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101.2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2.2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HK$
250.7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HK$
181.7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3.3
|
編輯推薦: |
1.《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侧重创作技法的揭示和研究,立足艺术创作实际,绝不空谈,通过不同的具体印例、不同的印面形式、不同的风格流派探讨不同特点的技法。
2.分册作者既是篆刻创作实践的专家,又是篆刻学研究的专家。在客观、准确把握解析对象的技法特征的同时,将个性的表现把握在一定的度上,把著作者的个性融入篆刻艺术的共性规律之中。
|
內容簡介: |
《丛书》是重庆出版社的经典力作,在2006年老版的基础上,利用并拓展老版的篆刻资料,突出篆刻艺术创作的教学功能,选取经典古代印章和代表性印人的作品,通过具体印例,对篆刻创作技法进行分类解析。
《齐白石经典印作技法解析》:本书结合作者十多年来的重新思考,在老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修订,补充了大量齐白石经典作品的新观点、新视角,并增加近二百方印例(含新发现的齐印),力图最大可能地将齐氏可学的印章列入其中,做到一册在手,既能掌握技法要领,又能清晰地感受到“齐派”印风的精髓。
|
關於作者: |
李刚田:李刚田,1946年3月生。西泠印社副社长,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仼《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曾连续30年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获第五届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出版专业著作40余种。
薛元明:薛元明,1973年出生,安徽当涂人。第八届中国书法家协会文化传播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著有《庄蕴宽传》《中国书法制度论纲》《金坛书画简史》,编《经典碑帖技法解析》《邓石如篆书技法解析》《北魏墓志放大本系列》等。参编中国书协“翰墨薪传”《篆书与篆刻》教材,专家组成员。
|
目錄:
|
1
第一章 齐白石及齐白石篆刻 1
第一节 齐白石的艺术人生 3
第二节 齐白石的篆刻风格形成及创作历程 16
第三节 齐白石篆刻对后世的启示 41
第二章 技法解析 45
第一节 篆法解析 47
第二节 刀法解析 65
第三节 章法解析 83
第三章 临摹与创作 137
第一节 临摹 139
第二节 创作 164
第四章 “齐派”作品分析 169
第一节 近当代受齐白石影响的印人 171
第二节 齐白石篆刻在当代印坛的价值 198
后 记 201
|
內容試閱:
|
1999年,作为国家“九五”重点出版工程,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历代印风系列》21卷(以下简称《历代印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获得“国家图书奖”。继《历代印风》之后,重庆出版社于2006年又出版了这套《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以下简称《技法解析》)。《历代印风》突出的特点是站在篆刻艺术立场去认识和梳理历史遗存,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历代印风》在不同的篆刻艺术风格流派这个参照系中将历代印章进行收集和分类整理,并在每卷的专论中对其进行综合述评和理论提升。《历代印风》既不同于单纯的印章史图录,也不同于单纯的篆刻艺术教科书,而是兼具二者的功能,重在揭示篆刻形式与风格的产生和变化。而这套《技法解析》则是在前套书对历代印风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并拓展前套书的篆刻资料,突出了篆刻艺术创作的教学功能,选取经典的古代印章和代表性印人的作品,通过一方方具体的印例,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对篆刻创作技法进行分类解析,并从中梳理出一定的技法规律。如果说《历代印风》重在资料的整理和对历代篆刻风格发展变化的把握,那么《技法解析》则立足于艺术创作实践,侧重于创作技法的揭示和研究。
当我们确定这套书的选题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进行分册设置,而面临的是以前编撰《历代印风》时分卷的同样问题。由于篆刻发展史的特殊性,《历代印风》在分卷设置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对古代印风的分类,基本上是依印章史发展的时序进行的;对于清代以来的篆刻创作,则依其风格流派的划分设卷,也就是以代表性篆刻家设卷;但对于一些特殊艺术形式的古代印章或印迹(如封泥、印匋、肖形印等),则打破时序按材质和表现内容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式顺应了篆刻发展的特殊性及篆刻艺术形式的特殊性,又能紧扣篆刻艺术的主题,所以这套《技法解析》基本上依照印风的分卷设置进行。由于这套书要针对当代篆刻创作的实际,《历代印风》中一些与当代创作关系不太密切的分卷,如《元代印风》《明代印风》等,就不再在《技法解析》中专设分册;在《历代印风》中将汉魏印风、浙派印风等内容又设为多个分册,根据《技法解析》的体例及实际要求,则每类技法解析对象只设一册即可,而一些与当代创作关系密切的清代中晚期及近代篆刻家,则重点保留。经过反复推敲,确定本套丛书设为11分册:《古玺技法解析》《秦印技法解析》《汉印技法解析》《圆朱文印技法解析》《浙派经典印作技法解析》《邓石如经典印作技法解析》《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解析》《吴昌硕经典印作技法解析》《黄牧甫经典印作技法解析》《齐白石经典印作技法解析》《古印匋、封泥代表作品技法解析》。
篆刻艺术的形式美依靠相应的技法手段来完成,篆刻艺术的审美思想通过技法与形式来物化,可以说没有篆刻技法发生作用,篆刻艺术就不存在。在创作中,没有美学思想的作品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人;没有形式的作品,就等于人没有了躯体,而一切美学思想对于艺术表现技法来说,则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技法是完成作品形式、传达美学思想的唯一手段,所以一件作品有无技法的存在,是判定艺术创作与非艺术创作的界限,技法的高下难易,是判定一件作品高下的重要内容。
篆刻技法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完成艺术创作所必需的手段,同时又是篆刻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篆刻美具有空间构成与时序进程的两重性,篆刻技法也具有这两重性。篆刻的空间形式有赖技法完成,此时的技法只是完成艺术形式的一种手段,而刀石相激之间的美,刀笔相生的意韵,刀刀递进过程留下的痕迹,表现着一种时序之美,此时的技法又是篆刻美的内容。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其中充分表现着技法的时序之美、节奏之美。这套《技法解析》紧扣篆刻创作技法这个主题内容,这也正是与篆刻创作最为直接、作者最为关心的内容。
这套丛书立足于艺术创作实际而力避空谈,通过不同的具体印例、不同的印面形式、不同的风格流派探讨不同特点的技法。但我们又不能局限于对象,仅仅停留在具体的、局部的认识和分析之中,而要求站在整体的、宏观的立场去认识具体和局部,通过具体和局部去把握整体,通过实践的验证升华到理论,通过具体技法的分析和叙述总结出规律,上升到篆刻美学的层面,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技进乎道”。
对历代优秀篆刻作品进行技法解析,我们应站在篆刻艺术创作的立场上去认识、解析古代印章,在分析具体技法时,也必将突破古代印章的制作方式、使用方式。如对于刀法的论述,我们是依照以刀刻石的创作方式去认识和研究用刀的种种效果,在古代印章制作中,并无今天我们所依据的“以刀刻石”的方式而建立的刀法概念。解析古代印章中的所谓刀法,实际上是对古印中不同的制作效果、不同的印材质地以及不同的用印方式而形成不同的线条质感的分析,探讨如何转换为“以刀刻石”的刀法技巧,如何在古印线条特质的启示下形成创作风格。在研究篆刻创作技法中,《技法解析》突破《历代印风》各分册之间的分野;在化入创作的研究中,突破古玺、汉印之间的时代悬隔,突破浙派、邓派等之间的风格差异,将古代印章中表现出的金石气、明清流派篆刻中的文人雅意、当代篆刻创作中的形式变化及刀与石的表现力融合贯通在一起。
我们站在当代艺术的视角去发掘、认识、继承和发展历代篆刻艺术遗存。在临摹和创作中,一方面不局限于古代的“烂铜印”模式,同时也不必局限于文人篆刻所追求的那种“不激不厉”“中正冲和”之美;另一方面我们决不能割断历史而向壁独造,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动人而失去了传统文化在篆刻中的支撑力。要以当代的视角,以篆刻艺术创作的立场去把握古与今、表现与内涵之间的辩证关系。
基于这套丛书的特征,我们聘请的各分册作者都有着两方面的素质:一方面是篆刻创作实践的专家,另一方面是篆刻学研究的专家。这两方面的素质缺少其一便不能完成丛书编撰工作。作者们在努力客观、准确把握解析对象的技法特征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倾向,对研究对象的审美理解、在临摹与创作中的审美表现从来就带有主观色彩,这是由艺术创作的本质所决定的,这种主观性也是艺术的个性,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必要的。但限于解析对象的规定性,以及读者群体的需要,作者们将个性的表现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将著作者的个性融入篆刻艺术的共性规律之中,这是本丛书对所有著作者的要求。
希望这套丛书能成为对读者切实有用的篆刻学习工具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