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周易
》
售價:HK$
44.6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书中附季老手稿,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生动展现了一代国学大师的风范。
★季羡林提出“大国学”的概念,而非狭义的国学,是“国学”定义的一大突破。
大咖推荐——
★季羡林亲传弟子、季羡林读书会首席智库专家梁志刚做序推荐。
★著名散文家梁衡做序推荐。
版本优势——
★季羡林生前自选文集,涵盖其整个创作生涯,尽览大师智慧、文字美感与人格魅力。
★堪称时代历史与个人智慧富矿的宝藏书系:二十世纪时代变迁贯穿其间、精英人物闪耀荟萃其中,学术成果与生命感悟熠熠生辉。
★多方核对比较,征求季羡林研究权威专家意见,力求忠实于季老原意的修复版本,被季老亲传弟子梁志刚先生肯定为“原玉是也”。
★特种纸专色金属印、烫金工艺,精美典藏。
配套惊喜——
★随书附赠1张双面书签,享季老智慧人生语录。13种“人生AB 面”书签,内容相映成趣。
★随书扫码观看“季羡林学术人生”珍贵影像。
★本套丛书集齐季羡林八大印章,每本一个带编号印章,极具收藏价值。
|
內容簡介: |
本书简介:
本书荟萃了季羡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的体悟与沉思,以及关于国学研究的诸多创见。先生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主张以开放视角看待国学,其论述深入独到又通俗易懂,讲国学而有世界视野,极具格局。
套系简介:
“季羡林自选集”是季羡林先生在自己全部著作中选出的、面向大众读者的篇目之合集,是季老文章的普及文本。季羡林先生为人可敬,学问专深而文风晓畅朴实,散文优美。本套丛书充分体现了先生的治学之志、文章之风、人格之美,适合学界研究者、大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之,学之。
|
關於作者: |
季羡林
(1911.8.6 — 2009.7.11)
山东聊城人,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精通12 国语言。曾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
目錄:
|
第一辑 国学漫谈
国学漫谈
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国外中国学研究
中国文化的内涵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对国学研究的几点看法
21 世纪国学研究瞻望
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传统
第二辑 寻根漫谈
寻根漫谈
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楹联
成语和典故
漫谈皇帝
漫谈古书今译
漫谈竹枝词
老子在欧洲
《儒林外史》取材的来源
《论语》与《孙子兵法》
含英咀华古为今用—就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答记者问
第三辑 雅文化与俗文化
雅文化与俗文化
精华与糟粕
漫话历史题材
漫谈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东方风俗文化
论书院
柳暗花明又一村——纪念中国文化书院创建十周年
关于神韵
文学批评无用论
历史研究断想
中国古史应当重写
建议重写《中国通史》
第四辑 作诗与参禅
作诗与参禅
研究中国文化应该把宗教考虑进来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唐初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读书札记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
內容試閱:
|
代序 做真实的自己
季羡林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
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感情总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个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有点作伪的嫌疑。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绝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绝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这样性格的一个人,我是颇有点自知之明的。我离一个社会活动家,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我本来希望像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那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又决不是不关心国家大事,绝不是不爱国,那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阴差阳错,我成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应景文章不能不写,写序也推托不掉,“春花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会也不得不开。事与愿违,尘根难断,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张,只有俟诸来生了。
1995年3月18日
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现在国学特别热,但是年轻人对国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不太清楚。那么,什么是“国学”呢?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
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歧义很大。按我的观点,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
既然这样,那么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 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举个例子,比如齐文化和鲁文化,也不一样。“孝悌忠信”是鲁文化,“礼义廉耻”是齐文化。就是说鲁文化着重讲内心,内在的;齐文化讲外在的,约束人的地方多。“孝悌忠信”是个人伦理的修养;礼义廉耻,就必须用法律来规定,用法律来约束了。鲁国是农业发达,鲁国人就是很本分地在务农。齐国商业化,因为它靠海,所以姜太公到齐国就是以商业来治国。具体的例子,如刻舟求剑,这种提法就是沿海文化的。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恐怕就代表鲁文化了。齐鲁文化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齐鲁文化以外,还有其他地域文化也很重要。过去光讲黄河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我是不同意的,长江文化、其他地域文化其实都应该包括在国学里边。敦煌学也包括在国学里边。
咱们讲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输出的,一个是进来的。敦煌是进来的代表,很多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文化,都到过敦煌。佛教从国外进来,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敦煌里边有很多内容是佛教的,也有其他文化的,是古代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最后一站,再往下就没了。吐火罗语的《弥勒会见记剧本》,是不是也算国学?当然算,因为吐火罗文最早是在中国新疆发现的。
吐火罗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另外,很多人以为国学就是汉族文化。我说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中国文化是中国56 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56 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而且后来输入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我们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
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地融入,这是没有时间界限的。儒家、道家是传统文化,佛家也是啊,把佛家排除在外,是不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