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HK$
47.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HK$
65.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HK$
78.2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HK$
55.8
《
收尸人
》
售價:HK$
72.8
|
編輯推薦: |
王莲出生于淮安市淮安区苏嘴镇,她出生时,苏嘴早已不复盐商时期的繁华,贫瘠的土地“养不起”几万农民,大多数家庭都活得很挣扎。和大多数人一样,王莲选择了外出打工发展,贫穷倒逼着她改变自己的命运。王莲从打工妹到女总裁的创业故事,就像跌宕起伏的电视剧情节,却纯属真实:
她说创业路上历经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算不上是天降大任,而是在生活逼迫中做出的选择。
她说上海真的是一座非常温暖和包容的城市,每一个平凡的坚守都会被尊重,每一个平凡的梦想也都会被善待。
她说自己是个幸运的创业者,赶上了大时代和好时机,自己刚好每一步都踩在鼓点上,今天走到了新的起跑线。她被改革大潮簇拥推动着,希望能与无数人继续推进大潮。
——她说这就是创业者的使命。
|
內容簡介: |
经过一路筚路蓝缕、摸爬滚打,王莲从打工妹熬成有着18家企业的总裁。她的公司在国内25个城市(地级市、县)进行了业务布点,成为“中国著名劳务派遣品牌机构”;她本人荣获“十佳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全国“创业之星”、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她的人生逆袭就像跌宕起伏的电视剧情节,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呢?本书解答了其中答案。王莲的故事揉进奋斗、艰苦、拼搏、机运,讲述着大时代奋斗者群体中“这一个”的独特心路历程。
|
關於作者: |
沈惠民,历任《人民日报》编辑、记者,《中华智库》杂志总编辑,获中国新闻奖;出版20多部著作;现任今日出版社社长、上海金融文化促进中心执行理事长。
|
目錄:
|
引? 言 创业者的使命 009
第一章? 生命中的一定
辍学成倒逼 019
上海,我来了 029
第二章? 抓住梦的手
还是惦记“大公鸡” 037
没说出的第三桩心事 042
终于又背起行囊 046
第三章? 扛起艰难
“没见过这样拼的女工” 055
学会换位思考 060
一走未了之 065
心跟着希望在动 072
又面临抉择 076
第四章? 执着面对
等不到的“面试” 083
为自己打工 088
“上好佳”传佳音 092
借船出海 097
第一张订单 102
第五章? 把人字写端正
合作有“门槛” 109
“找”石子过河 114
不“打”不相识 118
合作伙伴突然退出 121
第六章? 与命运对赌
“接盘”的代价 127
为有源头活水来 131
编外“助理” 136
新的启航 145
背后有“靠山” 151
第七章? 创业导师
感悟“自许” 157
完美主义战士 161
人在“企”字上头 166
第八章? 突破自我
家的模样 173
情牵“加减乘除” 178
又领先一步 182
陌生学生寻上门来 189
人大代表的“修路议案” 193
创业之星 197
出任“双强书记” 204
第九章? 苦战能过关
舍就是得 211
天上掉馅饼 217
临危不“躺平” 221
第十章? 赢在寻常处
“赢”字拆成五部分 233
生活就是选择 238
职业装穿出“腔调” 243
员工班车买买买 247
第十一章? 华丽转身
移师“祝桥” 255
转折点也是新起点 261
第十二章? 初心依旧
地图前自我发问 275
布局见格局 279
人力资源迎来机器人 288
与歌共情 296
到达再出发 302
后? 记 314
|
內容試閱:
|
引言
创业者的使命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说:“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想象力丰富的壮年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因为贫困而辍学,王莲早早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贫穷深深刺痛了她,她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为了寻梦,她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闯荡打拼。
在几次打工经历中,她屡屡困顿受挫——
在印刷厂当操作工,她被印刷颜料挥发的有机化合物刺激得咳嗽、恶心、头晕;在电子厂当学徒工,脾气暴躁的车间主任骂声连连;在制衣工厂,她和外来工们干脆被企业充当献血“指标”;在纺织厂当细纱挡车工,隆隆的机器声刺得她耳膜发痛,一天一圈圈巡回走下来,竟有10多公里,膝盖和脚踝都肿了起来……老乡介绍她去太平洋百货“面试”营业员,她在商店门口从早等到晚,所谓“面试”纯属子虚乌有。她想继续打工,还是去找朋友帮忙。
朋友这次真帮了她一生的大忙,直接点拨她:“你其实也可以为自己打工。你现在为寻工作把中介费给别人,你如果自己做劳动力中介,就是让别人把中介费给你。现在那么多外资企业都想进上海,它们进来后一找土地,二找工人,政府进一步放开政策,市场就会越来越大。这正是你创业的大好时机。”
为自己打工——王莲眼前的天地骤然变宽变大了。埃隆·马斯克在演讲中,把梦想、目标和不怕失败的坚韧毅力,称作他创业成功的关键“内驱力”;王莲恰恰暗合了这种“内驱力”:虽然身处底层,白手起家,没学历更没人脉,但她同样有梦想、目标和不怕失败的坚韧毅力这样的“内驱力”,只有创业才能把事情做起来,她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
一本大黄页成了王莲的创业路径。
王莲对照着密密麻麻的企业名称和电话号码,在公用电话亭前手持听筒无数次地询问:“贵企业是否需要提供劳动力服务?”
终于有一家企业成为她的“贵公司”,与她面谈后,这家企业同意与她的公司签合同。惊喜之余,王莲犯难了:她哪来什么公司?
又有贵人指点:找名头大、牌子响的现成公司“挂靠”,这叫借船出海、借梯上楼。王莲由此受到经营策略的最初启蒙。
有位同行开始与她合作。对方手握的重量级资源,是一家叫“赫比”的新加坡上海公司。在扩大生产规模后,“赫比”一下子又要招聘500名新员工。第一次接到这样的“大单”,王莲欣喜不已。谁知这位合作者却突然要退出。想接盘“赫比”继续干,就要付出8万元“转让费”——那是当时她全家所能拼凑出的全部资金,是用来买房、办上海蓝印户口的;以此换来的业务,赢了固然开心,如果最终输了呢?王莲想得脑袋胀痛。
最终,她还是压上了这笔“赌注”。以后每每唱起歌中“人生路是一场赌注,那就做一个勇敢的赌徒,我从不怕孤独从不认输”这几句歌词,她都眼眶发酸。
好在她赢了。不仅提前收回“接盘”成本,而且很快开始盈利。
她接盘业务的“赫比”公司,也很有故事。公司掌门人姚先生四十三岁开始创业,在企业“弹尽粮绝”之际,依然不放弃不抛弃,告诫自己的第一条就是“绝不因为走投无路而自杀”。绝地反击终于成功,他随即来上海投资设厂,取得超乎想象的业绩,国际销售也年年超常增长。在当时新加坡整体市场疲弱的状态中,“赫比”逆流上市,业绩屡创新高。
“赫比”是创业活教材,姚先生是励志好榜样。王莲草创劳务服务公司后,直接“取法乎上”,对标“赫比”大客户。羽翼渐丰后,她又顺势而为,接过“赫比”的产品代加工业务,与双方的合作拓宽成“双重”:既服务对方人力资源,又为对方代工小家电。在创业道路上,王莲积蓄足够力量,抓住一个个转机,将每个转折点当成新起点。
创业过程难免遇到“至暗时刻”,王莲也有曲折伤感的故事。
有一次困顿至极,她甚至在会上痛苦地说出“散伙”。员工们当然知根知底,这根本不是身边这位掌门人的性格和本愿。骨干们一致表示:宁可穷得喝西北风,也要跟着她把公司撑到底。王莲身上的顽强性格顿时被激活,“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她说当时就像“重生”一般。
随着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增长,利润变薄,有家长期的合作伙伴想“躺平”,托王莲把工厂盘出去。王莲理解对方的困境,为了对方能支撑下去,她主动提出分担一部分用工成本。这明摆着的“吃亏”,说不“肉痛”是假的。王莲只是不计较一时得失,把“舍得”看得更透彻:这时不“舍”就会“失”;客户大树不倒,自己的企业才有果子吃;能帮助的客户越多,自己获利也越多。
创业需要胸怀和格局,更需要战略定力,“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
王莲开展劳动力中介业务,正赶上我国农村急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风口。国家政策明确: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王莲的公司开始找来的工人,大多是老家的“父子兵”。他们进入企业后,很快从短期工成为长期工,有的短短几年就做到了技术员和车间小领导。大家回家乡一说,王莲的口碑一下子就传开了,十里八村的都来找。
在SARS(非典型肺炎)疫情突然结束时,“赫比”急需新招上千名员工,看似措手不及,王莲却“召之即来”,及时为对方输送了劳务大军。“赫比”高层领导又一次刮目相看:王莲就是有能耐!她的“能耐”在于背后有家乡这个“靠山”,“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活水”就能快速应变。
王莲眼里的“乘势”,不仅要“输出去”,还要能“引进来”。她回老家投资创业,被当地政府授予“财税功臣”称号;她在家乡致富中,扮演着“非王莲莫属”的角色,当上了村里的“双强(带头致富能力强、领民共富能力强)书记”。
一份“创业者的使命是什么?”的答卷中,有四个选项:
A.有远大的层次、较高的目标
B.为了目标勇于牺牲
C.追求更多的财富
D.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出题者给出的正确答案是A和B。
为什么不能A、B、C、D四项都选呢?
C选项中,“追求更多的财富”可做出更多贡献,担当更多社会责任;D选项中,“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能展示大众情怀,为更多人服务。
王莲的回答更有内涵:奥迪车标四个环,奥运会标志五个环,环环相扣才完整。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要为王莲拍纪录片,编导们看来,她的人生逆袭故事,本身就像跌宕起伏的电视剧情节——
从初入社会时的打工妹,到经过一路摸爬滚打,熬成有着18家企业的总裁,当上人大代表,荣获“十佳优秀党员标兵”、全国“创业之星”、省劳模等称号;从刚来上海时每月住45元租金的农民房,到如今住进浦东的花园别墅;从每天黎明时分出门,披星戴月回家,挤五六个小时的公交车,到如今开着迈巴赫豪车;从学生时期因贫困辍学,到如今走进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深造,她不需要再为学历证明什么,只想充电新知识,更好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她把有能力买别墅、开喜欢的车,与隐姓埋名一次次捐款去扶贫帮学,被评为“十大爱心企业家”,都看成人生的一种成就。她希望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她始终在做真实的自己。
她的人生像架手风琴,被生活和环境压缩到零,通过赤手空拳地打拼、创业和奋斗,手风琴舒展开来,演奏出一路开挂的旋律。她的故事揉进了奋斗、艰苦、拼搏、机运,讲述着大时代创业者群体中“这一个”的独特心路历程。
她说创业路上历经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算不上是天降大任,而是在生活逼迫中做出的选择。
她说上海真的是一座非常温暖和包容的城市,每一个平凡的坚守都会被尊重,每一个平凡的梦想也都会被善待。
她说自己是个幸运的创业者,赶上了大时代和好时机,自己刚好每一步都踩在鼓点上,今天走到了新的起跑线。她被改革大潮簇拥推动着,希望能与无数人继续推进大潮。
——她说这就是创业者的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