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理论与实践

書城自編碼: 396909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自然科學总论
作者: 杜德斌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864807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18.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7.3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1.8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2.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30.1
《地理学中的解释(汉译名著本)》
+

HK$ 72.6
《自然史》
+

HK$ 172.5
《荒野之美:自然主义种植设计》
+

HK$ 122.5
《天工开物》
+

HK$ 70.8
《科技强国》
+

HK$ 602.6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上下卷)》
編輯推薦:
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系统地回答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究竟由什么要素构成,其形成机制和驱动力是什么,为何某些城市比其他城市更具创新性,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成败的关键原因何在,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哪些重要的经验教训,以及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更高效地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这些真知灼见无疑对关注科技创新的各级决策者、规划师、专业人士和企业家们都十分宝贵。
內容簡介:
本书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系统表述和解释“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和过程。从概念化和理论化的解读,到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系统拆解为其功能特征与构成要素、发展机制、支撑环境、多样化路径和空间分布,再到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实际案例。所有章节均配有数据分析,并与现有研究相对比。本书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理论探索的开拓性尝试,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理论研究和认识统一具有较高的学术贡献和理论价值。
關於作者:
杜德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教育B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B战略研究基地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美国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杜德斌工作室首席专家。长期从事科技创新战略与地缘安全战略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B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重大和重点研究课题6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50多篇,出版著作20多部,研究成果多次获教育B和上海市优秀研究成果奖,包括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目錄
第一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兴起 001
第一节 知识经济孕育科技创新城市001
一、科技变革推动城市功能转型升级 002
二、城市功能转型衍生科技创新城市 004
第二节 全球化催生全球科技创新中心005
一、全球化促进全球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005
二、从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到全球创新网络 006
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全球创新网络中的节点城市007
第三节 国家科技实力的核心依托007
一、全球科技创新活动分布的不平衡性 008
二、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009
三、中国孕育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历史机遇和
潜力 011
四、中国城市正加速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013
参考文献016
第二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特征与构成要素017
第一节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与内涵017
一、概念源起 017
二、内涵界定 020
第二节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功能 022
一、科学研究功能 022
二、技术创新功能 023
三、产业驱动功能 023
四、文化引领功能 024
第三节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特征 025
一、功能支配性 025
二、结构层次性 026
三、空间集聚性 026
四、产业高端性 027
五、文化包容性 028
第四节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构成要素028
一、核心要素:人才 030
二、主体要素:企业、大学与政府031
三、环境要素:文化、资本、设施及服务 033
四、创新要素之间的系统关系 034
第五节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测度与评价036
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测度 036
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 038
参考文献 042
第三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核心要素045
第一节 人才与科技创新活动045
一、人才及其个体与群体特征 046
二、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才类型 047
第二节 人才集聚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049
一、人才集聚的形成及效应 050
二、人才集聚效应推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 051
三、人才流动与集聚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能级提升 053
第三节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人才结构特征054
一、科技化 055
二、国际化 056
三、年轻化 058
第四节 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跨国科技合作 060
一、全球人才流动的历程与趋势 061
二、全球人才流动网络的演化特征 062
三、科技人才的跨国流动与国际合作 065
参考文献066
第四章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驱动要素068
第一节 世界一流大学: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知识源头 068
一、人才培养摇篮 070
二、卓越人才集聚高地 073
三、科学研究重镇 077
四、创新创业基地 082
第二节 创新引擎企业: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发动机085
一、创新投入的主体力量 086
二、创新产出的主要贡献者 089
三、创新集群的引领者 092
第三节 奋发有为的政府: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规制保障 094
一、科技创新的直接投入者 094
二、创新发展蓝图的规划者 099
三、创新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者 100
四、企业发展壮大的扶持者 102
参考文献 104
第五章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支撑要素105
第一节 创新文化105
一、城市创新的文化基因 106
二、创新文化的基本特征 108
三、创新文化的重要作用 112
第二节 风险资本 113
一、风险投资的基本类型 114
二、风险投资的主要功能 114
三、风险投资的全球分布 116
第三节 创新基础设施 121
一、科技基础设施的功能 121
二、科技基础设施的空间集聚 123
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作用 125
第四节 专业性服务 126
一、生产性服务的中间功能 127
二、科技中介服务及其功能 128
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129
参考文献 130
第六章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 133
第一节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驱动力差异 133
一、政府驱动主导型 134
二、大学驱动主导型 137
三、企业(市场)驱动主导型 140
第二节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机构来源差异 141
一、内生型 142
二、外源型 143
三、混合型 149
第三节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产业类型差异 150
一、高技术产业型 150
二、传统产业型 152
三、综合产业型 153
第四节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三维模式 154
参考文献 156
第七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与网络结构 159
第一节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与空间衍生路径159
一、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路径与类型 159
二、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与空间衍生路径 163
第二节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格局 165
一、三足鼎立的全球创新版图 168
二、美国领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170
三、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强势崛起 171
第三节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网络结构173
一、国际科技合作塑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网络 173
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际知识网络呈现多核心层级结构 179
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际技术合作初显网络化特征 185
参考文献 187
第八章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国际案例189
第一节 硅谷:企业驱动 内生机构 多元化高新产业 189
一、动力转换:从大学和政府驱动到企业驱动 190
二、创业文化和风险资本催生内生型新创企业持续繁荣 197
三、多样化的高技术产业齐头并进 202
第二节纽约:政府驱动 混合机构 单维高技术产业 207
一、政府驱动城市转型,大学及科研机构引领技术发展 208
二、内生型中小科技创新企业与大企业及研发机构协同发展 211
三、以服务业支撑的全球制药与生物科技创新中心 213
第三节 伦敦:政府驱动 混合机构 传统产业科技化 219
一、政府对提升科技创新功能起着关键作用 220
二、本土创新机构与跨国企业构成混合创新主体 222
三、新兴技术及服务与传统产业结合形成特色创新产业 226
第四节东京:政府驱动 高度内生型机构 传统产业 230
一、政府是驱动东京城市功能转型的主导力量 231
二、本土企业是东京科技创新的绝对主力 237
三、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40
参考文献246
第九章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中国实践 248
第一节 北京:政府驱动 内生创新机构 高技术服务业 248
一、政府主导的发展驱动力 249
二、内生型为主的创新机构 254
三、高技术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类型 258
第二节 上海:政府驱动 混合创新机构 多元化产业 262
一、源于政府的发展驱动力 262
二、从外源型到混合型的创新机构 268
三、传统产业主导的多元化产业类型 272
第三节 深圳:企业驱动 内生创新机构 单一高新技术产业 277
一、企业驱动的动力模式 277
二、内生型创新机构 282
三、单一高新技术产业型 285
参考文献 291
內容試閱
从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中国屹立于世界的关键支撑。现今世界,变局迭现,烽烟四起,有形的战争尚未平息,无形的贸易战、科技战、人才战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依托,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话语权和支配权,谁拥有最高等级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谁就拥有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最大的战略优势。
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萌起,至今已近十年。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从理论构建,到实践指导,再到以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框架,需要思考、积淀、充实、反思、完善的反复磨砺。本人2015年出版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动力与模式》一书初步搭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研究框架,总结归纳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一般规律,也概括性地描述世界主要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时至今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理论研究已取得诸多进展,中国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不管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角度,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行更加全面系统地梳理与凝练,十分必要且十分重要。
本书的源起,是为了将本研究团队近年来的主要成果,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动力与模式》一书的基础上,整合成更有体系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理论研究内容,同时形成更有逻辑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案例分析框架。因此,基本保持了兴起背景-功能特征与构成要素-空间格局及演化趋势-核心要素-驱动要素-支撑要素-发展模式的逻辑结构,但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拓展,更加突出了系统性和网络化的特征,彰显出开放、合作、交流、共赢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此外,为展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实践成果,将城市案例独立成章,资料更为翔实,行文更有条理。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兴起背景,与知识经济息息相关,可以说,知识经济带来的科技变革,引领着城市功能转型,衍生了科技创新城市。科技创新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节点。同时,也使全球创新活动高度集中在这些节点城市,不平衡的科技创新活动分布,造成了国家科技实力的差距,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核心依托。正因为如此,全球城市发展格局正在重构,以纽约、伦敦为代表的传统全球经济中心正不断转向科技创新功能,而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中国城市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正在实现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跨越。
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网络的高等级节点,当科技创新城市的影响力和支配力波及全球,它就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概念内涵加以明确界定,才能进一步把握和理解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驱动、文化引领四大功能,功能支配性、结构层次性、空间集聚性、产业高端性、文化包容性五大特征,以及由核心要素、主体要素、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组织结构。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取决于各种创新要素之间的系统关系,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创新生态系统中最为突出、最为活跃的系统平台和空间载体。
人才始终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的发生不仅需要人才个体所提供的智力支撑,还高度依赖于人才集聚所产生的集体智慧。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本质上就是全球人才集聚的中心。一个城市科技创新人才的持续流入和增长,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具备了科技化、国际化和年轻化的人才结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才具有了源源不断地产出新的知识、技术和产品的核心动力。当今时代,科技创新人才的跨国流动和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不断集聚创新要素、扩大创新影响的途径和载体,是全球创新网络形成和壮大的关键动力。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从根本上离不开大学、企业和政府等主体要素的驱动。世界一流大学是其形成的知识源头,能够不断聚集卓越人才、培养创新人才、产生新知识、衍生新企业;创新引擎企业是其成长的发动机,能够持续加大创新投入、贡献创新产出、孕育新兴业态、引领创新集群;而政府则为其发展提供规制保障,不但担负着规划创新蓝图、制定法律法规的重任,而且可以以直接投入引导科技创新方向,以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发展。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大学、企业、政府三者共同驱动的结果,大学、企业与政府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过程中的协同互动,才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持续动力。
任何创新人才和创新主体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中进行的。创新环境是由支撑创新活动的各种要素形成的综合体,创新文化、风险资本、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专业服务是其中关键性的支撑要素。创新文化体现了城市的活力与创造力,是诱发新思想、新知识的内在力量;风险资本是物化的企业家精神,为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成长提供资金以及相关专业服务;创新基础设施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保障,且具有汇聚高等级要素的平台功能;专业性服务是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效率的润滑剂,也是知识与信息传输的重要媒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发现和总结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共性特征即发展模式,是研究制定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战略的基础。对世界著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其个性和共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发展动力、机构来源、产业构成三个维度:根据发展动力差异,可分为政府驱动型、大学驱动型、企业驱动型;根据机构来源差异,可分为外源型、混合型和内生型;根据产业构成差异,可分为综合型、高新型和传统型。然而,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往往并非单一依靠一种动力,或者依靠一个产业,需要从发展动力、机构来源和产业构成三个维度综合考察,形成更为立体和直观的三维发展模式。
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区域集聚特征,区位是影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区位不同,城市成长为科技创新中心的路径就会不同,存在着政府扶持、市场导向、大学驱动等不同的成长动力差异。在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中心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结果显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分布呈现显著的欧洲、北美和亚太三足鼎立格局,但高等级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分布于北美和亚太地区,尤其集聚于美国和中国,虽然美国仍领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但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已强势崛起。随着科技创新与合作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网络结构已经形成,中美双中心的拓扑网络格局开始显现。
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三维发展模式的框架下,对北美、欧洲和亚太的代表性城市进行具体分析,选取硅谷、纽约、伦敦、东京,从发展动力、机构来源和产业类型三个维度考察这些城市的发展特征。在发展动力上,硅谷早已实现从大学和政府驱动向企业驱动的转换,纽约、伦敦和东京正在借助政府驱动实现从金融中心或工业中心向科技创新中心的转型升级;在机构来源上,硅谷、纽约、东京都具有典型的内生型特征,伦敦则兼具内生型与外源型的混合特征;在产业类型上,四个城市和地区均具有多样化特征,硅谷的高科技产业领先全球,纽约的制药和生物科技引领世界,东京的传统产业技术先进,伦敦的金融科技优势明显。
中国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实践方面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已经具备了相当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在人才要素、主体要素、支撑要素等方面均显示出强大的基础实力。北京属于政府驱动 机构内生 科技服务业主导模式,硬件科技有待加强,服务能级有待提升;上海属于政府驱动 混合机构 多元化产业模式,需要加快培育创新引擎企业,着力提升本土创新能力;深圳属于市场驱动十机构内生十单一高新产业发展模式,科技产业类型有待拓展,基础研究能力有待加强。
新概念的提出和新理论的构建,并不能“一蹴而造圣人之域”,需要时间的打磨,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成果的累积,需要经验的丰富,才能不断完善,臻于成熟。本书仍有许多未尽之处、未尽之言,谨以此作引玉之砖,期待更加丰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研究成果!十分感谢香港大学林初昇教授为本书作序!感谢祝影博士为本书整理和提供素材!感谢段德忠、张仁开、侯纯光、桂钦昌、胡曙虹、杨凡、何舜辉、肖刚等老师和郭卫东、张强、苏晗、于英杰、李希雅、喻思齐、丁浚峰、李祺祥、陈毓玲等同学为本书和相关研究做出的贡献!也感谢该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辛勤付出!
杜德斌
2023年10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