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1.专业研究团队十年探寻,知名人文摄影师深入纳人谷地,记录金沙江流域的4个纳西与摩梭古村,山水人文奇谲瑰丽,古村礼俗应接不暇。
2.引领读者走进中国独具民族文化色彩的西南地区。这4个纳西族和摩梭人古村落,是中国西南民族文化遗产的代表,传承着古老的东巴文化和山地农业智慧。
3.全书四色,图文精美。在欣赏图文的同时,唤起读者对该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文明的关注和向往,展现乡土魅力和文化遗产的特殊韵律。
|
內容簡介: |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流经中国西南,塑造了壮丽的山河和璀璨多元的民族文化。若从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出发,驱车穿越雪山,沿江水逆流而上,深入滇西北山区,就能来到零星分布着古老的纳西族和摩梭人聚落的干热河谷。这里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之间,多种文化交融汇聚,纳西和摩梭的族人年复一年地耕耘收获,守护着物种丰富却又分外脆弱的山地环境,传承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系统而庞大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和摩梭人特有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对西南地区民俗风物影响深厚,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这本影像志基于研究团队、人文摄影师深入纳人山地河谷的多年调查,收录了数百幅精美的摄影作品,对金沙江串联起来的 4 个纳西族与摩梭人村落——吾木村、石头城村、拉伯村、油米村的生态环境、文化特征、村落遗产进行记录和介绍,展现古村礼俗的特殊韵律。
|
關於作者: |
宋一青
农民种子网络发起人,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客座研究员。
孙庆忠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系教授。
庄淯棻
毕业于台北教育大学。2017年开始到云南丽江的山村进行田野调查,2019年加入农民种子网络。
|
目錄:
|
导? 言? / 3
第一篇? 山河无量? / 8
第二篇? 东巴符码? / 98
第三篇? 火塘边上? / 172
第四篇? 岁月印刻? / 250
终? 篇? 手捧希望的种子? / 318
结? 语? / 355
摄影手记·种子背后的行摄故事? / 357
摄影手记·与古村落的不解之缘? / 365
图片来源? / 368
|
內容試閱:
|
导言
旅人丈量过的云南丽江,步履大多止于玉龙雪山。若再往西北前行,可见浩浩荡荡的江水铸就了大自然“三江并流”的巨作,怒江和澜沧江一路往南,蜿蜒曲折的金沙江则拐向东方。此处正是我国滇西北山区的核心,位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是全球生态系统和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沧海桑田,曾经的石鼓古湖演变成今天的干热河谷,两岸大山间零星分布着古老的纳西族和摩梭人聚落,谱成了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奇谲瑰丽的山水人文篇章。
纳西族和摩梭人,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角,千载以来,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此披星戴月地劳作,生息繁衍,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锤炼出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纳西和摩梭文化,如同波涛壮阔的江水源远流长。今天,俄国作家顾彼得(Peter Goullart)笔下这个“被遗忘的王国”已成为当代都市人的“诗和远方”。
在社会与环境急遽变动的今日,山地社区的重要性更为突显,山地系统为世界一半的人口提供水源,是众多族群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地,维持着丰富的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纳西和摩梭山民守护着金沙江流域的生态文化系统,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延续着人类文明的火种。如今,数座梯级大坝屹立于金沙江中游,过去奔腾咆哮的江水声已悄然逝去,随着公路的连通,世居于此的族群正面临走出大山、重塑自身文化的抉择。
这本影像志中所用的照片拍摄于2018—2020年,共收录300余幅,以五个篇章呈现隐藏在大山里的纳西和摩梭人族群文化的多元面貌。我们的镜头沿金沙江逆流而上,依循地貌屏障,先走过吾木村、石头城村、拉伯村,探索大山中的农耕文化——城门内斑驳的老屋,传递农耕智慧的老种子,江边诵经的达巴……而后深入无量河畔的油米村,一个与神山圣水为伴,有着独特方位观、时间观、自然观,一年要举行数百场东巴仪式的神秘村庄。
拍摄期持续了将近三年时间,不过我们从2013年起就与这些村子陆续结缘。首先邂逅的是石头城村,我们被勤劳睿智的纳西族人深深吸引,与之共同探索传统生态文化的复育,并在石头城村书记木文川的倡议下,又认识了金江沙流域的吾木村、拉伯村和油米村,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通过联合的力量“活化”这片家园。我们早已数不清到访这些村子的次数,与每个村民的交集和情谊刻在了所有人的心头。书中的每一张面孔,每一场仪式,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无比真实的。从晨起烧香,上山打猪草的日常,到孩儿的成丁礼,再到送别老人的超度仪式,这些大山里的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渗透着无与伦比的真诚,可以说通过观察和记录他们的日常生活、文化礼俗,也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生活的认知。这些珍贵的影像拍摄于多次的入村探访期间,主要的摄影师秋笔是长期关注公共议题的人文摄影师,常年穿梭山海之间拍摄人与土地、人生百态,她多次来到这四个村庄,与村民一同躺在草堆中拍星空、话家常。另一位摄影师丁振东不仅是走过全球多地的资深旅人和摄影师,更是四村村民信任的老朋友。
老实说,从丽江坝子出发到油米村,一点儿也不容易,得先坐上几个小时的汽车穿越玉龙雪山,若遇到修路,那路程耗时就无从预测。到三江口,可换上渡船,或可选择继续沿公路前行,在走过一连串蜿蜒的山路后,热情的油米人早已骑着摩托车在进村路上迎接。这样的旅途或足以被旅人视作一次壮举,却是油米人离乡归家的日常。早些年,人背马驮、翻山越岭去寻找经书、淘金打工、求学求医,如此颠沛的路途是大部分油米人都经历过的。
奔腾的金沙江在不断变化,江畔的村庄由外而内也在改变,面对经济形态和时代的转变更迭,小小的村庄亦无法置身事外。但在这里,我们依然能看见变化中的坚守,数代人传承着一场场仪式,东巴文化在一代又一代族人的山村生活、血脉基因里绵延永续。
与油米人相处的日子,也使我们发生变化。从不谙山性到爬上山头感受无量河的谷风;从对不同文化宗教感到陌生与震撼,到理解和感悟东巴仪式带来的心灵抚慰。我们走进大山,体会人待自然犹如兄弟的敬意,体味人与人之间的坦诚。
第一次见到油米人,是2017年在大理马坪关的一场社区互访交流中。他们有着深邃的轮廓和小麦色的皮肤,腼腆却热情。其中一位穿着民族服饰的长者,脚踩仿佛电影中才会出现的红白相间的精致皮靴,手上提着一小瓶酒,肩上背着一根木笛,眉目清朗、自在豁达。后来我们知道他就是油米村的侠武石农布。还有两位分别是村里的东巴和副村长。初次见面,我们就被油米人的真挚打动,从衣着到谈吐,他们让我们这些从城里来的人感到了一股“酷”劲儿,不禁让我们想知道,究竟是何方水土哺育出了这样一群既随性自然又充满魅力的人?
很快,我们终于有机会深入探访油米村。刚进村时,一切都令人不可思议,这里似乎离现代社会很远—毕竟都快进入2020年了,丰富多彩的传统礼俗却仍然充满着村庄的肌理,着实让远道而来的我们应接不暇。我们刚到就旁观了一场东巴超度仪式,过程中需宰杀牲口献祭,当下的感受真可以用魔幻来形容,毕竟在城市生活的我们似乎离这种场景很遥远,甚至许多人会对此感到惧怕,这样的细节已被隐匿在现代化的流水线下。但在油米的东巴仪式中,献祭是尊重生命的礼仪,以此告诫人们从自然环境汲取资源要懂得感恩、敬畏和善用,这也是对逝去的人的祝福。在油米的每个夜里,我们坐在火塘边上,一边安静地喝杯热茶,或偶尔来碗苏里玛助兴,一边聆听油米人讲述他们的生活记忆,油米人的智慧促使我们对生命和生活进行反思,重新思考我们每个人与家人、社会、自然环境间千丝万缕的关联。
五度到访油米村,我们从陌生的访客变成油米人的朋友,甚至全村谁娶谁、谁嫁谁都了如指掌。我们与石农布侠武一同躺在繁星熠熠下的土掌房房顶,感受谷风从无量河吹来,凉爽的夏夜伴着他悠扬的歌声在山谷中回荡。石农布就像是油米的李白,他是我们见过最潇洒的人,每次见面,他一定会先唱一首歌;他每天一定要走到水源处洗脸,说那儿的水好,洗了人精神;当我们想找他找不到时,他却忽然骑着马在路的那头出现了;我们一起到河边敬河神,他常走到一半便爬上树摘果子解渴;早上被他叫去喝茶聊天,再出来时天已黑了。他说起油米,说起自己的人生故事,有如滔滔金沙江,不是一天两天能说尽的。石农布总说,他这一生就在这方圆几里了,去观音海求雨,去河边淘金,驮马五天五夜去藏民聚居地卖鸡蛋,结果鸡蛋受热爆开……他当过村长,是侠武也是德高望重的长辈,更是我们所有人的好朋友。
我们还没来得及和石农布分享这些记录油米的书册,这里面有很多的故事和知识都来自他的讲述。他已潇洒地来人间走过一回,魂已归去喜马拉雅山,他用双脚丈量过这里每一分土地。在这方圆几里内,承载的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村落,一个民族,如此伟大的一切,民族的智慧浩瀚无垠,短短的人生,却精彩万分。“我们人是很小小的,但你不用怕,你看这些大山,我都走过了,知道这些都是宝藏。”谢谢你,阿布农布,我们下次再到你家的房顶上相聚,天上那颗一直闪的星星就是你吧?再唱一首歌给我们听吧!
山路艰辛,或者有许多人无法亲临这些美丽的村庄,但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本书,使更多人能够靠近他们的生活现实,希望读者能通过文字和一帧帧的照片,感受隐秘在遥远大山中的族情乡韵,感知他们的所见所思、社会人情,使得更多人了解,还有这么一群人,在当今商业社会趋于同质化的浪潮中,依然自信且坚定地耕耘世代传承的文化礼俗,以此丰厚我们自己的生命经验。让我们一起走进山肚子里的岁月,走进仪式浸润的村庄,重塑对生活的想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