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阿迪契作品:美国佬

書城自編碼: 402446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外國小說
作者: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著,张芸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75300438
出版社: 江苏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96.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琥珀之夏(《镜之孤城》作者、推理小说家辻村深月新长篇;能治愈童年创伤的,也许唯有长大成人的自己)
《 琥珀之夏(《镜之孤城》作者、推理小说家辻村深月新长篇;能治愈童年创伤的,也许唯有长大成人的自己) 》

售價:HK$ 59.8
流人系列02:亡狮
《 流人系列02:亡狮 》

售價:HK$ 90.9
希腊小史
《 希腊小史 》

售價:HK$ 112.7
中国古代的谣言与谶语
《 中国古代的谣言与谶语 》

售價:HK$ 112.7
战役图文史:改变世界历史的50场战役 (彩印典藏版)
《 战役图文史:改变世界历史的50场战役 (彩印典藏版) 》

售價:HK$ 147.2
寻路:走向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文库)
《 寻路:走向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文库) 》

售價:HK$ 66.7
短视频Vlog全流程:镜头脚本+运镜技巧+场景主题+后期剪辑
《 短视频Vlog全流程:镜头脚本+运镜技巧+场景主题+后期剪辑 》

售價:HK$ 89.7
英国小史
《 英国小史 》

售價:HK$ 94.3

 

編輯推薦:
1.“我们都希望那不是。可这是骗人的。”
——每个人都有遭遇偏见的时刻,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敢于说不?
2.天才女作家阿迪契长篇小说代表作:2013年度全美书评人协会小说奖获奖作品、《纽约时报》2013年度十大好书
3.留学、打工、博客、爱情……年轻人的异乡生存记,讲述肤色之下的爱与梦想
4.《芭比》导演格蕾塔诚挚推荐:“拥有简·奥斯丁的魅力”,新鲜入选《纽约时报》读者票选21世纪小说top30
4.豆瓣8.5高分推荐,亚马逊近5万人打出4.5星
內容簡介:
你说种族不是障碍,唯一的原因是你希望那不是。
我们全都希望那不是。可这是骗人的。
伊菲麦露决定搬回尼日利亚,尽管她在美国已拥有了一切:一个热门的种族话题博客、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员的职位、立场相同的黑人教授男友……这是一个无法解释清楚的决定。移民是所有尼日利亚年轻人的憧憬,但她来到这里后却发现,除了账单、身份、语言,肤色才是隐秘在一切之下的汹涌暗流。
然而,以“美国佬”之名回到家乡的她,还能够再次适应尼日利亚的生活吗?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1.”天纵之才”(”非洲文学之父”阿契贝)
2.”二十位四十岁以下的小说家”(《纽约客》)
3. ”世界樶有影响力的一百人”(《时代》)
1977年出生于尼日利亚南部城市埃努古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留学美国,在东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学习传媒学和政治学,之后分别在约翰·霍普金 斯大学和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长篇小说《紫木槿》获2004年橘子小说奖的提名,第二部长篇小说《半轮黄日》获2007年橘子小说奖。《绕颈之物》获得2009年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提名。《美国佬》摘得2013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小说奖。
2014年,她因TED演讲《我们都应该做女性主义者》蜚声世界。
【译者简介】
张芸
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学士,现居美国。自由译者、撰稿人。译有《遥望》《猫的桌子》《奥丽芙·基特里奇》《管家》《飞越大西洋》《玛利亚的自白》《圣徒与罪人》等。
目錄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
第七部
內容試閱
1
普林斯顿的夏天,没有一点气味,虽然伊菲麦露喜欢许多大树营造的那种静谧葱郁,干净的街道和宏伟的住宅,巧妙抬高定价的商店,还有靠努力换来恩典的那份祥和、恒久的氛围,但最吸引她的,却正是这—气味的缺乏,大概因为别的她所熟悉的美国城市,都散发独特的气味。费城具有历史的发霉气息。纽黑文散发着目空一切的味道,巴尔的摩的气味来自海水,布鲁克林的则来自太阳照暖的垃圾。可普林斯顿没有气味。她喜欢在这儿做深呼吸。她喜欢看当地人分外礼让地开车,把他们最新款的汽车停在纳索街的有机食品店、寿司店外,还有拥有包括辣椒在内等五十种不同口味的冰激凌店外,或是邮局门外,殷勤的工作人员跃然而出,在入口处欢迎他们。她喜欢那座校园,学问重地,外墙上藤蔓交织的哥特式建筑,以及一切又是如何在夜晚昏昧的光线下转变成阴森的一幕。她最喜欢的是,在这片满是安逸的地方,她可以假扮成另一个人,一个被神圣的美国人俱乐部特别接纳的人,一个浑身洋溢着笃定神采的人。
可她不喜欢必须得去特伦顿把她的头发编成辫子。期望普林斯顿有家编辫子的发廊,那是妄想—她见过的少数几个当地黑人,他们的肤色之浅、头发之细软,令她无法想象他们梳着辫子头的模样—然而,在一个炙热的下午,当她在普林斯顿枢纽站等火车时,她仍纳闷,为什么这儿不曾有地方可以让她把头发编成辫子。她包里的那块巧克力融化了。在月台上等车的还有其他几个人,他们全是白人,精瘦,穿着轻薄的短装。站得离她最近的那名男子正在吃冰激凌蛋筒;她一直觉得美国成年男子吃冰激凌蛋筒的行为,尤其是美国成年男子当众吃冰激凌蛋筒的行为有点弱智。当火车终于嘎吱嘎吱进站时,那名男子转过身对她说:“来了。”带着陌生人在共同经历了对公共服务实施的失望后彼此间建立的那份熟稔,她朝那名男子笑了笑。那名男子脑后渐渐花白的头发,被一股脑儿往前梳着,滑稽地意图掩盖他的秃斑。他一定是搞学术的,但不是人文学科,否则他会更注重自己的形象。一门坚实的科学,像化学,也许。换作以前,她会说:“我知道。”—那是一种美国人特殊的表达,包含的是同意,而非知道之意,接着,她会开始与他攀谈,看他是否会讲出一些她可以用在博客上的话。人们对被问及他们自己的事不胜荣幸,他们讲完后,她若不出声,他们会道出更多。他们习惯于填补沉默。倘若他们问起她做什么,她会含糊地说:“我撰写一个生活风尚博客。”因为如果她说“我写的是一个匿名博客,名叫‘种族节,或一个非美国黑人观察美国黑人(那些从前被叫作黑佬的人)的种种心得’”,那会使他们不自在。不过,她这么说过几次。有一次是对火车上一位坐在她旁边的、编着骇人长发绺的白人,他的头发好像一条条古老的麻绳,尾端的金发毛茸茸的,他穿着破烂的衬衣,虔诚得足以令她深信他是个追求社会公义的斗士,也许可以成为一名不错的特邀博客作者。“如今种族完全被夸大了,黑人需要克服自我,现在一切问题的核心是阶级,有产者和无产者。”他平和地对她说,她把这句话用作一篇帖子的卷首语,标题为《不是所有梳骇人长发绺的美国白人都叫人失望》。后来有个来自俄亥俄州的男子,搭飞机时挤坐在她旁边。一位中层经理,她确信,从他直筒式的西装和对比色领的衬衫可以看出。他想知道她说的“生活风尚博客”指的是什么,她遂告诉他,预期他会变得拘谨沉默,或说出一些防卫性的乏味之语来结束谈话,诸如“要紧的种族只有一个,就是人类”这样的话。可他却说:“有写过收养问题吗?在这个国家,没有人愿意收养黑人婴儿,我不是指黑人和白人的混血,我指的是黑人。连黑人家庭都不要他们。”
他告诉她,他和妻子收养了一个黑人小孩,邻居看他们的目光,仿佛他们选择了为一项可疑的事业而殉道。她描写这名男子的博客文章—《来自俄亥俄、衣着老土的白人中层经理并不总如你想的那样》,是那个月收到评论数量最高的。她依旧好奇,这名男子是否读了这篇文章。她希望是。时常,她会坐在咖啡馆、机场、火车站,观察陌生人,想象他们的生活,并且好奇他们中有谁可能读过她的博客(如今是她的前博客)。就在几日前,她写了最后一篇帖子,迄今后面跟了二百七十四条评论。那些读者,人数逐月递增,链接、转发她的帖子,每个人知道的如此之多,都胜过她;他们始终令她既惶恐又兴奋。其中,最常留言的一位用户“蕾丝边德里达”写道:“我有点惊讶于自己多么舍不得这里。祝你在追求那不知其名的“人生变化”中一帆风顺,但请早日回到博客世界来。你曾用你玩世不恭、居高临下、戏谑而发人深省的口吻创造了一个空间,让人们可以就一个重要的议题展开真正的对话。”像“蕾丝边德里达”这样的读者,他们在评论里一口气列出一串数据,使用诸如“具体化”这样的词,使伊菲麦露神经紧张,一心想要写出有新意和感染力的东西,于是她开始,渐渐地,觉得自己像只秃鹫,如啄食动物尸体般在人们的故事里挖掘她能利用的素材。有时勉强联系到种族。有时不相信自己。写得越多,她变得越不确定。每一篇帖子都是新剥去一层自我,直到她觉得赤裸、虚假为止。
火车上,那个吃冰激凌的男子坐在她旁边,为避免交谈,她目不转睛地盯着脚边的一块褐色污渍,一点溅出的冻星冰乐,直至他们抵达特伦顿。月台上挤满了黑人,他们中有许多胖子,穿着轻薄的短袖。那依旧令她惊奇,仅仅几分钟的火车车程,却是天壤之别。来美国的第一年,当她乘新泽西干线火车到纽约的宾州车站,然后换地铁去看住在平地区的乌茱姑姑时,她赫然发现,大部分苗条的白人都在曼哈顿区的车站下车,随着火车继续驶入布鲁克林,剩下的人多数是黑人和胖子。不过,以前她不把他们看作“胖子”。她把他们看作“大块头”,因为朋友吉妮卡告诉她的首要事之一,即—“胖子”在美国是贬义词,像“蠢”或“野种”一样,富含道德评判,而不像“矮”或“高”,仅是一种描述。因此,她把“胖子”从她的词库里驱逐了出去。但去年冬天,在近十三年后,“胖子”这个词重现于她的脑海,超市里一个排在她后面的男子,在她为自己的超大包多堤士玉米片结账时喃喃低语,“胖子不需要吃那种垃圾。”她瞥了他一眼,讶,稍带怒意,心想这将是一篇绝佳的博客文章,这位陌生人如何判定她是胖子。她会把这篇文章归档在“种族、性别和身材”的标签下。可回到家,当她站着,面对镜子里的真相时,她意识到长久以来自己无视的部分:衣服比以前紧了,大腿内侧相互摩擦,运动时身上较为松软、圆润的部分跟着颤抖。她是胖子。
她慢悠悠说出“胖子”这个词,来回吐纳,并回想起其他种种她曾谨记不能在美国大声讲出来的东西。她是胖子。她不凹凸有致,也不人高马大;她就是胖,那是唯一令人觉得真实的措辞。此外,她也忽略了自己心灵上的郁结。她的博客颇受欢迎,每个月有数以千计不重复的访问量,她挣得优渥的演讲费,她有一份普林斯顿研究员的薪金和一段与布莱恩的恋情—“你是我今生的至爱。”他在去年给她的生日卡上写道—然而她的内心还是有郁结。那已有一段时间,一种清晨疲乏的病,一种萧索和飘忽感。随之带来的是依稀的渴望,无形的向往,关于她可能正在经历另一种人生的一闪而过的想象,数月来,这一切汇入她灼心的思乡里。她搜遍尼日利亚的网站,脸书上尼日利亚人的简介,尼日利亚人的博客,每点击一次就又出现一则某个年轻人最近回乡的故事,顶着美国或英国的学位,去创办一家投资公司、一项音乐制作业务、一个时尚品牌、一份杂志、一家快餐连锁店。她看着这些男男女女的照片,感到失落的隐痛,仿佛他们撬开她的手,夺去了某些属于她的东西。他们在过着她的生活。尼日利亚成了她理所应当的归宿,她唯一可以深深扎根而无须时常用力把根拔出来、抖去泥土的地方。当然,那儿还有奥宾仔。她的初恋,她的初恋情人,唯独和他在一起时她从不觉得需要解释自己。他如今结了婚,当了父亲,他们已多年没有联系,可她无法假装他不是自己思乡的一部分,假装她没有常常想起他,细翻他们的过去,找寻某样她叫不出名字的东西的征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