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編輯推薦: |
扎实的田野调查,一手访谈资料,见人见物见乡村!
|
內容簡介: |
本书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以火石垭村为案例,记录村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挖掘抵御现代性风险的“发展韧性”。本书试图点燃“火石垭”这束荧荧之光,为解读“非典型”村庄的发展韧性提供一个区域性的个案参照。
“非典型”村庄的“发展韧性”是什么?它从何而生、因何而生,仍须回到人类学传统的社区调查中,采用民族志的方法解读传统村落的发展振兴之路。
|
關於作者: |
田阡,人类学博士,现任云南民族大学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研究院执行院长;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入选“教*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民委首批“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重庆英才·名家名师”等人才项目。兼任教*部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台湾少数民族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职务。作为国内率先提出发展流域人类学的学者之一,提倡将流域从“地理概念”转向“文化空间”,运用系统论对流域内不同区域开展多点民族志研究,在理论构建、方法论构建和应用研究三个维度建构“流域人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成果获教*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
目錄:
|
导言 001
第一章自然、历史与人文:非典型村庄的韧性基础 005
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 008
第二节历史传记与村落记忆 019
第三节经济社会与前行探索 032
小结非典型村庄的勃勃生机 047
第二章土地、种养与劳动:非典型村庄的生计韧性 049
第一节靠山吃山,以农为本 051
第二节开拓生计,多元养殖 072
小结农业基础与生计保障 090
第三章务工、流动与产业:非典型村庄的生计张力 091
第一节“闯”造生活:外出务工的生计探索 093
第二节守在家乡:小村庄有“新姿态” 106
第三节生计家计:家庭生活的新策略 123
小结非典型生计张力创造美好生活 135
第四章婚姻、家庭与养老:非典型村庄的结构韧性 137
第一节婚姻与两性关系 139
第二节家庭继替与代际延续 160
第三节老年生活与养老智慧 170
小结传统小家与和谐大家 182
第五章饮食、居住与交通:非典型村庄的生活韧性 185
第一节风味多样的饮食 187
第二节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 208
第三节快捷便利的村落交通 221
第四节多元和谐的休闲生活 226
小结平凡生活中的能动性 235
第六章仪式、节令与风俗:非典型村庄的文化韧性 237
第一节成长路漫漫:人生礼仪 239
第二节岁时节令:节庆习俗的传承 280
第三节天地君亲师:祖先与土地崇拜 287
第四节腰鼓与唢呐:民间艺术 294
小结文化变迁与韧性坚守 300
第七章学校、家庭与社会:非典型村庄的教育韧性 303
第一节学校教育的变迁 305
第二节多元教育的发展 322
第三节教育观念的变迁 337
小结乡土蜕变中的教育生态 351
第八章卫生、环境与健康:非典型村庄的环境韧性 353
第一节个人卫生更讲究 355
第二节家庭卫生更整洁 361
第三节村落卫生大变化 372
第四节健康意识的提升 380
小结从求生存到享康乐的转变 389
第九章媒介、移动与互联网:非典型村庄的传播韧性 391
第一节传统时代火石垭的传播方式 393
第二节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 402
第三节互联网的功能化运用 413
小结乡村生活的延续与重构 423
第十章礼俗、公共与秩序:非典型村庄的治理韧性 425
第一节礼俗治理与传统规约 427
第二节公共生活与集体行动 439
第三节基层组织与法治文明 457
小结柔性与刚性结合的乡村治理 469
第十一章性别、责任与觉醒:非典型村庄的女性韧性 471
第一节围绕家庭的女性 473
第二节走向社会的女性 486
第三节回归自我的女性 496
小结身份转变与意识觉醒 502
第十二章家庭、村落与城乡:非典型村庄的精神韧性 505
第一节家庭生活的经营:责任与义务同担 507
第二节村落共同体重塑:和谐与互助合作 520
第三节城乡关系再辨:理性与自觉 531
小结精神韧性与文明自觉 542
附录一火石垭的追光者 545
蚕桑养殖户:时代变化下的生计之变 547
生猪养殖户:世代传承的技艺与现代化发展 551
养牛专业户:活到老学到老,主动适应现代化 555
生猪养殖户:养殖需要坚持学习 559
蜜蜂养殖户:养蜂是老有所为的闲适 563
辣椒种植户:从低保户到脱贫户的创业记实 566
乡村艺人:唤起农民文化自觉,投身乡村文化振兴 569
乡村匠人:勤劳是农村人致富的首要秘诀 571
农村乡贤:传承风清气正良好家风 574
附录二酿酒工具 579
后记 583
|
內容試閱:
|
广大乡村孕育了华夏根脉,乡土本色牵连着民族根系。百年前,费孝通写下《江村经济》,开启了人类学乡村调查之路。新时代,乡村振兴赋予了人类学扎根基层的重大使命。但中国之广大,乡村之多样,选择何处扎根、基于怎样的视野扎根、使用何种方法扎根,是学者们进行调查时必须回答的问题。 本书所选择的火石垭村,正是这样一个“非典型”村落。本书试图点燃“火石垭”这束荧荧之光,为解读“非典型”村庄的发展韧性提供一个区域性的个案参照。火石垭之光,是萤石之光。村庄地处武陵山区,阳光照耀时会反射出微微光芒,这是因为土地中含有一定量的萤石,这也是“火石垭”村名的由来。不过村庄萤石产量有限,虽未助推村民发家致富,却赐予了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其发展韧性的基础性资源。火石垭之光,是产业之光。20世纪末,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火石垭村迎来经济转型的“增长极”——烤烟产业。该产业给火石垭村带来较短时间的鲜亮与辉煌,21世纪初,家家户户靠烤烟发家致富。不过,这一束光仅是昙花一现,短时间内,土地不再肥沃,人力资源大量流失,产业已是夕阳。村民们不得不基于过去的经验,主动摸索发展之道,寻找新的出路。火石垭之光,是人文之光。千百年来,村民们在武陵山区喀斯特地貌的浸润下,自我孕育出独特的历史人文特征。这里作为土家族聚居地和历史移民村,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教育教学、医疗卫生、信息传播、乡村治理等方面积累起丰富的发展经验,展现了当地多维度发展韧性的动态平衡。火石垭之光,是希望之光。在面对城乡流动和社会转型带来现代性风险时,妇女力量在时代中崛起,成为解决乡村问题的“新人才”。同时,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也焕发出昂扬激情与向上气魄,成为实现村庄发展韧性的自我适应与调整、推动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与不竭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