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7.3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戏剧戏曲艺术家生平及其创作成果的历史文化散文,以年代倒叙为方式,以历史史实为基底,捕捉重点人物、重点事件、重点作品,评述了1680年至1220年之间李渔(清)、孔尚任(清)、洪升(清)、汤显祖(明)、徐渭(明)、王实甫(元)、郑光祖(元)、马致远(元)、白朴(元)、关汉卿(元)十位著名戏剧戏曲家的人生起伏、留世作品和社会背景。
本书共十章,每人物一题,计十万字,透过古代戏剧戏曲家的社会处境、遗民身份、文人视野、自由品格、批判个性、创作环境、语言技艺、悲剧意识、突破精神和领袖风范,考察了非官方语境下文人的生存状态,较一般的独立人物评传而言,语言上更具通俗性与共情感,逻辑上更具侧重面和梗概性;同时,兼具历史线索视角,以十人之经历及其创作取向的为一体,援中外横向之对比,遂作一家之言,辨析戏剧戏曲艺术在元明清三朝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兴盛之源、变迁之道、衰落之因。
關於作者:
高澈,男,汉族,浙江绍兴人,辛未年(91年)生人。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硕士毕业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历史、古典与考古学院比较政治史专业。现供职于上海某市直机关,从事翻译工作。在沪求学时期,作品《曲折——李渔的一生》曾获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2013年全国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散文组一等奖;在英求学期间,作品Innovator and Conservative: Yongzheng’s Reforms and His Civil Service System,1723-1735(《革新者与保守派:雍正的改革和他的文官制度,1723-1735》)收录于剑桥大学古代中国史学会2015年出版名录。钟情于散文、人物传记创作,尤其关注戏剧领域,历年在《野草》、《艺术品鉴》等期刊杂志发表过一些作品。
目錄 :
壹 无声戏里唱李渔 / 2-19
贰 桃花扇底惜尚任 / 20-38
叁 长生殿外洪樵泪 / 39-54
肆 牡丹亭扫汤祖尘 / 55-73
伍 四声猿唤文长痛 / 74-91
陆 西厢记取实甫真 / 92-110
柒 倩女犹怜光祖瘦 / 111-127
捌 汉宫致远秋风冷 / 128-144
玖 墙头马上白朴月 / 145-155
拾 窦娥冤里汉卿恨 / 156-173
內容試閱 :
《以戏为生——元明清戏曲家十讲》自序 自序
写这本书的念头起源于我大学时的一篇习作。语文老师为全班同学布置了一道当堂作文题——请以评传的笔法描写一位你熟悉的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的生平。碰巧那几天我正好从图书馆借了一本《李渔评传》在读,于是凭借着新鲜的记忆和自己的一些观点,七拼八凑造了一篇小文出来,效果竟还不错。后来语文老师对我说,你有点写历史散文的底子和气质,戏曲文人这个题材的角度很不错,可以试着搞一个系列,年轻人嘛,有灵感和想法是好事,但是也要珍惜,因为它们就像一趟火车,一旦错过就追不上了。
要不然怎么说在这个世界上学生有聪明和笨之分呢?这些忽悠人的话,聪明学生听了至多莞尔一笑,笨学生呢,就当真了。我想我大概是他所见过的笨学生当中硕果仅存的精品了,不但去做,而且不惜余力地做。我的老师讲得不错,文学是一趟火车,但是我万万没想到这是趟慢车,而且全是硬座。我圈定了以李渔为始的十位戏曲家,原本以为只两三年的工期便可大功告成,谁知一干就干了八九年之久,今年到这本小书可以出版的时候,正好是第十年。为了写成这本书,我大概阅读了二千余万字的资料,包括这十位戏曲家当今可寻获的全部戏曲作品、作品校注集、各类生平传记、史料档案、戏曲理论等等。从上海读书到英国留学到美国工作再回到上海,这部书稿,伴随着我度过了整个二十岁到三十岁最美好和最富活力的青春时代,几乎占用了我一多半业余生活时间,其中的文章也陆续发表和见刊。出版只是一个心愿和结果,我所高兴的是,我的车票钱应该是值了。
戏曲,不是当下年轻人所热衷的议题,可能在古代,多数时候也不是。戏在普通中国人的深层意识里,终归来说,只是一类玩物和消遣。关于这一点,我并不想去争辩太多。我想说的是,从另一种角度看,戏也是忠实记录时代风貌和历史情绪的一项重要的载体。这片膏腴之壤,虽然身份低微,却依旧诞出了累累硕果。而写戏的人呢,有的具名具姓,有的仅余几行生平,但就是这帮人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诚恳的耕作者,理所当然也是最有资格的食俸者。因此,用《以戏为生》这四个字来命名这本书,我想他们知道了,大概也不会反对。历史就是这样,创业者构思,胜利者定稿,服务于胜利者的人陪衬在脚注当中,而陪衬的陪衬是没有多少余地的。我写这本书,就是想考察那些陪衬的陪衬——作为非传统文人在非官方的语境下的生存状态,倘若各位读者看了觉得有意思,便已足慰我心。
二〇二三年春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