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6.7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HK$
80.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HK$
94.4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HK$
68.4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HK$
92.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HK$
81.4
|
編輯推薦: |
相较于传统村庄熟人社会,在作为陌生人社会的城市社区做调查难度很大,王德福老师用8年时间,在20多个城市、100多个社区做田野调查,用调查事实写出的书难能可贵。《中国式社区》看见了普通城市居民的生活,把它呈现并归纳出来,让读者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及为什么我们的社区生活是此种形态。
|
內容簡介: |
如何认识中国式小区?社区行政化真的一无是处?社区自治与群众工作是什么关系?社区服务如何更好对接居民需求?社区工作者队伍如何建设?业主合作为何难以达成?党建引领如何办好社区小事?社区治理现代化如何实现简约高效?为什么中国式社区要迈向治理共同体?
本书基于全国20多个城市100多个社区的田野调查,对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社区治理主要议题做出了有力回应,提出了认识和理解中国式社区的初具体系的若干概念,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自觉实践。无论学术工作者还是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其他相关从业者等城市基层治理实践者,都能从书中获得富有冲击力的启发。
|
關於作者: |
王德福,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城乡社会与基层治理研究。2008年以来在全国20多个省市完成城乡田野调查1000余天,在《政治学研究》《行政论坛》《城市问题》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出版《乡土中国再认识》《治城》等专著6部。
|
目錄:
|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式社区:空间与结构
一、空间基础……2
二、社会性质……14
三、社区基层组织……21
四、积极分子……34
五、街居治理共同体……41
第二章 社区治理体系:组织与制度
一、社区居委会:行政性与自治性……53
二、社区工作者……60
三、社区服务:需求与供给……70
四、社区自治:空间与事件……80
五、业主自治……90
第三章 社区治理实践:策略与原则
一、社区动员策略……109
二、模糊化运作策略……133
三、简约治理原则……142
第四章 社区治理实践:服务与自治
一、社区服务供给与协作机制……162
二、物业纠纷发生与化解机制……170
三、集体行动与业主自治……190
四、人格化自治体系……198
第五章 社区治理实践:群体激励与干部培养
一、积极分子及其激励机制……213
二、消极分子及其约束机制……231
三、新生代社工与干部培养路径……249
第六章 社区治理现代化:定位与路径
一、社区治理现代化……271
二、党建引领……294
|
內容試閱:
|
高密度居住空间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必然选择,以尽可能利用有限的土地承载更多人口。从新中国成立后早期的低层(1 ~ 3 层)或多层(4 ~ 6 层)高密度职工新村、单位小区, 到 21 世纪以来主流的高层、超高层高密度小区,无一不是高密度住区。与独立住宅组成的住区相比,集合住宅组成的住区,单位面积上承载的人口数量显然要高出许多。
这种高密度居住带来的行为异常便是“拥挤效应”。现代大城市的拥挤已成为常态,无论是上下班高峰期的道路拥挤,还是节假日商场、广场、公园的人员拥挤,都让我们在享受现代化城市生活的便利性的同时,不得不忍受与更多的人挤在一起,拥挤已成为“城市病”的代名词。而从居住区来看,拥挤意味着上下班时的电梯拥堵,意味着小区公用设施更高的使用强度,意味着频繁忍受他人行为带来的负外部性。拥挤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它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居住和家庭生活的私密性、舒适性的需求。从拥挤的城市道路和公交地铁上回到家里,人们渴望的是不受侵扰的身心放松:关上房门享受私密生活的自由与惬意、温馨与甜蜜,或者到小区花园、广场享受与家人一同活动的亲密和放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小区内的社交需求会降到最低,陌生他者的介入往往会变成不礼貌的侵扰。处于私密居住空间中的时间是那么有限而且宝贵,这就使得任何侵扰都变得不可忍受,而人们对侵扰的反应也就很容易变得急躁和粗暴。 群体的陌生化会放大这种拥挤效应。在一个熟人社会中, 人际互动预期长久且稳定,人们对社会支持的需要又会强化地缘关系的重要性,亲密交往的功能需要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私密生活的需要。在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空间中,无论是交往预期还是社会支持需要都大为弱化,而人们对生活私密性和自由性的需要则会压倒对亲密的地缘交往的需要,亲密交往则更多安排在居住空间之外的城市公共空间中,通过血缘、业缘关系来实现。在一个拥挤的熟人社会中,人们基于长久的交往预期和社会支持的需要,会对生活交集中的接触与摩擦有更高的耐受度,个人行为也会更多考虑到机会成本问题,社会舆论、群体制裁才会成为可能。而在拥挤的陌生人社会中,这种耐受度会显著降低,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更低,人们往往更容易走极端,要么自我而冷漠,关起门来过日子,要么暴躁容易冲动——蝇头小利都会变成意气之争,互不相让,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很容易扩大化,变得难以收拾,非要分出个是非对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