功。
身材矮小、外貌普通的晏子,成为别人直言劝谏,以此鼓励他人或自我勉励的正能量的案例。
晏子入朝做官后,经历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君主。最初辅佐的是齐灵公。那么,晏子何以能够辅佐三代国君呢?前面说了晏子的家世,再来说说晏子的成长经历,当然都是推测出来的。
虽然说晏子的幼年成长无法考证,但晏子出身卿大夫官宦之家是肯定的,他生活优越,身份尊贵。晏子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家风熏陶,饱学足识,这样的成长对他很是重要。
此外,晏子成长的环境是祖辈的封地,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底层民众的生活,对民众生活的艰辛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感受,这使得晏子从小就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成就了他的抱负。就因为如此,晏子在后来为齐国大相的时候,才能够时刻为民着想,在《晏子春秋》中,晏子的薄赋、省刑、宽政、节用等主张,都是主张民本、民诛的思想。
晏子幼年或者少年的求学时期,私学尚未出现。学在官府,就是学校由官府来办,老师也是官员。当时的礼制规定,学校按学子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而定为小学和大学,大学也是太学。太学一般设在国都。此外,在国都办的学也叫国学,在地方办的学也叫乡学。晏子是在夷维乡学学习,晏子青年时期,跟随父亲到齐国国都临淄进太学学习。
晏子求学时期精通了六艺,也就是精通了礼、乐、射、御、书、数,并且他很熟悉夏、商、周三代兴盛衰亡的历史。在《晏子春秋》一书中,晏子在劝谏君王,或者他自己出使他国时,总是引经据典,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来阐明自己的建议。他的博学,为他出仕辅君奠定了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
公元前556年,晏弱去世,被授予谥号晏桓子。晏子为父亲举行了庄重而简朴的葬礼。注意,这里说的是庄重而简朴的葬礼,这是晏子对于自身的要求和他秉持简朴的体现。
晏子服丧守孝,身穿粗布衣服,吃饭时以粥代食,住在墓边搭起的草棚里,睡在草席上,枕着草枕头。他的家臣对他说,这样服丧有失贵族大夫的身份。但是晏子说只有上卿大夫才行大夫的丧礼仪式,自己只是下卿大夫,级别未够,可以不完全遵守。这个事情说明晏子当时已经是齐国的大夫,而且他为父亲采取了相当简朴的服丧仪式,觉得至诚至孝,重在内心感受和深情厚谊,而不是奢侈的葬礼上。
晏子的服丧方式既庄重又简朴,有礼仪,表达了自己的丧父之痛,又不流俗,在当时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不然,《左传》不会记载一个齐国大夫的葬礼。就因为晏子的行为突出,很是特别,这个事情四处流传,后来被孔子知道了,作为后辈,孔子对这位比自己年长三十几岁的晏子很是推崇。
孔子当时认为晏子这般做,足以说明晏子是一个非常聪慧的、能远离祸患的人,他不用自己的对来驳斥别人的错,而是用谦逊的言辞和行为来避免灾祸,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有道义的人。
当时朝廷中诸大夫办丧事都很奢华浪费,他们自己不守丧礼行为,轻浮放浪,篡改了丧礼上该有的肃穆与庄重。
晏子当时人微言轻,不能直接上去阻止其他人的行为,只有自己这般以身作则,说自己不是上卿大夫来谦逊应对,既办了一个庄重的葬礼,又给那些奢侈浪费的朝中大夫做了榜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