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99.7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4.2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內容簡介: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这座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城市,拥有着耀眼、光辉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文学当之无愧,是这一传统中最活跃、最惊艳、最动人的存在。在南京,文学不仅铸就了历史的丰碑,更成就了当下的精彩生活。2019年10月31日,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世界“文学之都”。文学令南京脱颖而出,文学也造就了南京如今的国际影响力。
文学因人而生,最终仍要回到人。《南京人的南京》一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以最质朴的“回到生活”这种方式,为读者展示世界“文学之都”视角下的有温度的南京生活。在这本书里,共有32位有意思的“南京人”为我们导览他们眼中的南京。
|
目錄:
|
前言 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都
叶兆言 南京 一座城市的沉浸式体验
陈薇 南京 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记忆交织
李路 这座城市的斗争精神都藏在作品里
薛荣生 理工男的报刊亭风景
万俊 在城南深宅收集城市的记忆
赵真 响堂的栀子花开了
崔传面 七十二岁的“茶摊奶奶”
夏秋 带你逛吃南京
杨筱艳 体味平民视角里的南京与南京人
赵清 一条南京长江路载了我的五十年风雨
张真好 金牌导游的直播生涯
孙宁生 走进大山深处的“播种人”
张元杰 每年三百一十三个不在南京的日子
孙清和他的同事们 三个男人与一个书坊
叶泓霆 通过阅读“看见”世界
李晓旭 我的艺术生命是在南京成长起来的
金文 一千六百年的云锦历史需要“活的传承”
吕宏伟 南京长江大桥上的“生命守卫者”
阳光 书写南京的跨界理工男
蔡加翠 机缝女工的校服情缘
Ian Ross 苏格兰人生活在南京
王宣淇 女诗人与哈雷骑手
朱祺 南京潘西的铁骨柔情
华沙 串联南京城四十年间的文艺与烟火
吴丽花 用匠心传承非遗文化
袁颖 方言说唱金陵
丁劼 城市的记录者
邢庭誉 将青春献给老山
陈鑫 服务在一线的“零零后”手语翻译
吴菲 南京的“气质”都在南京话里
徐牧星 风驰电掣的时代,南京可以让人慢下来
郁嬿 南京记忆与世界视野
|
內容試閱:
|
“我觉得南京最好的广告词,应该是李白在《金陵酒肆留别》里那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文化人很容易认同南京,甚至李白到了南京,都会胡说八道说他是南京人。”
1957 年初,一个男婴在南京鼓楼医院呱呱落地。父亲叶至诚是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母亲姚澄是江苏省戏剧团的著名演员,取“姚”和“诚”的半边,便有了“兆言”这个名字。出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成家立业于南京……南京,是作家叶兆言全部意义上的“家乡”。著作等身的他,很多作品都围绕南京,他的名字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绕不开的文化符号。叶兆言与南京,是叶与根般的深度依存,而他自己形容的则是:“我必须得坐在南京的凳子上才能说话。
小时候,叶兆言住在太平南路、杨公井附近,民国时期南京最繁华的所在。“那里也是南唐的东宫所在地,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后主,就生长在那一带。叶兆言在这里度过了小学、中学时光。彼时,他和家人住在美孚洋行一栋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里,同院居住的是两个剧团(锡剧和扬剧)中六位最有名、最有身份的演员,当时叫作“三名三高”。“我们家住的是原主人的客厅、餐厅、配菜间、贮藏室,大小四间,在当时也算是大房子。”叶兆言说。印象中少见到那样漂亮而浪漫的房子,院子里还有一个巨大的玻璃花房,叶兆言的小说《没有玻璃的花房》即取材于此。鼓楼是叶兆言生活在南京的第二个重要“地标”。“南京大学毕业后,我们住到了鼓楼北面的高云岭 45 号。”在叶兆言的小说《刻骨铭心》里,“高云岭 45 号”直接被用作其中一章节的标题。
“后来工作,我所在的机关有许多年借湖南路-10号的省军区大院办公,打开窗户,便能看到那幢西洋宫殿似的建筑。那里曾是江苏咨议局的所在地,也是辫帅张勋的提督府。辛亥革命爆发,张勋逃之夭天,全国十七个省的起义代表集中在这里,商讨成立中华民国,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也就是说,这里是中华民国出生的产房。
“文化为什么会变得有意味,就是因为不存在了。”旧时的南京如同画卷,已不存于现实中,叶兆言就让他的人物和故事,置身于这幅画卷里。从杨公井到鼓楼,到龙江 、下关 ,再到目前“隐居”的南山湖……作为南京最重要的作家,叶兆言的生活轨迹,既是个人心境的缩影,也是整个南京城变迁的缩影。而每次搬迁,“运书”就成为一项浩大工程。“叶兆言的书房”是文化圈一个众所周知的趣味话题,2020 年从龙江搬至下关,光书就有二百多箱,叶子(叶兆言的女儿)打包打到天昏地暗,搬家公司一看是搬书,吓得立刻将说好的价格翻了两倍不止。
在叶家,“书”曾是一个五味杂陈的话题。书,无疑是这家人的“至宝”,父亲叶至诚有个鲜为人知的身份:“首届金陵藏书比赛状元”;有一对“祖传”的老书橱,由叶圣陶传给叶至诚,再传给叶兆言,至今仍是书房的重要成员,叶兆言还记得当初用蛇皮袋和借来的黄鱼车,凭一己之力,独自搬完这对老书橱和爷爷叶圣陶所有藏书的故事。然而时代弄人,在叶兆言小时候,读书这件事一度也让人“小心翼翼”,为了“防止”叶兆言
看书,父亲在书橱上钉下两米长的木条,拦死橱门,然而这是徒劳的。常常,习惯深夜写作的叶至诚,下楼撞见叶兆言躲在被窝里,一边读雨果一边泪如雨下,这时候叶至诚多半会悄悄走开,或者轻敲玻璃窗,提醒他早点睡觉。
叶兆言在散文集《生有热烈,藏与俗常》中有这样一段话:“要做官去北京,北洋政府所在地;要发财去上海,那儿是十里洋场;要读书去南京。”散文集的封面上有一行小字;写给每一位在平淡时光中灿烂如春的人。“平淡时光中灿烂如春”,大概也符合叶兆言对南京的局部理解。
叶兆言认为,南京是流动的,并不存在绝对的“南京的气质”。南京的“平淡”与“灿烂”,也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存在。他以李白的诗为例,告诉我们南京的许多文化都是在回忆中。甚至在想象中、在虚构中。“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没有人知道凤凰台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白鹭洲在哪里。南京很多名胜古迹,古桃叶渡 ,古胭脂井 ,古台城……去了以后告诉你,这未必是确定的,但是不妨碍到达、驻足与想象。
所以,对于南京,叶兆言从不愿轻易“下定义”,总有一些事情,一定义就俗了。如果南京这座城市是一本书,那么它需要沉浸式阅读。他说,平心而论,国内恐怕还找不到其他城市,能像南京这样清晰地展现出中国历史的轮廓和框架。“阅读这个城市,就是在回忆中国的历史,它的每一处古迹,都意味着沉重的历史对话。”可他又说,“南京这样的城市不用怀古,它是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这是一座摆脱不了历史气息的城市,走到哪里,都走在历史里。长居南京六十年,笔耕四十载,南京这座城市的点滴早已融人叶兆言的字里行间,在他作品中真正以“南京”为名的有两部--《南京人》《南京传》。前者很好理解,但《南京传》不是普通的传记,叶兆言以朝代为线,依次书写南京在其中承担的角色,并以此勾连起中国广阔历史的变迁。他说:“只有两个城市特别适合讲中国的历史,一个是北京,它是中国的中心,特别适合于叙述大一统江山的历史;还有一个城市就是南京,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中华文明核心的一个‘备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