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1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新时代农村教育需求与机会获得研究

書城自編碼: 398137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张济洲
國際書號(ISBN): 9787576048032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9.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创客训练营  Arduino 应用技能实训
《 创客训练营 Arduino 应用技能实训 》

售價:HK$ 67.9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订译本)
《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订译本) 》

售價:HK$ 205.9
中国医学的起源(知史丛书)
《 中国医学的起源(知史丛书) 》

售價:HK$ 227.7
机器人学基础   于靖军 王巍
《 机器人学基础 于靖军 王巍 》

售價:HK$ 86.3
骰子世界
《 骰子世界 》

售價:HK$ 57.3
乾隆的百宝箱:清宫宝藏与京城时尚
《 乾隆的百宝箱:清宫宝藏与京城时尚 》

售價:HK$ 135.7
第二琵琶协奏曲
《 第二琵琶协奏曲 》

售價:HK$ 56.4
工程机械手册——农林牧渔机械
《 工程机械手册——农林牧渔机械 》

售價:HK$ 457.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20.9
《玩耍是最认真的学习》
+

HK$ 69.6
《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

HK$ 66.7
《不一样的中学》
+

HK$ 52.7
《教育何为?》
+

HK$ 68.4
《生长与超越:价值驱动型学术高中建设的“双十”模型》
+

HK$ 66.0
《读书会创始人》
編輯推薦: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促进教育公平
农村教育关涉农村家长和农村学生的命运,关涉受教育者生存质量和向上流动之希望。但是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现象仍然没有从根本扭转,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农村教育困境反映了转型期社会公正问题,教育被公认为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武器”,但是农村教育质量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求,是社会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农村教育机会获得不平衡不充分不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对于农村家长和农村学生的教育需求及其机会获得的研究,是化解新时代我国农村教育困境,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
內容簡介:
张济洲,男,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教育、课程与教学论、陶行知教育思想。江苏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育硕士教师,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兼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2007年毕业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2010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证书,2014年获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后证书,2012年赴美国莫瑞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进修,2013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进修。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获得教育 部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關於作者:
张济洲,男,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教育、课程与教学论、陶行知教育思想。江苏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育硕士教师,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兼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2007年毕业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2010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证书,2014年获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后证书,2012年赴美国莫瑞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进修,2013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进修。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获得教育 部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目錄
导论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主要研究内容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农村教育改革的国家视角与底层教育获得
第一节 我国城乡社会制度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变化
第二节 城乡教育分治的政策架构与城乡教育差距扩大
第三节 政府教育布局调整与教育机会获得
一、 “文字下乡”中的国家意志
二、 布局调整中“教育上移”与受教育机会变化
三、 后“撤点并校”时代,乡村社会“空心化”与教育获得变化
第四节 新时代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需求相统一
第二章 农村家长的教育意愿与教育需求
第一节 农村家长的道义理性与教育需求
一、 农民的理性分化
二、 农民教育选择的结构二重性
第二节 农村家长对待子女教育意愿和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基于山东、安徽和宁夏调查
一、 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家长对待子女教育意愿的变化
二、 农村家长教育需求特点
第三节 教育对农民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 后张村村民职业结构和农民之社会流动
二、 村民就学空间与受教育机会
三、 后张村教育与社会流动之变迁
四、 农村社会分层与教育意义变化
第三章 农村学生教育机会获得实证研究
第一节 城乡社会阶层分化与教育机会获得
第二节 城乡家庭资本差距与子女教育成就
一、 城乡各类家庭资本差距调查
二、 城乡家庭资本与子女教育获得之关系
第三节 从中考数据库分析农村学生教育机会获得路径——基于山东某县的实证研究
一、 理论研究基础
二、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三、 结论及其解释
第四节 数字鸿沟与城乡教育差距——教育公平视角下城乡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的实证研究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设计
三、 数字鸿沟与教育公平
四、 结论与政策
第五节 扩张背景下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变化
一、 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数量变化
二、 城乡子女接受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质量变化
三、 教育扩张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变化实证研究
四、 入学机会数量的增加与农村学生社会流动变化
第四章 农村学生教育分流与教育选择
第一节 教育分流的本质、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一、 教育分流在本质上折射社会不同阶层利益分化
二、 教育分流异化为一种淘汰机制
第二节 当前农村学生教育分流现状及其问题
一、 当前我国农村学生义务教育后分流情况
二、 农村家长和学生职教分流意向调查——基于山东、安徽和宁夏实证研究
三、 谁被分流——基于受教育者视角
四、 “职教分流”的阶层化
第三节 教育分流与农村学生学习状态
一、 缺乏兴趣与厌学——农村学生不“在学”状态
二、 农村学生自愿性辍学——隐藏于教育过程中的自我淘汰
三、 高考弃考背后的农村学生群体分化
第五章 农村学校教育课程、教材、考试等方面的隐性社会分层功能
第一节 农村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文化再生产——以中小学教材分析为例
一、 中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特征比较
二、 教材内容城乡差异数量分析
三、 不同版本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的人物特征分析
四、 教材中城乡语言差异
第二节 农村学校考试和评价标准的城市化倾向——以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为例
第三节 新高考改革中的公平认同和农家子弟机会获得研究
一、 公平认同感增加抑或减少——新高考改革的公平认同变化
二、 高考改革的多样化追求增加了农家子弟教育机会获得难度
三、 等级赋分制、综合素质评价与农家子弟教育获得
四、 “专项计划”与教育过程的公平
五、 新高考改革与教育公平的风险成本
六、 倾听基层声音,化解农村家长和学生的公平认同焦虑
第四节 农村学校教育难为:有利于社会流动?社会再生产?
一、 城市化导向的“离农”教育有助于农村学生实现社会流动
二、 “为农”教育片面强调立足农村社会,却不利于农村学生社会流动
三、 城乡教育一体化中“和而不同”和“美美与共”
第六章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教育需求和机会获得
第一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教育需求变化
一、 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进入新发展阶段
二、 新时代乡村教育需求与机会获得变化
第二节 从悬浮型治理走向嵌入式治理——乡村教育治理的底层视角和策略行动
一、 悬浮型治理结构——乡村教育现代化治理之困局
二、 嵌入式治理结构——乡村教育治理转型
三、 乡村教育治理底层视角和策略行动
第三节 新时代农村教育主要矛盾和路径选择
一、 新时代我国农村教育主要矛盾变化特点
二、 新时代农村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三、 以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为核心,增强优质教育机会获得感
四、 以新阶段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化解多重挑战
参考文献
一、 统计资料
二、 著作
三、 中文期刊
四、 硕博论文
五、 外文资料
六、 报纸
附录
內容試閱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农村教育领域,“不平衡”突出体现在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较大,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等;“不充分”突出体现在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乡村全面振兴进入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和农村教育质量提升不充分。农村学生教育机会获得不平衡不充分是导致农村教育不平等代际传递和再生产的重要原因。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根本性危机是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的三重变革将城乡结构与阶层结构勾连起来,教育不平等以及教育分层固化在城乡差异的向度上更为突出。教育机会在阶层中的分配形态,反映社会分层结构特征和社会阶层流动程度。
教育机会获得不公平,不仅表现为机会获得数量差异,更重要地表现为机会获得质量差异。应该看到,随着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城乡社会获得教育机会数量差异不断缩小,但是优质教育机会获得城乡差距日益凸显,这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学子向上流动的机会和能力。
处于困境中的农村教育促进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功能是存在限度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农村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隐性辍学现象突出,农村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明显偏低。如今,越来越多的农家子弟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标签之下,沿着父辈的道路进入城市和工厂,这一过程具有某种不言而喻的“底层再生产”性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教育公平,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社会流动问题的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基于社会分层视角,探讨农村家长和农村学生的教育需求及其在社会流动和教育选择中面临多重障碍及其变革路径,这对促进农村教育与社会流动良性运行,提升农村学生的社会流动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研究现状
农村教育关涉农村家长和农村学生的命运,关涉受教育者生存质量和向上流动之希望。但是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现象仍然没有从根本扭转,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农村教育困境反映了转型期社会公正问题,教育被公认为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武器”,但是农村教育质量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求,是社会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农村教育机会获得不平衡不充分不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对于农村家长和农村学生的教育需求及其机会获得的研究,是化解新时代我国农村教育困境,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 农村教育需求与教育获得研究
袁桂林认为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基础教育仍然相当薄弱,成为制约我国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需求的微妙变化,并从推力和阻力两个方面对目前农村教育状况进行了深刻分析。
袁桂林.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推力与阻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邬志辉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先后实施了“两基攻坚”“两免一补”“特岗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政策”等,但是与城市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相比、与国家对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农村教育依然十分落后,城乡教育差距依然存在。
邬志辉.离开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无从谈起[N].人民日报,2015-7-3.秦玉友等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农村教育改革必须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秦玉友、曾文婧.新时代农村教育主要矛盾与战略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8(8).李涛从中国农村教育概念演进视角,分析未来中国农村教育特征变化。
李涛.中国农村教育的概念实质及未来特征[J].探索与争鸣,2021(4).
当前关于农村教育研究成果多从国家教育政策出发,诸如探讨农村教育经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宏观性的政府决策问题,而从微观层面探讨农村家长和学生教育需求却游离于主流研究话语之外,只有考虑农民自身教育需求,只有使农村学生享受到教育社会流动上升功能,农民才会积极地参与到教育中去,因此,在众多问题之中,农村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发挥是影响农村学生和农村教育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二) 教育分层和机会获得研究
教育分层与机会获得研究始终存在功能论和冲突论之争。功能学派旨在凸显教育功能社会平等化效应,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轴来探讨教育现象,对于教育寄予美好的期望,教育作为一部平等化机器,它提供了“公平竞争”的阶梯,是改变底层人群命运的重要渠道。
功能主义代表人物帕森斯强调教育对社会的和谐功能和均等化功能。技术—功能主义理论研究者认为,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是理性化的过程,必然带来阶层结构的重组,社会选择标准从家庭背景等先赋因素逐步让位于能力成就等自致因素,社会分层结构随着工业化进步将不断走向开放,社会流动频率日益提高。功能主义学派强调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日益增强,教育和知识水平成为社会流动的重要动力,社会结构日趋平等。
现代化理论学派更乐观地断言,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市场增长和家庭企业消亡,传统等级权威和阶层关系衰落,必然带来社会职业结构日趋开放性和社会流动机会平等,家庭作为社会分层的单位工具的重要性不断减弱,基于阶层背景因素所带来的教育不平等程度将下降。受教育程度对社会阶层合理化日益扮演重要角色。后工业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认为,随着后工业社会来临,职业结构不断升级,严格的阶层结构将变为更加温和、更加流动性的等级结构。经济—技术理性发展导致职业结构的开放性和流动机会的平等性,无技术纯粹体力性职业减少,高专业技术性的职业上升,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越来越自主决策,这预示着“平等主义的、学院式的决策”出现
李春玲.社会分层研究与理论的新趋势[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63483.html爱思想,2005-04-06.,后工业社会阶层结构将越来越平等开放。
但是随着功能论学派的保守倾向的凸显,它受到其他不同理论的批判和修正。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代表人物鲍厄斯、金迪斯,从冲突论观点出发,认为教育不平等永恒存在,学校教育是社会精英阶层为垄断优势阶层地位而排斥其他社会阶层的工具,教育在社会分层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再生产现有的社会地位。冲突论认为,工业化带来经济与技术功能理性的发展无法改变社会阶层结构化的生成机制,社会优势阶层自我复制能力增强趋势明显。虽然现代教育民主形式上是开放的,但是父辈与子代间强烈的遗传性,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强化了基于家庭背景的社会分层机制的代际再生产。但是鲍厄斯、金迪斯等学者的再生产理论,将受教育者视为结构决定约束下的沉默者和被愚弄者,没有被当成主动的行动者,学校教育仅仅是机械地按照经济结构,实现阶层间关系再生产。与鲍厄斯和金迪斯相比,布迪厄认为教育制度与阶层结构不是简单的符应关系,所有教育行动客观上都是一种符号暴力,教育是实现特权阶层的文化专断系统再生产的工具,将特权阶层的文化专断以一种习性的形式内化。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儿童教育获得的重要背景因素,优势阶层拥有文化资本,通过对教育系统的投资与意识形态的传递,实现精英的再生产。伯恩斯坦、迈克?扬等人的研究使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得到了具体化,伯恩斯坦则用语言编码理论分析了具有文化意义的语言代码,认为较高层家庭学生对精致语言编码的理解和运用更为有利,迈克?扬则关注学校课程与教学机制,强调“霸权课程”和“符号暴力”在阶层再生产中的作用。
(三) 教育规模扩张与机会获得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繁荣发展,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欧美大多数发达国家试图通过教育规模和教育机会扩充,回应民众民主化诉求,减少或降低教育获得的阶层背景,实现社会机会均等。但是多年来的教育规模扩张并没有缓解民众对教育阶层差距不满的情绪,民众不公平感受越发强烈。社会学家对西方国家教育扩张和改革所带来的教育机会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导致教育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规律,相继产生了教育扩展中的不平等最大化理论、优势阶层强化维持不平等理论、理性选择模式等研究成果,丰富了社会分层与教育获得理论研究。
1. 教育机会获得不平等最大化理论
拉夫特瑞和霍特较早从实证角度深入分析大规模教育扩张之后,教育机会的变化规律。1967年,爱尔兰实施中等教育免费政策以及一系列带有均等化意义的教育改革,但是拉夫特瑞等人的研究发现,伴随教育规模急剧扩展,社会阶层背景对教育机会的影响整体在减弱,但是阶层之间的屏障并没有消失。为此,拉夫特瑞等人提出教育机会不平等最大化理论,从宏观层面分析了现代化背景下教育扩展与教育公平的关系,MMI假设在教育扩张的不同阶段,教育公平变化呈现明显特征差异。
该理论认为,如果教育扩充仅仅是为了适应学龄人口被动增长,那么教育机会不平等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只有当教育扩充幅度超过受教育者需求的增长,社会中下层子女将获得更多教育机会,但是优势阶层仍然维持相对其他阶层的比较优势。只有当社会优势阶层子女在特定教育层次和类型获得受教育机会达到饱和状态,那么教育规模扩充将缩小不同阶层在该层次教育机会的差距。
Adrian E. Raftery, Michael Hout. 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xpansion, Reform, and Opportunity in Irish Education 1921-75 [J].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3(1):56-57.
西方学者在MMI假设的理论框架下,证实了该假设对于工业化国家具有相当大的普适性,塞维特和布洛斯菲尔德选择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为研究样本,这些国家社会结构和教育体系存在差异,但是在教育获得的特征的比较研究中发现,除了瑞典、荷兰外,英、美、德、意等11个国家教育规模扩充并没有改变社会不同阶层教育机会获得的差距。
Shavit, Blossfeld. Persistent Inequality: Changing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irteen Countries [M]. Boulder: Westview Press1993:67.
教育层次越高,阶层背景对子女升学发挥的作用越大。教育不平等最大化理论,强调教育机会总量扩大前提下的教育平等变化态势,强调教育机会饱和状态带来阶层平等化效应,但是并没有考查不同教育类型的质性差异,教育机会不平等从数量差异转向质量差异。
2. 优势阶层强化维持不平等理论
教育不平等最大化理论认为,当某种层次教育水平达到普及化之后,阶层背景对该层次教育机会获得影响将降低甚至可能消失。这种理论受到许多学者质疑。教育不平等最大化理论并没有揭示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与教育机会之间的深层关系,尤其是教育体系内部存在的质量优劣和类型分化对阶层影响。
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卢卡斯分析该大学调查研究中心的数据并证实,当数量的均等在某个教育层级实现后,应该考虑质量的不均等。据此,卢卡斯提出“优势阶层强化维持不平等”理论,这种理论强调,当教育类型和层次呈现明显数量差距,优势阶层子女将保持并占据教育机会获得数量优势;当教育类型从数量差距转向质量差距,优势阶层将保持并占据质量优势。
Lucas. 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ducation Transitions, Track Mobility, and Social Background Effect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1(5):1652.
教育不平等最大化理论强调教育不平等仅存在未普及的教育层次,卢卡斯则认为即便教育机会在某层次获得数量普及,社会优势阶层将占据并保持教育质量优势,教育机会不平等仍然有效存在。
3. 理性选择理论
教育不平等最大化理论和优势阶层强化维持不平等理论强调,持续的教育机会的阶层不平等,是由于优势阶层控制优质教育资源并在教育领域实施社会排斥所导致。理性选择学派在研究路径上,彰显阶层机会获得主体性色彩,将社会阶层结构与行动者互动纳入教育的理性选择模型中,丰富了教育成层的理论内涵,同时解释教育机会不平等持续维持之原因。
理性选择理论的核心命题,即强调优势阶层竭力维持子代地位稳定性,避免代际阶层地位再生产传递失败。处于社会不同阶层的个体,其教育激励和期望存在明显阶层差别,一般说来,优势阶层对其子代抱有较高的教育期望。相比优势阶层家庭,弱势阶层家庭若要让孩子追求更高的教育,需作出更大牺牲,并要具备更强的抱负。
张丽.当代西方教育分层研究的发展——兼论转型社会教育分层研究框架[J].理论界,2011(2).
社会学理性选择学派雷蒙?布东从个体教育选择视角考查教育机会变化规律,个体对教育机会的把握是基于阶层的经济背景、教育收益、职业前景等多种因素的考量,作为受教育者,包括学生及其家长通过评估教育机会获得成本与收益,以及未来职业地位获得,从而做出符合自身阶层背景的理性选择。
4. 生命历程假设与教育公平阶段差异
穆勒和卡尔从生命历程观点分析,随着个体生命历程阶段的推移,个体与家庭或父辈之间依赖性联系减弱,因而父辈对子代教育获得的影响将随着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而减弱。个体生涯不同时段,阶层背景对各个教育阶段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穆勒认为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教育机会获得与阶层背景呈现不同联系。早期教育机会获得易受到阶层背景影响,因此义务教育阶段规模扩张可以削弱教育机会获得的阶层制约,导致教育机会平等化增强。但是在高中或大学教育阶段教育机会获得过程中,学术才能和学习动机发挥重要因素,其与社会阶层背景的关联趋向于减弱。
三、 主要研究内容
本研究分为理论分析和实证调研两部分。首先从学理层面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村家长和学生教育需求变化以及农村学生通过教育改变身份面临的障碍等等,并以此为主线索较为全面透视农村教育全貌;其次选择我国东部(山东)、中部(安徽)和西部(宁夏)不同类型农村,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从实证角度考查农村家长和学生教育需求及其机会获得变化等相关问题。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全面勾画农村底层教育变化逻辑、现实困境及背后教育公平问题,并深入探讨农民教育期望与国家教育意愿冲突。在当下社会阶层变化背景下,实证考查农村教育与农村学生的社会流动机会之变化;在城乡教育差距下,探讨农村学生在教育社会流动中面临的多重障碍,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分层功能对农村学生的作用。
第一章,从学理剖析和历史纵向视角探析农村教育改革演进与机会获得发展轨迹,考查农村教育改革国家视角与底层教育机会获得背后的教育公平问题,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和研究的底层视角。
第二章,通过选择三类不同区域农村进行田野调查,从底层视野探讨农民教育期望、需求、选择以及农村教育流动变化,寻找解决对策。当前农村教育涌现“因教致贫”、新“读书无用论”、高考弃考等复杂现象,在社会阶层分化背景下,社会上升流动和渠道减少,极大影响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信心。
第三章,通过实证调研材料,考查城乡教育差距下农村教育之于农村学生的社会流动性质、方向以及阶段特点,教育改革对社会分层的促进和阻碍,有多少是合理的,又有多少是不合理的?教育公平所要求的农村教育对社会分层的作用应当是怎样的?如何促进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的良性发展?据此拷问城乡差距现实中的农村教育地位生产与再生产之悖论。农村学子纵向流动的动力在于基础教育质量,但是当前农村教育面临投入短缺、课程适切性差、教师支持系统匮乏等现实困境,农村教育能够帮助农村学生“走在最前面”吗?农村学生能走出农村并迈上“通向城市的阶梯”吗?城乡学生对教育资源占有程度的差别,直接导致个体在社会分层中的不同位置。
第四章,基于城乡结构、家庭背景和学校类型特征等因素考查农村学生教育分流问题。当前优质教育机会竞争尤为激烈,多数农村学生在逐级分流过程中被淘汰。政府鼓励农村学生进入职业学校,从社会分层与教育分流(即分为普通和职业两轨)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由于职业教育的文凭资格影响能力降低,当前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更多只是一种“生存教育”,而不是“地位(获得)教育”,因此认为职业教育起到了“阶层固化”的作用。农村学生所能获得的不同层次类型的文凭资格对他们进入社会阶层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意义,高校扩招使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总量明显改善,但是这种改善始终被高校类型、层次和专业等质性的劣势所抵消,农村学生的社会流动被迫由“地位教育”走向“生存教育”。
第五章,农村学校教育课程、教材、考试等方面的隐性社会分层功能。
本章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考试等诸文本材料的细致分析,考查城乡家庭阶层背景、文化习性和生活方式的差异,通过学校教育系统隐蔽地转化为考试成绩差异。通过文本材料分析,更好地理解当下农村教育的社会阶层复制功能。
第六章,探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从农村教育需求变化与农村学生优质教育机会获得视角,加强农村教育供给侧改革,推进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不断满足农村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增强农村家长和学生优质教育资源和机会的获得感。这既是社会基于新时代农村教育需求变化,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提升农村学生纵向流动动力视角,又是从政策工具、政策过程和政策生态等方面系统考量农村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实施路径。转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从多学科视野,注重宏观与微观研究的结合、长时段与短时段考查的联通、学理与案例分析的互渗,以问题的形式重构农村教育需求和学生机会获得的发展谱系,探讨农村教育公平的实践困境,以寻找农村学生社会流动和教育选择背后的内在逻辑。
首先,通过选择宁夏、安徽和山东等3省(自治区)12县的农村学生和家长,从农村家长教育需求以及农村学生社会流动基础、流动方向、流动性质和流动阶段等不同维度对农村学生机会获得中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并考查农村家庭教育选择以及地位代际传递困境。
其次,选择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不同省(自治区)典型的农村学校展开深入的田野考查,基于质性研究,通过“地位生产”和“再生产”透视微观社区中教育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希冀在“观察与解释”的细致探索中,从微观视角系统性地揭示中国农村基层社会需求与教育之间独特性的理论进路和现实风格。
最后,将理论剖析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基于新时代农村教育需求变化,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提升农村学生纵向流动动力为视角,从政策工具、政策过程和政策生态等方面系统考量农村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实施路径。
关于研究方法,本研究主张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借鉴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叙事与逻辑比较相统一、理论研究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对农村教育需求变化及其机会获得进行深层次的理论透析,以推动农村教育促进合理社会流动来改善社会分层状况、实现社会公平。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