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李晓鹏说中华史”系列(全二册)

書城自編碼: 395824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歷史普及讀物
作者: 李晓鹏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45577457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75.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修昔底德与政治秩序
《 修昔底德与政治秩序 》

售價:HK$ 82.8
大学问·魏晋清谈史
《 大学问·魏晋清谈史 》

售價:HK$ 117.6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

售價:HK$ 81.6
正念心理学:全面开启自我觉察与接纳的疗愈之旅
《 正念心理学:全面开启自我觉察与接纳的疗愈之旅 》

售價:HK$ 83.8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售價:HK$ 189.6
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大家蒋廷黻典作品)
《 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大家蒋廷黻典作品) 》

售價:HK$ 47.8
先跳了再说: 仓本聪的工作与生活哲学
《 先跳了再说: 仓本聪的工作与生活哲学 》

售價:HK$ 67.2
抗焦虑饮食(赠实践手册)
《 抗焦虑饮食(赠实践手册) 》

售價:HK$ 106.8

 

編輯推薦:
重新审视汉、唐、明、清四代的治理政策与真实效果
从“景武霸业”到“昭宣中兴”,大汉帝国如何开启最低调的繁华盛世?从“武周之治”到“开元盛世”,哪些制度变革将大唐王朝推向文化巅峰?从“洪武之治”到“永乐盛世”,朱元璋的治吏之术如何将大明帝国推向更广阔的天地?从“明清换代”到“康雍乾盛世”,清初时期面临了哪些不同于以往王朝的新问题?两卷结合,形成帝制时代完整的盛衰循环。在历史盛衰的循环变奏中,探寻文明振兴的一般规律。
经济学思维与战略史观相结合
李晓鹏讲历史,并非沿用儒家传统道德的评价标准,而是从其经济学背景出发,深入史书中容易为人忽视的枯燥数据,洞察古代地缘战略变迁,探寻真实的治国效果,重新审视当时的经济、军事、民生状况。以完整而立体的分析框架,把握解读历史的规律性方法,为读者认识中华文明、理解当今中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路径。
见微知著,洞悉盛世的缔造密码
生产技术、组织能力、思想观念、地缘战略,以一整套“战略史观”的分析方法,讲述从汉、唐、明的向北积极防御、向南积极开拓,到明末向北消极防御,向南被动开放,到清朝的南守北攻的地缘战略变化,重新认识历史兴衰变迁
內容簡介: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李晓鹏全新解读,经济学思维+战略史观,透视汉、唐、明、清的盛世兴衰。
从“景武霸业”到“昭宣中兴”,大汉帝国如何开启最低调的繁华盛世?从“武周之治”到“开元盛世”,哪些制度变革将大唐王朝推向文化巅峰?从“洪武之治”到“永乐盛世”,朱元璋的治吏之术如何将大明帝国推向更广阔的天地?从“明清换代”到“康雍乾盛世”,清初时期面临了哪些不同于以往王朝的新问题?
本书作者李晓鹏,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眼光和数据分析的方法,重新进入中华两千年帝制历史。中华文明如何在诸多古文明中脱颖而出,传承至今?帝制制度如何一步步确立,又在文明传承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帝制时代的治乱得失留下了哪些治理经验?本系列共分两卷,形成帝制时代完整的盛衰循环,在历史盛衰的循环变奏中,探寻文明振兴的一般规律,总结出与众不同的盛世启示。
關於作者:
李晓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员(Research Fellow),著有《城市战略家》《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等作品,擅长从经济和战略的视角探究历史问题。
目錄
《帝制与盛世》
导言 农耕中国: 从汉武帝的反击说起
第一章 由文明诞生至大唐盛世:帝国制度逐步确立
一、 大河文明: 农耕帝国起源之谜
二、 天佑中华: 华夏文明的特殊之处
三、 帝制时代: 郡县制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四、 秦亡汉兴: 汉武帝的“反‘ 封建’ ” 斗争
五、 魏晋风度: 门阀政治的终极产物
六、 佛教西来: 魏太武帝和周武帝对佛教的世俗化改造
七、 杨坚复辟: 中央集权的回归
八、 科举革命: 走向鼎盛的帝国
第二章 由大唐盛世至元朝灭亡:无法摆脱的兴衰宿命?
一、 盛极而衰: 中华帝国无法突破的 300 年大限
二、 黄巢起义: 藩镇的崛起与关中地区的兴衰
三、 苟且偷生:“杯酒释兵权” 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四、 大元进士: 在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中抉择的汉民族精英
第三章 吏治之思:朱元璋反腐的历史逻辑
一、 另类“暴君”: 不被理解的朱元璋
二、 反腐风暴: 布衣天子的心路历程
三、 官不聊生: 明初官员的工资水平分析
四、 山头之争: 立国初期的权力斗争
五、 丞相造反:“胡惟庸谋反案”
六、 孤注一掷: 胡惟庸造反的真伪与可行性
七、 血流成河: 朱元璋的艰难选择
第四章 大明盛世:明初的制度设计
一、 监察独立: 设立锦衣卫制度的意义
二、《 逆臣录》: 蓝玉谋反的证据与动机
三、 反腐疑云: 诛杀功臣还是反腐倡廉
四、 分权而治: 亲王、 文臣、 武将的分工与制衡
五、 创立东厂: 特务机构还是监察机构?
六、“洪武之治”: 朱元璋的反腐败失败了吗?
七、 远迈汉唐: 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疆域的扩张
八、 天子戍边:“土木堡之变” 与定都北京的战略意义
第五章 “成化中兴”:帝国制度的有效运行
一、 烽烟四起: 成化初年的国家乱局
二、 荆襄平乱: 少年皇帝的铁血政策
三、 编户齐民: 军事镇压之后的社会治理
四、 政通人和: 古代专制政府存在的价值
五、 专家治国: 科举考试和人才历练制度
六、 储君之路: 明朝的太子培养制度
七、 鸟尽弓藏: 韩雍致仕与两广治理
第六章 太监汪直:盛世的危机初露端倪
一、 贪腐黑幕: 死在西厂大牢里的建宁卫指挥使
二、 弹劾西厂: 内阁与六部九卿的强烈抗议
三、 反戈一击: 被妖言击落的帝国首辅
四、 狠心治国: 不换思路就换人的成化皇帝
五、 文官堕落: 社会精英的利益集团化
六、 成化犁庭: 进剿建州女真
七、 奇袭威宁海: 直捣鞑靼王庭的奇功
八、 帝国铁骑: 冶金技术与中原王朝的盛衰
九、 英雄末路: 汪直获罪与明宪宗晚年怠政
第七章 “儒家圣君”:盛世因何而结束?
一、 尧舜之君: 弘治皇帝的人生理想及其破灭
二、 以德治水: 弘治年间治理黄河的教训
三、 以德制夷: 鞑靼入贡与王越之死
四、 叶淇变法: 政商结盟与“开中法” 的废弃
五、 千年一问: 财富都去哪儿了?
六、 党争误国: 开拓西洋与征讨安南的搁浅
七、 清理门户: 文官精英利益集团化的再加强
八、“虞台岭之败”: 拉开明朝大变革的序幕
第八章 治乱得失:帝国如何走向盛世?
一、 三大“圣君”: 汉文帝、 宋仁宗和明孝宗的施政得失
二、 儒家理想: 人性中的善恶与政府治理的首要任务
三、“武周革命”: 唐太宗与武则天的治国方略及其效果
四、“雄猜之主”: 朱元璋、 武则天、 汉武帝的铁腕治吏及其效果
五、 景武霸业: 汉景帝与汉朝酷吏政治的发端
六、 仁不秉政:“仁宣之治” 与明朝衰落的开始
七、 盛世基业: 大繁荣的政治基础与潜在的危机
尾声
附录 重述伟大中华史
《巨变与突围》
引子 精准预言:对大清帝国覆亡结局的猜想
第一章 天下浩劫:文明视角下的明清换代
一、亿万生灵:明朝末年人口数量与明清换代的人口损失
二、底线战争:明清换代的三方交战模式
三、四川惨屠:谁是川渝人口灭绝的主凶
四、文明三问:明清换代大屠杀的根源辨析
五、剥茧抽丝:多维度视角下的明清换代史
第二章 南明悲歌:阶级局限与必亡的命运
一、闯王之死:“联虏平寇”战略下的两败俱伤
二、隆武皇帝:郑芝龙海商集团的政治投机
三、五省督师:李成栋反正与湖南的再丧失
四、忠贞余响:堵胤锡之死与忠贞营的败落
五、假封秦王:大西军联合南明抗清的曲折传奇
六、桂林大捷:李定国西征与孔有德败亡
七、两蹶名王:战略性的胜利曙光
八、孙李内讧:抗清运动最后希望的破灭
九、三藩肇乱:降将主导的回光返照
第三章 康熙皇帝:帝制的强化与被忽视的产业降级
一、李约瑟难题: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后?
二、筚路蓝缕:中华民族开发江南的千年历程
三、明亡英兴:晋商南下与英国崛起
四、御驾亲征:反击准噶尔叛乱
五、博学鸿儒:笼络汉族士大夫
六、南山文祸:重启文字狱
七、九龙夺嫡:两废太子背后的皇族内斗
八、择贤而立:雍正继位的政治谜底
第四章 雍正革新:从征战到治理的战略转折
一、革故鼎新:高薪养廉的“抄家皇帝”
二、皇权之巅:清朝皇权背后的军政权力结构
三、模范督抚:“明星官员”的曲折仕途
四、整治朋党:残酷镇压皇族党争
五、大义觉迷:“出奇料理”的谋反大案
六、联合专政:对汉族士绅的打压与拉拢
第五章 千面乾隆:帝制盛极而衰的宿命
一、由宽入严:乾隆执政风格的剧变
二、痛下杀手:被激怒的皇帝和他的责任心
三、平定西北:清王朝在新疆的治理
四、“文治”风暴:精心布局的文字狱狂潮
五、忠君理学:清朝对儒家道统的打击与改造
六、带头贪腐:晚年乾隆与宠臣和珅
七、闭关锁国:贸易的繁荣与思想的贫困
八、盛世饥馁:英国人眼中的乾隆盛世
第六章 欧洲崛起:现代转型与外部冲击
一、千年黑暗:基督教统治下的中世纪
二、十字东征:东方文明的光芒照进欧洲
三、航海时代:全球贸易体系形成
四、合纵连横:英国崛起的战争与谋略
五、海权帝国:理解西方文明特质的一个重要视角
六、工业革命:科学理论与产业实践的成功融合
七、罗马法系:来自远古的西方王权与法制传统
八、文明三劫:军事入侵对中华文明的巨大伤害
九、北守南攻: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战略变迁
第七章 鸦片战争:帝制末期的危局时刻
一、白莲教起义:虚假盛世的落幕
二、“仁宗”之治:又一个儒家圣君出现了
三、嘉道中衰:道光新政与汉族士绅的崛起
四、虎门销烟:小心翼翼的禁毒行动
五、一败涂地:鸦片战争的进程与结局
六、何以家国:清军惨败的意识形态根源
七、漫漫征途: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开始
后记 论文明史观与战略史观
內容試閱
导言 农耕中国:从汉武帝的反击说起
理解古代中华帝国的历史,首先要理解的是农业化。
很多人都知道工业化,对农业化则不免感到陌生,因为它太遥远了,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那个时候连文字都还没有出现,也就不可能留下可靠的历史记录,只能依靠考古发掘再结合上古神话传说做一些推测。但对人类文明而言,农业化的意义足以与工业化并驾齐驱。
农业化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根基。那些坚持以采摘或者狩猎为主业,拒绝转型为以农业为主业的民族,在人类文明的舞台上逐渐变成配角,比如非洲、南美的那些丛林部落。
农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农耕化,也就是以种植业为主,而不是以游牧或者畜牧业为主。
一个农耕化的社会,可以稳定地获得大量食物,养活数量庞大的人口,并让这些人口定居下来,而不是像游牧民族那样居无定所。农业劳动者创造的食物数量可以超过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存必需,也就可以供养一批无须从事农业劳作的“富余人员”去从事脑力劳动,搞国家行政管理,研究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从事思想文化与文艺创作等工作,还可以养得起规模庞大的军队;而且,这些“闲暇人员”可以聚集到固定的城市集镇当中,互相交流,形成分工,产生比较复杂的手工业体系,制造出先进的工具。这就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战争能力。
战争能力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生存发展的重要能力。将领的才干差异对个别战役的胜负影响极大。但不同国家、民族之间长期的生存战争,则并不主要是将领个人的军事才能对决,而是经济实力和社会动员组织能力的对决。汉朝初年,由于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国家能够调用的骑兵不过1万,汉高祖刘邦出行想要找到4匹毛色一样的好马都凑不齐,有些将军、丞相出行只能用牛车。这个时候匈奴能够骑马打仗的控弦战士有近10万。此时,白手起家建立汉王朝的高祖刘邦,即使手下名将如云,北征匈奴也依然以失败告终。汉王朝因此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增加人口,繁殖马匹。经过60多年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拥有军马约60万匹、战士70余万,而匈奴的骑兵数量基本保持没变。这样,汉王朝就取得了相对于匈奴的绝对优势。汉武帝因此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匈奴的远征,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在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名将卫青、霍去病对汉朝的最终获胜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匈奴在经济实力和社会动员组织能力上也弱于汉朝。汉朝远征,骑兵向北方深入大漠数百公里,对后勤补给的要求极高,每个士兵都需要3个甚至4个民夫来为其输送粮食。如果是10万大军远征,就需要大约40万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军事相关活动。如果把生产这些军需的人口也算进来,那就更高。《孙子兵法·用间篇》里边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若按一家5口计算,10万大军背后就至少需要350万农业人口作为支撑。仅此一项,就超过了匈奴的总人口。汉朝靠什么支撑起了如此庞大的物资供应线?就其经济根基而言,就是依靠中原地区的农业耕作,可以养活数千万农民。劳动者除了家庭自身消耗以外,至少还有10% 甚至更多的富余产量。
13世纪中期,蒙古消灭了金帝国,占领了中国北方。蒙古民族是游牧起家,对农耕生活不太熟悉。蒙古皇帝一开始觉得农耕这东西很不好,净养一些懒人,打仗都打不赢我们游牧民族,所以想把汉人都杀光或者赶走,把农田变成牧场。结果,比较了解汉文化的大臣耶律楚材就跟皇帝说:这块地方如果经营农业,每年最少可以征收赋税50万两白银、8万匹布帛、40余万石粮食,完全可以支持蒙古大军南下消灭宋王朝的军费之需。蒙古皇帝一算账,如果这地方经营畜牧业耕作能够比畜牧业养活更多的军队,这一点似乎成了北方汉人得以保全的关键因素。
中国的农耕人口在汉朝时期就达到了五六千万人。北方的匈奴以游牧为主,能够养活的人口也就几十万,再英明的君主也没办法突破这个人口供养的上限。这点儿数量的人口进入中原,就好像河流汇入大海,不管河水有多么浑浊,哪怕像黄河一样全是泥沙,流进来之后泥沙也会冲散、消失。稳定的农耕生活远比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过着舒服,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很快就会放弃游牧,改为农耕。因此,尽管中原政权多次因为自身的腐朽而被北方游牧民族击败,但中原农耕文明仍长盛不衰,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人口数量还一直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增加。汉民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情况,在中华帝国2000年的历史中也始终没有发生过变化。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