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媒介与社会生成:从交往、话语到行动的绘制

書城自編碼: 402750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对外文化交流
作者: 李敬
國際書號(ISBN): 9787552044515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6.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Web3时代的AI战略:构建BASICs框架,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
《 Web3时代的AI战略:构建BASICs框架,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 》

售價:HK$ 90.9
一岁一喜欢
《 一岁一喜欢 》

售價:HK$ 49.2
巨浪:生成式AI的史诗与现实
《 巨浪:生成式AI的史诗与现实 》

售價:HK$ 91.9
萧条中的生存智慧与策略(套装2册)
《 萧条中的生存智慧与策略(套装2册) 》

售價:HK$ 114.8
饮食的迷思:关于营养、健康和遗传的科学真相(2024修订版)
《 饮食的迷思:关于营养、健康和遗传的科学真相(2024修订版) 》

售價:HK$ 79.4
未来科技大爆炸
《 未来科技大爆炸 》

售價:HK$ 68.8
海外中国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 海外中国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 》

售價:HK$ 112.7
东方帝国的营造 : 秦汉王朝政治史
《 东方帝国的营造 : 秦汉王朝政治史 》

售價:HK$ 112.7

 

內容簡介:
即使生活再平稳有序,我们的社会也从未停止变迁。各种各样的变化持续发生着,尤其在这个媒介技术与人类生活方式深度融合的时代。社会的变迁、媒介技术和人的行动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共同支撑起一个重要的问题:社会是如何在人的行动中被“生成”的?

由此,我们进一步追问:“人的行动何以可能?”“媒介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看似宏大抽象的问题在本书中被分解为多个具体的研究问题。本书从交往理论、话语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三大视角中寻求答案,有意思的是,这些不同的视角之间又彼此交错。

在对每一个问题抽丝剥茧的过程中,理论进路之间的内在关联也得以揭示。本书是一场思辨与经验性共在的学术之旅,也是一次思想与实践的深度碰撞。
關於作者:
李敬,文学(传播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访问学者。研究兴趣有媒介社会学、批判性话语研究等。在《社会科学》《国际新闻界》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独作及一作),七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两次获上海新闻论文优秀奖;专著《传播学遇见福柯:一种新的质询》获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年度最佳著作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两项、省部级等其他项目若干。
目錄
第一章 哈贝马斯“公共性”理论在当代中国语境中的考察
第一节 从罗马法到马克思:何谓“私人”
第二节 经典公共性理论的核心:对“私人”的保护
第三节 从《民法典》编纂看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公”与“私”:“非对抗性”
第四节 中国社会私领域中的数字交往空间:公共空间与公共性

第二章 新媒介能否让我们遭遇世界:从阿伦特的政治社会理论出发
第一节 对数字媒体时代政治参与研究文献的回顾
第二节 重返阿伦特:对媒介技术之公共性的新质询
第三节 阿伦特的侵入式社会理论:公私界限的明确分野
第四节 社会与政治的边界:网络交往空间的晦暗与光亮

第三章 话语运动中的中国当代社会观念变迁
第一节 道德“滑坡”了吗?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的集体主义话语:主体身份与道德定界的总体一致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的话语实践:道德焦虑的生成
第四节 21世纪初新的道德话语的生成:自我身份的澄明
第五节 兼论环保观念的变迁

第四章 “经验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是“反批判”的吗?
第一节 问题的交代
第二节 积极建构的理论: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与投身
第三节 ANT是“反批判”的吗?
第四节 ANT如何对权力发问:作为力与力关系的权力
第五节 理解ANT的权力运动:从“颅相学”的切入

第五章 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媒介批判研究的接合:对媒介事件的新考察
第一节 沉默的前奏:失败的联结、没有行动者
第二节 2017—2021年的第二次涌动:有边界的网路生成了
第三节 2022年5月开启的第三次涌动:强大的行动者网路萌生出网络热点事件
第四节 行动者网路运动结果的逐步生成:网络事件中介下的存在变迁
內容試閱
绪论 批判视野下的社会“生成”
在稳定的、没有战乱和动荡的社会生活中,我们感到社会生活是坚固的、平静的、强大的存在,它“承载”起所有人的活动:为我们提供规范、价值、习惯,也设定秩序、规则和强制,它是外在于个体的“外部实在”,是强大的“社会系统”,个体嵌入社会,社会系统“站在”个体的“对面”,它是如此坚硬的外部世界,个体的行动是那么渺小,被“规定”与“管制”的“温顺的”个体,是一个稳定社会运行的内部画面。

这是典型实证主义(positivistic)理论路径中的社会图景。社会结构是个体不得不面对,并受到强制规定的坚硬的外部世界。社会事实(social reality)是某种像物质一样的东西,它规定、强制、塑造出每个个体的行动。这样的强大、冰冷的社会现实几乎是永恒的,“稳定的秩序”和“秩序的稳定”是实证主义的旨趣,前者是一个名词,是理论的目标,后者是一个动词,是理论的兴趣,因此,社会变迁必然是这种视角的盲区,或者说,它即使不在概念上彻底否定社会变迁的可能性,也仅被限定到微不足道的程度,这种理论工具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的行动以及行动所生成的社会后果会被轻视。行动者要么被认为具有高度的目的理性,他们会通过彼此的协调保证利益的均衡,由此人类行动的情境并没有什么可被发挥的空间,“行动变成一种理性地适应这些环境条件的过程”,人类行动的主观性被忽视了;要么行动者干脆被视作彻底无能力的,外部情境具有强制规范的力量,国家社会结构甚至遗传机制都是超越行动者的外部强大秩序,它们控制操纵了行动。人类的行动能力和自由意志被理论概念忽视,以此来解释社会的持存。

这条理论路径无法涵盖到人类行动,也就无法有效解释社会变迁,变迁当然不只是革命运动的结果,它更多的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观念的改变。德国观念论的理论传统对之极为重视,但也往往会激进地走向“忽视社会结构”的另一端去,同样失去对行动的有效解释力。社会学的奠基人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注意到理论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调和,并发展出重要的规范主义功能论,试图兼顾系统与行动的两个面向。帕森斯把行动者视作“行动系统”,复杂的动机被解释为价值影响下的、稳定的、非偶然的、作用于个体与人们之间的行动导向,这是有序的行动,它通过人格内化与制度化的过程,在根本上支撑起“社会系统”。著名的AGIL(adaptation,goal attainment,integration,latency)模型试图整合行动理论与规范理论,但L(latency)最终还是占据了理论的中心,行动在根本上是为了系统持存(latency)的功能,行动中冲突的一面被淡化了,冲突的社会后果不在理论视野之中。

规范主义功能论的思想体系为现代社会学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在后续思想家对理论的批评、发展、重新整合中,建造出现代社会学理论的高楼大厦。不过,规范功能论尽管克服了实证主义的一些理论盲区,但理论之光并不能真正照亮人的“行动”,社会系统(social system)被当作某种“硬”的东西,去限定、规范人的“行动”,或者人的行动以对规范的认同与接受为前提,有序的行动再度“汇聚”成社会系统。诠释取向的社会学(interpretative sociology)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出现的重要观点,其批评规范功能论对行动者施能性的忽视,因为价值与规范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它必须经由人的诠释与行动才能被坐落下来。其中象征互动论和常人方法论是很有代表性的两个理论,互动理论汲取了美国实用主义、现象学的资源,认为行动总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只有“有问题的”、打破常规的情境才会激发人的行动(不是行为),因此行动者不是“刺激—反应”的对象,而是积极主动的、诉求解决问题的人。尤其在米德(George H. Mead)那里,行动理论清晰地指向了主体间性,行动者不再是个别的、孤独的行动者,而是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彼此沟通着的行动者。常人方法学通过故意破坏信任和规则揭示出行动者所置身的生活世界,各种规范、理解在生活世界的内部悄然流淌,人们浸润于其间,无须去反思和追问它的根据,也不用刻意去明了它的存在。秩序持存并非只来自外部的强行规制,秩序的问题也不是单纯在利益冲突的驱使下才被提交出来,它也在生活世界的内部时刻进行着,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沟通中得以践行和调整。

“社会”在帕森斯那里等同于“社会系统”,而在诠释取向下,社会是“生成中”的。布鲁默(Herbet Blumer)指出,互动论“不会把社会视为一个系统,不管这系统是稳定的、活动的,还是平衡或什么之类。象征互动论会将社会视作大量的联合行动事件,许多联合行动彼此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许多完全没有一点联系;有些有预兆且重复发生,有些则开启了新的方向。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参与者的意图而不是为了满足系统的要求”。社会是在流变的、不断生成的,而非“硬”的、固定的价值所聚合而成的一个整体,人们在互动行动中生成了社会。

互动论等诠释取向的理论旨趣不在于批判,它未对社会中的权力问题给予重视,但它作为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被批判社会学所汲取,与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冲突理论一起构筑起批判社会学(critical society)厚重的基石。批判社会学内部有很多分叉,理论家之间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争执,在本书中我们感兴趣的是:行动是怎样带来作为“结果”的社会存在的?换句话说,“社会”不论是作为一个前提还是作为一个结果,它怎样由行动所带出?这是一个大的理论问题,本书没有野心与能力在理论的层面予以回答,在我们完成思想史的整理之后,将对“大问题”在两个维度进行收缩,分别把“媒介技术”与“中国语境”嵌入。

在这个“新媒介网络”的时代,媒介技术不仅是人们之间联结沟通的工具,更是一种生活、生存方式,是个体的行动得以展开的基本“情境”、生活世界得以持存的基本要素,媒介技术与行动深深地纠缠,或者说,行动嵌入了技术之中。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从互动理论中发展出的“沟通理性”的概念,在当下的实践中很难不经由技术的中介。与媒介技术接合之后沟通理性是怎样的,它能否抵抗来自系统的殖民?这仍然是个“大问题”,在言说“抵抗”之前,我们首先要发问的是,在媒介技术的情境下,我们能否再度进入公共空间?当下的数字空间是否能够在理论上接合进哈贝马斯的“公共性”概念之中?

哈贝马斯汲取了阿伦特(Hannah Arendt)、塞尔(John R. Searle)、皮亚杰(Jean Piaget)等重要的思想资源,用“沟通理性”对抗现代性暴力——“工具理性”,他的前辈们对此忧心忡忡,“二战”强烈冲撞了人类文明的根基,现代社会再度陷入野蛮,理性与权力的勾结是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在批判研究经典之作《启蒙辩证法》中作出的时代诊断。而哈贝马斯必须在文明的废墟上前行与重建,理性的问题是深重的,但不能因此就抛弃理性。要么以保守主义的姿态遥望“回不去的故乡”,“乡愁”是一张“旧船票”;要么以后现代主义的嘲讽粉碎一切理性,甚至把科学也彻底等同于意识形态。哈贝马斯提交的解决方案就是诉诸语言的交往理性,来抵抗“工具目的理性”的暴政。哈贝马斯认为,这是对韦伯(Max Weber)、马克思、阿多诺、霍克海默等思想家的旧版批判理论理性概念的超越,理性不再是工具理性的一统天下,理性的内部是有分化的,悲观的铁笼(iron cage)意象被更具建设性的理性概念替代了,批判理论也可以呈现出反抗的希望。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