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7.3
|
內容簡介: |
《国学茶座》的创刊目标是“普及国学知识,发表国学新见,培育国学新人”。基于这样的目标,该杂志的读者以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青年教师为主,同时,从事国学相关工作如编辑、图书馆、企业文化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孔子学院)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一般国学爱好者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该杂志既注重知识的介绍,又注重探幽抉微,阐发新见。典籍之流传,学问之演变,人物传记,史事本末,诗文品藻,文字训释,均所提倡。总以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是所宗尚。
|
目錄:
|
卷首语? ?汪少华? 点校是做学问的基础003
[经]
王新春? 易学浅说(三十四)007
向?辉?恒之读诗记(十七)016
郭明仪? 说漏刻029
[史]
单佳慧?“老泉”非苏洵、苏轼父子自号考论043
周昕晖? 漫谈朱筠的交游网络056
[子]
房国栋? 张丹梅? 吠陀文化与老子思想映照关系蠡探064
陈? 坚? 黄龙三关080
——禅语的活力(二十四)
尹冠桦? 简论明清通俗文学中济公形象的经典化088
[集]
姚伯岳?《荛圃诗存》序100
张? 慧?“思妇临高台”105
——《玉台新咏》选诗标准的女性视角和宫廷趣味
王子宁? 论苏轼词文本的讹传及其原因122
倪志云? 诗词写作讲义(三)135
名家介绍
罗超华? 优游涵泳,厚积薄发164
——巩本栋先生学术传略
|
內容試閱:
|
简论明清通俗文学中济公形象的经典化
尹冠桦
济公本是南宋僧人,俗名李修元,法号道济,时人称其为湖隐、方圆叟,浙江天台人。从文献记载看,济公性嗜酒,有诗才,虽举止怪诞,但博施济众,惩恶扬善,圆寂后涌出舍利。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传统出版业愈加繁荣,市民人口大量增加,有着迫切的文化消费需求。通俗文学经历了宋元时期的初步发展而迎来兴盛,占据了文学主流地位。小说和戏剧是明清通俗文学的主要形式。济公的故事主要以话本小说的载体形式被演绎,其形象不断被重塑和建构,经历了神化与俗化的演变历程,被赋予了民间理想特质,最终形成了经典化形象:既是手持破扇、头戴破帽、饮酒吃肉、四处游走的疯和尚“济颠”,又是行侠仗义、扶危济困、黜邪崇正、神通广大的圣僧“活佛”。
一、济公形象的雏形
文献记载中的济公是以历史真实人物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人物形象。关于济公事迹的记载散落在宋及以后历代的宗教典籍、诗文集、笔记、地方志和俗文学等材料当中,从中可窥见济公形象中 “颠”“济”“才”的特质。
最早关于济公生平事迹的可靠文献记载见于南宋释居简《湖隐方圆叟舍利铭》(以下简称《舍利铭》)。释居简,字敬叟,号北硐,潼川(今四川三台)人,南宋嘉熙间移住杭州净慈寺,为道济师侄辈僧人。《舍利铭》是居简为道济圆寂后写的舍利铭文,其所载事迹较为可信。铭文中记载了济公的家世和师承,“叟名道济,曰湖隐,曰方圆叟”说明了他的法名及别称。又,“狂而疏,介而洁”,“与蜀僧祖觉,大略相类,觉尤诙谐”点出了道济性格狂疏狷介,放浪形骸,不尊法度,超然物外,有魏晋名士之风。又好游历,衣衫褴褛,身为僧人却嗜酒成性。这些在时人看来不守成规的举动,都成为后来塑造济公形象“颠”的核心素材。铭文所载道济“勇为老病僧办药石” 等事件,是济公形象中“济”这一核心要素的缘起。在“颠”和“济”的对比下,济公“才”这一特质易为人们所忽视,《舍利铭》言“天台、雁宕、康庐、潜皖,题墨尤隽永”,这足证济公的才华。南宋贾似道《促织经》最早记载济公诗作《济颠和尚瘗促织鹧鸪天》,此诗还编入话本当中。明代吴之鲸《武林梵志》也收有济颠诗,济公多数作品存于《净慈寺志》和《台山梵响》中。
《舍利铭》中记载道济圆寂火化后留下许多舍利,“邦人分舍利,藏于双岩之下”予以供奉,这种佛教信仰色彩的加入是济公形象神化的起源。后世文献中对济公形象的塑造继续向神化发展,并出现了俗化这一发展方向。文人笔记中最早记载济公事迹的是明代沈周的《石田翁客座新闻》,其中“济颠僧”一则记载济公可预知未来之事。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了济颠的事迹和像赞,此时济公从嗜酒到饮酒食肉,从远离城市到步入市井,向俗化发展;“济”人的一面由“办药石”发展到“为人诵经下火,累有果证”,显示出神化的迹象。明代释大壑《净慈寺志》中可明显看出济公形象的神化,济公拥有了神通本领,可以托梦、御风、驭物。明代释传灯《济颠传》、清代《天台县志》以及《浙江通志》等都有类似的记载。
从铭文、笔记等的简略记载中,我们隐隐见到一个“颠”“济”“才”兼备的济公形象雏形。济公形象的建构将看似不能融合在一起的特质化而归一,这不仅使后来的创造者有了更多的阐释和想象的空间,也迎合了读者期待和市场需求,后来的明清话本小说等通俗文学,都是在这些核心要素的基础上对济公形象进行神化和俗化的再创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