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周易
》
售價:HK$
44.6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李商隐就像一只荆棘鸟,从荆棘贯胸、心口滴血时开始鸣叫,直至生命陨灭 一书得见李商隐生而为诗人的早慧、敏感与深沉,以及他背负的奇才在诗歌中纵情发挥与在现实中屡屡受挫的无可奈何 中国传统色“檀唇”融入装帧设计,雅致纸护封夹带大地纸飞花令卡片,内文丝滑双胶纸,组配古典版画插图,品相精美
|
內容簡介: |
本书选取百余首李商隐诗歌名作,分为编年诗与不编年诗两部分,并加以注释和解读。
李商隐是晚唐代表诗人,其经典诗句广为传诵,尤其以无题诗最独具一格。他的无题诗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疏密相间。本书注解得当,点评到位,并配有精美的版画插图,是一本优秀的古诗普及读本。
|
關於作者: |
黄珅,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古代文史及古籍整理研究。著有《新译徐霞客游记》《杜甫心影录》《百部经典:日知录》等。主编《顾炎武全集》《中华古文观止》等。参与《朱子全书》编审(任副主编)等。
|
目錄:
|
前言
编年诗
初食笋呈座中
随师东
过故崔衮海宅与崔明秀才话旧因寄旧僚杜赵李三掾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夕阳楼
重有感
曲江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安定城楼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马嵬二首
次陕州先寄源从事
戏赠张书记
淮阳路
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
落花
寄令狐郎中
独居有怀
汉宫词
北齐二首
瑶池
岳阳楼(欲为平生一散愁)
梦泽
晚晴
到秋
夜意
赠刘司户蕡
木兰花
过楚宫
韩碑
骄儿诗
杜司勋
李卫公
流莺
野菊
哭刘蕡
……
|
內容試閱:
|
前言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这是唐代文豪韩愈的名言,已经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经典论断。至于为何而鸣,如何鸣,则根据各人的身世、处境、习性、才情,各有不同。
李、杜之后,在诗的领域,最动听的鸣声,应来自李商隐。
这是一个以身殉诗的人。在他的诗中,能听到杜鹃承托春心的啼唤,流莺在风晨露夜的宛啭。如同一只顽强的荆棘鸟,将荆棘扎进胸膛,遵循内心的追求,在滴血中放声歌唱,直到生命的陨灭,留下一段凄美的绝唱。
李商隐先祖与唐皇室同宗,但流传至其父祖,已是寒素之士。他九岁失怙,沦落贫贱之中,“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生人穷困,闻见所无”。作为家中长子,他稚嫩的肩膀,过早承担生活的重压,为人抄书贩米,以维持家庭的生计。童年时代即已萌生的“沦贱艰虞多”的感受,那种不堪承受又不得不承受的压抑,在他心中日聚月累,积淀成一种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成为他不平之鸣最初的动因,在诗中不时流露。他见雨中的牡丹致慨:“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他为山道的早梅生悲:“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天道对诗人并非完全不公,在让他尝味生活苦涩的同时,又赋予异乎众人的早慧。他“五年(岁)诵经书,七年弄笔砚”,年仅十六七岁,就以诗文得到名贤巨公的赏识。青年时代的李商隐,即已显露一个天才诗人的禀赋。他不仅有常人难以企及的驾驭语言的才华,格外细腻、丰富的情感,在其敏感的心灵中,还有一个年轻人不会有甚至不该有的深沉。这是一个为诗而生的人,是一个注定以诗而鸣的人。
一个诗界天才,可以纵情伸展他想象的翅膀,变不可能为可能,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畅通无阻,心想事成。“不平”是因为生活道路的坎坷、理想追求的受挫,是因为不如意,古人概括为一个“穷”字。“穷”是“不平”的前提。那么,因“穷”而鸣的结果又会怎样?古人看到并概括出一个“工”字。于是,关于诗文创作,又有一个和“不平则鸣”息息相关的命题———“穷而后工”:
“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欧阳修语)
即愈是困顿不如意的人,诗写得愈好。
这条铁律,在李商隐的身上,再一次得到验证。
诗人少负不羁之才,长怀凌云之志,但为党争所累,不能奋飞远举,难挽似水年华,徒叹壮志未酬,常年漂泊,坎坷终身,真可谓生非其时、处非其地了。
这必然会在诗人心中激起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悲凉和不平。虽然他缺乏抗争的勇气,但没有因穷途而潦倒,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对爱的坚守,对美的向往。即使在东风无力、百花凋残的季节,在感伤匆匆春归、韶光流逝的时候,依然如“到死丝方尽”的春蚕,编织自己的情网,缠绵不息;如“成灰泪始干”的蜡烛,燃烧自己的身心,至死方休。
只是诗人既不似李白,也不似杜甫,他没有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那样的狂态,也没有杜甫“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这般的执着;他没有“兴酣落笔摇五岳”那样的豪兴,也没有“一洗万古凡马空”这般的壮怀。这是一个既不敢明怒也不会明言的人,他本着自身的才性,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出与李、杜不一样的不平之鸣。
诗人是情种,是“情之所钟”的人。他和夫人的伉俪之情,一生不渝,令人动容。只是爱情的果实,却落入政治的漩涡,被抛到荒滩苦水之中。他的多情,屡屡遭受无情的伤害;他想以柔情安抚伤后的疼痛,结果却如“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产生情何以堪的伤感。
他无法回避自己的感情,又找不到可以倾吐的对象,只能将它深藏在心头。那颗柔软的心,没有因人世的磨砺而变得坚硬,而是更加细腻。在心与物、心与心的交流中,他有着不同寻常的敏感,能触及最深的层次,把握最复杂的变化。即使“身无彩凤双飞翼”,依然“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他情感中出现的每一个波澜,都能激起创作的冲动,成为不平之鸣的音符和旋律。他从世事在心头刻下的每一道伤痕中,品味什么是承受,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希望。生活的苦水,流到诗人的情域,经过层层过滤,成了创作的甘泉。屡屡受挫的抱负、备受煎熬的爱情,在诗人的笔下,都化作绚丽的彩霞,绽开娇艳的花朵。命运辜负了他,他不愿辜负自己。面对人世简单、粗暴的摧折,他报之以精心构思、意蕴丰富的诗篇。
一部《玉溪生诗集》,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才情,显示出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
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①,欲取芜城作帝家②。玉玺不缘归日角③,锦帆应是到天涯④。于今腐草无萤火⑤,终古垂杨有暮鸦⑥。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⑦?
注释
①“紫泉”句:紫泉,即紫渊,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改。司马相如《上林赋》描写皇帝的上林苑“丹水亘其南,紫渊径其北”。此用紫泉宫殿代指隋朝京都长安的宫殿。锁烟霞,锁在烟霞之中,即被烟云笼盖。
② 芜城:即江都(今江苏扬州)。南朝宋鲍照作《芜城赋》,写广陵(扬州)故城的荒芜景象。以上二句说隋炀帝离开长安,去江都修建行宫,致使长安宫殿无人居住。
③ “玉玺”句:古代传国玉印。《后汉书·光武纪》注引郑玄《尚书中候注》:“日角,谓(天)庭中骨起,状如日。”刘孝标《辨命论》:“龙犀日角,帝王之表。”日角即额角突出。这里指唐高祖。史称高祖“日角龙庭”。
④ 锦帆:《炀帝开河记》:“(隋炀帝)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以上二句说如果不是唐朝取代隋朝,隋炀帝的游船会远至天涯海角。
⑤ “于今”句:《礼记·月令》:“腐草为萤。”古人以为腐草会化为萤火虫。《隋书·炀帝纪》:“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这句说隋炀帝已将萤火虫搜尽。
⑥ “终古”句:终古,永远,久远。《开河记》:“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争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
⑦ “地下”二句:陈后主,即南朝陈的亡国之君陈叔宝,曾作《玉树后庭花》。《隋遗录》载:隋炀帝在江都,“昏湎滋深,往往为妖崇所惑。尝游吴公宅鸡台,恍惚间与陈后主相遇,尚唤帝为殿下。后主……舞女数十许,罗侍左右。中一人迥美,帝屡目之。后主云:‘殿下不识此人耶? 即丽华也。’……酌红梁新酝劝帝。帝饮之,甚欢,因请丽华舞《玉树后庭花》。丽华目后主,辞以抛掷岁久,自井中出来,腰肢依巨,无复往时姿态。帝再三索之,乃徐起,终一曲。后主问帝:‘萧妃何如此人?’帝曰:‘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后主问帝:‘龙舟之游乐乎? 始谓殿下致治在尧舜之上,今日复此逸游,大抵人生各图快乐,曩将何见罪之深耶? 三十六封书,至今使人怏怏不悦。’帝忽悟,叱之云:‘何今日尚目我为殿下,复以往事讥我耶?’随叱声恍然不见。”
解读
张采田《年谱会笺》将此诗编入大中十一年(857)。首联写隋炀帝乘兴南游,贵戚大臣、妃嫔优伶随同出行,致使京城宫门深锁,被烟云笼盖。而曾一度荒芜的扬州,反而锦绣满目,成为帝王之家。前二句既写炀帝为所欲为,有迁都扬州之意,下面似应写其在此穷奢极欲,沉迷不悟。但颔联却别开生面,反说就连扬州的繁华,也不能牵住炀帝的身心,如果不是因为传国玉玺过早落入李渊之手,那么毫无节制的欲望,也许已经厌倦扬州,将炀帝的龙舟,送到海角天涯。炀帝连同他浩浩荡荡的随从,早已灰飞烟灭,不见踪影。但从自然景物之中,依然能看到当年留下的痕迹。为了游山照明,他曾将萤火虫搜罗殆尽,以致现在连腐草中都难找到萤火虫。为了赏心悦目,他下令沿运河遍植杨柳,一时绿荫满堤,至今暮色中点点昏鸦在枝上聒噪,成了一种衰亡的象征。颈联摇曳多姿,兴在象外,在有无对照、今昔对比中,显示生前荒淫,死后荒凉,寄寓着深沉的历史感慨。李商隐的咏史诗,以长于讽喻、工于征引见称。这首诗更是拓展笔势,独辟新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出其不意取胜。陈后主纵情淫乐,《后庭花》素称亡国之音。炀帝无视殷鉴,咎由自取,不仅为后世嗤笑,就是再见陈后主,也难以自容。末联忽发奇想,说炀帝在黄泉若重逢后主,又怎能再请张丽华舞《后庭花》呢?设想奇警,感慨遥深,用笔灵活,运古入化。朱曾武赞此诗:“全以议论驱驾事实,而复出以嵌空玲珑之笔,运以纵横排宕之气,无一笔呆写,无一句实砌,斯为咏史之极。”(《唐诗绎》)李商隐还有一首作于同时的七绝《隋宫》,也写隋炀帝纵欲南游之事,诗云:“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