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HK$
154.6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3.4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88.2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6.1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
編輯推薦: |
1.《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两本书都是中国古代杰出兵书,是兵家谋略之大成,处事智慧之宝典。《孙子兵法》更是号称“兵学圣典”。
2.两本兵书体现的兵法智慧、兵法谋略,不仅可用于军事,在经管、商业、行政管理、处世、社交等方面都发挥作用。
3.曹操、李世民、拿破仑、孙中山、蒙哥马利等国内外名人纷纷赞誉。唐太宗称《孙子兵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宋代改革家王安石称《孙子兵法》“但用孙武一二言,便可功成名就”。
4.众多警世名言的出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穷寇勿追”……深刻诠释兵法谋略智慧内涵,让读者醍醐灌顶。
5.民国古文大师全文译解,通俗易懂,专业可靠。
6.配备精彩历史战例四色插图,让读者对兵法内容更好懂。
7.大字疏朗排版,典雅装帧,印刷清晰,阅读舒适。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合订本。两本兵书都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经典。《孙子兵法》全书十三篇,用极为精简的文字阐述了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揭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军事规律,提出诸多精辟的用兵法则。《三十六计》分成六套战计,每套战计下包含六条小计,从而形成三十六条计策。每条计策都使用《易经》上的话来解释,体现了刚柔、奇正、进退等思想。两本兵书所论述的兵法谋略,蕴含朴素的辩证法思维,达到了哲学的高度,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智慧。
近代古文家叶玉麟先生翻译《孙子兵法》,出版《白话译解孙子兵法》,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是释读国学经典的典范,当时受到欢迎,可惜后来湮没无闻。本书对该书重新出版,对内容做了一些校正。另外聘请文史作者为《三十六计》翻译作注。让读者轻松读懂两本兵书。
|
關於作者: |
(春秋)孙武 著
春秋末思想家,兵家奠基人。世人尊称为“孙子”或“孙武子”。字长卿,齐国人。著有《孙子兵法》该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以前的战争经验,揭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军事规律,提出诸多精辟的用兵法则,被誉为“兵学圣典”,备受国内外推崇。
|
內容試閱:
|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杰出代表,它成书于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作者是著名的军事家孙武。
孙武,春秋时齐国人,后经伍子胥推荐,任吴王的军事将领。据《史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史记正义》引魏武帝注云:“(孙武)事于吴王阖闾,为吴将,作《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作为一部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它用极为精简的文字阐述了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揭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军事规律,提出诸多精辟的用兵法则,蕴含朴素的辩证法思维,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从古至今,对《孙子兵法》作注者众多。
叶玉麟(1876—1958),字浦孙(又作浦荪),号灵贶居士,安徽桐城人,师从同籍儒学家马其昶。其生前著有《白话译解孙子兵法》《白话译解老子道德经》《白话译解庄子》等诸多著作,另有《灵贶轩文钞》存世。
《白话译解孙子兵法》出版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叶玉麟的注解专业晓畅、明白易读,在当时受到读者广泛欢迎,可惜后来湮没无闻。
本书中《孙子兵法》以1943年广益书局出版的《白话译解孙子兵法》为底本,重新整理。为方便读者阅读,明显错讹之处径改,力图做到无误。
《三十六计》又叫《三十六策》,也是一部人们耳熟能详的兵书,它蕴含着深刻的战争谋略和战争智慧。
《三十六计》的成书过程如何,是何人所著,已经不得而知了。人们根据其内容推测可能成书于明末清初。元、明以来,小说、戏剧流行,三十六计的计名便取自这些小说、戏曲中的俗语或成语。例如第一计“瞒天过海”出自明代《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三十六计分成六套战计,依次排列,分别是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计下包含六条小计,从而形成三十六条计策。每条计策都使用《易经》上的话来解释,体现了刚柔、奇正、进退等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维。
本书中《三十六计》保留了总说、计名、解语和跋(因篇幅所限,略去了按语)。为方便读者阅读,配有注释和译文。
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原 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 解
孙子说:用兵是一国的大事,关系一国的存亡、人民的死生,所以不能不慎重加以考虑!
先须经纬以下所论五事的次序,再校量我方和敌军的计谋,以搜索得两军的情实。所谓五事: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主将,五是法令。第一道义,指用恩信接待士卒,人民和长官同心合力。所以将帅才能和人民共生死,而人民绝不疑惧退缩。第二天时,指顺着阴阳的变化、气候的寒暑、四时的利宜,不加违逆。第三地利,指通达地势的远近、山川的险易、生死的地势,应当据利避害。第四主将,宜具有这数样才能,即智略、信实、仁爱、勇敢、威严。第五法令,包括部曲的制度、军吏的职分、运输的道路,以及军中一切的用度。凡这五件事,将帅若都能深晓,定可以取胜;若不深晓,必定要失败的。
所以为将的须仔细校量这五件事,计算我军和敌军的优劣,以探索其情况。自问:谁的君主有道义?谁的将帅有才能?谁能得天时?谁能据地利?谁的法令施行?谁的兵士刚强?谁的兵士熟练?谁的赏罚分明?从以上这几点推测起来,我就可以预知谁胜谁
负了。若听从我的计划去用兵,必定可以获胜,我即留在此地;若不听从我的计划去用兵,必定要失败的,我只得离开此地他去了!
我所计划的利害之点既见听用,然后我当在常法之外更求兵势,以辅佐之。但是兵势是不能预先定的,必须视敌人利害的情形,出于权变以制胜。用兵以诡诈为道。所以虽然有本领,故意示敌人无用;虽然将要用兵,故意示敌人不至于用兵;欲袭击敌军的近处,反出兵远处,示敌军以远去的模样;欲进攻敌军的远处,反陈兵近处,示敌军以近迫的模样。敌兵倘若贪利,我就用财货去引诱他们;敌军若因此势乱,我军即乘隙加以袭取;敌军若是兵势充实,我军当谨加防备;敌军的兵力若是坚强,我军须暂且避开;敌兵若忿怒,我可更加以屈挠,故意显示我卑弱无用,令敌人骄傲。敌军倘若闲逸,我当设法令其劳顿;敌军倘若团结一致,我当设计令其分离。攻击敌军空虚没有设防的地方,掩击敌军懈怠不曾留意的去处。以上乃是兵家取胜之策。然而必须因敌制变,是不可以预先言传的。
未曾开战,先在庙堂之上计划时已定有制胜之策,这是因为计谋筹划得十分完备;未曾开战,先在庙堂上计划时就没得制胜之策,这是因为计谋筹划得十分稀少。筹划完密的取胜,筹划缺少的失败,何况一无筹划的呢?(当然要失败了!)这样看来,谁胜谁负,我预先可以知道了!
原 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 解
孙子说:大凡用兵之法,轻车若具千辆,重车若具千辆,带甲的兵就有十万人,若馈送粮草于千里之外以供军用,再加国内和军中的用度、诸侯派来使者的费用、修饰器械的胶漆材料、整治车甲的油脂皮线等,每日须费用千金,然后才能兴十万兵。
及至和敌军交战,若日久才能取胜,必至兵器钝弊、锐气挫折;攻城若日久,必至人力殚尽;军队若久暴露在外,国用必至空虚不足。一至兵器钝弊、锐气挫折,人力殚尽,货财虚竭时,诸侯必乘隙而起,此时虽有智能之士,也不能善为谋划了!所以用兵若神速,虽拙无伤,若迟缓延久,虽恃机巧,亦不能成事。顿兵日久,而国家反受其利益,这是绝没有的事!所以,不尽知道用兵的害处,就不能够尽知道用兵的利益。
善于用兵的,一举得胜,不用再召集兵士补充;军出时载粮以行,回国时载粮迎迓,除此以外,在敌境时则掠食敌人,无须载粮馈送,所以载粮无有第三次。器用是取给于国中,粮食则资之于敌人,所以军食可以常足不缺。国家用兵而致穷困,这是因为运输太远,耗费过甚的原故,远道运输,百姓自然穷困了;而近军队处的人民每将货价抬高出售,如此百姓的财货就虚竭了。百姓的财用既虚竭,丘井的服役更形急迫。力屈财尽,住在原野的人民家产空虚,百姓所费,十成中耗去七成。公家所费,破车疲马,盔甲箭弩,戟和盾牌,捍御的大楯,以及牛和长毂车,十成中损去六成。
所以,有智能的将领,粮食务要取资于敌人。因为食敌人一钟粮,等于食自己二十钟粮;用敌人一石豆秸和禾藳,等于用自己二十石豆秸、禾藳。
若欲攻杀敌人,须激怒我的兵士;欲夺取敌人之利,须先以货财去鼓励兵士。所以两军兵车接战,若获得敌军十辆兵车以上,则赏首先夺获兵车的军士。将兵车上的旗帜更换,令其和我方的旗帜相同,然后羼杂入我的兵车内一齐使用。获得的兵卒,必以恩信善加待遇,使他们听我使用。这所谓战胜敌人而自己较前更强了。
所以,兵贵取胜,不贵持久。知兵法的将帅,乃是掌管人民死生的神人、决定国家安危的主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