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書城自編碼: 402875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樊树志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101133165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 2024-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781.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文明的故事(全11卷-2024版)
《 文明的故事(全11卷-2024版) 》

售價:HK$ 2631.2
中国汽车综合测评技术研究报告 (2024)
《 中国汽车综合测评技术研究报告 (2024) 》

售價:HK$ 229.9
万有引力书系:金马 巴拿马铁路悲歌
《 万有引力书系:金马 巴拿马铁路悲歌 》

售價:HK$ 112.7
人文与社会译丛:休谟的人生智慧
《 人文与社会译丛:休谟的人生智慧 》

售價:HK$ 78.2
高效时间管理:巧妙且明智地利用时间
《 高效时间管理:巧妙且明智地利用时间 》

售價:HK$ 66.7
完美咨询 原书第4版
《 完美咨询 原书第4版 》

售價:HK$ 86.3
亿万:围剿华尔街大白鲨(珍藏版)  [美]茜拉·科尔哈特卡
《 亿万:围剿华尔街大白鲨(珍藏版) [美]茜拉·科尔哈特卡 》

售價:HK$ 79.4
水悖论(“同一颗星球”丛书)
《 水悖论(“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78.2

 

編輯推薦:
1、著名历史学家樊树志教授,以两百余万字、三百余图,鲜活再现晚明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变动,和它在原有轨道中前进之间的张力,用五卷篇幅勾勒了从嘉靖中期到清军入关之间的百年历史。
2、全球史的宏大视野,和从史料中挖掘出来的鲜活历史细节描写,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弘、细节生动、色彩鲜明、令人又爱又叹又顿足的晚明历史长卷。
3、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历史是为了照亮未来。今天的我们反观晚明跌宕起伏的大历史,应该从中汲取哪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4、名家名作,将历史著作写得比虚构小说还令人荡气回肠,是公务员、文史教师、都市读书人、历史爱好者的首选历史文化读本。
5、为答谢读者厚爱,套装随赠同款笔记本1册。
內容簡介:
著名明史学者樊树志教授用五卷两百余万字图文篇幅,以全球史的大视野和生动鲜活的细节刻画笔法,生动描绘了晚明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卷,呈现晚明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大变局。
本套书图文双色排版,是完整版《重写晚明史》首次与读者见面。樊树志先生从嘉靖中期内阁更替落笔,以清初吴梅村“忍死偷生廿余载”的悔恨余音收尾,用翔实的史料和历史学家的深厚学养见解,向读者娓娓讲述晚明这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
本次套装本随赠一册同款笔记本,以答谢读者厚爱。
關於作者:
樊树志,复旦大学教授。代表著作有:《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2023)、《明史十二讲》(2021)、《图文中国史》(2020)、《重写晚明史:王朝的末路》(2019)、《重写晚明史:内忧与外患》(2019)、《重写晚明史:新政与盛世》(2018)、《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2018)、《晚明大变局》(2015)、《明代文人的命运》(2013)、《明史讲稿》(2012)、《张居正与万历皇帝》(2008,2022)、《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2007)、《国史十六讲》(2006)、《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2005)、《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2004)、《晚明史(1573—1644年)》(2003)、《国史概要》(1998)、《崇祯传》(1997,2021)、《万历传》(1993,2020)、《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等。其中,《晚明史(1573—1644年)》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晚明大变局》入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新华网、新浪网等二十余家媒体2015年度好书。
目錄
第一卷《晚明大变局》 目录 引 言第一章 “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一 海禁政策与朝贡体制1. 严禁“交通外番,私易货物”的海禁政策2. 俯视周边的朝贡体制二 日本的朝贡关系与宁波争贡事件1. 日本的朝贡关系2. 大内氏与细川氏的宁波争贡事件三 海上走私贸易与海禁政策的较量1. 海上走私贸易面面观2. 海禁的突破口:月港与双屿港3. 朱纨的悲剧:海上实情实事未得其要领四 嘉靖倭患的真相1. 何谓“嘉靖大倭寇”2. 倭患与真倭、假倭3. “市禁则商转为寇”,“禁愈严而寇愈盛”五 王直之死与海禁的开放1. 胡宗宪招抚王直2. 王直其人其事3. 开放海禁之议4. 月港贸易合法化与广中事例 第二章 卷入全球化贸易的浪潮一 新航路发现与葡萄牙人东来1. 寻找通往印度的航路2. 葡萄牙人的中国贸易3. 从香山澳到濠镜澳二 以澳门为中心的全球化贸易1. “东方第一商埠”——澳门2. 澳门—果阿—里斯本之间的远程贸易3. 澳门—长崎之间的远程贸易4. 澳门—马尼拉之间的远程贸易三 尼古拉·一官与“海上马车夫”1. 泉州海商李旦2. 尼古拉·一官——郑芝龙3. “海上马车夫”——荷兰东印度公司4. 荷兰东印度公司和中国、日本的贸易四 “马尼拉大帆船”与太平洋丝绸之路1.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与西班牙人东来2. 从马尼拉到阿卡普尔科的太平洋丝绸之路3. 从月港到马尼拉4. 从澳门到马尼拉5. 中菲贸易的鼎盛时代五 贸易顺差与巨额白银流入中国1. “商业上的‘纳贡’”2. 全汉昇:美洲白银的1/2 被运到中国3. 弗兰克: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1/4至1/3 第三章 江南市镇:市场经济与早期工业化一 江南经济的高水平发展1. 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2. “湖广熟,天下足”何时形成?3.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二 晚明:江南市镇的迅猛发展时代1. 苏州府与松江府的典型分析2. 江南市镇的规模与结构三 丝绸业市镇的分布及其特色1. 丝绸业市镇的分布2. 丝绸业市镇的经营方式3. “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四 棉纺织业与棉布业市镇1. 乌泥泾与黄道婆2. “绫布二物,衣被天下”3. 棉布业市镇的分布状况及其特色4. 棉布业市镇的经济结构与经营方式5. “土布出洋”一瞥五 经济高度成长与奢侈习俗风靡1. 社会风尚由俭入奢2. 奢侈风尚的典型分析3. 奢侈风尚的经济意义六 余论 第四章 思想解放的潮流一 陈献章:“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1. “江门心学”的怀疑精神2. “为学须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来”3. 陈门弟子:从贺钦到湛若水二 王守仁:“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1. “学贵得之心”2. 贬谪龙场:“动心忍性,恍若有悟”3. “功高而见忌,学古而人不识”4. 漫长的昭雪之路三 “掀翻天地”的王门弟子1. “不从人脚跟转”的王畿2. “六经皆注脚”的王艮3. “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的颜山农、何心隐四 李贽:“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1. 赞扬王门弟子“一代高似一代”2. “假道学以异端目我”3. “快口直肠,目空一切”4. “不死于人,死于口;不死于法,死于笔”5. “先生起千载,高言绝群智” 第五章 西学东渐与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一 耶稣会士东来:利玛窦的前辈1. 依纳爵·罗耀拉与耶稣会2. 澳门:耶稣会士进入中国的通道3. 沙勿略神父:向中国传教的创始人和发起者4. 范礼安神父:中国传教事业之父5. 罗明坚神父:中国传教事业的实际开创者二 利玛窦神父的“本土化”传教活动1. “但求人与我同,岂愿我与人异”2. 《交友论》:“东海西海,此心此理同也”3. 《天主实义》:“与经传所纪如券斯合”4. “登上了‘月球’”5. 为传教士们留下了敞开功德之门三 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1. 《山海舆地全图》与《坤舆万国全图》2. 《几何原本》《同文算指》与《圜容较义》3. 《奇器图说》与《泰西水法》4. 《崇祯历书》四 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1. 第一个结识利玛窦的名士瞿汝夔2. 可以与托马斯·莫尔媲美的徐光启3.“以西法为宗”的李之藻4. 由佛教到天主教的杨廷筠5.“读书必开眼”的方以智 第六章 新气象:文人结社与言论一 “虑圣教之将绝”的应社1. 文人结社之风由来已久2. 应社与广应社3. “尊经复古”二 “负韬世之才,怀救时之术”的几社1. “十人社”“六人社”与“十八子社”2. “绝学有再兴之几”3. 剖析朝政利弊的《几社壬申合稿》4. “关于军国,济于时用”的《皇明经世文编》三 游走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复社1. 复社的尹山大会、金陵大会与虎丘大会2. 门户之争与政治谣言3. “朝廷不以语言文字罪人”4. 复社的理想政治——吴应箕的个案5. 《留都防乱公揭》6. 报国无门的悲剧四 余论 第二卷《新政与盛世》目录 第一章 嘉靖隆庆时代的政局与内阁一 拨乱反正的呼声1. 张居正《论时政疏》2. 杨继盛《请诛贼臣疏》3. 严嵩、严世蕃父子的下场4. 海瑞《治安疏》5. 张居正《陈六事疏》二 力挽狂澜的铁腕人物:徐阶、高拱、张居正1. “天下翕然想望风采”2. 徐阶与高拱的嫌隙与倾轧3. “期于周召夹辅之谊”三 顾命大臣内讧:张居正、冯保与高拱斗法1. 高拱、张居正由合作到分裂2. 冯保其人其事3. 张居正“附保逐拱”四 “王大臣案”——张冯权力联盟的强化1. “先生忠而高拱邪”2. “王大臣”闯宫事件3. 危机的化解 第二章 张居正与万历新政一 万历新政的展开1. 整顿吏治,推行考成法2. “今之从政者大抵皆然,又不独学校一事而已”——教育和考试制度改革二 改革的反弹:余懋学、傅应祯、刘台的非议1. 余懋学的“政严则苦,法密则扰”论2. 傅应祯的“三不足”论3. 刘台的“擅作威福”论三 围绕张居正“夺情”的政治风波1. 张居正“丁忧”2. “夺情起复”的幕后与台前3. 咄咄逼人的反对声浪4. 余波与回响四 新政的深化:财政经济改革1. “不加赋而上用足”2. “田赋之弊孔百出”3. 田亩“清丈”的渐次推行4. 万历清丈的利弊得失五 赋役改革:一条鞭法的推广1. 一条鞭法的由来2. 张居正与一条鞭法的推广3. 关于一条鞭法的争议4. 余论 第三章 皇帝朱翊钧与首辅张居正一 从皇太子到小皇帝1. 隆庆皇帝朱载垕的皇太子2. 隆庆皇帝驾崩3. 朱翊钧登极二 视朝、日讲与经筵1. 小皇帝视朝2. 日讲与经筵3. 讲章及其他4. 起居注制度的恢复5. “好学之笃”三 皇帝大婚与张居正归葬1. 皇帝大婚2. 张居正返乡安葬亡父3. “朝廷大事俱暂停以待”4. “臣不以天下之重任自任而谁任耶?”四 “惴惴之心无一日不临于渊谷”1. 耕耤礼2. 谒陵礼3. “高位不可以久窃,大权不可以久居” 第四章 张居正之死与朱翊钧亲政一 张居正之死1. 张居正病危2. 举国若狂的祈祷3. 张居正时代的告终二 过渡首辅张四维1. “隐然负公辅之望”2. “今海内厌苦操切久矣”三 “冯保欺君蠹国”1. 依仗太后,挟持皇帝2. “发南京新房闲住”四 “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1. 言官交章弹劾张居正2. 围绕刘台平反的纷争3. 辽王案与查抄张府4. “举朝争索其罪,不敢举其功”五 “肃杀之后,必有阳春”——申时行的相业1. “阁臣与言路相水火”2. “事苟治,不必苛责;民苟安,不必过求”3. “雍容朝列,为太平宰辅”4. “朕亲览章奏,何事不由独断” 第五章 盛世的武功:万历三大征一 平定宁夏哱拜叛乱1. “事有言之甚易,行之甚难者”2. “外实修和,内欲兼战”3. “吾等欲报宿怨”4. “绝勾虏,携胁从,用水攻”二 东征御倭援朝1. “假道入明”的“大东亚构想”2. “朝暮望救于水火之中”3. “爰整六师,大彰九伐”4. “就其请贡行成之机,可施调虎离山之术”5. “秀吉妄图情形久著,封贡亦来”6. “授册封贡,可保十年无事”?7. 战端再起,戛然而止三 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1. 播州宣慰使司与杨氏家族2. 举棋不定的“抚”与“剿”3. 杨应龙的末路 第三卷 《朝廷与党争》目录 第一章 “争国本”:围绕册立皇太子的纷争一 “争国本”的由来二 朱翊钧的宫闱生活与酒色财气习性1. 朱翊钧的“衽席之爱”“曲蘖之好”2. 雒于仁: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三 册立东宫之争1. “中外人情咸谓久当册立”2. “朕怪其聒激渎扰,归过于上,要直于身”3. 册立无望,大臣纷纷挂冠而去4. 王家屏封还谕旨,以去格主四 所谓“三王并封”之议1. 赵志皋老迈无能2. 王锡爵复出3. “今日犹豫之旨,群臣将何所取信耶?”4. “伏乞天恩,容令认罪改正”五 皇长子朱常洛由出阁到册立1. 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讲学2. 一拖再拖的冠婚礼与册立礼 第二章 疑影重重的内廷一 楚王案1. 封建与藩王2. “楚藩大变异姓假王”二 妖书案1. 《闺范》《闺范图说》与《忧危竑议》2. 《续忧危竑议》引发的政治地震3. “妖书案”的株连4. 且看“妖书案”如何收场5. 余波:内阁成为众矢之的三 梃击案1. 皇太子朱常洛的厄运2. 疑窦丛生的梃击案3. 上谕:“毋得株连无辜,致伤天和” 第三章 勤于聚敛怠于临朝的皇帝一 “帝耗天下以给福王”1. 福王朱常洵的靡费2. 一拖再拖的福王“之国”3. “举江北半壁之天下,尽属藩使之鱼肉”二 聚敛财富:矿税太监横行1. 贪财君主的聚敛癖好2. 矿税太监一瞥3. 登峰造极的制度腐败三 临清民变、湖广民变及其他1. 太监马堂的横征暴敛与临清民变2. 太监陈奉的鸱张狠毒与湖广民变3. 苏州民变与云南民变4. 只撤矿监,不撤税监四 怠于临朝的朱翊钧1. 为何怠于临朝?2. “廊庙不成廊庙,世界不成世界” 第四章 东林书院的实态分析——“东林党”论质疑一 “维世教觉人心”:东林书院的本来面目1. 杨时的东林书院与邵宝的东林书院2. 顾宪成兴复东林书院3. 东林书院的规制、会约与院规二 “课实功以穷经”,“绝议论以乐时”——东林书院的日常生活1. 大会、小会与日课2. 《东林商语》与《东林论学语》——东林书院的讲义3. “独以全力用之圣学”三 政治诬陷:“讲学东林,遥执朝政”1. “人情所最跂望者无如开言路、起废臣二事”2. “顾宪成起升南京光禄寺少卿添注”3. “直道难容,枉道易合”——关于《寤言》与《寐言》4. 淮抚李三才的为官风采5. “料攻淮则东林必救,可布一网打尽之局”——顾宪成与李三才6. “张四面之网,造无底之阱”四 东林非党论1. 李三才:“以消党祸,以安天下”2. “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3. “小人之倾君子,未有不托于朋党之一言”4. 关于“东林”与“浙党” 第五章 泰昌到天启一 昙花一现的泰昌朝1. 万历的最后岁月2. 来不及施展的泰昌新政3. 郑贵妃、李选侍上蹿下跳4. 泰昌皇帝朱常洛之死二 从泰昌到天启的过渡1. 围绕李选侍移宫的纷争2. 天启皇帝朱由校即位3. 短暂的“众正盈朝”局面 第六章 畸形的阉党专政时代一 三位一体:朱由校·魏忠贤·客氏1. 朱由校:醉心于玩乐的皇帝2. 魏忠贤:市井无赖登上权力巅峰3. 客氏:从乳媪到“老祖太太千岁”二 正与邪的较量1. 魏忠贤的阉党2. 邹元标、冯从吾与首善书院事件3. “空人国以庇私党,詈道学以逐名贤”——文震孟、郑鄤的忿激之论4. 另一种形式的较量三 惊心动魄的倒魏风潮1. 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2. “臣工先后申疏无不危悚激切”3.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四 反攻倒算:六君子之狱1. 官场大清洗2. 杨涟:“仁义一生,死于诏狱”3. 左光斗:“辱极苦极,污极痛极,何缘得生”4. 魏大中:“臣子死于王家,男儿常事”5. “虎狼之肆威,狗彘之不食”五 镇压正人君子的舆论攻势1. 篡改当代历史的《三朝要典》2. 仿效《水浒》一百零八将的《东林点将录》3. 《东林党人榜》及其他六 浩气长存:七君子之狱1. 黄尊素:“正气长流海岳愁”2. 高攀龙:“心如太虚,本无生死”3. 李应昇:“十年未敢负朝廷”4. 缪昌期:“一死无余事,三朝未报心”5. 周顺昌与“开读之变”6. 周宗建与周起元之死七 魏忠贤个人崇拜运动1. 奢侈性成,服色僭制2. 无上名号:九千九百岁爷爷3. 遍地立祠,设像祝釐 第四卷 《内忧与外患》目录第一章 崇祯:清查阉党逆案一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朱由检1. 熹宗朱由校何以绝嗣?2. 兄终弟及,信王入继大统二 不动声色逐元凶处奸党1. “奉圣夫人客氏出外宅”2. “崔呈秀令静听处分,回籍守制”3. “许太监魏忠贤引疾辞爵”4. 魏忠贤悬梁自尽三 钦定逆案1. 榜示魏忠贤、客氏、崔呈秀罪状2. 清算五虎五彪及其他阉党骨干分子3. “逆党审语”一瞥4. 推翻《三朝要典》5. 清查逐步引向深入6. 公布“钦定逆案”7. 余论:对于钦定逆案的评估四 反思·昭雪·维新1. 对制度腐败的反思2. “朕原不欲以东林二字禁锢人才”3. 伸冤与昭雪,一浪高过一浪4. “朝廷已为动色”,“天下以望澄清”5. 维新之治 第二章 辽东:大明王朝的隐患一 举棋不定的辽东战略(上)——从李成梁到熊廷弼1. 辽东·建州女真·努尔哈赤2. 辽东总兵李成梁3. “辽左事势非常,变乱将起”4. “告天兴师”:努尔哈赤宣战5. 疲于奔命的杨镐、熊廷弼二 举棋不定的辽东战略(下)——从袁应泰到孙承宗1. 袁应泰兵败自缢2. 辽沈陷落,朝廷上下议论纷纭3. 熊廷弼传首九边4. 孙承宗督师辽东三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1. “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袁崇焕始”2. “十年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锋”3. 袁崇焕:“五年而东夷可平,全辽可复”4. 宁远兵变与辽东军饷难题四 袁崇焕与毛文龙的功过是非1. 毛文龙“持孤剑穿贼中”2. “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3. “一无是处”?“一无错处”?4. 己巳之变5. 袁崇焕“依律磔之” 第三章 皇帝急于求治,大臣倾轧不已一 “此时不矫枉振颓,太平何日可望”1. 胡焕猷:“辅奸者不可一日容于圣明之世”2. “新政十事”与“五不自知”3. 韩一良:“何官非爱钱之人?”4. 刘宗周:“求治之心操之过急”二 “诸臣但知党同逐异,便己肥家”1. 会推阁员引发的政争2. 温体仁:“满朝都是钱谦益一党”——御前会议实况记录3. 钱谦益:“事到抽身悔已迟,每于败局算残棋”4. “温体仁以告讦见知于上”三 “欲借此以起大狱翻逆案”1. 袁崇焕与钱龙锡“低徊私商”2. “群小合谋,必欲借边才以翻逆案”3. 黄道周力排众议四 “大奸似忠,大佞似信”:周延儒与温体仁1. “以图大拜”“以图翻局”的周延儒2. 温周相轧,阁体大坏3. 阁臣与太监党比五 “崇祯皇帝遭温了”1. “内阁翻成妓馆”2. 推举逆案中人吕纯如3. 排挤正人君子文震孟4. 郑鄤惨遭磔刑六 “亡国之祸体仁酿之”1. 温体仁何以能久居相位?2. 刘宗周:“八年之间谁秉国成,而至于是?”3. 钱谦益案峰回路转4. 朱由检:“体仁有党!” 第四章 民众反乱,中原土崩瓦解一 黄土高坡的造反烽火1. 从“白水王二”到李自成、张献忠2. “秦民因饥起变”3. 圣旨:“抚字得法,自然盗息民安”4. 杨鹤的悲剧结局二 燎原烈火蔓延晋豫1. 洪承畴的围剿2. 三十六营集结山西3. 能战则战,不能战则走三 从渑池渡到车箱峡1. “秦晋兵力厚集,贼必窥虚犯豫”2. 诈降计掩盖下的渑池渡3. 陈奇瑜出任五省总督4. 车箱峡——陈奇瑜重蹈覆辙四 “古今未有之奇变”1. 打着“古元真龙皇帝”旗号直捣凤阳2. 朝廷上下素服修省3. “洪承畴督剿西北,卢象昇督剿东南”4. 卢象昇调任宣大山西总督5. 孙传庭的“三胜之气”五 “四正六隅”,“十面张网”1. 杨嗣昌的安内攘外论2. 杨嗣昌的足食足兵论3. 熊文灿出任五省总理4. 张献忠谷城受抚5.李自成败退商雒 第五卷 《王朝的末路》目录 第一章 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一 无解的难题:如何兼顾“安内”与“攘外”1. “剿兵难撤,敌国生心”2. 与清的议和尝试3. “以中枢之龃龉,厄而置于死地”——卢象昇殉国4. 洪承畴、孙传庭奉旨转向“攘外”二 “盐梅今暂作干城”1. 张献忠与李自成的谷城之会2. 张献忠重新起兵3. 杨嗣昌奉旨督师4. 左良玉玛瑙山大捷三 “功虽未成,尽瘁堪悯”1. “平贼大将军”的纠葛2. “有斩督师献者,赉白金三钱”3. 李自成驰骋河南4. 杨嗣昌:“呕血伤心,束身俟死”四 “灭寇雪耻”成泡影1. 朝廷上下的反省2. 辽东:速战速决铸大错3. 松山、锦州兵败如山倒五 “款建虏以剿寇”1. “可款则款,不妨便宜行事”2. 秘密媾和3. “堂堂天朝何至讲款” 第二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明朝的覆亡一 无力回天的君臣1. 从张至发到薛国观——没有温体仁的温体仁路线2. “还是他做”:周延儒复出3. 稍纵即逝的新政4. 匿名揭帖“二十四气”5. 姜埰、熊开元之狱6. “延儒功多过寡,令免议”7. “勒令周延儒自裁”二 “兵火纵横,中原涂炭”1.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2. “闯曹雄视河洛”3. “决河灌城,士民溺死数十万”4. “开了城门迎闯王”5. “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三 挽救命运的失败尝试:出征、南迁、勤王1. “嗟尔明朝,大数已终”2. 形式主义的“代帝出征”3. 举棋不定的“南迁之议”4. 鞭长莫及的“勤王之师”四 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1. 倪元璐的“三做”,崇祯帝的“罪己”2. 土崩瓦解,京师孤注3. “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4. 青史凭谁定是非5. 从容赴死的忠臣们 第三章 改朝换代,谁主沉浮一 从大明到大顺到大清的政权更迭1.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闯王进京面面观2. 崇祯帝的殡殓与李自成的劝进3. “冲冠一怒为红颜”4. 打着“报尔君父之仇”的幌子——清军进取中原二 南京弘光小朝廷1. 南京政府的动向2. “两家一家,同心杀灭逆贼,共享太平”——南明与清朝和谈3. “清歌漏舟之中,痛饮焚屋之下”——南京弘光政权一瞥4. 崇祯皇太子之谜三 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1. 左良玉发兵东下“清君侧”2. 扬州十日:焚尸八十万3. 南京陷落:弘光小朝廷灰飞烟灭4. “头可断,发不可剃”:江阴守城八十日5. 不屈的遗民们 第四章 晚明余音——读《梅村家藏稿》札记一 “福过其分,实切悚栗”——权臣倾轧中的复社才子1. 张溥的入室弟子2. 天子门生:“正大博雅,足式诡靡”3. “人间好事皆归子”二 “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从翰林院到南京国子监1. 复社的政治风波2. 《劾元臣疏》3. “如今公卿习唯唯”三 红颜知己卞玉京1. 投闲置散2. 复社名士与秦淮佳丽3. 《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4. “多情唤却羞”四 “通侯青史姓名高”——缅怀杀身成仁的瞿式耜1. 苦苦挣扎的南明2. 《临难遗表》与《浩气吟》3. “虽末路顿殊,而初心不异”五 一声叹息:“草间偷活”,“一钱不值”1. “万事今尽废”2. “十年故国伤青史”3. “误尽平生是一官”4. “忍死偷生廿载余”后 记
內容試閱
引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发现了绕过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越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些发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西方历史学家把它作为划分中世纪与近代的里程碑。这一转折,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初露端倪。从此,人类的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洲,而是全球各大洲;人类的视野不再是半个地球,而是整个地球。中国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占领印度西海岸的贸易重镇果阿、东西洋交通咽喉马六甲,以及香料群岛,从1524年(嘉靖三年)起,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走私贸易。当他们获得澳门贸易的许可后,澳门开始成为沟通东西方交往的商埠,把中国市场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澳门—果阿—里斯本之间的远程贸易,澳门—长崎贸易,澳门—马尼拉贸易,输出以丝货为主的中国商品,输入以白银为主的外国商品,人们概括为“丝—银贸易”。
西班牙人到达美洲以后,绕过美洲南端,横渡太平洋,来到菲律宾群岛。1580年(万历八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往墨西哥的贸易航路——太平洋丝绸之路,这就是驰名于历史,持续两百年之久,沟通菲律宾马尼拉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声名远扬的“马尼拉大帆船”,运去的是以丝货为主的中国商品,运回的是墨西哥银元。
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还是后来的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在逆差之中。正如德裔美国学者弗兰克(AndreGunder Frank)在《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所说:“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因此,正如印度总是短缺白银,中国则是最重要的白银净进口国,用进口美洲白银来满足它的通货需求。美洲白银或者通过欧洲、西亚、印度、东南亚输入中国,或者用从阿卡普尔科出发的马尼拉大帆船直接运往中国”。根据他的研究,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白银
30 000吨,日本生产白银8 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达到7 000吨至10 000吨,约占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有的学者认为,通过贸易渠道,全世界白银的一半最终流入中国。不管具体数据有什么差异,巨额白银流入中国是确凿无疑的,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辉煌。
在全球化贸易浪潮频频袭来之际,大明王朝的统治者依然沿袭着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的海禁政策,禁止人民私自出海与外国商人贸易。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贸易双方都不遗余力地冲击这条禁令,东南沿海走私贸易非常兴旺。走私与海禁较量的结果,终于使得统治集团明白,时代的潮流不可阻挡,海禁政策已经不合时宜。隆庆元年(1567),福建巡抚涂泽民上疏,请求朝廷开放海禁,准许人民前往东西二洋贸易。朝廷权衡利弊得失之后,批准了这个建议。在东南沿海的港口,设立海关,向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船征收关税,使得“私贩”转化为“公贩”,走私贸易转化为合法贸易。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转折,显示了晚明时代对外开放的胸襟。
各种力量的作用,铸就了晚明对外贸易的辉煌。正如全汉昇所说:“中国的丝织工业,因为具有长期发展的历史背景,技术比较进步,成本比较低廉,产量比较丰富,故各种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美洲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卖,连原来在那里独霸市场的西班牙丝织品也要大受威胁。因此,当西班牙帝国自欧洲本部扩展至美洲和菲律宾后,中国丝货的输入美洲,竟引起西班牙国内丝织业者与海外殖民者间的严重冲突。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它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辉灿烂的历史。”
而创造这一页光辉灿烂历史的正是晚明的江南,具体地说,是江南的丝绸业市镇。太湖流域的丝绸业市镇,其四乡皆以能出产优质的生丝而闻名于世,统称为“湖丝”,它的著名品牌“辑里丝”(七里丝),就是以南浔镇的辑里村(七里村)为中心的地区出产的“湖丝”,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各国商人争购的抢手货。用这种“湖丝”织成的各色绸缎,也是行销海内外的名牌产品。或者从福建的月港销往马尼拉,再由马尼拉大帆船横渡太平洋,运往美洲;或者从澳门销往印度的果阿,再转销欧洲。外销商品中,仅次于丝货的棉布,主要产地也在江南,江南的棉布业市镇出产的精品棉布,号称“衣被天下”,不仅行销全国,还远销海外。1580年代至1590年代,中国商人运往马尼拉的商品,排在首位的是生丝、绸缎,其次就是棉布、夏布。中国的棉纺织品还由马尼拉大帆船运往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早在16世纪末,中国棉布已在墨西哥市场上排挤了西班牙货。1600年,从澳门开往日本长崎的葡萄牙商船运去3 000匹棉布,见于博克瑟(C.R.Boxer)的著作。其实,中国的徽州海商,早已从宁波走私棉布前往日本。刊印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筹海图编》就已记载,运往日本的中国商品,第一位是生丝,第二位是丝绵,第三位就是棉布。而这些棉布的产地就是江南的棉布业市镇。
随着欧洲商人的步伐,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通过澳门这个渠道,进入中国。他们在传播天主教的同时,传播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得中国在文化上融入世界。“西学”以前所未见的巨大魅力,深深吸引一大批正在探求新知识的士大夫们,短短几年,就掀起了西学东渐的高潮。无怪乎西方学者把利玛窦称为“科学家传教士”,中国士大夫则把他叫做“西儒利氏”。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佛学传入对于中国文化影响之深远,人所共知;而明末西学东渐的影响可以与之媲美,或许更胜一筹,使得中国人看到了欧洲先进的天文历算、数学物理、农田水利、机械制造等领域的新知识。
在耶稣会士的影响下,中国人开始真切地了解世界,涌现出第一代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瞿汝夔、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方以智等。他们与耶稣会士合作编译各种欧洲科学著作,向国人普及新的科学理念,一时间钻研西学蔚然成风。裴化行神父在《利玛窦神父传》中说,16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场文化伦理革命,其先锋“并不是出国考察者,因为谁也不能走出帝国之外去异邦寻求这些新科学,他们只是译者或编者,是他们让读者得以接触外来的著作”。他推崇瞿汝夔“把西方文明的成就系统引入远东世界”;赞扬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徐光启,可以和英国人文主义“最纯净”的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相媲美。徐光启起用耶稣会士修订历法,编成《崇祯历书》,吸收欧洲先进的天文学知识,使中国传统天文学转型,开启了中国人认识宇宙的新阶段。李之藻把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刊刻出版,并且加上许多文字说明,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观念,让中国人认识到人类居住的地方其实是一个圆球,中国只是地球的一小部分。从艾儒略的《职方外纪》,人们知道了地球上有五大洲,这大大开拓了士大夫的眼界,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
崇祯五年(1632)浙江宁波的天主教徒朱宗元把中国与欧洲相比较,感慨系之:“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则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土地肥沃,百物繁衍,又遍贾万国,五金山积,我中土之富饶不如也”。人们在惊讶之余,不能不反思,以老大自居的天朝,应当急起直追了。
西学东渐的成功,还得归功于晚明社会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接受氛围。周振鹤教授说,此次天主教来华的运气比较好,客观环境正处于晚明“天崩地解”的时代,有利于基督教义的传播。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大大解放了读书人的思想。思想愈解放,就愈需要新的资源。天主教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除了其他吸引力,新鲜感本身就是一种号召。晚明的中国大环境让传教士们感觉如鱼得水。
王阳明思想的精髓,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他认为,学问是天下的公学,不是朱子可以私有的,也不是孔子可以私有的,拒绝拜倒在圣贤和经典的脚下。明中叶思想界沉闷而无新意,科举取士都以宋儒朱熹对儒家经典所作的注释作为考试的标准答案,士子们没有自觉、自由的思想。王阳明的大声呼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此后,人才辈出,都以追求思想自由为旨归,形成波澜壮阔的个人主义与博爱主义的思潮。
王阳明的大弟子王畿,把师说发扬光大,主张学贵自得,“不从人脚跟转”。王门的另一大弟子王艮,高唱“六经皆注脚”。所谓“六经皆注脚”,顾宪成把它解释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从儒家经学的正统立场来看,这显然是大不敬。但是那种“原教旨主义”,使得人们的思想僵化,只知背诵教条,人云亦云。要想打破牢笼,自由思想,“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必然的选择。经典的生命力就在于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的解释,为我所用。王门后学宣扬“不从人脚跟转”“六经皆注脚”,被正统派视为“非圣人之道”,斥为“异端”。王艮反唇相讥:“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与“非圣人之道”的衡量标准唱反调,主张“百姓日用”才是衡量是否“异端”的标准。李贽也被贬为“异端”,他的应对策略更为巧妙、机警:既然假道学把他看作“异端”,便索性以“异端”自居,我行我素。他著书立说,大胆地责问:为什么千百年来无是非?答案只有一条:“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振聋发聩,令思想界“莫不胆张心动”。
冲破思想的桎梏,挣脱名教的牢笼,思想解放的浪潮滚滚而来,思想界流派纷呈,讲学之风盛行,互相辩驳诘难。这样的氛围,使得西方科学文化得以顺利地传播、弘扬,培养出了一大批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
一个启蒙时代来临了。
更多的士子、文人有了自主意识,文人结社蔚然成风。在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江南,涌现出许多文社,其中以常熟的应社、松江的几社和活跃于江南的复社最为有名,影响所及,遍于全国。学人们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畅所欲言地交流心得,无所顾忌地高谈阔论,成为晚明社会一道明丽的亮色。复社鼎盛时期,拥有三千多成员,遍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于太湖周边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嘉兴、杭州、湖州等最为富庶的七府之地(有一千二百多人),其中又以苏州府为最多(有五百多人)。崇祯六年(1633)春,复社在苏州虎丘举行大会,盛况空前,陆世仪《复社纪略》写道:“先数月前,传单四出,期会约结。至日,山左、江右、晋、楚、闽、浙,以舟车至者,数千余人。大雄宝殿不能容,生公台、千人石,鳞次布席皆满,往来丝织。游于市者,争以复社会命名,刻之碑额。观者甚众,无不诧叹,以为三百年来从未一有此也!”岂但三百年来所未有,此后也不曾再有,简直是空前绝后,令人叹为观止。
德国学者耶格尔(Friedrich Jaeger)在《德国历史中的回忆文化》中意味深长地指出:“历史意识并非只瞄向过去……‘历史就是为了未来而回顾往事。’”提出晚明的大变局,并不是故意耸人听闻,而是希望人们放宽历史的视野,回过头去看一看16世纪至17世纪的中国曾经发生的巨变,这不仅对于重新评估晚明史,而且对于看清近代史以及当代史,都有莫大的好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