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有机化学(第三版)(李小瑞 )

書城自編碼: 395895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李小瑞 主编 赵艳娜、姚团利、张金 副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122441478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6.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欲望与家庭小说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98.6
惜华年(全两册)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0.3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9.3
《毛泽东思想概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

HK$ 117.5
《中医药膳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HK$ 52.5
《形式逻辑(第六版)》
+

HK$ 63.3
《人力资源会计(第四版)》
+

HK$ 73.8
《中医基础理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HK$ 78.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內容簡介:
《有机化学》(第三版)是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配套教材。该教材按照《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7》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命名;主要的图和反应式都采用双色显示,对关键位置进行标注,以求达到更加直观、切中要害的效果;对抽象难懂的文字内容也尽量附加图示,使复杂的内容简明化。配有动画链接和视频微课,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轻松观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有机化学》(第三版)以官能团为主线,采用脂肪族和芳香族合编体系,全面、系统、由浅入深地阐述基础有机化学知识;突出结构与性质的构效关系,将结构特征、反应规律和反应机理结合讨论。全书共20章,每章末都有本章的知识重点、相关化合物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并对个别反应较多的章节进行小结,以便于学生快速浏览并掌握核心知识点,熟悉反应。《有机化学》(第三版)注重基础、强化应用、突出重点、关注前沿,适宜用作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制药、材料、环境、轻工、食品、生物等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参考。
關於作者:
李小瑞,陕西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化学学科带头人,陕西省级“有机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1982年1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系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分别于1987年12月获原西北轻工业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6月获陕西科技大学皮革化学及工艺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从教40年来,主持并主讲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曾经获陕西省第三届教学名师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曾编著出版《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学习与考研辅导》《轻化工助剂》《皮革化学品》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其中《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学习与考研辅导》(2版)获得了2017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一等奖。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专项1项。曾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二项,陕西省专利奖二等奖一项等。
目錄
第1章 绪论1
1.1 有机化学发展简史1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2
1.2.1 组成特点2
1.2.2 结构特点2
1.2.3 性质2
1.3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结构式3
1.4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4
1.4.1 共价键的形成4
1.4.2 共价键的基本属性8
1.4.3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有机反应的类型10
1.5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11
1.5.1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11
1.5.2 色散力12
1.5.3 氢键12
1.6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13
1.6.1 Br?nsted酸碱理论13
1.6.2 Lewis酸碱理论15
1.6.3 软硬酸碱理论15
1.7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6
1.7.1 按碳架分类16
1.7.2 按官能团分类17
1.8 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概论17
1.8.1 有机化合物的名称17
1.8.2 母体氢化物和官能性母体19
1.8.3 特性基团20
1.8.4 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的一般步骤22
本章精要速览24
习题25
第2章 烷烃和环烷烃28
2.1 烷烃和环烷烃的构造异构28
2.2 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29
2.2.1 伯、仲、叔、季碳及伯、仲、叔氢29
2.2.2 烷基和叉基29
2.2.3 烷烃的命名30
2.2.4 环烷烃的命名32
2.3 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33
2.3.1 σ键的形成及其特性33
2.3.2 环烷烃的结构与环的稳定性34
2.4 烷烃和环烷烃的构象36
2.4.1 乙烷的构象36
2.4.2 丁烷的构象37
2.4.3 环己烷的构象37
2.4.4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39
2.5 烷烃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40
2.5.1 沸点41
2.5.2 熔点41
2.5.3 相对密度42
2.5.4 溶解度42
2.5.5 折射率42
2.6 烷烃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42
2.6.1 自由基取代反应42
2.6.2 氧化反应47
2.6.3 异构化反应47
2.6.4 裂化反应48
2.6.5 小环环烷烃的加成反应48
2.7 烷烃和环烷烃的主要来源及代表性烷烃49
2.7.1 烷烃和环烷烃的主要来源49
2.7.2 代表性烷烃和烷烃混合物50
本章精要速览51
习题52
第3章 烯烃和炔烃54
3.1 烯烃和炔烃的结构54
3.1.1 烯烃的结构54
3.1.2 炔烃的结构56
3.1.3 π键的特性57
3.2 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57
3.3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58
3.3.1 烯基、炔基和亚基58
3.3.2 烯烃和炔烃的系统命名59
3.3.3 烯烃顺反异构体的命名60
3.3.4 烯炔的命名61
3.4 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62
3.5 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63
3.5.1 催化加氢反应63
3.5.2 离子型加成反应65
3.5.3 自由基加成反应74
3.5.4 协同加成反应76
3.5.5 催化氧化反应79
3.5.6 聚合反应80
3.5.7 α-氢原子的反应81
*3.5.8 烯烃的复分解反应82
3.5.9 炔烃的活泼氢反应84
3.6 烯烃和炔烃的工业生产及制法85
3.6.1 低级烯烃的工业生产85
3.6.2 乙炔的工业生产86
3.6.3 烯烃的实验室制法86
3.6.4 炔烃的实验室制法87
本章精要速览87
烯烃的化学性质小结89
炔烃的化学性质小结90
习题91
第4章 二烯烃 共轭体系95
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95
4.1.1 二烯烃的分类95
4.1.2 二烯烃的命名95
4.2 二烯烃的结构96
4.2.1 丙二烯的结构96
4.2.2 丁-1,3-二烯的结构96
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98
4.3.1 π-π共轭98
4.3.2 p-π共轭99
4.3.3 超共轭100
4.4 共振论102
4.4.1 共振论的基本概念102
4.4.2 共振极限结构式102
4.4.3 书写极限结构式遵循的基本原则103
4.4.4 共振论的应用及其局限性104
4.5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105
4.5.1 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105
4.5.2 共轭二烯烃加成反应的理论解释106
4.5.3 周环反应107
*4.5.4 周环反应的理论解释109
4.5.5 聚合反应与合成橡胶112
4.6 重要共轭二烯烃的工业制法113
4.6.1 丁-1,3-二烯的工业制法113
4.6.2 2-甲基丁-1,3-二烯的工业制法113
4.7 环戊二烯114
4.7.1 工业来源和制法114
4.7.2 化学性质114
本章精要速览115
共轭双烯的化学性质小结116
习题117
第5章 有机化学中的波谱方法119
5.1 分子吸收光谱和分子结构119
5.2 红外光谱120
5.2.1 分子的振动和红外光谱120
5.2.2 有机化合物基团的特征频率123
5.2.3 有机化合物红外光谱解析126
5.3 核磁共振128
5.3.1 核磁共振的产生128
5.3.2 化学位移131
5.3.3 1H NMR的自旋耦合与自旋裂分134
5.3.4 1H NMR的谱图解析137
5.3.5 结合红外及核磁共振氢谱推断结构举例139
5.3.6 13C核磁共振谱简介141
*5.4 紫外光谱142
5.4.1 UV 光谱的产生及UV谱图142
5.4.2 UV 术语143
5.4.3 UV 吸收带及其特征143
*5.5 质谱145
5.5.1 质谱仪和质谱图145
5.5.2 分子离子峰146
本章精要速览148
习题149
第6章 芳烃 芳香性153
6.1 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153
6.1.1 构造异构153
6.1.2 命名154
6.2 苯的结构154
6.2.1 凯库勒结构式155
6.2.2 价键理论155
6.2.3 分子轨道理论156
6.2.4 共振论对苯分子结构的解释156
6.3 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157
6.3.1 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157
6.3.2 单环芳烃的波谱特征157
6.4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159
6.4.1 芳烃苯环上的反应159
6.4.2 芳烃侧链(烃基)上的反应167
6.5 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168
6.5.1 两类定位基168
6.5.2 苯环上取代反应定位规则的理论解释169
6.5.3 二取代苯的定位规则173
6.5.4 定位规则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174
6.6 稠环芳烃175
6.6.1 萘175
6.6.2 其他稠环芳烃179
6.7 芳香性180
6.7.1 Hückel规则181
6.7.2 非苯芳烃及其芳香性的判断181
6.8 富勒烯 石墨烯183
6.9 单环芳烃的来源184
6.9.1 从煤焦油分离184
6.9.2 芳构化185
6.9.3 从石油裂解产品中分离185
本章精要速览185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小结186
萘的化学性质小结186
习题187
第7章 立体化学191
7.1 同分异构体的分类191
7.2 手性和对称性191
7.2.1 偏振光和物质的旋光性191
7.2.2 旋光仪和比旋光度192
7.2.3 分子的旋光性与手性193
7.2.4 分子的对称性与手性193
7.3 具有一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194
7.3.1 对映体和外消旋体的性质194
7.3.2 构型的表示方法195
7.3.3 构型的标记方法196
7.4 具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197
7.4.1 具有两个不同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197
7.4.2 具有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198
7.4.3 具有多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199
7.5 脂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199
7.5.1 脂环化合物的顺反异构199
7.5.2 脂环化合物的对映异构200
7.6 不含手性中心化合物的对映异构200
7.6.1 丙二烯型化合物200
7.6.2 联苯型化合物201
7.7 手性中心的产生202
7.7.1 第一个手性中心的产生202
7.7.2 第二个手性中心的产生202
7.8 不对称合成203
7.9 立体化学在研究反应机理中的应用205
*7.10 手性与手性药物206
本章精要速览207
习题208
第8章 卤代烃210
8.1 卤代烃的分类210
8.1.1 卤代烷的分类211
8.1.2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分类211
8.2 卤代烃的命名211
8.2.1 官能团类别名211
8.2.2 取代名211
8.2.3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命名212
8.3 卤代烃的制法212
8.3.1 由烃卤化212
8.3.2 由不饱和烃加成213
8.3.3 由醇制备213
8.3.4 卤原子交换反应214
8.3.5 多卤代烃部分脱卤化氢214
8.3.6 芳烃的卤甲基化214
8.3.7 由重氮盐制备214
8.4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214
8.4.1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214
8.4.2 卤代烃的波谱特征215
8.5 卤代烷的化学性质216
8.5.1 亲核取代反应216
8.5.2 消除反应218
8.5.3 与金属反应219
8.5.4 相转移催化反应222
8.6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223
8.6.1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机理223
8.6.2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机理225
8.6.3 分子内亲核取代反应机理——邻基效应226
8.7 消除反应的机理227
8.7.1 单分子消除反应(E1)机理227
8.7.2 双分子消除反应(E2)机理227
8.8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因素228
8.8.1 烷基结构的影响228
8.8.2 进攻试剂的影响231
8.8.3 卤原子(离去基团)的影响232
8.8.4 溶剂的影响233
8.8.5 反应温度的影响234
8.9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化学性质234
8.9.1 双键位置对卤原子活泼性的影响234
8.9.2 乙烯型和苯基型卤代烃的化学性质236
8.9.3 烯丙型和苄基型卤代烃的化学性质240
8.10 氟代烃241
8.10.1 氟利昂241
8.10.2 含氟高分子材料242
本章精要速览243
卤代烃的制备及卤烷化学性质小结244
芳基卤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245
习题245
第9章 醇和酚251
9.1 醇和酚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251
9.1.1 醇和酚的分类251
9.1.2 醇和酚的同分异构252
9.1.3 醇和酚的命名253
9.2 醇和酚的结构254
9.3 醇和酚的制法255
9.3.1 醇的制法255
9.3.2 酚的制法258
9.4 醇和酚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259
9.4.1 醇和酚的物理性质259
9.4.2 醇和酚的波谱特征261
9.5 醇的化学性质262
9.5.1 醇的酸碱性262
9.5.2 醚的生成264
9.5.3 酯的生成264
9.5.4 卤代烃的生成266
9.5.5 脱水反应268
9.5.6 氧化反应271
9.6 酚的化学性质273
9.6.1 酚的酸性273
9.6.2 酚醚的生成275
9.6.3 酚酯的生成275
9.6.4 酚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276
9.6.5 酚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276
9.6.6 酚的氧化和还原281
本章精要速览282
醇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283
酚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284
习题285
第10章 醚和环氧化合物288
10.1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命名288
10.2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结构289
10.2.1 醚的结构289
10.2.2 环氧化合物的结构289
10.3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制法289
10.3.1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工业合成289
10.3.2 Williamson合成法290
10.3.3 不饱和烃与醇的反应291
10.4 醚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292
10.4.1 醚的物理性质292
10.4.2 醚的波谱特征293
10.5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化学性质294
10.5.1 钅羊盐的生成294
10.5.2 酸催化碳氧键断裂294
10.5.3 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295
10.5.4 环氧化合物与Grignard试剂的反应297
10.5.5 Claisen重排297
10.5.6 过氧化物的生成298
10.6 冠醚298
本章精要速览299
醚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299
环氧化合物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300
习题300
第11章 醛、酮和醌302
11.1 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302
11.1.1 醛和酮的分类302
11.1.2 醛和酮的命名302
11.2 醛和酮的结构303
11.3 醛和酮的制法303
11.3.1 醛和酮的工业合成303
11.3.2 伯醇和仲醇的氧化304
11.3.3 羧酸衍生物的还原304
11.3.4 芳环上的酰基化304
11.3.5 同碳二卤化物水解305
11.3.6 炔烃水合305
11.3.7 其他方法305
11.4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及波谱特征305
11.4.1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305
11.4.2 醛和酮的波谱特征306
11.5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308
11.5.1 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概论308
11.5.2 羰基的亲核加成310
11.5.3 α-氢原子的反应319
11.5.4 氧化和还原324
11.6 α,β-不饱和醛、酮的特性328
11.6.1 与亲电试剂加成328
11.6.2 与亲核试剂加成328
11.6.3 还原反应329
11.7 乙烯酮329
11.8 醌331
11.8.1 醌的结构和命名331
11.8.2 醌的化学性质332
本章精要速览332
醛、酮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334
习题338
第12章 羧酸343
12.1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343
12.1.1 羧酸的分类343
12.1.2 羧酸的命名343
12.2 羧酸的结构344
12.3 羧酸的制法345
12.3.1 羧酸的工业合成345
12.3.2 伯醇、醛的氧化345
12.3.3 腈水解346
12.3.4 Grignard试剂与CO2作用346
12.3.5 酚酸的合成346
12.4 羧酸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347
12.4.1 羧酸的物理性质347
12.4.2 羧酸的波谱特征348
12.5 羧酸的化学性质349
12.5.1 羧酸的酸性及影响因素349
12.5.2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352
12.5.3 羧基被还原355
12.5.4 脱羧反应355
12.5.5 二元羧酸的受热反应356
12.5.6 α-氢原子的反应356
12.6 羟基酸357
12.6.1 羟基酸的制法358
12.6.2 羟基酸的性质358
本章精要速览360
羧酸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361
习题362
第13章 羧酸衍生物365
13.1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365
13.2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366
13.2.1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366
13.2.2 羧酸衍生物的波谱特征367
13.3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369
13.3.1 酰基上的亲核取代369
13.3.2 酰基上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及相对活性371
13.3.3 还原反应372
13.3.4 与Grignard试剂的反应374
13.3.5 酰胺氮原子上的反应375
13.4 碳酸衍生物377
13.4.1 碳酰氯377
13.4.2 碳酰胺378
13.4.3 碳酸二甲酯379
本章精要速览380
羧酸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及化学性质小结381
习题382
第14章 β-二羰基化合物385
14.1 酮-烯醇互变异构385
14.2 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Claisen酯缩合反应387
14.3 乙酰乙酸乙酯的性质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388
14.3.1 甲叉基上的烃基化和酰基化388
14.3.2 酮式分解和酸式分解389
14.3.3 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390
14.4 丙二酸二乙酯的合成及应用391
14.4.1 丙二酸二乙酯的合成391
14.4.2 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391
14.5 Knoevenagel反应392
14.6 Michael加成392
14.7 其他含活泼甲叉基的化合物394
本章精要速览395
习题396
第15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399
15.1 硝基化合物399
15.1.1 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399
15.1.2 硝基的结构399
15.1.3 硝基化合物的制备400
15.1.4 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400
15.1.5 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400
15.2 胺403
15.2.1 胺的分类和命名403
15.2.2 胺的结构405
15.2.3 胺的制法406
15.2.4 胺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409
15.2.5 胺的化学性质412
15.2.6 季铵盐和季铵碱420
15.2.7 二元胺422
15.3 重氮与偶氮化合物423
15.3.1 重氮盐的制备——重氮化反应423
15.3.2 重氮盐的反应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424
15.4 腈430
15.4.1 腈的命名430
15.4.2 腈的化学性质430
15.4.3 丙烯腈432
本章精要速览433
脂肪族伯胺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434
芳香族伯胺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435
习题435
第16章 含硫、含磷和含硅有机化合物440
16.1 含硫有机化合物441
16.1.1 硫醇、硫酚、硫醚441
16.1.2 磺酸445
*16.1.3 芳磺酰胺和磺胺类药物447
*16.1.4 离子交换树脂448
16.2 有机含磷化合物450
16.2.1 烃基膦的结构450
16.2.2 有机磷化合物作为亲核试剂的反应451
16.2.3 磷酸酯451
*16.2.4 有机磷农药452
*16.2.5 不对称催化中的膦配体453
*16.3 有机硅化合物454
16.3.1 有机硅化合物的结构455
16.3.2 有机卤硅烷455
16.3.3 高分子有机硅简介458
16.3.4 硅烷偶联剂460
本章精要速览461
习题463
第17章 杂环化合物465
17.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466
17.1.1 分类和命名466
17.1.2 结构和芳香性467
17.2 五元杂环化合物470
17.2.1 五元杂环的来源和制法470
17.2.2 五元杂环的化学性质470
17.3 六元杂环化合物475
17.3.1 吡啶475
*17.3.2 嘧啶477
17.4 稠杂环化合物477
17.4.1 吲哚477
17.4.2 喹啉478
*17.4.3 嘌呤480
本章精要速览480
习题481
第18章 类脂类484
18.1 油脂484
18.1.1 油脂的结构和组成484
18.1.2 油脂的性质485
18.1.3 油脂的用途487
18.2 肥皂和表面活性剂487
18.2.1 肥皂的两亲结构487
18.2.2 表面活性剂487
18.3 蜡489
18.4 磷脂490
18.5 萜类化合物491
18.5.1 单萜491
18.5.2 倍半萜493
18.5.3 双萜493
18.5.4 三萜494
18.5.5 四萜494
18.6 甾族化合物495
18.6.1 甾醇类495
18.6.2 胆酸类496
18.6.3 甾体激素497
本章精要速览497
习题498
* 第19章 碳水化合物501
19.1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501
19.2 单糖501
19.2.1 单糖的构型和标记502
19.2.2 单糖的氧环式结构503
19.2.3 单糖的构象505
19.2.4 单糖的化学性质505
19.2.5 脱氧糖509
19.2.6 氨基糖509
19.3 二糖510
19.3.1 蔗糖510
19.3.2 麦芽糖511
19.3.3 纤维二糖512
19.4 多糖512
19.4.1 淀粉512
19.4.2 纤维素515
本章精要速览517
习题518
* 第20章 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521
20.1 氨基酸521
20.1.1 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521
20.1.2 氨基酸的制法523
20.1.3 氨基酸的性质524
20.2 多肽526
20.2.1 多肽的分类和命名526
20.2.2 多肽结构的测定527
20.2.3 多肽的合成528
20.3 蛋白质530
20.3.1 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530
20.3.2 蛋白质的结构531
20.3.3 蛋白质的性质534
20.3.4 酶536
20.4 核酸536
20.4.1 核酸的组成536
20.4.2 核酸的结构538
20.4.3 核酸的生物功能539
*20.5 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药物540
20.5.1 基因工程540
20.5.2 干扰素540
20.5.3 多肽类药物540
20.5.4 抗体药541
本章精要速览541
习题542
附录一 有机化学网络课堂与信息资源544
附录二 常见特性基团在取代操作法命名时的名称545
附录三 常见烃和常见“基”的名称547
参考文献548
內容試閱
前言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材料、轻工、食品、生物、制药、环保等专业的基础课,具有授课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是培养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所需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
本书是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配套教材,也是作者积40年有机化学教学经验和体会编写而成。自第一版2016年出版发行以来,受到了读者的认可和专家的好评,有多所普通高等学校选用该教材作为有机化学课程的主教材。该教材第一版获2017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一等奖;2020年,该教材第二版荣获陕西省本科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并被推荐参评首届国家级优秀教材奖;本书所依托的有机化学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于2021年入列陕西省一流线上课程。本书还是陕西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成果教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发挥教材的铸魂育人功能,体现学科教学内容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我们对第二版教材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1)强化立德树人的理念,进一步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素养;继续将绿色化学、低碳环保的理念贯穿于教材整体中。
(2)继续保持前两版的编写风格,注重基础、强化应用、突出重点、关注前沿。强调各类化合物的性质对相应结构的依赖关系,全面反映基础有机化学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和基本特点。每章节围绕重点内容配插题、内容拓展和小结;关键问题的解释直接标注在插图或反应式中,力求用简单、直观的方式来阐述有机化学。每章末除习题外,仍然附有“本章精要速览”“相关化合物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以便于学生快速浏览并掌握本章核心知识点,增强记忆,熟悉反应。
(3)本教材第二版已经按照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7》(以下简称CCS2017)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命名,并简单介绍了CCS2017的教学要点。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积累和对CCS2017的不断研习,编者对CCS2017的理解掌握亦有了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对“母体氢化物是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基础和出发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为此,第三版优化了有关命名部分的内容。重新撰写了“1.8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概论”,将第二版“6.10多特性基团化合物的命名”融入其中,突出了母体氢化物的选择和思考顺序,总结归纳了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取代名)的一般步骤和各种主要顺序规则,减小了篇幅。
(4)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要求教材适应甚至引领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第三版将陕西科技大学有机化学MOOC视频引入其中,学生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的方式,不仅可以方便地观看原教材中的数十个动画视频,还可以看到陕西科技大学有机化学任课教师对该知识点的讲解和研讨。
在本次修订工作中,李小瑞负责教材全书统稿,第1章和第6章内容修订;赵艳娜负责添加MOOC视频,第2~5章和第7、8章内容修订;姚团利负责第9~14章内容修订;张金负责第15~20章内容及“有机化学网络课堂及化学信息资源”修订。
特别感谢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大连理工大学高占先教授为本书审稿并撰写序言,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编辑的鼓励、鞭策、支持和帮助!感谢赵艳娜、张金、姚团利等老师参与了课件完善及课后习题答案制作!
限于编者水平和能力,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真心希望得到兄弟学校有机化学任课教师和各位读者的批评指正。
李小瑞
Email:yjhxjc@sust.edu.cn
陕西科技大学,西安
2023年7月30日

第一版前言
致任课教师
本教材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配套使用教材,适宜用作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工程、轻化工程、食品工程等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用作其他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在教材体系上,本书以官能团为主线,采用脂肪族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合编体系,按照官能团来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制备、重要的反应机理等。全书共20章,打“*”的章节为选学内容,可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是否讲授。
在内容方面,本书删去或精简了一些比较陈旧的、用化学法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反应,强化了波谱方法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精简了小分子有机硅的部分内容,增加了更加具有实用价值的高分子有机硅和有机硅偶联剂的简介。在系统、完整地介绍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同时,本书尽量联系有机化学的前沿进展,将Heck反应、杯芳烃、石墨烯、青蒿素、碳酸二甲酯的应用、不对称手性合成、有机磷手性配体、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内容分散在有关章节中叙述讨论或简要介绍,将立体化学、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贯穿于全书之中。
根据编者执教34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工科有机化学课程学时较少,内容取舍上更加注重应用,课堂讨论和讲解难以深入,学生感到有机反应太多,太难记。“打开书什么都会,合起书什么都不记得,做题时不知从何下手,一不小心就写错”是大多数同学学习有机化学时最大的困惑。针对这种情况,本书在每章的末尾,除了本章习题外,还有本章的知识重点、相关化合物的制备及化学性质小结,并对个别反应较多的章节进行小结,以便于学生不断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快速浏览,增强记忆,熟悉反应。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在讨论问题时,尽可能多地在相关的图中或反应式中的关键位置进行标注,以求达到更加直观、切中要害的效果;对抽象难懂的文字内容也尽量附加图示,力求用更加简单、更加直接的方式来描述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的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兄弟院校有关教师和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致学生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极具魅力、最有实用性的基础学科。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为了帮助大家学好这门课,我想在这里谈谈学习方法。
很多同学在学习有机化学这门课程时,喜欢沿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像背英语单词那样“背反应”。而对中学时期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如有机化合物中电子云的分布及有机化学反应过程中电子云的转移等,则有畏难、厌学甚至是抵触情绪,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家觉得“有机反应多而乱、不规律、不好记”。 虽然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必要的记忆是不可或缺的,但光靠死记硬背是肯定不能学好有机化学的,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反应。一些看似复杂的人名反应和重排反应,在理解了它的反应的原理和详细过程后,就会变得容易记住了。
在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时,掌握有机化合物中电子云的分布及反应过程中电子云的转移情况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反应物的结构、电子云分布状况及反应试剂、反应条件等,我们可以判断反应的类型和产物的结构。例如,离子型反应总是发生在极性键上,键的极性越强,就越容易发生离子型反应;亲电试剂总是进攻反应物分子中带有部分负电荷或电子云密度较大的位置,而亲核试剂却总是进攻反应物分子中带有部分正电荷或电子云密度较小的位置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我们经常强调,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是有机化学的核心。
尽管有机化学反应众多,内容庞杂,但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这就是稳定性原理。稳定性包括各类基本反应的活性中间体,如自由基、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等,以及异构现象。例如,亲电加成反应中的Markovnikov规则、烯烃自由基加成时的过氧化物效应、烷烃及烯烃自由基取代的选择性、消除反应中的Saytzeff规则、苯环的芳香性(易亲电取代而不易加成、氧化的性质)等,都可以用稳定性原理解释。通过稳定性原理,可以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将体系的稳定性大小和能量高低、电子效应、立体效应以及反应活性、反应规律联系起来,那些内容庞杂的知识点也就变得容易理解和记忆了。
学好有机化学的前提是要走进有机化学,喜欢有机化学,并且愿意为学习有机化学付出时间和精力。以下的技术性措施可供参考:①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按时完成作业;②学会听课,及时发问,提高学习效率;③提纲挈领,把握结构与性能的关系;④不断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学会归纳总结,学会整体阅读;⑤必要的记忆,如命名原则、某些重要的反应等。通过必要的记忆,可以熟悉反应,发现规律,活跃思维,提高兴趣。
学好有机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规律和理论大都是在总结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发现的。有机化学的教学由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后习题三大块内容构成,它们并非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通过实验,我们不仅能够学会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还能够获得对许多有机反应的感性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毫无疑问,阅读本书的学生人数要比教师人数多得多。我十分乐意得到由你们反馈的信息,供我在今后的教学以及本教材的修改工作中参考。
致谢
感谢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大连理工大学高占先教授和华东理工大学荣国斌教授在百忙中对拙作进行了认真的审阅! 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意见,使我有机会将原来的不完善之处减至最低程度。
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热情约稿和具体帮助!感谢我的教学团队! 特别是赵艳娜、刘保健两位老师,他们替我分担了本学年的本科生教学工作,使我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本教材的编写。感谢阎河、赵艳娜、赖小娟、张金、吴金、李慧、费贵强、王海花、王磊、杨晓武、李培枝、王小荣、黄文欢、赵宁等老师参与了本书配套课件、动画、扫一扫二维码的制作!
感谢陕西科技大学沈一丁教授审阅了部分内容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
感谢参考文献中的各位作者!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参考了他们的教材或著作,从中受到启发,学到了很多知识,并引用了其中的一些图和反应式。
感谢每一位为本书的编著、出版提供帮助和支持的朋友!
李小瑞
Email:yjhxjc@sust.edu.cn
陕西科技大学,西安
2016年3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