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59.8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58.9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2.7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4.2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編輯推薦:
一卷大分流关口的全球卷史
一部人类发展转折的启示录
回到帝国争锋困境的历史现场
揭示东西方大分流的隐秘逻辑
內容簡介:
本书从“东西大分流”切入,引领读者穿越时空,共同回顾1522年至1582年间那段风起云涌的六十年。
这段时期,大明帝国、日本战国时代、奥斯曼帝国、法国瓦卢瓦王朝、英国都铎王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及葡萄牙阿维什王朝等在世界舞台上展开角逐。我们不禁好奇,这些国家当时的统治者是谁?它们庞大的开支又是如何得以维系?在国际舞台上,是冲突与战争主导了时代的脉搏,还是合作与交流促进了文明的交融?同时,各国的文化领域又绽放出怎样的璀璨光芒?
本书以此为脉络,不仅深入剖析了这些国家的政权更迭、财政体系、军事冲突与贸易往来,还细致描绘了它们在文化教育领域的辉煌成就。通过这一甲子年的全球史画卷,本书揭示了“大分流”现象背后的隐秘逻辑,让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洞察文明兴衰的奥秘。
關於作者:
华腾达,“90后”青年学者,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同济大学工程管理学士、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现执教于上海政法学院。主要研究中西方财政制度、财政史等。已出版的学术成果有中文专著《明朝的钱去哪儿了:大明帝国的财政崩溃与商人命运》、英语专著Merchants, Market and Monarchy、德语专著Handel im Chinesischen Imperium der Frühen Neuzeit、译著《茶业战争》等。其论文曾获得欧洲经济思想史学会(ESHET)2020年度最佳青年学者论文奖。
目錄 :
目录
绪论1522年的世界:大分流的前夜
1522年的大明: 难搞的嘉靖4
1522年的日本:“互卷”的大名4
1522年的奥斯曼: 苏莱曼霸业的开始6
1522年的英国: 嘉年华的“排场大比拼”6
1522年的法国: 财政“创新元年”8
1522年的奥地利: 不会说德语的斐迪南8
1522年的西班牙: 没有回来的麦哲伦9
1522年的葡萄牙: 守成时代11
第一章 谁在统治: 权力的发动机
一、“东方赛里斯”:大明帝国16
1522—1582年的大明: 皇帝、内阁与司礼监16
“帝王术大师”: 嘉靖(1521—1566年在位)19
“后宫的蜜蜂”: 隆庆(1567—1572年在位)20
“不上朝的皇帝”: 万历(1572—1620年在位)20
大明权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21
二、“颓废幕府”与日本战国时代25
1522—1582年的日本: 室町幕府与旁落的大权25
“日本的周王朝”: 1522—1573年的足利家族26
战国豪杰: 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28
三、“中东魅影”: 奥斯曼帝国30
1522—1582年的奥斯曼: 政教合一的军事帝国30
“枭雄苏丹”: 苏莱曼一世(1520—1566年在位)31
“酒鬼”: 塞利姆二世(1566—1574年在位)32
“傀儡帝王”: 穆拉德三世(1574—1595年在位)32
四、“新晋霸主”: 英格兰都铎王朝33
1522—1582年的都铎王朝: 王权的集中与被约束33
“宗教改革者”: 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34
“弱主”: 爱德华六世(1547—1553年在位)35
“血腥玛丽”: 玛丽一世(1553—1558年在位)36
“童贞女王”: 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36
五、“浪漫骑士”: 法兰西瓦卢瓦王朝37
1522—1582年的瓦卢瓦王朝: 权力的发动机37
“文艺复兴的骑士”: 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位)38
“破坏狂人”: 亨利二世(1547—1559年在位)39
“法国慈禧”: 凯瑟琳·德·美第奇(1559—1589年摄政)40
六、“日不落”: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45
1522—1582年的哈布斯堡王朝: 皇室与贵族的合作45
“爽文男主”: 查理五世(1516—1556年在位)46
“全球地王”: 菲利普二世(1556—1598年在位)47
“异端杀手”: 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大公们48
七、“海上雄狮”: 葡萄牙阿维什王朝51
1522—1580年的阿维什王朝: 航海的家族51
“虔诚者”: 若昂三世(1522—1557年在位)51
“葡萄牙版朱厚照”: 塞巴斯蒂安一世(1557—1578年在位)52
“纯洁者”: 恩里克一世(1578—1580年在位)53
第二章 钱从哪来: 各国的“捞钱之道”
一、16世纪的“月光族”58
大明帝国: 哪儿都要用钱58
室町幕府: 给将军修府邸67
奥斯曼: 收入多,支出也多68
都铎王朝:“开源节流”69
瓦卢瓦王朝:“里昂大聚会”70
二、从哪捞钱(一): 土地72
大明帝国:“隐田”和“一条鞭法”72
室町幕府:“段钱”和御领庄75
奥斯曼:“米里”和“蒂马尔制”76
都铎和瓦卢瓦: 田赋的不同重要性78
三、从哪捞钱(二): 商业79
大明帝国: 商业税的偷减79
室町幕府: 一种被称为“座”的行会组织84
奥斯曼: 关税及“阿克切”的贬值85
都铎王朝:“计划外”税收86
瓦卢瓦王朝: 人头税和钟楼税88
四、从哪捞钱(三): 专卖品89
大明帝国: 盐和茶89
奥斯曼: 盐、矿和酒92
都铎王朝: 糖、盐和扑克牌都专卖93
阿维什王朝: 来自香料的收入94
五、从哪捞钱(四): 卖官和教会95
大明帝国:“捐纳财政”95
室町幕府:“感谢费”96
奥斯曼:“乌里玛”财政96
都铎王朝: 打教会的主意97
瓦卢瓦王朝: 2.5万里弗尔,拿下总税收官98
哈布斯堡王朝: 贵族称号和司法裁判权都“可卖”99
六、从哪捞钱(五): 外贸99
大明帝国: 海商集团和月港督饷馆99
室町幕府:“勘合贸易”和“传教士贸易”103
哈布斯堡王朝: 复制外婆的成功战略103
阿维什王朝: 虽然垄断,却没收益105
七、谁在管钱?106
大明帝国: 有点原始的财政体系106
奥斯曼:“书记官”108
都铎王朝: 国王和两院的三方财政博弈109
瓦卢瓦王朝:“五大包税”和“名人会议”110
阿维什王朝:“受封者”112
哈布斯堡王朝: 菲利普二世时期的王室破产113
第三章亚欧角力:“战争与和平”
一、亚洲之“战”122
大明vs葡萄牙: 明葡屯门海战(1521—1522年)122
大明vs蒙古: 嘉靖与俺答(1522—1566年)122
大明vs日本: 清剿倭寇(1552—1566年)124
二、亚洲之“争”125
大明的贸易之“争”: 蒙古、日本、葡萄牙和西班牙125
东亚贸易圈之“争”: 琉球、葡萄牙和西班牙130
三、亚欧交界之“战”131
奥斯曼vs波斯: 四十年战争及彻尔德尔之战(1514—1578年)131
奥斯曼vs匈牙利: 莫哈奇战役(1526年)133
奥斯曼vs奥地利: 第一次维也纳之围(1529年)135
四、亚欧交界之“争”138
奥斯曼的商贸地位之“争”: 奥波战争的影响138
奥斯曼欲“争取”大明: 1524—1581年140
五、欧洲之“战”142
法英战争: 1522—1549年142
英西战争: 1570—1588年144
意大利战争: 1521—1559年145
“卷”走奥斯曼的勒班陀海战: 1571年151
“卷”走葡萄牙的“三王之战”: 1578年152
六、欧洲之“争”153
欧洲各国的宗教之“争”: 1517—1598年153
欧洲各国的商贸地位之“争”: 地中海、波罗的海和远洋贸易159
“盗商上位之争”: 1574年162
欧洲的“技术竞争”: 造船技术和火器的发展164
第四章雅俗之间: 各国的“文化生活”
一、500年前的休闲文学172
大明帝国:“四大名著”的半壁江山172
日本: 绵延至今的“战国文化”输出173
奥斯曼帝国: 宫廷里的波斯语诗歌174
欧洲: 文艺复兴“二周目”175
二、百“画”齐放178
大明帝国:“吴门四家”178
日本:“狩野画派”180
奥斯曼帝国: 细密画182
欧洲: 从宗教到人本183
三、500年前的人都吃啥188
大明帝国:“炒炖熬煎,炸烧蒸熏”188
日本: 饮食和茶道的“闲寂之风”189
奥斯曼帝国: 鹰嘴豆泥和烤肉190
欧洲: 烤孔雀和可可豆191
四、现代大学的“老祖宗”194
大明帝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194
日本: 儒学、武士和宗教197
奥斯曼帝国: 以大清真寺为中心197
欧洲: 大学教育的复兴197
五、平民也学习199
大明帝国:“上承传统,下接新品”的新型书院199
日本: 多系统并行的平民教育201
奥斯曼帝国:“教律裁判委员会”与教育201
欧洲: 印刷业与教育启蒙202
六、“睁眼看世界”203
大明帝国:“舶来品”和“本地特产”203
日本: 外来文化的影响206
奥斯曼帝国: 地理学与海军206
欧洲: 自然科学与女性主义207
结语1582年,及其之后的世界
一、1582年的世界: 大分流的关口215
1582年的大明: 帝国覆灭的开始216
1582年的日本:“本能寺之变”和丰臣秀吉218
1582年的奥斯曼: 火炬之战与国运220
1582年的英国: 新一代“日不落”起航221
1582年的法国: 宗教和财政泥潭222
1582年的奥地利:“奥奥”纷争223
1582年的西班牙: 随“无敌舰队”而去224
1582年的葡萄牙: 西班牙的附庸225
二、1582年后的世界225
参考文献 229
內容試閱 :
前言
本书是笔者以大分流为背景撰写的新作。笔者于2023年出版的拙作《明朝的钱去哪儿了: 大明帝国的财政崩溃与商人命运》着眼于16到17世纪大分流时期大明帝国的财政和商业,而本书就16世纪,更具体一点来说,是1522年到1582年这60年间的全球史进行展开。
本书着眼于这一时期的全球权力、财政、战争和文化领域:“权力”是一个国家的软基础,而“财政”是建立在“权力”之上的硬基础;“战争”则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体现,而“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本书的视角,从纵向来看,选取了大分流时代乃至世界历史中非常重要的60年(1522—1582年);而从横向来看,本书的视野放眼全球,虽然受篇幅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也涵盖了大明帝国、“战国时代”的日本、奥斯曼帝国以及欧洲诸国等16世纪全球史中的重要角色。
那么,本书为什么会选择1522年和1582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1522—1582年这60年正好处于学界公认的“大分流”的中间阶段,也适逢欧洲对外航海探险等重大历史事件开始发生的关口。第二,1522年和1582年的前后几年,都恰逢大明帝国、日本、奥斯曼帝国以及欧洲多国的权力更迭,新一代的统治者上位,考察这一时间段里的国家权力、财政状况、对外战争和贸易、社会文化等内容,对于理解“大分流”以及全球史的百年走向具有重大意义。第三,60年的时间跨度,正好对应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体系中“一甲子”周期的长度。一甲子往往代表着开始、成长、繁荣、衰败、重新开始这样一个循环。文明的进程、社会的发展、个人的成长,无一不是经历这样的过程。
本书中出现的与1522—1582年全球史密切相关的城市,比如德国的马尔堡、法国的阿维尼翁和马赛、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帕多瓦和比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奥地利的维也纳、西班牙的马拉加和塞维利亚、马耳他的瓦莱塔、挪威的卑尔根、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伊朗的伊斯法罕等地,笔者都有幸到访过。虽然无法穿越到五百年前,但亲历那些先人存留下的历史遗迹,依然让笔者感觉到,相较于人类的历史、地球的历史,个体是如此的渺小。同样的道理,无论是“亚洲中心论”或者“东方中心论”,还是“欧洲中心论”或者“西方中心论”;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才子佳人,都不过是历史的一个注脚。
借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那句已经被玩成网络梗的名言,“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各位读者在看完这本书后,或许会对1522年到1582年的世界也有同样的体会: 孰强孰弱,或许并不那么重要。而历史本身才是最有趣的。
……