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面向日常生活世界的媒介技术研究

書城自編碼: 399101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新闻传播出版
作者: 杜松平
國際書號(ISBN): 9787224149944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0.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欲望与家庭小说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98.6
惜华年(全两册)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0.3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HK$ 244.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47.5
《目录学》
+

HK$ 98.9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新闻传播教育》
+

HK$ 1710.7
《质疑的力量(全十二卷)》
+

HK$ 85.0
《今天我们怎样做书-编辑感悟和理念五讲》
+

HK$ 234.8
《弹指间》
+

HK$ 110.0
《后人类的后真相》
編輯推薦:
本书作者是从事数年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重大成果。本书对媒介技术发展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异化问题提出理论反思和价值批判。为研究媒介技术异化问题的传播学相关学者及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內容簡介:
本书将技术哲学中的人文学派和工程学派与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和传统学派之间的理论关联作为逻辑起点, 力图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 将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媒介技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和塑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技术哲学观, 尝试发掘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即以传播效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播学研究。
關於作者:
杜松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长期为本科生和硕士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学等课程。主持国家级、校级等项目三项,参与各类课题十余项。先后在《编辑之友》《新闻知识》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索引,一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錄
第一章 绪论 / 001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004
(一)研究背景 / 004
(二)研究意义 / 008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010
(一)国外关于媒介技术研究综述 / 011
(二)国内关于媒介技术研究综述 / 020
三、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024
(一)研究思路 / 024
(二)研究方法 / 027
(三)创新之处 / 029
第二章 技术哲学、 媒介技术与日常生活世界 / 031
一、 对媒介技术和日常生活世界概念的考察 / 033
(一)对技术与媒介技术的考察 / 034
(二)日常生活世界的概念梳理 / 037
二、 技术哲学在传播学研究中的映射 / 041
(一)技术哲学的起源 / 042
(二)技术哲学的两大源流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 046
三、 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媒介技术: 技术哲学所忽视的领域 / 049
(一)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媒介技术 / 049
(二)技术哲学对媒介技术的忽略 / 053
第三章 媒介技术的演变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变迁 / 057
一、 媒介技术对日常生活世界宏观领域的改造 / 060
(一)意义固定与权力重构: 符号书写技术的赋魅 / 060
(二)印刷术与制造共识: 信息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 / 067
(三)光速传播与集体无意识: 电子媒介时代的心灵控制术 / 077
二、 媒介技术与日常生活世界微观层面的演变 / 087
(一)生产领域和日常生活世界日益混淆 / 088
(二)媒介技术与个体情感结构的流变 / 095
三、 加速与压缩: 媒介技术与人类时空观感的嬗变 / 104
(一)时间问题的理论溯源 / 105
(二)个体微观心理层面的时空压缩 / 107
(三)社会宏观层面时间节奏的加速 / 112
第四章 重构与选择: 日常生活世界中人的媒介化认知与实践 / 117
一、 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认知重构 / 120
(一)从具身认知到符号认知 / 121
(二)从技术认知到媒介认知 / 126
二、 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不确定性与信息拜物教 / 131
(一)媒介技术演变与人类确定性来源的转移 / 132
(二)拜物教的变式: 从商品拜物教到信息拜物教 / 137
三、 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媒介技术与个人选择 / 142
(一)个人选择与形式理性的语法化 / 142
(二)海量数据与形式理性: 在确证性的追求中消解命运 / 148
第五章 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与媒介技术批判 / 153
一、 媒介环境学派的技术观及媒介技术的本质 / 156
(一)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技术观 / 157
(二)媒介技术的本质追问 / 162
二、 媒介技术: 一种新的日常生活批判对象 / 167
(一)列斐伏尔的媒介技术批判: 从先验领域到存在领域 / 167
(二)媒介技术与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 / 171
三、 媒介技术与异化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 177
(一)异化理论: 从马克思、 卢卡奇到列斐伏尔 / 178
(二)媒介技术与异化状态的三种划分 / 183
第六章 “新的技术生活共同体”与异化状态的消解 / 189
一、 媒介技术与日常生活世界中人的存在 / 191
(一)技术生活共同体中人的媒介化存在 / 192
(二)马克思和海德格尔: 媒介技术存在论的两种批判路径 / 197
二、 媒介技术进化: 脱缰的自主性与技术漂迁 / 202
(一)无法停止的进化: 媒介技术进化中的自主性及失控 / 203
(二)技术生活共同体中的媒介技术漂迁 / 206
三、 重拾批判的武器与作为命运的异化状态 / 211
(一)媒介技术批判对于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 / 211
(二)“媒介技术生活共同体”与作为命运的异化状态 / 217
结语 / 223
参考文献 / 228
內容試閱
前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日渐成为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性的技术。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5G、量子信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物联网标识、超级计算等领域发展势头向好”。人类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加速, 信息生产和交换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信息产业基础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正在使万物互联的宏伟设想变为现实, 数字化生存将给人们带来另类的生存体验。
媒介技术为人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产状态。 在个体日常生活世界的微观层面, 媒介技术也几乎重新塑造了个体的生存状态。 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 它决定着我们的生存”。 近年来, 媒介技术对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世界的塑造呈现出远远超出其他技术领域的发展势头。从长远来看, 媒介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还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选择模式。
本书将技术哲学中的人文学派和工程学派与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和传统学派之间的理论关联作为逻辑起点, 力图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 将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媒介技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和塑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技术哲学观, 尝试发掘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即以传播效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播学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推演, 笔者认为, 在一定程度上, 人的生存状态中的情感结构、时空感知、认知模式、行为选择、崇拜对象等方面都在随着媒介技术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在完成对个体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数字化生存状况的梳理和分析之后, 本书比较了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学者的媒介技术观, 进而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为基础, 对媒介技术的本质展开讨论。 在现实剖析和理论探讨的过程中, 本书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作为主要理论支点, 认为媒介技术的滥用和技术进化的自主性可能是引发日常生活异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 媒介技术应当成为日常生活批判的焦点。 同时, 媒介技术发展的历史阶段恰恰与异化理论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相互对应。本书采用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在对媒介技术批判的过程中力争实现从现象学的先验领域到技术哲学的存在领域的转变,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警惕技术生活共同体中媒介技术的自主进化以及媒介技术漂迁的问题。
追求人的全面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 也是本书的最终价值立场。 在很大程度上, 在很多场景中, 一方面, 媒介技术作为一种嵌入式的技术设计, 与人类结成一种媒介技术生活共同体, 已经成为当今人类日常生活世界重要的构成部分。另一方面, 媒介技术也正在发展成为人追求全面解放过程中的新的束缚条件。在网络社会中, 除了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技术条件之外,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 生老病死等方方面面几乎都是被各种形态的媒介技术所设计甚至左右。因此, 我们似乎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论预期: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媒介技术的过度使用, 极有可能会逐步把人类的整体命运托付给以媒介技术为外在形态的电子理性, 并且这种通过媒介技术所表达的电子理性最终规定着人类的日常生活秩序, 甚至最终制造、消解了现代人的命运。这种情形迫使我们对自身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 以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媒介技术脱缰的负面效应做好心理准备。
本书的逻辑结构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交代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界定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探讨人类技术史中的媒介技术的演变, 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变迁, 本书在此提出人类的时空观念和情感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媒介技术与人的存在之间互动的产物。
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个体在数字化生存过程中的认知重构、信息崇拜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个人选择同质化问题, 本书在此提出媒介技术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追求确定性的主要物质条件, 但是我们需要对信息和媒介技术所引发的拜物教崇拜这种特殊现象保持警惕。本书通过梳理媒介环境学派主要学者对待媒介技术的态度, 以及从技术哲学的层面对媒介技术本质的探讨, 提出应当将媒介技术作为日常生活批判的对象之一。同时, 本书尝试将媒介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与马克思、卢卡奇和列斐伏尔的异化理论的发展建立对应关系, 将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划分为肉体异化、需求异化和精神异化三个不同层面并进行深入探讨。 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媒介技术与人类异化的生存状态以及本质命运的问题, 结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的技术哲学思想, 针对当前媒介技术发展所衍生出的负面问题, 运用马克思所提供的批判武器,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对媒介技术发展给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异化问题提出理论反思和价值批判。


2023 年7 月30

第五章 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与媒介技术的批判
二、 媒介技术: 一种新的日常生活批判对象
科学与启蒙运动如同人类历史上的一对双胞胎。17世纪以来, 人类在自然科学和哲学领域均取得了巨大成果, 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巨匠。牛顿(Isaac Newton)、培根、笛卡尔(RenéDescartes)、帕斯卡尔(BlaisePascal)、 斯宾诺莎(BaruchdeSpinoza)等因时而生, 群星璀璨。 技术的进步增强了人类驯服自然的信心和能力, 发展中的科学为人类获得财富、健康和幸福而服务, 而不再作为宗教事业的陪衬。日常生活世界是人类交往活动和自身再生产的重要领域, 这一领域中, 个体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活动又往往基于一定的媒介技术环境,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领域的技术化和隐蔽化, 异化问题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增添了新的因素, 暂离生产领域的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异化状态则与媒介技术全方位的渗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列斐伏尔所主张的日常生活批判其中一个焦点在于迅速发展的媒介技术, 他也对异化的批判从先验领域转向存在领域。
(一)列斐伏尔的媒介技术批判: 从先验领域到存在领域
日常生活批判是二战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重要一环, 其源头其实可以追溯至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指出了满足人的吃喝住行的物质生活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的第一历史活动。 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对日常生活世界做出明确界定, 并且他的整个理论体系几乎都是基于对资本的论证和批判, 他关于人的全面解放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几乎都是围绕资本这个对象所展开的。 马克思主要将技术纳入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去考察, “马克思将技术看作是人们活动的物质资料和实现这种活动方式的总和, 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
海德格尔是比较早地将技术置于现代哲学和生活中心的学者。 他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提出, “科学乃是现代的根本现象, 按其地位而论, 同等重要的现象是机械技术”。自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以来, 资本和技术就成为西方现代性话语的两个核心维度。马克思从宏观层面关注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道路和人的全面解放的问题, 将技术视为未来解放人的重要力量, 而海德格尔则将技术视为人的存在“Gestell”(座架), 技术的确是一种“解蔽”方式, 但绝对不是中性之物, 并且他将存在论的视角引入了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理论工作为后来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做了前期的准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 胡塞尔就指出欧洲文明已经陷入了实证主义为主导原则的哲学危机之中, 从日常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科学世界所形成的实证主义成为这个世界唯一合理性的世界观, 他认为“被人们理想化和神化的科学世界偏离了关注人生问题的理性主义传统, 把人的问题排斥在科学世界之外, 导致了片面的理性和客观性对人的统治”。胡塞尔试图通过建构先验现象学的体系引发哲学领域对西方文明危机的反省, 但是他还并未将某种技术实体纳入其现象学的范畴, 在他那个时代, 媒介技术的主要形式是以印刷媒体为主的报刊, 广播技术也刚刚问世, 并在不久之后就成为希特勒及其追随者们宣扬纳粹思想的主要帮凶, 这一空白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得到了补充。
舒茨(AlfredSchutz)把胡塞尔关于生活世界的先验哲学拉回到社会现实层面, 为后来对日常生活世界进行社会批判提供了切入点。 在胡塞尔关于生活世界的基本界定的基础上, 舒茨进一步强调日常生活世界不仅是一个意义领域, 而且是构成其他社会实在领域的基础的社会实在层面。“社会实在是由众多的‘有限意义域’构成的, 日常生活世界也是其中的一种‘有限意义域’,而且是最高的存在。”舒茨把日常生活世界理解为社会实在体系的基础层面和最高实在, 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运行的文化机制。 更为关键的是, 舒茨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论继海德格尔之后, 把胡塞尔的先验哲学命题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实在问题, 这为我们把媒介技术维度引入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中梳理出清晰的发展路径, 从胡塞尔的先验领域对科学世界的批判, 发展到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角度将技术的发展最终视作独立于人类主观意志“天命”。 二战之后, 列斐伏尔综合了马克思的政治立场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的技术哲学观, 在其三卷本的《日常生活批判》
中明确地将媒介技术从人类众多技术形式中单独划分出来, 作为其日常生活批判的一个重要的对象。到列斐伏尔为止, 日常生活世界理论最终实现了从先验领域的批判向存在领域和技术批判领域的过渡。而列斐伏尔关于媒介技术与日常生活世界中异化现象的蔓延, 往往是传播学界所忽略的。 列斐伏尔不仅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将, 而且还直接参与过法国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管理。他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最合乎逻辑地和最系统地涉及生活这个层面, 洞察生活, 揭示生活”。他坚持把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全面的人”的理论作为其日常生活批判核心部分。他的重要贡献在于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由劳动生产领域引入了日常生活世界,列斐伏尔认为异化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所在。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列斐伏尔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独到的解读和阐发。他认为异化在现代人类社会中是一种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存在状态, 不仅仅表现在生产力、生产和意识形态等方面, 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本性的关系, 而且充斥于日常生活之中。 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的琐碎性、 重复性和规定性是导致人存在异化的重要原因。“日常生活被设置为确定的、孤立的、有计划的。 继而发生了公共事务的私人化和私人事物的公共化。”列斐伏尔在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中对媒介技术与人的生存状态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且他将商品的矛盾运动运用到分析消费社会中信息的商品属性上, 从而完成了对胡塞尔的先验日常生活世界批判向存在主义的转换。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