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7.3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99.7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內容簡介:
在21世纪初,我们面临着一种新的爱的秩序,我们交往的对象变为没有特征的人,他们平庸、可以被取代、可互换也可抛弃。在这种情况下,联系取代了关系。在社交网络中有粉丝并获得”点赞”,可以成功或失败地发挥镜像自恋的作用。Instagram、Facebook、Twitter、出版物页面、真人秀,等等,无论在何处,知道自己被关注、被观看都成为存在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时代不仅培养了自助文化也孕育了一种溺水感。一切成功和名誉都公之于众,失败也如此,而失败带来的巨大影响导致颓丧抑郁。作者描述了在互联网时代寻找和感受爱的复杂和困难。
關於作者:
玛蒂娜·伯纳德,马德里精神分析协会培训分析师(Training Analyst of the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of Madrid,APM),巴黎精神分析学会会员(Psychoanalytic Society of Paris,SPP),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正式会员(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IPA)。
目錄 :
”前 言 /1
1 司空见惯的故事 /1
2 引 论 /11
3 互联网时代的爱情:心灵与社会的对话 /28
4 存在为先:病人丹妮拉和《钢琴教师》/67
5 过度性唤起与创伤 /83
6 毫无品质的彼者 /115
7 作为爱的客体的小装置 /133
8 自我繁殖:被看见或死亡 /163
9 此时此地之境 /207
10 结 论 /241
参考文献 /244
致 谢 /255
译后记 /257”
內容試閱 :
\前 言
读者很快会发现,手中的这本书有两个鲜明且无可争议的特点:独创与适时。其主题的时事性也体现在书名《赛博格时代的爱情面孔》上。互联网技术自开发建立至今,历时不过短短 30 年,但是,自蒂莫西·伯纳斯—李(Timothy Berners-Lee)1994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创建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HTML)、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和万维网(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起,互联网和数字文化就始终在迅猛地扩张其领域。这被视为一场可与印刷术的发明相提并论的人类文明革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历史学家尼亚尔·费格森(Niall Ferguson)在他的书中,也把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称为“拿破仑再世”。
这本书的独创性不仅因为其讨论的主题?这一主题通常被精神分析家们忽视?还因为其写作方法。玛蒂娜·伯德特(Martina Burdet)通过“司空见惯的故事”,展现她对该主题及其含义的细致深刻的研究,这些故事取自她的临床工作片段:她的病人们(patients)讲述了他们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能?或者实际上是如何难以?恋爱。因为不再能恋爱,而数据科学家又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便转向了精神分析家。
在引论中,玛蒂娜·伯德特开宗明义,阐明其研究领域:
前述案例一致表明,一种新的爱情秩序诞生了。在这种秩序中,相互发生关联的彼者已变成一个没有个性的某人:平庸,可替代,可交换,类似一种一次性消费品。在这种爱情秩序里,连接(connection)取代了关系(relationship)。
她认为,这种新的爱情秩序正好可以通过对“love”(爱)这个词进行嫁接来体现,即用一个 @ 符号代替字母“o”,变为“l@ve”。这种洞察力真是绝了!用这个新词来表达数字文化与我们的感受、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整个世界构架的整合,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符号 @ 在西班牙语中译作“arroba”。这个词源自阿拉伯语,意为一个度量单位。它是一个方位词,表达一种关系或一批货物在某个地方?在本书的语境里则指一个服务器。这种造词方式也曾出现在一本描写中世纪意大利商业的作品中,事实上,研究那段历史的一位学者凭着类似的洞察力,写过一篇题为“L’icon @ dei mercanti”(商务图标)的文章。
在“l@ve”中使用 @ 符号就像是一种嫁接,将数字世界和爱情世界的两种概念秩序结合在一起。此处,还是有必要澄清一下“嫁接”(graft)一词的含义。自古以来,嫁接一直是一种用来人工繁殖具有商业价值的蔬菜的方法,以提高它们的品质,防止它们灭绝。这种方法是将一种植物的一部分组织与另一种植物相连,以使两者作为一个单一生物体生长。从定义上来说,这个过程具有积极价值,该术语的医学含义也是如此。
这种积极的价值在本书主题的语境中却不存在。带有@符号的爱情创造了一种新的爱情秩序,彼者在这个秩序中失去了品质或价值,变得平庸且可替代。网络对人类关系的渗透(以及在关系中使用网络)隐含着一系列的后果。本书作者对此进行了巧妙的探索,并作出负面评判。如果关系中的彼者失去了品质或价值,并且很容易被替代,那么“嫁接”这一源于植物学的概念?保持植物的价值并提高其品质?就在很大程度上变味了(denatured)。
“变味的世界”一词准确表达了@符号象征性加入爱情世界和主体的内在生命的后果。伯德特对此作了一一列举。机器变成一种替代性客体和个人身体的延伸,因而具备陪伴性客体的价值特征,变成一个“赛博乳房”,它悄然运行,无论是持续相伴还是按需提供,都制造了一个假象。这个假象允许人们否认无助,即弗洛伊德式的无助状态(Hil osigkeit)。
变味的世界提倡一种虚假的自主性,否认孤独,并利用永久性的公开展示,在绝望中寻求一种永不满足的认可。它混淆视听,将时间模糊在一个连续的虚构的存在中,过度且无节制地增加外部和内在的兴奋,传播色情,割裂性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把情感变成单纯的商品。
防御机制中的分裂机制多于压抑,使得解离、破碎的心灵变得越来越多。爱的客体被赋予恋物癖式的价值,因为一个物品的价值可以等价于其他任何物品。
在“作为爱的客体的小装置”一章中,伯德特向我们介绍了更多当下的新鲜话题。我们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将小装置作为爱的客体的场域,一种虚拟现实的场域?她所说的一个“新现实”(new reality)。她通过与精神分析家胡利奥·莫雷诺(Julio Moreno)及其著作《精神分析的审视》(Psychoanalysis Examined),以及与其他作者的对话,强调了图像如何在虚拟现实中使人产生错觉,让人错将图标当成一个存在且在场的客体。以这样一个客体为前提,构建一个基于连接范式而非表征的未经检验的认识论范畴的假设便得以成立。这些把我们团团围住的“新现实”已难以用传统的概念工具加以描述,而正是伯德特、莫雷诺以及其他作者的思考,为精神分析及其他学科打开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新视野。
最近,在一个专门从事文化变革和基于数字时代挑战倡导文化创新的网站上,出现了一个标题?“过往的平常和真实均已不再”。虽然伯德特自谦不是专家,但她对大数据进行检视时,准确指出了一个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即该系统通过数据关联凸显了多数人的“真相”,而并不强调和分析数据关联得到强化背后的原因。
通常可以用五个“V”来描述大数据:数量(volume,大量数据)、速度(velocity,以极快的速度生成数据)、多样性(variety,数据的多样性)、价值(value,进行预测分析的可能性)和准确性(veracity,数据的可信度)。数据分析家认为,从数据的分析研究中获得知识和利用价值是可能的。然而,数据本身代表了一个无差别的和无声的集群,除非有人通过特定的意义识别语言知识模型、词汇聚类模型,以及多维统计技术,才可以让数据说话。因此,有必要添加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即使用基于归纳法的推理程序进行数据分析。这一程序不会优先考虑已知的假设,而是允许提出新的假设。它将优先考虑数据调查的启发性价值。这个主题在“作为爱的客体的小装置”一章中有所论述。
总而言之,本书涉及的问题和举例都是非常有趣的热门话题,值得大众阅读。
豪尔赫·卡内斯特里(Jorge Canestri)
欧洲精神分析联盟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