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3.4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HK$
557.8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HK$
85.0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本书立足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深度转型的基本现状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综合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对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格局的变迁进行多维度、跨学科的深入分析,基于“竞争性合作”概念和理论框架,为后疫情时代错综复杂且路径不明的国际关系提出一个可能的发展路径,并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亟须的内外制度重塑和改革策略提出可行性建议。
|
內容簡介: |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阶段,思想界亟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开放的思维和全球视野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
在这样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本书立足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深度转型的基本现状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综合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理论,对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格局的变迁进行多维度、跨学科的深入分析,基于“竞争性合作”概念和理论框架,为后疫情时代错综复杂且路径不明的国际关系提出一个可能的发展路径,并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亟须的内外制度重塑和改革策略提出可行性建议。
本书从中国的开放战略出发,围绕中国在经济与金融、生态与社会、命运共同体及合作共赢四个方面的发展理念与实践经验进行深入分析,为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
關於作者: |
刘卫平,湖南长沙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开发银行研究员。清华大学社会学专业法学博士,约翰?桑顿教授“全球领导力”项目班长,管理学硕士;武汉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经济学博士,文学学士,经济学、法学双聘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经济与社会、国际金融、国家战略。著有《全球领导力》《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及其影响研究》《中等收入陷阱:基于经济转型与社会治理的理解》《社会信任:民间金融与经济转型》等著作,以及《中美基建合作计划》《中美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向西开放: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多项研究报告。
|
目錄:
|
第一部分 经济与金融
前 言 百年巨变下的中国经济和对外政策选择 / 21
评 论 让世界理解中国,让中国理解世界 / 43
导 论 构建竞争性合作时代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 1
核心概念 竞争性合作、开放型经济 / 2
内容结构 从改革开放到开放共享 / 5
核心观点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12
战略决策 发展中美互利共赢的“竞合关系” / 17
第一章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新阶段:再平衡与战略机遇 / 25
第一节 中国经济调整与再平衡:挑战与策略 / 26
第二节 中国经济应对当前挑战的五个支点 / 42
第三节 开放型经济与中国新的战略机遇期 / 56
第四节 中国开放型经济为世界带来新机遇 / 65
第二章 金融改革与数字经济的新格局:多元化与加强监管 / 79
第一节 全球金融变革与新时代中国货币政策 / 80
第二节 多元化金融发展:防范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 / 100
第三节 政策性银行需从产业金融角度服务重大科技创新 / 110
第四节 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与有序竞争 / 116
第三章 发展主义:开发性金融与经济平衡增长 / 129
第一节 开发性金融促进我国经济平衡增长的不可或缺性 / 130
第二节 充分发挥开发银行在我国经济再平衡增长中的作用 / 144
第三节 以金融创新推动生态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 158
第四节 开发金融: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融资平台 / 164
第五节 推进中国中长期融资与立法体系建设 / 186
第二部分 生态与社会
第四章 新发展路径:低碳、需求侧与生态文明建设 / 201
第一节 碳中和的转型问题与氢能源革命 / 202
第二节 需求侧:重塑消费需求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 / 215
第三节 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产业投资基金建设 / 226
第四节 构建中国特色“绿色金融”体系 / 240
第五章 经济社会转型:社会与国家治理改革 / 245
第一节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道路的基本思路 / 246
第二节 经济社会领域矛盾化解与秩序重建 / 258
第三节 以国家治理机制优化促进社会转型发展 / 272
第四节 以道德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转型 / 283
第五节 社会信任:债务的信用条件变化与政策调整 / 290
第三部分 命运共同体
第六章 命运共同体:重塑走向世界的地缘经济与政治 / 313
第一节 地缘政治与贸易保护收缩策略的机遇与挑战 / 314
第二节 减少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进程的文化认同风险 / 320
第三节 以“社会型与经济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非洲 / 329
第四节 构建欧非中三边对话与合作新机制 / 343
第五节 建设性参与全球治理必须注重国家主权博弈 / 351
第七章 “一带一路”:“双循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361
第一节 “一带一路”: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新体系 / 362
第二节 “一带一路”:以主动的姿态全面融入全球化 / 375
第三节 “一带一路”:“地缘政治”的挑战和经济机遇 / 379
第四节 “一带一路”:亟须实施经济社会综合规划 / 385
第五节 开发三都澳:构建“一带一路”新的经济增长点 / 396
第四部分 合作共赢
第八章 合作共赢:中美经贸合作需要大智慧 / 407
第一节 中美需实现互利共赢 / 408
第二节 基建合作:中美经贸新的增长点 / 428
第三节 能源问题与气候变化:以中美合作实现全球合作 / 457
第四节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473
第九章 面向未来:建立21世纪的中美关系 / 483
第一节 中美都需做负责任的主权国 / 484
第二节 中美需要共调经济结构应对全球供求变化 / 491
第三节 美国对华政策的趋势分析与应对策略 / 502
第四节 促使中美走向包容性竞争关系的策略 / 532
第十章 开放共享:构建中国与世界的开放型经济新秩序 / 537
第一节 中国与世界的开放型经济新秩序 / 538
第二节 共赢模式:全球资源配置与经济治理新格局 / 545
第三节 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战略 / 553
第四节 顺应新一轮全球化,努力实现再平衡 / 561
第五节 构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研究支撑体系 / 571
参考文献 / 575
后记 和平与发展—世界秩序永恒的主题 / 585
|
內容試閱:
|
百年巨变下的中国经济和对外政策选择
习近平主席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各种安全挑战层出不穷,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全球发展遭遇严重挫折。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之问。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搅乱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也让人类经济发展遭遇了重大挫折。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空前抬升和霸权主义日渐猖獗,全球化遭遇逆流,俄乌冲突的爆发导致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霾之下,让不断衰退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众人皆呼,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这是世界格局之变、时代精神之变、历史趋势之变!怎样在变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育先机,在云谲波诡的国际环境中拨云见日,奏响中国声音,引领时代潮流,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进而塑造共同富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回答这个问题,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与对外政策之间的辩证关系至关重要。以“中国经济”为研究对象的中外著作汗牛充栋,探讨中国外交政策的著作也不知凡几,但以“中国经济与世界秩序”为题的专著还屈指可数。本书关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秩序的系列观点,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基础上做出的战略性研判,但本书是从哲学社会科学意义上来思考这一根本问题的。本书认为,价值观和发展观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和出路,对外政策是对一国价值观和发展观的阐释和宣介。能否让世界理解、接受并认同一国特有的发展观,进而实现和而不同,需要成熟的政治韬略和外交表达。
卡尔·马克思认为,经济发展最终的追求应是人的全面发展。但这里的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政治的、社会的动物。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应是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调整,构成了人类社会最核心的政治活动。因此,物质和技术层面的经济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和政治活动的基础,政治的内容和形式表现为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一切政治和经济的活动,最终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政治经济学的任何工作都只有以利他主义为基础才可能。人们今天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方面努力生产出来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使未来的后代受益,而非这一代人自己受益。如果经济学的工作有任何意义的话,那就在于而且只在于对未来、对那些在我们以后降生于世的人有所帮助。”但是,韦伯同时也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斗争从不歇停,这一事实并不因为这种斗争在‘和平’的外表下进行就有所不同。”“全球经济共同体的扩展只不过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斗争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并没有使各民族为捍卫自己的文化而斗争变得更容易,而恰恰使得这种斗争变得更困难,因为这种全球经济共同体在本民族内部唤起当前物质利益与民族未来的冲突,并使既得利益者与本民族的敌人联手而反对民族的未来。”针对当时处于全球化十字路口的德意志民族的处境,韦伯呼唤政治教育,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工作的基石,在于培养足以构成我们人性中的伟大和高贵的素质,在于培育出政治成熟的民族担纲者。韦伯所言的政治成熟,就是指经济政治的领导者“能够把握本民族的长远的经济政治‘权力’利益,而且有能力在任何情况下把这一利益置于任何其他考虑之上”①。
百年未有之变局下,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理解中国,也迫切呼唤政治成熟的担纲者,在竞争日烈的国际风云际会中展示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气派的同时,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众人皆知,我国经济总量已跻身世界第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世界奇迹。关于这一奇迹的诞生,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产权制度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世界经济分工与产业转移、技术创新与扩散、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强有力的国家与政府组织等诸多经验层次进行了阐释,但是,无论如何解释,都似乎难以让人们信服,至少迄今为止尚未完全赢得西方经济学主流范式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接受。突出表现为我们在发展和崛起过程中引发了西方社会的流言蜚语和恶意抵制。从中国威胁论的兴起,到美国如今将中国视为头号敌人,吹起了西方资本主义遏制中国发展的冲锋号,污蔑中国不遵守世贸规则,将中国经济的腾飞归因于搭上了入世的便车,享受了全球化带来的技术扩散红利,因此试图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和贸易排斥……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之所以非但没能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可和接受,反而引发了它们的担忧、排斥甚至仇视,根本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崛起和腾飞的过程、机制及政治、社会文化基础等根本性的原因缺乏深刻的认识;二是我们自身在经济崛起和腾飞过程中,有意无意忽略了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所必须建构的知识储备和智力资本,以及与此相应的与国际接轨的组织架构和规则体系。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本书所言之中国经济并不是西方传统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意义上用各种指标或模型来建构的经济,对外政策也并不是通常意义上作为国家内政延伸意义上以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为核心目标的“外交政策”。本书所言的“中国经济”是内嵌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意义上的社会互惠交往活动,本书所言的“对外政策”则是超越意识形态的不同文明之间沟通、交往、互动与融合意义上的交往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建构新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及相应的组织体系和规则体系,中国经济才能减少走向世界的摩擦和风险,才能真正让世界接受和拥抱,进而实现“和而不同”,达到费孝通先生所言之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秩序。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构造是关键。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首先是归因于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等内部结构因素的结果,要让崛起的中国走向世界,赢得世界的认可,必须讲好中国经济崛起和腾飞的故事,向世界讲好中国经济崛起的内部政治、社会、文化和历史基础条件,让世界人民真正知道:“中国经济取得辉煌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把这个真理讲出来了,但从总书记口里讲出来是政治语言,怎样用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学术的语言讲出这个真理,让世人信服,是摆在各个学科眼前的关键问题。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何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根本原因。
纵观历史,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的约1500年前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济在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绝对处于中心位置,但那是在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孕育出的经济体系,这一经济体系以自给自足、兼容并包、崇尚自然、互惠交往、礼尚往来而闻名于世,曾让四海来朝。然而,这样一种经济体系在欧洲工业大革命后,被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所侵略和瓦解。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侵蚀和坚船利炮的打击下,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马克斯·韦伯用新教伦理解释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并认为儒教文化笼罩下的前现代中国无法孕育出现代资本生产方式。这或许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然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步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指引中国摆脱落后挨打局面,走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思想和行动指南。
研读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可谓是全体中华民族在古今中外历史际遇下对古老东方文明的自我革命革新及对西方工业文明的积极主动适应和改造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是这一道路和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引路人。这条道路和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是中国经济实现崛起和腾飞的根本,这是堪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比肩的人类文明最新成果。
因此,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是从古老农耕文明母体衰变过程中,历经西方资本主义的洗礼而孕育出来的崭新经济体,这一经济体系的形成,与自身内部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息息相关,外部因素和环境只是对其形成的进程起到或急或缓的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史都是连续的、辩证的统一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我们不能仅仅把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简单归因于改革开放政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在改革开放前30年,乃至1840年以来的200年时间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系统变革,为实现这一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这一漫长的内部变革和积累,无以实现腾飞。举个简单的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就有了现代化转型的苗头,然而,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民族工业体系终究没有成长和发育起来。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后,我们才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中国实现经济腾飞的内部基础。
《中国经济与世界秩序:竞争性合作时代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正是从我国自身的经济创新发展出发,指出了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新阶段,中国经济再平衡的挑战与机遇,阐释了数字经济浪潮下我国金融改革、风险防范与监管体系重塑问题,突出了以生态文明为中心的绿色发展道路的建构及其金融支撑,强调了经济社会转型的辩证关系及道德文化在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金融创新、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和治理转型是我们应对世界变局走向世界所必须修炼的内功,讲好这四方面的故事,做好这四篇大文章,是赢得世界理解和尊重的关键。
如果说政治意义上的对外政策,主要目标在于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这一民族国家的核心利益和最高宗旨,那么,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上的对外政策,则是通过经济互惠交换、文化交流互动、社会友好交往等形式,增强我们与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不断扩大我们在国际上的朋友圈。在全球气候变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科技伦理失控带来的科技灾难不时产生的今天,我们已然进入了全球风险社会,传统风险与现代风险的相互交织,使得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更加遭遇各种不确定性。我们认为,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新时代的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新时代的重大使命。
经济互惠交往,文化交流互动,社会友好往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和路径。因此,本书着重从减少文化认同风险、以社会型与经济型基础设置建设投资非洲、构筑欧中非三边对话与合作新机制等方面提出重塑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注重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推进亚欧大陆经济融合发展等观点,以加强、稳定和扩大我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地缘政治经济基础。
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毋庸置疑,中美之间的关系和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世界的秩序。在竞争中遏制中国的超越,将是美国维护其全球霸主地位的首选战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中美之间进入了竞争性合作时代。习近平主席提出,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攸关世界前途命运,是两国必须回答好的世纪之问。现阶段中美经济关系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如贸易逆差扩大、贸易规则分歧,以及知识产权争端,等等,这是竞争性合作时代不可避免的。2018年G20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中美之间是“竞合关系”,即竞争性合作关系。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对华政策演讲称,美国决心避免与中国发生“新冷战”。中美两国GDP占全球的41%,占全球经济增长的50%,中美商品贸易占全球的35%。中美需要更多接触与沟通、经济间的联系与文化上的理解。这是处理中美这一21世纪最重要关系的正确方式。
中美存在很大差异,这既是冲突的根源,也是合作的机遇。从商业经济学角度来说,差异就是生产力,意味着互补、兼容和双赢合作,应努力确保两国间差异成为力量、增长和合作之源,而不是冲突之源。中美双边贸易关系整体较为紧密,贸易结构呈现出较强的互补性。中美贸易逆差更多的源于经济结构。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中国的产业仍处于中低端,而美国则处于中高端。从产业布局的角度分析,中美都需要调整经济结构,以应对全球供求变化。
本书认为,处理好中美关系,需要大智慧。为了继续推进21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美都需要做负责任的主权国家。未来时机成熟时,应该设定更大的中美贸易谈判格局,将“中美基建合作”纳入谈判计划。中美基建合作不仅可缓解在贸易方面的紧张关系,更能促进中美两国走向深层次的经济融合。美国大部分基础设施建成于20世纪60年代,许多已经达到最大使用期限。包括新能源投资在内的大规模基建计划,是拜登总统在竞选期间便提出的一个重要政治主张,也是其就任以来的主要努力方向。美国将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政计划,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扩建和现代化改造。2021年8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价值1.2万亿美元的两党基建法案,启动大约20万亿美元的美国经济要依赖的庞大基础设施网络,从道路、桥梁到货运铁路和港口,再到电网和互联网服务。这一法案是美国多年来最大型的公共建设计划之一。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不但有40多年的经验,而且还有巨大的产能、标准、施工、管理和创新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资本来源国和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处于有利地位,中国投资者可以通过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多元化业务,利用人工成本优势、规模效益和丰富的基础设施经验进入美国市场。同时,在合作中可使中国企业更加熟悉国际规则,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适应发达国家严格的商业经营环境,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此外,中美基建合作将促进两国走向深层次经济融合,也将使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朝着达成双边投资协定(BIT)的方向发展。中美基建合作将使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加强两国政治互信、民间互通,促进全球经济稳定与繁荣,对中国与世界的公共平台和中国的未来,都将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现在,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期。本书是在百年未有大变局时代,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构建新时代新格局所做的战略性思考和研判。40多年前,我们自己都不大相信中国能发展成现在的样子,而几十年之后,相信中国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世界这样相信中国,我们更应相信自己!
但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美好而艰巨,也充满各种未知的挑战,我们必须在不断的反思中积蓄自信的底气,更加行稳致远!
2022年1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