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读点国史:大业宏图——1954年的中国(历史是很好的教科书;12节点,浓缩新中国国史精粹;1954年之里程碑意义——开一届人大、定第一部宪法、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書城自編碼: 402075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刘国新
國際書號(ISBN): 9787220104763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7.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

售價:HK$ 69.6
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
《 这里是中国(3):华夏文明史诗 》

售價:HK$ 233.6
伟大的中国奇迹:给孩子的古建筑解剖书(全8册)
《 伟大的中国奇迹:给孩子的古建筑解剖书(全8册) 》

售價:HK$ 431.9
Fundamental of Physics(7th Edition) 基础物理学(第7版)(改编版)
《 Fundamental of Physics(7th Edition) 基础物理学(第7版)(改编版) 》

售價:HK$ 104.7
全2册历史不忍细看一本书读懂中国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现代史通史书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中国史历史类书籍
《 全2册历史不忍细看一本书读懂中国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现代史通史书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中国史历史类书籍 》

售價:HK$ 96.6
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
《 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 》

售價:HK$ 112.7
彩色图解传习录:彩书馆(16开四色平装)
《 彩色图解传习录:彩书馆(16开四色平装) 》

售價:HK$ 63.3
彩色图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彩书馆(16开四色平装)
《 彩色图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彩书馆(16开四色平装) 》

售價:HK$ 63.3

 

編輯推薦:
历史是很好的教科书;
12节点,浓缩新中国国史精萃;
1954年之里程碑意义——开一届人大、定第一部宪法、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日轻松读国史:感名家学术精粹,品朴实畅达文字
內容簡介: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历史是很好的教科书。本丛书分别选取在共和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转折或引起过社会加速发展的12个年份为切入点,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这些年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本书以生动的文笔和翔实的资料记述了1954年前后中国发展的历史:开一届人大、定第一部宪法、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本书采用纪事本末体,将研究性成果以讲故事的形式诉诸文字,作者权威,可读性强。
關於作者:
刘国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图书审读专家委员会专家,jiao育部三科教材审查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曾任《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兼社长、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华魂》杂志常务副主编。是经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一卷主编。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独著)、《中国共产党治国社会方略研究》(独著)、《美丽中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解读》(合著)等专著9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长编》《旌勇里国史讲座》等著作10部,发表论文260余篇。
目錄
目 录


引 言 /


第一章 财经战线上的第二个战役

 一、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
◎东北的灾情很重
◎现在山区农民每个月可以吃四五顿、七八顿白面
◎吃商品粮的人知多少
◎只要粮价一波动,搞粮食投机的人一个晚上就可以增加几十万
◎粮贩子连青苗也抢着买
◎北京、天津的面粉不够供应
◎有人请愿要求卖掉棉花和生猪买粮食
 二、一担“炸药”,八种选择
◎陈云早有预见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四个不能减少
◎处理好四种关系
◎八种方案选其优
◎中央人民政府要天天做“叫花子”,天天过“年三十”
◎“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
 三、紧急决策会议
◎国庆之夜,天安门城楼上的汇报
◎次日晚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又征又配虽有风险,但也不是说一定出大乱子
◎毛泽东说,征购配售,势在必行
◎“和‘余粮征集制’不同”
◎全国粮食紧急会议
◎大区书记个个表态
◎粮食部长章乃器主张将“配售”改叫“计划供应”
◎新的粮食政策合起来就叫作统购统销
◎受毛泽东委托,邓小平讲话
 四、统购统销政策的内容和贯彻
◎“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四项政策
◎什么是日本的“粮食出荷”
◎国民党的“三征”是怎么回事
◎“全党动手,全力以赴,充分进行政治动员”
◎三级干部会
◎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难关渡过了,形势缓和了”
 五、统购统销政策的补充
◎人人谈粮食,户户要统销
◎定产、定购、定销
◎“人不叫,猪不叫,牲口不叫”
◎农民称“三定”为“四定”
◎1955年11月1日起全国普遍使用粮票
◎供粮标准的九个等级
◎牲畜也有“粮票”
 六、统购统销政策的发展
◎食油供应紧张是较长时期带有根本性的困难问题
◎一吨食油可换回四吨钢材
◎陈云说:从来没有因为没衣穿而死人引起乱子的
◎投机商用“远期支票”套购棉布
◎1954年9月,国家开始发行布票
◎生猪的派购、派养

第二章 出席日内瓦会议和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谋定而后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被邀请参加国际会议
◎“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论的道路”
◎这是一个正规戏,又是第一次唱
◎中南海西花厅,午夜以后
◎对苏联的工作访问
◎专机暂停乌兰巴托
◎莫斯科的“圆桌会议”
◎阵容整齐、人才济济的中国代表团
◎模拟的记者招待会
 二、日内瓦会议(上)
◎莫洛托夫提醒,慢点走,给记者留下几个镜头
◎中国代表团着装引出的误会
◎莱蒙湖畔的万花岭别墅
◎周恩来第一次发言,欧洲各报头版报道
◎美国首席代表杜勒斯提前走了
◎6月15日,极精彩的一幕
 三、日内瓦会议(下)
◎“联法抗美”的策略
◎奠边府大捷太是时候了
◎周恩来6月16日的六点建议“打开了一个新的门”
◎法国各阶层代表团纷纷来到日内瓦
◎法国主战派政府倒台
◎周恩来在伯尔尼会见了法国新总理
◎三天的柳州会议
◎在不损害基本利益的前提下,作个别让步
◎美国拒绝参加会议的最后宣言
◎“意外的收获”
 四、活跃的会场外交往
◎为记者举行大型冷餐招待会,请他们吸中国烟、喝中国酒、吃中国菜
◎“他们具有没有大国架子的大国风度”
◎《1952年国庆节》放映完,掌声雷动
◎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东方式的细腻的演出”
◎艾登请周恩来在菜单上签名
◎卓别林说,茅台酒是真正男子汉喝的酒
◎中国代表团从老、柬代表那里了解到不少印度支那的实际情况
◎专用线路共收发往来电报3271份,150多万字
 五、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与尼赫鲁进行了六次正式会谈
◎缅甸总理吴努说,现在好了,这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协议使我放心了
◎毛泽东对艾德礼说,不同的制度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合作也可以
◎毛泽东说:什么叫互不干涉内政呢?那就是,一国的国内纠纷,由这个国家自己管,别国不得过问,也不得利用
◎1956年中国政府在声明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更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

第三章 建立国家新体制

 一、制定《宪法》
◎《宪法》起草委员会称得上是豪华阵容
◎《宪法》的制定,从筹备到通过历时一年零八个月
◎毛泽东坐镇杭州
◎毛泽东指定中央委员看十部中外《宪法》
◎每一稿都派专人送到北京供中央讨论
◎陈伯达要回家当小学教师
◎田家英工作过度,劳累吐血
◎初稿可以小修改,也可以大修改,还可以推翻另拟
◎8000多人大讨论,5900多条修改意见
◎一二十个稿子,“反复研究,不厌其详”
◎有人提议将这部《宪法》命名为“毛泽东宪法”
◎《宪法》在全国人大召开的前一天仍在修改
◎很多人认为应该用“繁荣、富强、幸福、自由”,“繁荣、幸福、大家富裕”等字眼来形容社会主义社会
◎有人统计,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总共116条,“人民”一词出现262次
◎28年后的1982年起草现行《宪法》时,彭真仍称1954年《宪法》“比较完善”
 二、第一次全国普选
◎《选举法》开当代中国普选之先河
◎选举权没有教育程度和财产状况的限制
◎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5年前和今天一样,都是用大红纸张榜公布选民名单
◎1953年6月30日24时,全国范围内开始第一次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中发现百岁以上老人3384人
◎为了投票,她等了两个钟头才上花车
◎总计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226人
 三、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国家机构的建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开幕式上为烈士默哀三分钟
◎毛泽东宣布: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吴玉章主张:应把《宪法》或包括《宪法》内容的课程列为中学和大学共同必修的政治课程
◎张澜提出:《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人民,都要切实遵行,共同信守
◎大会通过《宪法》时“暴风雨似的掌声延续了五分钟”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称:毛泽东任国家主席,“六亿人民,一个心愿”
◎中央人民政府由两级体制改为一级体制
 四、政治协商格局的初步形成
◎要不要同民主人士继续合作
◎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一些民主党派的成员和民主人士出现一些思想顾虑
◎第一届政协与以后的各届政协有所不同,政协不是权力机关
◎毛泽东说,“干脆取消”应该是干脆不取消;“丢掉包袱”应改为不要丢掉包袱
◎刘少奇说,对几年来有进步需要提升者,应予提升
◎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
◎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二届政协的七项准则
◎二届政协不再设全体会议,开始增设地方委员会
◎二届政协委员的特点:范围大,代表广,方面多,分量够
◎周恩来担任政协主席
 五、国庆五周年庆典
◎毛泽东61个字的祝酒词
◎彭德怀检阅三军仪仗队
◎阅兵式历时一小时零三分钟
◎游行队伍排成70路纵队浩浩荡荡地行进
◎13万工人大队走在前边
◎14万学生队伍欢呼着进入广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模型徐徐打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八个大字清晰地呈现出来
◎无数标语牌上写着“和平”,无数的和平鸽从游行队伍中飞起
 六、赫鲁晓夫访华
◎赫鲁晓夫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赫鲁晓夫的画像出现在游行队伍中
◎“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在北京新建成的苏联展览馆开幕
◎10月3日,中苏两国领导人开始正式会谈
◎毛泽东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
◎赫鲁晓夫登上上海百老汇的顶层
◎赫鲁晓夫对西湖鱼汤大加赞赏
◎赫鲁晓夫一行品尝热带水果乐不可支,却不敢恭维广州的名菜——“龙虎斗”
◎中苏两国政府一揽子签订了七个协定
◎中国有偿地接收了一笔可观的武器装备
◎赫鲁晓夫送给中国一套农场设备和83件机器展品

第四章 高饶事件和七届四中全会

 一、引发工会工作的一场争论
◎邓子恢关于“工会立场”的报告
◎高岗组织写出针锋相对的文章
◎李立三受到批判并付出被撤职的代价
◎刘少奇作了自我批评
◎高岗在政治上得了“一分”
 二、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争论
◎刘少奇批评了东北局
◎毛泽东对刘少奇的谈话不满
◎刘少奇说,我们中国党内有很大的一部分同志存有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刘少奇认为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春藕斋讲话
◎高岗又得了“一分”
 三、“新税制”风波
◎新税制引起强烈反响和波动
◎毛泽东“看报始知”
◎周恩来紧急处理
◎薄一波预感到事情有些严重了
◎陈云细说新税制的两个错误
◎中央政府的领导重新作了分工
 四、高饶“发难”
◎“五马进京,一马当先”
◎财经会议上的“批薄射刘”
◎毛泽东建议周恩来“搬兵”解围
◎高岗散布的所谓“军党论”
◎饶漱石的呼应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讨安伐刘”
 五、七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全国代表会议
◎毛泽东警告说:“北京有两个司令部”
◎毛泽东提议召开中央全会
◎毛泽东强调:“尽可能避免对任何同志展开批评,以便等候犯错误同志的觉悟”
◎毛泽东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未出席中央全会
◎七届四中全会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
◎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刘少奇作了自我批评
◎邓小平说了一席公道话
◎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
 六、后来的评说
◎邓小平说:“总之,高饶问题不揭露、不处理是不行的”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指出:反对高、饶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进行的比较成功、比较健康的一次党内斗争”
◎《刘少奇传》一书指出:“这件事无论在党的历史上还是刘少奇个人的政治生涯中,都造成严重的影响”
◎毛泽东说:“伸手岂止高饶”

第五章 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一、简单的背景材料
◎从《红楼梦》到“红学”
◎“索隐派”对《红楼梦》的种种解释
◎俞平伯其人
◎《红楼梦研究》的出版
 二、事情的缘起
◎毛泽东眼中的《红楼梦》
◎“小人物的文章”
◎有所保留的《文艺报》编者按
◎《光明日报》编者按的评价也不高
◎毛泽东这封信写给28位同志
◎“又出现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很有生气的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
 三、批判的发动和兴起
◎“小人物”终于在党报上发表了他们的批评文章
◎全国著名的专家教授出席了中国作协主持的第一次批评会
◎陆定一的报告说,这次讨论不应该仅停止在《红楼梦》一本书和俞平伯一个人上
◎《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质问〈文艺报〉编者》
◎全国文联主席团和作协主席团接连召开八次会议
◎文联主席郭沫若提出“三点建议”
◎作协主席茅盾的发言题目是“良好的开端”
◎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作了“我们必须战斗”的发言
◎毛泽东说:《文艺报》必须批判,否则不公平
◎《文艺报》领导机构改组
 四、对这次批判的评析
◎超过了批判《武训传》的规模
◎在这场运动中,报刊上发表了数百篇文章
◎很多批评意见包含着正确的合理的成分
◎陈毅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当时的新兴阶级的代表,这个说法,我不赞成
◎很多批判文章严重混淆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乱扣帽子,无限上纲
 五、对胡适思想的批判
◎批判胡适的九个题目
◎联席会议推定的九人委员会
◎专家座谈会召开21次
◎全国批判文章数百篇
◎以批判胡适思想来配合和推动正在进行着的社会主义改造
◎被赋予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的批判运动
◎“突出了批判的正义性,而不注意批判的科学性”

第六章 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上)

 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初兴
◎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
◎每天开会六小时,每天一个几百字的简报
◎“请你们当作一件大事去做”
◎1952年底,全国有800多万个互助组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公开发表
◎庞大的中国农民代表团访问苏联
◎互助合作运动开始滋长急躁冒进倾向
 二、“春天反冒进”
◎毛泽东对邓子恢说:调你来做农村“统帅”
◎邓子恢的六个理由
◎“小生产改变为大生产,绝非朝呼夕至之事”
◎分了土地给他,就不能随便剥夺,必须依法保障这种所有权
◎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
◎“开始阶段宁缓勿急,连滚带爬,欲速则不达”
◎急躁冒进倾向到6月初基本终止
 三、“秋天大发展”
◎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
◎“走直路,走得好,可以较快地搞起来,为什么不可以?”
◎“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
◎“纠正急躁冒进”,吹倒了一些不应当吹倒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办合作社,这不仅是个方向,而且是当前的任务”
◎“鉴于今年大半年互助合作运动收缩了一下,所以这次会议要积极一些”
◎所谓的“确保私有”,“四大自由”
◎到1954年夏,全国各地兴建合作社已达22万多个
◎1955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紧急指示》
◎毛泽东说:“方针是‘三字经’,叫一曰停,二曰缩,三曰发”

第七章 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下)

 一、和平赎买政策
◎张闻天提出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
◎陈云关于把私营工厂“夹”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工业中的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
◎零售商业的批购、经销、代销
◎公私合营“是最有利于将私有企业改造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形式”
◎毛泽东说:过去是“西向让三,南向让再”,今后每年都要发展
 二、走历史必经之路
◎资本家回想起1950年“黄金时代”,不胜依依
◎“船在河中,只好认头”
◎毛泽东说: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但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而且要出于资本家自愿
◎周恩来说: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做到“水到渠成”
◎黄炎培形容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是“同登彼岸,花团锦簇”
◎第一次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
◎比较集中地进行了总路线的教育
 三、1954年的扩展公私合营
◎中财委提出,方针是“巩固阵地,重点扩展,加强准备”
◎政务院通过了《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
◎对公私合营是先“吃苹果”
◎孙孚凌说:“改变私有制不像梅兰芳唱戏,台前台后各一套,而是要脱胎换骨”
◎乐松生的同仁堂国药店是全国中药行业公私合营第一家
◎扩展公私合营第一年的产值超过过去几年全部公私合营的总产值
◎解决“吃葡萄”的问题
◎毛泽东说:“不看僧面看佛面”

第八章 文学、社会及其他

 一、文学艺术上新的创作繁荣
◎优秀的名篇《黎明的河边》
◎闪烁着英雄人物精神美的《党费》
◎具有“英雄史诗精神”的《保卫延安》
◎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阿诗玛》
◎新中国成立头三年群众歌曲评奖
◎《渡江侦察记》获一等奖
◎《美术》和《戏剧报》创刊
◎中国国际旅行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
 二、人口和行政区划
◎1954年人口首次突破六亿
◎这一年创造了前七年单年人口增长新纪录
◎撤销六大行政区
◎若干省市建制被合并
 三、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
◎1954年长江淮河发生特大洪水
◎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把“水涨堤高”的神话变成了现实
◎23万平方米的宏伟而复杂的建筑,仅用11个月就完成了
◎胡耀林青年突击队开风气之先
结 语 /
內容試閱
引言
在1954年,毛泽东曾经留下荡气回肠的一首诗篇和一段演说。
这年夏天,毛泽东站在北戴河海滨,放眼海天,感念于怀,随咏道: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这首《浪淘沙·北戴河》是作者在1954年所写的唯一的一首诗词。词中“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一句可谓千古绝唱。倘若把它与1950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毛泽东写的另一首词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一句作一对比,作者感怀的底蕴,差异明显。八年以后,在1962年那雪压冬云寒流急的日子里,毛泽东用他那如椽之笔写下“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短短十四字,透出气吞万里如虎的磅礴之势,其不屈不挠之情之慨,跃然纸上。但细细品味,和“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相比,心境到底不同。
文坛世纪老人冰心认为毛泽东写诗词,不像词人那样,是“作”的,是“填”的。它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倾吐,像爆发的火山一样,红光冲天,像奔流的巨瀑一样,浪花飞溅。触景生情,歌以咏志。是什么使毛泽东在1954年夏发出如此大气磅礴、隽永精深的诗叹?
这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宣读了一段无比豪迈、堪称当代佳言警句的话:
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我们正在前进。
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
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这段话在宣讲的当时,博得了无数次热烈的掌声。今天重读,自豪之情,仍不能自禁。又是什么使毛泽东如此有感而发?
也许本书所述的1954年发生的一件件大事,都会令毛泽东欣然命笔。

第一章 财经战线上的第二个战役
粮棉统购统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财经战线上进行的第二个大战役,它和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并称为“三大战役”。
粮棉统购统销政策酝酿和动员于1953年,贯彻落实于1954年,后来的发展则延至1955年。1954年是居于上挂下连的位置,也是十分关键的一年。
一、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
◎东北的灾情很重
◎现在山区农民每个月可以吃四五顿、七八顿白面
◎吃商品粮的人知多少
◎只要粮价一波动,搞粮食投机的人一个晚上就可以增加几十万
◎粮贩子连青苗也抢着买
◎北京、天津的面粉不够供应
◎有人请愿要求卖掉棉花和生猪买粮食
严峻的粮食问题,出现在1953年。
本来,中国人口众多是好事。人多,热情高,干劲大。但人多嘴也多,喂饱肚子的绝对量也大得惊人。所以,新中国成立时,曾有人预言,中共领导不了经济。国外更有人对中国粮食上的困难幸灾乐祸,断言新中国政府无法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稳定物价的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稳定粮食价格的斗争。1950年3月,平抑了第四次物价波动的同时,也结束了自抗日战争以来持续十几年的粮食市场剧烈动荡,把人民群众从解放前粮价一日数涨的痛苦中解救出来。此后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过程中,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粮食、棉花这两种最主要的农产品生产一年好于一年,出现了连年增长的喜人局面。到1952年,粮食产量达到3278亿斤,是1949年的1448%(1949年产量为2264亿斤),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的1936年增长182%(1936年产量为2774亿斤)。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全国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326亿元,增长到1952年的484亿元,三年增长幅度为485%,平均每年递增142%,是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取得的第一个阶段性的伟大成就。
但是,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产生了。谁能料到,1952年粮食大丰收,紧接着的是1953年粮食不够用。
粮食紧张,原因多多。
首先是东北的灾情很重。东北1953年因水灾减产,计划产量440亿斤,实际产量最多只有370亿斤。计划收购100亿斤,只能收购76亿斤。东北上调中央的粮食数应是42亿斤,现只能上调26亿斤,减少了16亿斤。中央掌握的粮食是96亿斤,减少16亿斤,就占1/6,数目可观。
二是土改后粮食产量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农民生活改善,增产的粮食中相当一部分被农民自己消费了。据统计,1949年农村人均消费粮食370斤,1952年增加到444斤。同三年前相比,每个农村人口多消耗粮食74斤。全国农村人口5亿多,加起来就是一个惊人的370亿斤。仅新增加消费的就有这么多。1953年11月7日,薄一波在华北作了几十天调查之后,给毛泽东的报告中写道:“过去山区农民一年只吃上十顿的白面,现在则每个月可以吃四五顿、七八顿,面粉需求量空前增大了,这是国家收购小麦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页。薄一波的调查与粮食部的分析是一致的。
三是农民生活水平相对提高,还导致一个变化:他们有的为了防备灾荒,把余粮贮存起来(有的地方农民有存粮如存金的心理)或者囤积惜售,待价而沽。因此,国家需要的商品粮不仅没有随着生产量的增长而相应地提高,相反却在下降。公粮和商品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1951~1952年度为282%,1952~1953年度下降为257%。
四是粮食需求量急剧增加,城乡粮食供应面迅速扩大。1953年城镇人口达到7800多万,比1949年增加2000多万,比1952年也增加了660多万,已经占全国总人口的133%。城镇人口的增加,除自然增长的以外,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在农村时吃粮自给,进城后则需要国家供应商品粮。而同时,随着经济建设和发展工业的需要,经济作物产区迅速扩大,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和其他缺粮农民增加到1个亿,也都需要国家供应粮食。1953年返销农村的粮食多达317亿斤。这使得国家承担的社会粮食供销量越来越大,在前三年曾有所缓和的粮食产需矛盾骤然又尖锐起来。
粮食形势已经如此紧张,粮贩子和投机商还趁机兴风作浪,抢购粮食,火上浇油。
当时的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农民除缴纳农业税(即公粮)外,粮食可以自由上市。经营粮食的,除国营粮食公司和供销合作社外,还有私营粮商。在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这个粮食年度(粮食年度是指在流通领域中计算粮食的购、销、调、存所使用的全国统一的年度,当时规定的粮食年度是从本年7月1日起到下年6月底止。后来改为从本年4月1日起到下年3月底止)内,全国上市粮348亿斤,国家和供销合作社收购699%,私商收购301%,接近于1/3。粮食形势一吃紧,私商同国家争夺粮源的斗争立时趋于尖锐。在江苏省苏南地区,投机商利用变相提价、拦路收购等方式争购新稻,1952年10月至11月间,个别粮点私商收购比例高达90%以上。江西省吉安市,1952年12月18日至22日的5天内,上市的稻谷全部被私商收去。江苏徐州专区是江苏省黄豆主要产区,黄豆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50%以上。徐州专区各县1952年黄豆收割时,大江南北粮商蜂拥而至。国营粮食部门和合作社以合理的价格挂牌收购,不法私商勾结当地粮商和粮贩子,深入农村抢购。无锡的私商王雨农在邳县、新沂等县的集镇上安排了十多家“代理店”,收买了20多个小驴贩子,先后抢购黄豆和杂粮30多万斤(其中黄豆有20多万斤)。有个叫陈生的则用抬高价格的办法,一次就抢购黄豆6万多斤。在交通不便的农村,他们就杀价收购,使农民吃亏很大。不法私商甚至还在农村大肆买青苗和禾花谷。1953年青黄不接时,湖北省潜江县腰河乡被私商买去青苗谷13万多斤。石首县有一私商,令其女儿先后拜了八个农民为干爹,以这种方式抢购大批青苗。浙江省温州专署粮食局在温州蒲江乡36个村调查,有74%的农民卖了青苗或禾花谷。粮食投机商预购青苗的价格,一般比牌价低20%~30%,有的则低了40%以上。
各地私商抢购粮食还有一套与国营粮食部门作斗争的策略:从集中转向分散,从公开转向隐蔽,从城市转向农村。私商买走粮食,虽然也可以满足市场需要,但抬高了粮价。当时私商活动频繁的地区,粮食市价一般高出牌价20%~30%。那时,人民收入偏低,很难承受这样的价格。大批粮贩子活动于小城镇与乡村之间,只要粮价一波动,搞粮食投机的人一个晚上就可以增加几十万,如果波动两三个月,粮贩子就可以增加几百万。这种情况又助长了农民不肯卖粮的惜售情绪。
由于以上原因,国家粮食收购计划不能完成,销售计划大大突破。1952年下半年,全国许多地区出现抢购粮食的现象。河南省洛阳、许昌等地群众纷纷出售棉花、生猪,抢购小麦。12月,抢购之风,由局部地区蔓延到河南全省。到1953年上半年,各地抢购之风继续发展。河南省南阳市各地粮食供应点经常聚集上千人排队争购。江苏省如东县的白蒲镇,竟发生万人请愿,要求卖掉棉花、生猪而购买粮食的事情。抢购之风,造成粮食牌价与市价脱节。这年春天,江苏省杂粮市价高于牌价15%,有的地区高出30%。河南、江西、安徽、山东、山西、河北、陕西等省的粮食市价一般高出牌价10%~20%。粮食市价高于牌价,使国家在产粮区也收购不上粮食。如江西省赣州地区稻谷牌价每百斤505元,而私商抬高到550~580元。国家粮食收购比重由原来占上市量的70%,下降到只占29%。湖南、湖北两省的粮食产区,国家收购的粮食所占的上市量亦由60%~70%下降为10%~30%。参见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0页。到夏季,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在受灾地区和小城镇,已发生混乱现象,有的地区有数千人乃至上万人在国家售粮店排成长龙争购粮食。国家粮食部门购少销多,逆差急剧扩大。1953年10月,全国粮食销售量比1952年同期增加了313%,而收购量却不能完成任务,1953年9月份只完成计划的801%,西北地区只完成月计划的46%。过去规定全国供应京、津23亿斤粮食,其中面粉16亿斤,结果实际掌握的只有10亿斤。从7月1日到10月初的三个月已卖出5亿多斤,其中9月份销售面粉154万余袋,而同年1月份只销售93万袋,从10月份到1954年6月的七个月只剩4亿多斤。由于面粉销售量上升过快,生产和库存极为紧张,供销矛盾十分尖锐,一些不法商贩又趁北京城市面粉价格低于郊区价格之机,向京郊附近各县倒卖面粉牟取暴利,每天市内外流面粉达3000~4000袋。京、津面粉供应严重不足,“出现了令人担心的情况”。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