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89.4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HK$
67.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HK$
110.7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HK$
132.2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HK$
47.0
|
編輯推薦: |
本书跟踪关注当下上海文学、国内城市文学、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和动态。关注女近年来女作家的家庭叙事和城市书写,她们以鲜活尖锐的日常生活细节,书写普通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从女性主体的建构,到都市世情的描摹,再到城市社群与空间的开掘,展现出日益开阔的精神格局与多元的审美风貌。
|
內容簡介: |
《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24》立足于对当下上海文学、城市文学、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和动态进行梳理和评析,特别关注到以王安忆、唐颖、潘向黎、周嘉宁、张怡微、薛舒、滕肖澜、王占黑为代表的不同代际的上海女作家近年来的小说创作,另如乔叶对郑州的书写、虹影的重庆书写等,共同构成中国城市文学亮眼的风景。她们的创作普遍以鲜活尖锐的日常生活细节,书写普通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对个人与城市、时代、社会及历史之间进行了更为广泛与深入的连接。跨地域、跨文化的写作,令她们的城市书写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城市经验与更为开阔的城市诗学。
|
關於作者: |
郑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社科院“上海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出版专著与合著《都市文化研究的多重视域》《媒介转型与当代中国文化形态的变迁》《中国特色城市文化实践与理论研究》《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海派文化新论》等多部,承担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多项重大文化政策的研究和制订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公共文化等相关领域的基础及决策咨询研究。
袁红涛,文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关注城市文学、网络文学;先后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著有《地方的浮沉》,编有《“文学城市”与主体建构》《突破与转型: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研究文选》等。
|
目錄:
|
总报告
女性·情感·空间: 上海女作家近年来的城市书写 贾艳艳 / 001
上海文学观察
社会记忆视野下家庭叙事的变革
——上海女作家近作中的家庭叙事研究 汪雨萌 / 021
“小传统”中的“大历史”
——《五湖四海》里的中国故事 邱田 / 035
“万花筒”旋出的三代上海女性
——读陆梅新作《万花筒》 杨方 / 045
“90后”作家的平民文化记忆书写
——论王占黑的小说创作 班易文 / 053
形式与历史
——《千里江山图》读札 张涛 / 069
个人生活史、梦的解析与生死命题的文学讨论
——论甫跃辉《嚼铁屑》 刘小波 / 082
城市文学空间
深化中原城市的文化底蕴
——论乔叶的郑州书写 潘磊 / 097
两种重庆记忆
——浅析虹影、袁凌新书中重庆书写的异同 许泽红 / 114
“新北京作家群”:总体性消失之后的文学图景 徐刚 / 124
网络文学动态
网络年代文中的记忆书写研究 戴伊璇 / 138
网络言情小说的叙事传统和读者的阅读期待 胡笛 / 153
从类型化到“后类型化”
——论近年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新变(2018—2022) 李玮 / 166
附录
2023年上海文学活动纪要/184
|
內容試閱:
|
《上海文学发展报告》跟踪关注当下上海文学、国内城市文学、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和动态。本报告特别注意到以王安忆、张怡微、周嘉宁、王占黑、潘向黎、唐颖、薛舒、滕肖澜为代表的不同代际的上海女作家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乃至乔叶的郑州书写、虹影的重庆书写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城市文学”亮眼的风景。她们的家庭叙事和城市书写,以鲜活尖锐的日常生活细节,书写普通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从女性主体的建构,到都市世情的描摹,再到城市社群与空间的开掘,展现出日益开阔的精神格局与多元的审美风貌。“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格局在她们的写作中变得模糊,跨地域、跨文化的写作令她们的城市书写呈示出更为丰富的城市经验与更为开阔的城市诗学。
网络言情小说一直拥有广泛读者,诸如年代文的兴起则可见网络文学类型化发展的新动向。然而近年来“去类型化”潮流亦值得关注,不能为既有文学资源容纳的网络文明新经验和新表征在网络文学中大量出现,使网络文学在构建时空、塑造主体和反思资本等方面表现出先锋性,它提示研究者需要在类型文之外思考网络文学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